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六)

Posted by ZhouJ000 on June 14, 2021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一)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二)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三)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四)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五)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六)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七)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八)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九)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十)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十一)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十二)

模型1-4

  • 平庸主义14、平凡主义/常人意见:1(人间/社会),4(关我鸟事),x,x
    • 相对而言1-4开头的人不愿不平庸,刻意平庸(感到安全);1-1的人是刻板、严肃;1-2的人是虔诚、 追求超越、有内在对抗性;1-3的人是自恋的、自我防御性
    • 老实本分过日子。一般是低教育人口或迎合前者的政客。对人间正道、有理无理不反思的、不对抗、刻意去服从
    • 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和谬误之路(存在者不存在,不存在者存在),1-4对其有庸俗的解读,自以为站在真理之路上,实则站在了谬误之路上。对本体论/形而上学不反思、甚至拒绝反思,所以没有何者存在,何者不存在的标准。他们认为这个标准是无条件存在的,在这个无条件存在的标准之下,他们永远自以为是站在真理那边。因为他们认为我有这个标准,就可以时时刻刻说”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有/无之差别、标准是免费给我的,不要反思,对日常语言中隐含的本体论预设是不反思的,直接拿来用
      • 站在谬误之路:这个标准实际是不存在的,不存在一种无条件的、永恒的、免费划分有/无的标准。如果存在那万物就不能变化了、世界就僵死了,就不会有时间了,因为时间本身就是对这个标准的最基本的反抗,时间就是给予一个在虚假的标准中看作不存在的东西给它一个符号学位置,只不过这个位置往往来不及给,需要一个运动
      • 本体论框架实际是不存在的东西,永远不是ontic,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
      • 平庸主义者认为这个标准是存在的,还可以说出来,写出来
      • 存在者必须依靠这个框架才能存在,单单是存在者它本身不存在。平庸主义者会有这个想法:”不合理啊,这种东西怎么能存在呢,肯定是假的”。所以他们会有真的、假的这种划分,一个明明存在的东西可以说成假的。这种对立在哲学上是派生的对立,不是原初的对立。真-假(虚构的、拟制的,在符号学体系里是这个结构,在产生效力,如果这个真实效力具有征召性,它就是真的)
    • 本体论上的赎罪券购买者,狐假虎威者。”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会认为是废话,觉得标准是不值钱的,不需要去临时设置、创造自己的标准,什么是存在、什么是不存在,不需要去思考,不需要去反思,对现有的话语体系(主体之间通行的公共版本的话语)不要反思
      • “钱、JK啊这些都存在”,”理想、希望都不存在,都是虚头巴脑的,假的、空的”,”不讲理”(讲=服从,通过我的行为上的服从,大他者/天理/最高权威在说话)
      • 所以是1-4直接短路到认识维度,对秩序的服从,行为直接变为讲
    • 闭合了,但是只要把4击破,因为4代表开放性,容易盲从,只要在盲从、平凡中搞出某种诡异的东西,让它可以自己循环起来,会变成一种崇高,这种崇高就能回溯性的把盲从变为愚蠢(蠢=盲从、不反思)
      • 人本质上要不停反思,无法抗拒这个维度,抗拒后会有一个基本压抑,哲学会告诉你,这个基本压抑最后会完全彻底转变成你对死亡的恐惧、你的濒死恐惧。如果刻意不反思,那濒死恐惧是极强的、极痛苦的(最后神经系统,作为符号系统会逼着你反思,一辈子不反思,欠的债,最后濒死时有的反思)
    • 是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一个普遍的本体论立场 -》不配称为哲学(认同在日常语言结构里本体论的预设),日常语言学派实际是平庸主义的一个根基。英美分析哲学的从业人员,基本是彻底投降(文化产业//好莱坞、学术体系//期刊/出版/教职、社会格局、历史变动)

1-4-1

  • 当代自然主义1411(宇宙,自然),4(漠不关心,完全信赖科学共同体),1(自然法则解释一切,一切归根结底世界上只有自然现象),x
    • “反正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就干脆放弃思考吧”。隐藏的理想主义。核心特点: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现象构成的,所有自然现象在因果关系上都是闭合的(默认自然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对本体论不关心(有专人负责)。分析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帮助科学共同体/知识共同体解释一切:在语义学上澄清你说话含糊不清的地方,我帮你想想办法,用知识论让你把话说清楚,用真理理论告诉你什么东西才真理。他们对本体论是完全弃守的。不愿做科学家,打零活的科学家,帮科学家把术语体系、论文做做好的文员,科学家的秘书(维特根斯坦主义)
    • 对普通人:自己不愿探索自然,也不愿反思已有本体论框架/形而上学假设,要过普通人的自然而然的生活。世界由科技精英负责,其他部分我只要自然就行,本体论上完全听信他们就行。生活的自然而然,是现代现象,有个现代的科学大腿可抱,现代科学帮他实现了一切现象总有原因,因果性上闭合,可以不管现象本身或背后的发生的那些机制,让它当黑箱(有专人负责的),会把现代科学理解为某种不可理解的实在
      • 还是要自己去争取理解这个世界,自己去争取形成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内在机制的、看不见的那个维度的一个想象
      • 这是个现代现象,很多人会误以为无神论、返璞归真。实际是比科学实在论更野的,拜科学教,1-4-1是1-1-1的信徒,是一种盲信
      • 在本体论不思考的1-1
    • 分析哲学只讨论很有限的问题,语言学转向变成日常语言学转向,如果是逻辑学分析还有逻辑实证主义(追求超越性的东西),他们连这个也不管,搞日常语言学,语用学转向。把本体论当游戏玩,因为对他来说不关键,讲究常识性,用日常语言
    • 现代工业国,科学共同体极有话语权,人文知识分子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去建构自己的学术规范性,且基本处于豢养状态。刻意说人话,加一点肤浅的数理语言
      • 普通的话语是有内在冲突的
      • 普通人也会变成这种人,就是完全信任理工科专家,科学方面专家,一切现象都有科学专家解决。看上去是无神论者(不是信仰唯物主义,盲从权威),但敬鬼神而远之
    • 停留在经典形式逻辑。分析哲学作为哲学完全放弃了哲学的核心领域:本体论以及(超)逻辑学。这个是某种走偏的时代精神,在当世两大国中是最显见的:美国-人文知识分子挨了一刀;中国-普通民众会陷入(技术治国论、科学共同体的绝对权威的盲从)
    • 站主流秩序,放弃本体论、本体性力量的思考,场域论上完全服从(秩序),什么东西看来是对的就极力维护,追求话语体系的一致性。不仅是分析哲学的特点,还是站在Winner一边的主流意识形态
    • 最后变为等级制(血缘,家庭教育和文化资本的代际传承,传承文化地位)崇拜,精英和底层平民/贱民,聪明人和蠢人。这个等级制不是比谁更自然,而是谁在自然中更显眼(更有人性,伪装成高级的自然本性:和平、客观、安静、蒙昧(本来面目暴露出来,扯谎去忽悠人),然后去压迫其他人)
    • 和平主义14111(世界:和平、美好、善良、有序、整全、永恒),4(非暴力),1(自然现象),1(过正直、善良、和平的生活。守序,支持唯一的价值体系空转/千秋万代)
      • 对暴力无条件拒斥,不反思
      • 普特南《无本体论的伦理学》,人类需要第三次启蒙(1.破除宗教崇拜;2.破除Reason理性崇拜;3.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摧毁)。美式实用主义姿态
        • 无客体的客体性。规范性,先验主体间性,like LOL本地皮肤插件在所有人传播,没买皮肤所有人能看到,就相当于我有这个皮肤,我没充钱,但我有这个皮肤,因为所有人能看得到
      • 分析哲学没有激进的力量,暴力永远不是一个备选项
        • 而日常语言本身是一种暴力,这种暴力甚至是杀人不见血的
        • 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享乐,安宁和平的生活、享乐、体面,可以站在安全的地方说大家要和平,指责所有暴力。最暴力的那些人需要他们来抢制高点
        • 安全是免费的一样
    • 客观主义14121(世界),4(存在就是存在,讨论本体论多此一举/废话),1(自然现象),2(精英/高贵/智慧VS愚蠢/流俗/低劣)
      • 最赤裸裸的精英主义,来自一位从母国叛逃、连康德都弄不明白的骗子哲学家安·兰德,无良出版商的摇钱树
        • 1412前面141无脑、什么都不做,随大流(奴才),只有最后的2,把这种随大流无脑状态夸上天的就是精英,不会夸的是大众
        • 任何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精英的前反思的自我认同的底色
      • 有客观世界/之物存在,拒斥本体论
        • 外在的东西,确实外在(标准?本体论是要讨论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本体论框架/视域),不反思
        • 意识,也是存在时-空物理场域里的(讨好科学共同体)
        • 存在/外在之物即认同/同一性(可指称性就是来自同一性,同一性来自事物注册符号学位置,这种注册是要通过本体论视域/框架(所有符号学位置组成一个符号学场域)来实现的),在这里被取消掉了,只要是外在的就自己注册它自己。Ontic存在=Ontological存在论-》自我取消,外在和存在论内在的观念性是一码事 -》研究本体论/存在论是多此一举的 -》取消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哲学
        •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Ontological这个维度是必要的,不把握这个维度如何去反思现有存在里的问题
        • 偷渡难民:我的身份证呢?
      • 所谓客观主义的精英主义,就是预设一个隐藏的本体论框架(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正当的存在方式是什么),然后所谓的”精英”,就是能够”理性”、”全面”、”准确”、”客观”地辨识和把握这个存在论框架下的”客观存在”。所谓自己做运动员,自己做裁判,而一切想要突破这个存在论框架的,都会被他们说成是”暴力”,是粗鲁、低劣的,不合格的”存在”,甚至只是某种”主观上幼稚”的冲动。而哪些存在是合格的,是客观的,反过来,又是由精英的理性化的识别标准(认识论=1)所规定的
    • 沉默主义14131(世界),4(不言说),1(自然现象,Winner和Loser在认识论上达成休战协议(沉默)),3(调和了1411和1412,和平/赢家的普遍压制/语言暴力 VS 暴力/输家的反抗/肉体性身体性伤害,中心化为静默)
      • 我们为什么会沉默? 相互误解的两种沉默
      • 所有中心化都是视差的形成:静默
        • 赢家:皮浪主义,沾沾自喜,不必多言
        • 输家:忍受,堪忍世界,无话可说,说什么都占不了便宜/被算计好了,废话什么 -》彻底放弃对存在的定义权,彻底放弃存在论思考
      • 在沉默的点上达成”中心化”(永远是虚假的),中心化中介永远是个不可调和的差异(不可调和到符号系统受不了,太尖锐了,自己把自己遮盖起来)
        • “我”:语音,音素,内在的他者(内听觉里干巴巴的、粗糙的、没有灵性/深度的)
        • “我”:动作,纯粹自由的动作,一个外化的自我,自我意识的外部化,加上引号变成声音,能体现出自我意识非常强大的能力:动作,发动
        • 统一起来:语词,说自己的词,内在的他者(奴隶)和外化的自我(主人)拼起来,恰恰就是靠这个(“我”)词本身拼起来,这个东西就是这2个东西,就是分裂的、互不承认彼此的立场。自我意识/思维的第一现场,其实就已经不是第一现场,是很复杂的机制了,就包含了这样的(不平等的)对抗性,作为音素的内在他者的干巴巴无意义的维度就被压抑了,它不作为声音变成思维的空虚的载体了,输家帅锅,赢家背锅负责-》认真。每个环节(主体性语词/符号系统里占位符”我”)都有伦理的抉择,最后导致你的哲学立场完全不同
        • 所有的中心化都是视差之见,可以说只有1个东西,但是从不同角度/视角看就形成2方,不同视角看才有2方,本体论上是1个自我分裂的东西(主体性的维度分裂,在认识论上就好像这个东西不完整了),就二元对立起来了
      • 沉默另一方面的视差之见:自然的沉默(自然不说话,天何言哉,未进入人类的语言体系 -》语言系统是扭曲自然的,不自然的),人的沉默(刻意的沉默是人独有的 -》自然总是嘈杂的,只有人的意识世界刻意从嘈杂中抽身而出)。自然的沉默是前语言学,不进入语言体系之中,不会说话/不懂语言(小兵本来就没技能);人的沉默是可以不发声,屏蔽嘈杂,可以从本体性的杂多中抽身而出(沉默术士放大招沉默,大家无法放技能了)
        • Losers目的论:拒绝说话,不要进入符号系统;Winners目的论:一天到晚叽里呱啦乱放技能是愚蠢的表象,不说话是智慧的象征,看清楚方向/目的,自然的沉默是智慧的显现,大自然不用说话还不是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庸人所误解的老子道家哲学)
        • 不仅仅形态有差异/彼此不同,还相互误解。在Winner眼中,Loser自然的(被动)沉默也是一种谦卑的智慧,会把Loser在自己符号系统里安排一个位置。反过来Loser看来,知道自己沉默是被逼的,会认为Winner人类的(主动)沉默是故意不说话,并不是偏好宁静,而是装逼(在攒大招,他们准备一鸣惊人)。所以Loser报复的方式是继续嘈杂。这个中心化的机制是相互扭结,相互误解,非常复杂的机制
      • 沉默作为暴力,暴力不是无本体论结构的,暴力本身必然有一个影子(沉默),只不过本体论结构是自我遮蔽的(通过沉默),所有暴力都会连带一种沉默
        • 让一切都静下来的 -》可以说话了,开启新的符号学秩序,廓清一个场域
        • 让一切都听不到 -》无法说话,导致嘈杂、喧闹
        • 在本体论结构上,沉默是把握暴力的一把钥匙,用沉默来把握不同类型的暴力
        • 1-4本体论变为4,就是因为缺了有意识把握沉默这个维度,1-1是科学的认真严谨姿态,1-2是虔诚、宁静、内省,1-3是孤绝,都有沉默的形态,而1-4是无法反思性的把握沉默,在1-4-1-3能找到化身,会使用,但无法作为本体论的关键钥匙去把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维度打开
      • 1-4的庸人学哲学,要先学会沉默,先摆脱恋词癖,读哲学家文章时不要做集词狂人,不停收集大词。需要感受不同类型的沉默,什么时候是这个哲学家无话可说,什么时候是可以说到这里要廓清一个场域。哲学家用大词就是一个策略,一个概念就相当于对一个问题意识放个沉默大招。哲学家写作用词是极审慎的、深刻、细致,用一个词就下一个判定,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多想,不要刹不住车,词是道具,哲学家是可以没有大词也能思考(给不同的术语体系都能思考)。前面3格放好后,到达目的论是纯实践、伦理的姿态,脑子里不用说话,在某个让你愁苦、扭曲的点上放松lossen,哲学很多是在拧巴的节上给lossen,这时就用上沉默,是一种暴力/力量,把两边抽开来
        • 哲学不是求答案,哲学是语词的锻炼你心灵的思维方式,不是最后要给肯定性的答案、表述出来
    • 蒙昧主义1414、愚民主义:1(世界(自然)),4(高贵的谎言 -》自然阶次,《理想国》),1(自然秩序//金银铜铁,种姓制度),4(虚无主义,毁灭(创伤性真理))
      • 大知识分子们刻意生产的愚蠢(《老子》弃圣绝智),深藏不露的大师们的压箱底哲学,列奥·斯特劳斯向麦卡锡交的投名状。1-4的加倍
      • 列奥·斯特劳斯(现代老子,西方道学家),认为现代社会方向的三种路径是错误的:纳粹//德、康米//中、德谟克拉西(民主)//美,都走向大众化愚昧。把人性抬得太高,遮蔽了自然的真理
        • 认为少数人成为哲人(能看到真理),大多数成为大众(《理想国》洞穴之中,受困于1-4就是doxa,看不到真理)。认为古代的大众在洞穴一层,要去自然中把握真理只需要走出一层,而现代大众的愚昧是在两层洞穴中(1层自然+2层人性主导扭曲的符号学世界//消费主义、泛文化化//人化世界),现代的庸众是极难被拯救的。在政治上是绝望的,虚无主义姿态
        • 他想维护的东西就说成自然,想恢复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地位
        • 虽然是犹太人,但是3种道路如果选,会选纳粹,在他(极右翼)看来这条道路追求古典性,也有回归自然
        • 看上去是启蒙的姿态,是虚假的,返璞归真,弃圣绝智。他所谓的走出洞穴是变蠢。现代文明 -》古代自然/原始生活 -》离开普遍同质化的现代社会(科耶夫),成为自然意义上本真的人 -》聆受自然中的真理(不知道,就摆出精英-大众的二分,密传文字-显传文字)
        • 批判现代虚无主义,自己是古典虚无主义,必须通过批判现代虚无主义,搞的好像自己有答案,实际没有答案,最后就是Noble lie,就是毁灭,没有意义
      • 故意卖关子(人文”大”“知识”分子,卖关子越吊,恰烂钱越多,越陈越香//年级越大、怪癖越多、脾气越坏越厉害。手上拿不到实质性社会管理权力,又觉得自己比在位子上的人厉害,内心极度嫉妒、酸臭)。各安其份-》推崇等级制(美化为自然秩序//超历史,神秘的 -》僵死,虚伪)
        • 实际上平等的意识自然会从自然秩序里涌现出来,秩序永远只不过是平等回溯性打的一个靶子而已
        • 他们会/愿意表演:”现代社会是有病的,有问题,你们都是有病的,但是你们身上的病不是自己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问题,我们要返璞归真,回到更原初、本源、聪明的世界,回溯性投射1-4-1的自然主义维度”。但是他们自己去思考是没有答案的,很笨的,没有经过真正严格的哲学训练,所谓这些大师是残次品,扭曲的学术体系/文化现状下的牺牲品(他们本身是可悲的,不要对他们抱有任何幻想,有本事把学术界位子让掉,抛弃现代社会给你带来的便利,收入公开)

1-4-2

  • 世俗人道主义1421(人类世界),4(拒斥形而上学,科学把握的因果链之外,拒斥超自然/超感官/超科学因果链之外的真实的本体、超心灵/人类共同体心理学体验之外的高级神灵//Deity,God,Will,Reason,Mind),2(Human VS Nature,1-4-1摆到台面:人性/文化/平等 VS 自然/物质/等级制),x
    • 人类自己拯救自己,反对自然主义的等级制,追求人类大同平等的大众哲学,但又不可避免陷入二元对立
    • 在本体论不思考的1-2(Religion),是从基督教里出现的,没有christ的基督教,没有宗教性的宗教。代表人物是孔德(法国社会学家),创立了人道教,主要在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美国)开枝散叶了,世俗人道主义,追求平等、自由,更核心的是要检查、反思所有的信仰
      • 人道主义本来是个神学概念,人可以拯救自己,不需要deity神圣的帮助,不需要god的帮助
      • 牛顿是个异端,认为christ是弥赛亚,是特殊的人,不是神。牛顿一辈子研究神学,研究的物理学也是自然神学的一部分。这个信仰在英国上层知识分子很普遍
      • christ在传统里代表底层人民,奴隶头子带领一群穷人推翻罗马殖民统治,所以代表底层。一般上层,特别精英分子认为把一个头子神话是有问题的,特别受过高等教育的,知道造物的伟大,一般不会把christ看为神,高级知识分子都是表面相信基督教,但是认为christ是人不是神
      • 齐泽克告诉我们,要认为christ是人,但同时他就是神。是个无神论的神,在齐泽克那边christ是无产阶级头领/英雄,这个意义上讲他是神。穷人Loser被压迫者必须把christ代表的特殊性(作为最悲惨的底层穷人头子),这个就是God。辩证法:必须把他看成这个宇宙精神运动的一个最核心的节点,主体性被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时,他就是神,他就是志高主宰,就是最崇高的,至贱就是至神圣。所有底层穷人光棍处男联合起来的共同体叫圣灵sprit,就是community社会。这个意义上把基督教解构掉了,和communism共产主义短路了,变成了communism。齐泽克告诉我们,唯物主义的无神论的神圣,我们一定要坚持,最底层、下贱、悲惨、痛苦、无人怜悯、被一切人抛弃的、被最亲近门徒背叛的人,他就是神圣。这么底层到极点的christ的出现,代表了志高秩序本身玩不转、行不通了,这种障碍、行不通就是至高秩序,至高秩序所面临的障碍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就是一种努力、一种冲动想要克服这一障碍,这个障碍的显现就是通过christ的命运来显现的
    • 和平、宁静、客观统统夺过来放到人性这边,进一步暴露出自然本质,自然本身是混乱的、不公平的、动荡的、蒙昧的,变成1-4-1-4,而世俗人道主义就要直接批判蒙昧主义,但这种启蒙仅限于追求某种人性的优点(最大特点:反思意识形态,反思各种信仰,反对等级制(精英-庸众的二分,拯救者-被拯救者)),世俗人道主义是反抗这种二分,是追求一种平等
    • 虚伪的、前反思、无脑的,Human VS Nature的对立是加倍的,是一种四元对立,可以组合
      • Human-nature VS Natural-nature:人的天性 VS 自然的本质
      • Human-humanity VS Natural-humanity:人的人性 VS 自然的人性
      • H-N VS N-H:人的天性 VS 自然的人性
      • H-H VS N-N:人的人性 VS 自然的本质
      • 人的天性H-N:被驯服的、被人化的自然性。nature可以看做有某种丰饶的产出的,但同时自己内在的又是不停处在一种无脑循环里面,又是人化的。就是跨主体间的公共语言/语言活动,人的天性就是会说话
      • 自然的本质N-N:把握成order秩序,或者自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稳定的性质,所以自然的本质就是ontology本体论/logos罗格斯/Being
      • 人的人性H-H:在拉康那边就是inhumanity人当中的非人的那一面,人当中不能被动物学意义上人性所囊括的那一面,那个monsters,人有点像鬼怪妖怪的那一面,这个是最极端的人性,这个东西就是death drive死亡驱力(加倍了,太过于人性了)
      • 自然的人性N-H:自然所具有的那种温情,自然的可理解性,自然本身包含的意义,Meaning意义/Life生命
      • 最后获得的四元组:语言-存在-死亡-生命。死亡和生命都形成一个becoming,是一种深沉的力量,和存在进行对抗。语言和存在都属于being的维度。所以在这个四元组里可以把握很多哲学的对立。这是比人道主义所想象的人和自然的对立/人性的光辉和前反思蒙昧的野蛮力量的对立,这种单纯的二元对立要复杂的多,而且这些概念之间还有很多缝隙在那边
    • 所有1-4-2-X的四种都是政治正确(没有政治、一切都只是调和、妥协性的)。所有1-4-2-X都是白左(自由主义左派,假左实右)的意识形态。1-4-2分出的前”反思”VS”反思”,都是虚假的反思性,虚伪的,放弃反思的主动性,交给一种意识形态正确、流俗的政治正确PC.,都是骗,骨子里是前反思,本体论上不反思,让渡给科学共同体/政治精英,还假模假样搞一个二元对立(聪明VS愚蠢)
    • 纵容主义14211(人类社会),4(不反思),2(可宽容别人的/正常/美好/体面/坚强/有序 vs 被宽容的/不正常/混乱/污秽/脆弱),1(这个对立可以通过纵容/文明在于包容,无下限,只要不突破法律)
      • 西欧发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白左的精神家园:”废除死刑”背后的意识形态阴谋。包容(开放的性关系、性宽容,废除死刑,而又提倡人有安乐死的权利)/宽容的社会(作为伦理一致性的大前提)。世俗人道主义的伦理背景,比圣母还圣母
        • 滑向极端就没有性规范性,绝对的纵欲、私生活混乱
      • 凶手杀无辜的人,人道主义认为不能杀他:1.人性是神圣的;2.杀他就和凶手一样,law不可杀人,law是工具,人是目的;3.让他自己反省、后悔,才能认罪
        • law不可杀人,又纵容凶手杀人,可以说这个law在杀人。法律应该代表被侵害者的意志,无辜者的自卫权抽象化,就是同样可以以死亡来威胁凶手。当时往往被害者是无力自卫的,就需要公共的意志/法律来提供合法的事后自卫权 -》事先震慑性自卫/威胁
        • 支持废除死刑的人,应该写好遗嘱并公开,放弃事后报复权,谁以非法手段杀了我我不追究,只要监禁就行
        • 目的性很强的仇杀,这是可以作为量刑参考的。但是对于无差别的杀害,还是要对大部分弱者提供事后报复。死刑是一个自卫权的延伸,事后变为报复权。被害者才是宽恕者,否则法律是站在有能力施暴的那一边(1.施暴者宽恕(不杀)受害者,2.施暴者宽恕自己(只是自己的生命宝贵))
        • 杀人犯服役(监禁,束缚自由) -》反省我的生命宝贵(仅是时光的无意义流逝,遮蔽了受害者的生命是彻底丧失及受到的巨大痛苦、绝望、无助。而且有一个幻想的维度:社会秩序崩溃就能重新获得自由) -》普遍人的生命的宝贵,短路。普遍的人是不存在的,是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存在一个普遍的人性
        • 废除死刑是标准的意识形态,在监牢里养该死的恶人 -》牢里有一群魔鬼,外面的人别想颠覆我的体系,社会秩序一动荡,这些魔鬼就放出来了。与其说废死,不如说在养鬼 -》人可以彻底丧失其在任何普遍社会中的符号学位置。不用死刑吓阻鬼,反而用鬼来吓阻正常人
        • 把颠覆性的行为妖魔化。在牢中(因为死囚也在牢中)=无人性,反过来恰恰把牢中人的人性都剥夺了。辩证法:嘴巴说犯了错误的人是有人性的,实际把最没人性的人放牢里养着,就意味着这个维度是存在的,妖魔鬼怪的维度是可以养活他的,包括真正真诚、善良想去颠覆的人被权贵关进去后,也就没有人性了,这是基本的意识形态策略
        • 与其说让犯人反省人性,不如说是他们建构了神圣性,杀了人却没付出代价的人的肮脏性、极度污浊、罪恶作为反面,来构建这种神圣性。因为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宣称的普遍人性的神圣性根本就不存在,这是通过设立极度邪恶的对立面来支撑起的,最肮脏的杀人犯是活死人支撑起神圣性(我能容得下最肮脏的)。这种神圣性事实上,本质是输出代理人战争(美、英、法在海湾地区、非洲、南美洲输出代理人战争)
        • 所以这个意识形态,就是遮蔽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就是最肮脏的,但又不必承担责任的杀人犯(权贵、金融商、武器商、粮食商,把地缘结构当游戏玩的人),这些人实际是最野蛮的,只不过用意识形态把自己塑造了。首先在性的反面纵容,认为是人性的体验,爽去吧,爱欲可以随便玩(法国);另一方面,不允许原始报复性的正义,通过养鬼让人知道,只要进了牢你就不是正常人了,就被排除到宽容的体系外了,进一步所有想去掀翻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人会被污名化;然后最肮脏的东西又支撑了神圣性的意识形态
      • 不仅是纯意识系统,还是正在被实践的社会思想模式、智力模式。纵容主义,是典型的慷他人之慨,拿底层弱者的生命权,血祭出一堆魔鬼,然后把这堆魔鬼养在祭坛里,让祭坛外的人,以为这个祭坛法力无边,连魔鬼都控制得住。其实这个祭坛自己和它的主人,就是恶魔,它需要内部生产这种神圣性,来掩盖自己。不少庸人把它称作”人道主义”也是可以的
        • 我们是不是已经失败了? -》UP:每个瞬间都有拯救的希望和堕落的可能。没有彻底的失败,也没有永恒的胜利
      • 实际上是道德严酷主义,强迫每个人要原谅凶手,强迫所有人忍受不加节制的、倒错的性活动,把纵容本身当成道德严酷主义的义务,宽容是一种义务了
    • 多元文化主义14221(Global Capitalism,”人间”),4(庸俗的解构主义,没有本体这种东西,只有多样性、差异),2(人的(宽容的、开放的、人道主义的)VS原始的(封闭的、原教旨的)),2(让多样性和平共处,分散/多样性(后现代,他们认为克服现代性危机)VS过度追求统一性/总体(一般认为是现代性危机),利维纳斯《总体与无限》:他者高于主体,差异高于同一性)
      • 魔鬼的圣典,当代全球资本的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MC. is basic ideology of modern Capitalism),西方显学之一
      • 容忍、包容不同族群、种族、肤色、宗教、地域的习俗、伦理、信仰、生活方式。特别西方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欧洲中心主义,为了拒斥这种提出可以无条件包容不同的他者,包容的越多说明越文明
      • 齐泽克:多元文化主义的虚伪性
        • 殖民主义的进化版,全球资本对外扩张、进行殖民需要的一种意识形态。资本发展1、是在母国内部形成原始积累;2、进一步发展为全球资本,从母国出发对殖民地掠夺;3、(现在)资本去国家化,成为跨国公司,无祖国,反过头去殖民自己曾经的母国(美国南部、法国南部),这时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就变为了文化多元主义,把自己起家的文化也虚化掉,变成和全球各民族各地文化平等的文化,假装自己是没有特殊文化的立场。归根结底这种意识形态还是服务于跨国资本的对外扩展,往往是”外企”(没有母国,无根的国际资本)的企业文化,把自己资本的来源设定成From Nowhere,可以无缝啮合到每个特殊的市场/文化机体中去
        • 特殊的种族主义,假装自己没有种族认同。占据一个立场可以评判所有其他种族的优劣,处于一个悬空的立场(高级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帝国主义的色彩,把其他种族民族都看成是比他第一等的研究对象,自己可以在绝对舒服的、绝对”中立客观普遍”的位置上去评判他们。有利于高级白领、中等家庭,在各种种族、文化中察觉到有利于他们继续玩中产阶级享乐游戏、职场斗争、资本投机的(神秘的、新奇的、灵巧的)小智慧,喜欢收集这些小物件(去一个国家旅游收集一些工艺品),把其他种族信仰文化矮化成一个可以调剂他生活、让生活有收集癖(为了强化和保持距离)/多样性。表现出他们是没有种族认同的,就获得一个普遍的立场(可以随意肤浅的去表扬、夸赞),他们的学习就是从愚蠢、偏狭的特殊立场中寻找启发
        • 形式和内容之间是冲突的。例如共济会(形式:极小一撮金融资本寡头组织起来的;内容:最大可能让所有人沐浴在理性之光下),形式是背叛内容的,真理是站在形式上的,而不是第一人称信条,这就是标准的虚伪。文化多元主义也是同样的虚伪(形式:不干涉他人,不去拉别人更多元,自己是就行(孤芳自赏),自己是Rootless,但不希望那些人也Rootless,希望他们继续抓住特殊的民族/信仰/伦理之根;内容:我们要尽量包容其他所有人,提倡普遍性的维度),所以这个立场不是追求一种普遍性,追求一种极特殊性(有资格宣称自己是Rootless、No bies没有偏见的),这个位置只为少数人(精英、欧美高级国民/上流知识分子)准备,不会把自己这个立场变为可传播的、普遍化的:”我是大善人,你们继续做罪人、蠢货,不要学我”。1、Not enough总是觉得包容别人不够;2、Too much总是包容别人太多,永远处于这种两难之中,很难判断对于他者的包容是否恰到好处happy mid
          • 法国多元文化主义者对叙利亚难民。一开始可以包容信仰,但涉及致死、危险性爱欲方式时(石刑,女性羞体)时就无法包容了,遇到这种底层和他冲突的他者/底层爱欲组织模式/性化机制时,受不了时就无法包容了
          • 无止境的包容,会发生在做生意时,促进跨国资本主义平滑啮合、融入当地社会时。国际游资进入中东、西亚、东南亚,就无条件纵容,那些让他们受不了的就假装看不见,但不是真的包容、不能近距离接触(完全立刻受不了,虚伪,根本无法介入)。而远距离可以促进国际资本平滑融合当地时,宏观、下大棋的层面,又无止境、无条件的包容
        • 唯一的目的:对公共空间进行去政治化,因为有一个大前提:全球资本主义。宣传这种所谓人道主义的文化多元主义的那些人,就是依靠国际资本生存的,为他提供优势地位、汲取资源、生活资料,压榨别人,这是他们的基础。国际资本主义被多元文化主义去政治化,掩盖起来了,全球资本主义不是个政治问题,不存在不用讨论,只存在PC政治正确、少数族群争取社会认同的斗争,只存在维护多样性的斗争:LGBT、BLM…。他们最终承认少数族群在公共空间里的一席之地,但永不承认那些视图subvert/rebel国际资本主义系统的那群人的呼吁,不会包容真正的解放性活动
      • 包容各种原教旨主义,掩盖了一个最根本的原教旨主义:Rootless Capitalism,是无教旨的原教旨,一个多面骰子的内核。暗地里希望不同的原教旨主义继续保持原教旨主义,他们继续陷入后,只能通过一种符号交往:capital作为中介。多元文化主义反而希望除了他之外,世上所有其他文化在异质性上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不要有可理解性,结果让全球资本永远做这些人之间沟通的唯一中介
      • 背后有非常隐匿的对纯种的崇拜,只不过要求他的种族/民族要占据一个空的位置:国际结算交易体系(swift)。全球各地靠swift吃饭的从业人员/金融业,国际主导文化/白左文化的教育人员、宣传人员、出版界、文化艺术界都会陷入这种意识形态,因为对他有利,可以成为所有这些东西交互、交通的垄断者,垄断唯一的解释权/话语权
      • 有人庸俗的以为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视角,掩盖了欧洲中心主义,其实这也是个幌子,最后掩盖的还是Rootless Capitalism。只有当把欧洲中心主义当做全球资本发源地时才把它当成某种特殊的东西,归根结底不存在欧洲中心主义,实际是Global Rootless Capitalism自己掩盖自己玩的双重欺骗,还是在对自己去政治化。假假的告诉你:”文化多元主义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这种肤浅的答案才是骗局,Rootless Capitalism已经是无根的了,某种意义上已经背叛了欧洲本身的利益了 -》全世界包括欧洲已经分为2个世界:those in power掌握权利和losers,他们就是想方设法把这2个粘合起来,要告诉你至少在欧洲这2个是统一体,其实欧洲自己也分裂了:难民的/穷人的/无合法身份的/底层的,每天飞的去世界各地的人。Rootless Capitalism没有母体、来源,像妖魔一样无限循环的全球金融资本,如魔鬼般,曾经的发源地都可以污蔑做替死鬼
      • 评论区UP:自反性,不是自我反思意义上的,不是这个陷入意识形态里的人,自己反思自己:”哦,我要克服这个意识形态里的一些缺点,比如傲慢,比如对他人的不好的想象”,然后这个家伙就不再被这个意识形态荼毒了,然后又能够吸收这个意识形态的合理部分,比如这个多元文化主义的”宽容”、”仁慈”。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真正的自反性,永远是通过为【主体的第一人称意识】提供一个廉价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反思通路”来实现的。这里很明显,多元文化主义,”什么”都能忍受,而且还能让主体”自己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自大了”,但是它骨子里是一个通过”宽容别人无关紧要的部分”来遮蔽它对”自己压迫别人的最紧要的环节”,也就是rootless capitalism对于全球的物流、交易、金融、定价体系的宰制。你但凡有一个群体说要推翻、威胁这个体系,以这个体系为敌而联合起来,它会承认这个群体么?所以有的小朋友,不要抓着一些一阶的,虚假的”自我意识的反思”,反思”自我意识”,获得一个廉价的、定制的”澄明的主体清醒的反思”,就以为是真正的反思了,这种”自我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一阶的空白,一种纯”无反思”,真正的反思永远是二阶的。这些家伙以为,”我”反思”我自己”,就是特么二阶的反思了,加倍了,暴露我的内在的不一致性了。拜托,自我的内在不一致性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自我所镜像化的一个的”自我本身”,一定是会被外部的意识形态所俘获的,从而成为一个爱欲的投射物,一个自我一致性的保障,一个自恋的保护壳。”我”反思”我自己”这恰恰不是反思,而是我陷入”反思我自己的澄明状态”的一种一阶的能指链滑动,这个迁移,反而遮蔽了反思,因为这种意识形态,给出了一个极大的诱惑:”我是一致的,只要我按照这种方式去把握我自己,我就是美好的、清明的、澄净的、友善的、安宁的一致的整体,我就不用担心我的不一致性,我在符号系统里有位置地存在着,我就被体系所守护着了!”这种迁移活动,我甚至都不想说它是一阶的,它是去”阶次的”,它是零阶的,它是用一个主导型的拉克劳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霸权,以主体内在世界的readibility为诱饵,让主体放弃了它的反抗性,它自己内在的分裂。一切概念体系的分裂,总是要从主体性本身这里分裂出去。所以这种自以为”自己反思自己”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flattening的降阶的”自欺”。意识形态的自反性,在于它的阶次高于绝大多数人口的自我意识。所以可以轻易地玩弄他们的头脑。
      • 评论区UP:难民就是多元文化主义意识形态输出的GLOBAL ROOTLESS CAPITALISM在全球各地搞颠覆级别的地缘投机搞出来的。还信这套的人应该好好想想,真正的普遍性,真正能让所有人团结起来的是什么?
      • 评论区: 人类先天差异性/不一致性,就决定了人要把握自我的时候,只能用符号意识形态系统临时建构一个自我出来,这种拼凑是符号化的,最典型的表述就是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与其说这样的符号学特征代表你,不如说就是意识形态符号系统之本身借由意识来体现其本身,临时建构出来自我不过是意识形态的结果,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现的表现,表象的表象,自以为是的指代了画布上帘子后面的东西,实际上仍然只是把画布上面的画的帘子当成后面有东西罢了
    • 环保主义14231(Global Capitalism,背景性秩序,绿色资本解决环保问题),4(后现代幻影),2(原始的(未”反思”//人类自己)VS人性的/智慧/聪明/高贵/精英(“反思”的)),3(种群文化的多样性VS政治的总体性,人类的生存环境(客观中立的普遍性,环境,人类中心视角下的全”人类”共同利益)来调和,给1-4-2-1和1-4-2-2提供了标准)
      • 环保主义不是自然主义,是最极端(假装为普遍)的人类中心主义,属于少数人的”人类”观,属于大工业的”自然”观,会对消费主义和大工业下的享乐主义提出质疑
      • 多元VS总体的不可调和矛盾,依靠主体间公共空间来调和,哈贝马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延伸,主体间公共空间利益的可持续,环保主义说自己是全人类的底线,所以是人类中心主义(Global Capitalism占据优势地位的少数发达国家人口),只不过伪装成去人类中心化
        • 西方环保运动如果真的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问题,应该技术支援(专利、专家)。西北欧国家完全是靠专利和教育体系培养的知识分子,让他可以在国际资本主义体系里截取巨额利润,维持他的优势地位。而且国际专利体系的法律制裁的普遍威慑力是需要军事力量保证的(欧盟和美国,背后就是GC.)。他只会开个会每个工业国分配碳排放额度,只会继续用国际资本主义那套,甚至把环保当成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来牵制他国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这个是可以拿来做生意的,还可以拿来做道德制高点的战略武器
        • “人类”是能被GC.所征用的自己人,心甘情愿认同这个体系的,不是一次性用品(非第三世界廉价劳动力,在GC.看来就是一次性的),这些人口是要持续生产文化和技术优势的
        • 虚构了一个虚假的人类共同体,特别喜欢讲故事:”XXX10年后XXX”,何不食肉糜。人类共同体=能够在一个生态危机的发生学尺度下保有优势地位/安全富足的生活状态的人
        • 在人道主义的枷锁下,无法清算真正夺取了大部分利益的,只能去向自然界透支,又说一个公共的自然界不能透支(破坏地球环境),结果只能伤害自己的身体、透支自己的健康/尊严,否则无路可走了,只能卖自己了
        • 动物保护主义、环保主义 -》人类共同体要求我们去保护,保护动物有利于精神上提高,我的动物伙伴,更平等、有人性;保护环境有利于身体上的提高,促进共同利益。但是不能慷他人之慨,一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被拿走了大头,只有一小部分给自己,只能去透支自然了,不透支外部自然,只能透支内部自然(身体、心灵) -》真要保护自然,先争取这个社会没有人需要透支自己就能体面存活。人总是从内在性出发去建构一个外部世界图景的,当环保主义把外部自然描绘成和谐的、安宁的、正在遭受威胁的、需要去守护的图景,其实已经预设了自己内在的是优势地位(有余力),已经在偷偷设立一个代表人类的虚假的共相,在掩盖和压抑人和人的本质性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符号系统,生存处境,生存博弈斗争的态势都是不一样的)
        • 建构出的”自然”,”地球母亲”的幻想(齐泽克:it’s a whore),地质运动多剧烈,需要你去守护他?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互相残杀灭绝了多少。都是在以拟人(既得利益+垄断话语的一小撮人)化的伦理姿态。所以是人类中心主义,进一步是一小撮人的自我中心主义,但是在意识形态上可以调和矛盾,伪装一个普遍性的维度把多样性和总体性的矛盾调和掉,但这依然是个伪装,伪装起来的总体主义
      • 每个数字都有,所以有哲学化的潜力,具有一定批判性,引导出一种学问:eco-politics生态政治学
      • 环保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用来掩盖基本矛盾的:国际资本主义掠夺全世界,利用他的自由港(美、西欧//曾经发源的母国)。所以不是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全人类和这个体系(意识形态、文化架构、国际争端处置模式、国际法体系)的矛盾,这个体系最终是要被推翻的,是虚伪的
      • 环保主义会产生更技术化的、大工业的批量环保产业,成为很强大的塑造环境,fuck/rape地球母亲的能力,在这个能力帮助下一小撮人可以生产出原始人刀耕火种、野生动物XX的场景来娱乐自己,最后会发现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娱乐,是他的文化消费主义。根本不在乎那些在既定体系下被压迫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希望生存环境能更原始,成为原始人给他们表演刀耕火种就爽了。环保主义最后会两极分化,实际无法调和:一部分高级精英可以有很强大的工业效率,消灭/替代原始工业;另一部分只剩下原始人
        • 蚂蚁森林种树,为了获得养料,引导你过度消费
      • 还是1421是主流,旗下1422管文化,1423管经济。1423环保主义还会成为零售的安慰剂=便宜的精神赎罪券(“从小事做起”:少用电,水重复利用,断舍离),make the world better。例如黑心HR,刻意”从小事做起”,从伦理上就觉得安宁了,觉得在对抗消费主义,这时候就不需要反思了,因为环保主义已经兜售给他一个廉价的反思了,标准障眼法
      • 陷入这种意识形态的人,知道这个对他有利,或者结构在这个模式下可以维持他体面的生存,外在的符号系统引导他到这个上面,收买了他,强行把他俘获了
    • 性解放主义14241(Global Capitalism),4(幻影simulacrum幻象),2(一般的他者 VS 客体小a(所有爱欲贯注其中的那个维度),把这两个看成认识论,专题性进行把握,就会导致性倒错),4(没有目的,就是享乐,meaningless sexual love)
      • 性倒错的种类和机制,人道主义必然走向的虚无主义。多样性和总体性的矛盾,被一个普遍性的客观自然调和,是虚假的无效的,首先要保障的是人化自然 -》身体自由,如果把解放主义投射到性这个极为内在的维度话,最后会导致目的论变为虚无主义
        • 颓废主义的结构张力没这么强,所有颓废是灰色的,虽然也是性堕落的,但是是有目的的,有一种否定性的目的。而性解放主义是彩色的、缤纷多彩的,因为他们要调和的矛盾是多样性和总体性,多样性就是各种文化的多样性,总体是文明的一个总体性,客观自然普遍性的调和过头,调和到人的身体性上去身体自由,误以为就是身体自由,就把它解开了,所有的性伦理都被消解后,对内在目的论体系是毁灭性的,陷入性解放主义的人就废掉了,他目的论很难凝结成核,很难有自己人生的目的性,陷入一种彩色虚无主义,被不同的性别拼成了彩色的画卷把他消解掉了,被后现代的幻影包裹了,可以看成福柯主义中最前反思最蠢的一个面向。比如LGBT一般指性少数群体
      • 如果把你那个所爱的那个维度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和考察,就会很快陷入性倒错。比如爱上一个女神,就拼命研究你为什么爱她,去各种拆分、分解我喜欢她哪里,你的私生活就会变得混乱。因为这个不能专题性去把握,不能用大他者的A这个符号秩序去专题性把握小他者a爱欲这个维度,而且大多数人在本体论上是前反思的(聪明的可以倒回本体论思考)
      • 详见:爱欲经济学5
      • 最终在fetsithism恋物癖上平滑的衔接到Global Capitalism,fetsithism是所有人文主义者一个接入点,这是所有1-4-2共享的,里面所有人都有,1-4-2人道主义里的人性过剩了,渗透到fetish里面。因为应该和他平等对话的共同体被剥夺掉了,那些被压迫、打压的成员连他的fetish都不如

1-4-3

  • 心理主义1431(自然,实在论,只不过有一面镜子不能直接看到世界),4(荒谬,没必要/无能力讨论),3(心理,不用mind、psyche心灵),x
    • 知识分子们成功地让大众们以为掌握了心理学,就掌握了自己的人生。膜拜第一人称真实体验,看成判定所有东西
    • 中心化,1-4-1当代自然主义(一切都是自然现象,99.5%的分析”哲学”,只分析活动,不综合活动),1-4-2世俗人文主义(人类的/文化的和自然的/生存的现象),他们从既定的本体论框架中收益。暴力和痛苦是最具有本体性的,本体论上不反思,因为这2个东西没有击碎他们在既定秩序里的享乐循环,不体验到创伤性的维度,就算见到,也会消解在认识论里。怎么调和?就是把超越性的人类维度降下来,降到自然之中,变成某种类自然现象(有规律可循的),他们的冲突和矛盾提现在1-4-2的4个分支里(都是自我悖谬的),这种对立使人类文化的层面类自然化,变成心理学:一切现象,包括对自然现象的体验,你的感知维度、行为活动的维度都可以消解为心理现象
    • 前反思,把心理内部的一些机制:感知、情绪、性格、工作记忆、反馈、意向等,把这些说成是不言自明的认识论前提。心理主义者觉得自己通过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就可以直接指向这些基本要素,心理主义认为有内在的第一人称的明证性,这个内容直接就是心理活动。心理主义把这种直接感知的能力当成他立论的基本要素
    • psycho-logy,是儿子,屁股是歪的,在主导的逻辑学框架之下/知识方法论;而数学、物理学都是有自己的哲学/逻辑学的。心理学是把学术共同体内部比较公认的一套逻辑学、大路货逻辑学运用在研究心灵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罗格斯
    • 心理主义是个运动,1870~1920,是个学术运动,但作为文化运动还继续存在,被胡塞尔和弗雷格、罗素、怀特海阻击了,基本有排面的高级知识分子都阻击心理主义运动。低智商、太蠢了,论资排辈心理学怎么骑到逻辑学头上来,心理学的术语都是含混的,逻辑上无法精确定义,心理学的分类学都是很粗糙的,心理主义是个苦力活、没油水,只不过后来这个学术体系大众化了,各国在二战之后都要拼命的工业化,包括学术工业化、大众化,这也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学术大众化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中干苦力、没油水的人想去从大众那里捞点钱,他们不会教真的东西的。近乎心理主义,是一种近似日常语言的方式,按一般的logy的方式进行一个整理
      • 胡塞尔在批判心理主义运动时,是和庸俗的自然主义一起批判的。《观念》1
      • 成为一个思维的符号化、各种符号化模式熟练度很高的一个人,可以自己搭建体系化,这些体系化对外部世界具有解释力。在战争时期你会被征召,能通过很多测试,自然学习力很强,在混乱中就能有行动力、组织力,你是一个种子选手。从这里讲,学现象学学进去、过关,具有体系化能力,把每个环节都清楚的精准的意识到、把握到,再用一些高级方法(都是数学方法、拓扑学)把它们进行操作,基本上学东西会很快,是种子选手
      • 心理学还是日常语言的方式,所以是分析哲学的天然同盟,都是学术大众化的产物,有点背叛西方精英主义知识传统的,后来回过头发现不对,体系还要搞的复杂点、方法要严密点。是思想的倒退、精神的倒退
    • 公共医疗药物中的一环,专业人士,受到专业主义的异化,不仅有医疗的作用,还有规训的作用(建制的一部分,所以有规训的义务)。还是体制内人士,有编制,立场都是偏保守的
    • 一个人说你心理有问题,你可以这样回答:”i have a different psychology, i believe a different kind of psychology“,我信另外一套,我的心理活动的规则(罗格斯、规律)和大众不一样,和你不一样,和建制不一样,反过来可以质疑他的学术建制、学术霸权、话语权下的对于你的心理分类
      • 主义主义划分的是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学术范式,所以可以进行僵死的划分,因为本身就是人造出来的东西,或者它反过来会支配人。但是人的心灵本身,是无法被一个东西强硬的划分的,所以这些心理主义会搞各种分类学(蛇皮),都是有屁股歪的标准在那边(实在论、自然主义,本体论上不反思、偏保守,认识论/主体性上是一种反主体主义把主体消解为所谓的客观的/可描述/可控制的)
      • 心理医生的治疗的目的都是保守性质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继续按照老套路老方式运行,keep the same。当然如果把心理医生看成给你药物的方式的话,那无可厚非,需要这些东西来帮忙,但是不能把这个当成决定你意识形态
    • 真正的心理学是在1-1-2建构主义,1-1-3认知主义,1-1-4行为主义里的,和科学共同体一个档次(UP给面子)。这里的心理主义是作为文化现象、文化运动的心理主义,是一种大众试图自学心理学来把握自己的心理维度,相信心理是唯一的窗口/界面,那这个搞定了就可以把握整个物理世界、人际关系、职场、幸福、健康
    • 情绪主义14311(文化共同体里想象的世界,有一个学术语言的秩序主导,客观中立视角(科学/知识共同体)下的世界),4(不反思,没意思,与我无关),3(心理内部的第一人称体验,Emotion,调和了自然/无序VS人文/有序,设定一种有序性来整合无序性),1(情绪的稳定/安宁,in good emotion开心、积极、乐观,而不稳定是伤心、痛苦…)
      • “情商”、”情绪管理”、”做人嘛开心最重要”背后的意识形态
      • 低智商、前心灵病例学。中等发达城市,过着开心快乐的普通生活,不算有钱、活的还可以,好吃好玩好活的那些人。本体论上世界的真相是什么?none of my business。也会想象某种神秘的东西,会追星,什么都不信但信星座,很平凡的普通人,但还有一点点渴望想去解释这个世界,所以认识论是3,会玩一套幼稚的心理学,崇拜可以立即验证的理论,心理学立刻可以验证,因为是第一人称体验
      • 在精神分析里,情绪是个非常混乱模糊的东西,不是个合法概念,是可疑的概念,是意识形态,情绪的概念是欺骗性的,不能用开心来代表你的内在第一人称状态,内在第一人称状态是非常复杂的。这里隐含一个切面,可以一瞬间看自己好还是坏,是开心还是沮丧…有一系列词汇表,还可以用颜色来对应。情绪相当于把人的心灵切个横切面下来,切面好像可以按照世俗的颜色表、词汇或语料库去定义这个横切面,在精神分析来看是完全非法的,都是庸俗的言词在切你的第一人称意识状态
      • 按照心情好坏来评判自己的心理,是个蹩脚心理习惯/教条,教你”情绪控制”,你用什么控制?你本来就在情绪里面,情绪控制整个概念就是非常虚假的,意味着情绪不是一个整体的东西,那既然不是整体的要控制干嘛?其次隐含了我可以和我的情绪拉开距离,我另外有个不受情绪控制的好坏标准,在感性情绪之下有一种更高级的情绪,可以分析出我当下状态是好是坏,一个理性情绪(所谓”情商”,非常愚蠢,本质是意识形态)
        • 情绪控制这个概念本身是自我取消的,因为你内在可以和它拉开距离了,那就意味着你可以不要控制它了(好情绪里不用,坏情绪里就包含了不想控制情绪的情绪,如果在坏情绪里还能拉开距离,那不就是没坏情绪了,所以是自我取消的概念,没必要的、幌子、骗人的)
        • 只要你长得漂亮,”情商”永远是高的,一群人奉承你;或者和你相处的人都是你的舔狗,那你”情商”永远会高。”情商”已经代表了和自己情绪拉开距离的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在情绪主义那里是自我取消的
      • 把心理状态、心情(日常语言实体化、比喻,氛围、底色)状态看的很重要,认为所有的问题在于这个失调(过于急躁…)了,要保持平衡,颜色心理学。会把所有的反常看成情绪的失调、失衡。在情绪主义那边是无法理解psycho-pathology心理的病理学/病理化的,无法理心理层面的病(神经症、精神病)。是日常心理学,讨论动机、情绪、性格、习惯、力,核心的是情绪,在现代职场的抗压力/扛压力
      • 对自己的内在世界的把握是一维的(甚至不是一阶的,比如今天好烦、开心、累、失落、兴奋..),这些像颜色一样,”情商”高就是在别人的对话里/日常交际/群体消费时透过别人的行为、言词看到别人的情绪,看到情绪后能找到最优解(1.利己利人,2.被冒犯时有效防御,3.化解冲突矛盾),自己长远利益最大化。内心世界像是单色的PPT一样不停切换的,他们的计划性很弱,会用感性的形容词来把握内心、外部局面/情形,往往是颜色、味觉,导向苦乐二元论,而流俗的文化会引入新的维度,可甜可咸、可御可萝..背后的支撑都是情绪主义。不是故意走在前反思,自以为在反思,用一些情绪心理学、色彩心理学..,用日常语言里的一维的语汇表
      • 精神分析里没有情绪这个概念,切片、单色PPT这些操作都是回溯性的,你要确证当下情绪如何,必须援引符号系统/日常语词体系,回溯性给你建构一个定格的状态,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迟滞的自我镜像切片,最后还要把切面综合成(搅拌、拼合)一个日常语词。这些操作都是非法的、回溯性建构的,不能用一个词就概括我在上一瞬间,与其说切片,不如说建构一个Fiction小说,”判断1分钟前我情绪如何”是个文学操作,想象一个人作为你的样子体验了这些(引入众人视角,其次引入大他者/律令的视线)是什么样的
        • 例子:上厕所时突然有人闯进来,把你的门打开了,会回溯性的认为应该情绪很焦急、应当很生气、难过,这个都是在大他者视线下怎样。但是当时的状况会有大量的压抑,还有第一人称的各种反应,你回过头去看告诉自己/告诉众人当时的情绪时,会觉得有个形容词的网一下子扑上来了,扑到你当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上(或者说是不停的想要去符号化的冲动,想要把自己所遭遇的创伤性立刻注册到符号系统里去,这些东西得符号化整合到符号系统里,我才感到我的生活还是有一致性的,没有被破坏掉,整个网络还是一致的运行的,只不过这时日常的词都不能注册了。在有冲动注册时,同时就会有压抑,这种压抑是通过律令的负罪感进行的(我做错了什么让我感觉我在符号系统里没有位置),一瞬间有个反常、失常的感觉,这种没有位置就会带来沮丧、失落(动态、结构性的))
        • 精神分析里沮丧和失落,会告诉你,是无法在符号系统里注册一个位置,还是负罪感/压抑太强了没法让你主动产生冲动,沮丧就是一种过度被压抑,还是沮丧出自于一种自我救赎性的癔症,会分很多种,但是当你急迫的想要这个情绪注册到词的列表/符号系统里,都会用同一个词”沮丧”,第一人称都会说同一个词
        • 如果是很厉害的文学家,可能会说我的沮丧好像XXXX(JOJO的奇妙比喻),就可以有很多种沮丧,文学家可以利用日常语言之间的冲突的结构/缝隙把沮丧的内在结构放到比喻上去,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这种能力,可以体验到不同,但是符号系统的网一扑上来就盖掉了,看个轮廓都差不多,但是掀开来可能是不同的,要掀开来看里面的结构才行。而大部分人没有能力掀,或都不知道有个膜盖在上面
        • 情绪主义在精神分析那里看,不能一概而论有这么个状态,这是开心的状态(有些是病理学的、有些是有问题的、有些是压抑的状态,有些是代偿性的…),精神分析会剖析纵向结构,而不会横切一刀(还要看刀是怎么样的)。精神分析是把看上去一团乱麻给梳理下来,而这种心理学是切一刀看横截面,然后按横截面纹理分类
        • 如果再把时间意识放进去,不确定的量太多了
        • 精神分析里还有癔症,癔症化的表述、第一人称言词和自己真正的真相是完全不一样的、相反的
        • 情绪主义还预设了我的第一人称报告不说谎,我不会骗我自己。罐头笑声,就是情绪的机制,现代人的情绪本身是一种内在的压抑性的机制/意识形态,是内在于我们的日常语用实践的,这就是我们明明不开心看电视听到里面的笑声会开心,就是有这个机制在起作用,内在压抑在判断有没有足够充分的要素,满足了你就应该开心,这时你的神经症就开始运行了,大脑里就该释放一些舒缓性的神经递质,一些生理学过程就该运行。可以说情绪本身是现代人标配的神经症,比如刻奇,神经症的条件是只要外在要素123和心里运行的形式123都满足,那自然你就会有一种情绪,这个意义上讲你是个机器,你的神经系统自动的强迫自己开心,还强行让那层膜盖上来了,强行铺设一个判断句:开心,在内心甚至会调用你的第一人称的语词在内听觉里响:我好开心。这个东西是不受你控制自动运行的,是一种无意识,哪怕你体验到了,也是每个瞬间在他监察的状态下体验到的,在精神分析看来,情绪本身是一种神经症,所以不认同有情绪这个东西,本身是病理学的机制。只要在语言里,它是不可避免的异化,但是在我们当代社会,这个东西太严重了,广告商/文化商人/文化产品/各种消费环节/日常交往礼仪统统都在进行这种操作,一维化、单色PPT化的操作
        • 比如看电影、电视剧,比如钱、美色、痛苦、冒险按某个顺序依次出现,最后有happy ending,这种电影看多了,这个动态结构在无意识里不是动态结构,像个拼图、格式塔在那边的。比如做过山车就触发了这个机制莫名感到开心(压抑到这个点就给你释放了,你要结束我这个愚蠢的压抑之旅了),或者看电影”下面就该这个,否则就没意思了(缺了点那个东西)”。这个实际是动态过程、结构化的过程,但是我们会把它把握成单色PPT在不停切来切去,每次回溯性看当时某个瞬间时,我都有一种颜色的PPT来告诉我当时是什么情况,这种状态下就会把我的生活体验为单色PPT不停变颜色 -》单向度的人(马尔杜赛),人只活在一种不停被肯定、不停体验到确定状态的一种生存模式,整个爱欲被意识形态结构所刻画的、控制的(最简单的理解方式)
        • 你每看一本电影,就是告诉你一种新的开心的方法、或者伤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规训你。看电影如果不反思,这些东西就到脑子沉淀进去了。比如葬礼上自然而然会哭,那几个要素齐全了就该哭了,背后大他者告诉你你该哭了。我们对于什么是哭的体验、痛苦的体验都是借由这样的拓扑学结构的运动模式来回溯性的建构,因为反过来我们要想什么是痛苦?痛苦在这个拓扑学结构里、通路里是占一个什么位置,不同的通路、不同的运动方向里结构了不同的痛苦,所以也不能把痛苦本身当成实体性的东西
    • 心理(心理状态)正常主义1432Mental Normalism:1(专家解释下规范的/大学话语的世界,”正常”的世界),4(莫名其妙,无法言说,不敢去面对),3(心理状态、神志、精神状态,调和人的自然/欲望(兽性)VS人性(理智)),2(不正常/反常VS正常)
      • 自以为”正常”,面对”反常”脱口而出”精神病”“神经病”“脑子有问题”的人所陷入的庸俗意识形态。喜欢职场PUA的,自认为掌握一套心理学法则/规律就可以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追求精神正常、心智健全
      • 非Normativism规范主义,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的方法论。一般比较挫的会陷入规范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自然主义、实在主义
        • Normal正常,还有一个意思:师范学校,因为是Norm的形容词化,Norm是规范,形容词化后Normal规范性的,教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是一个正常人表现的形式,这种学校就是师范学校,其实可以叫规范学校,就是教规范的。这是标准的架构,教育从来不是中立的,特别是公立教育永远是国家建制的一部分
      • 不像1431不知道精神病,1432是知道心理会病理化的(病理学:痛苦之学)
        • 当代精神病两种主要模式,被临床分为:神经症(较轻,”患者”承认自己有病,并为此感到痛苦/苦恼。抑郁、失眠、强迫症、被害妄想、洁癖。例:喝酒微醉)、精神病(较重,不承认有病。例:喝酒醉了)。庸俗的病理学架构,认为神经症是器质上可逆的(神经系统没有遭受严重损伤,可修复的,愈后良好,可针对性下药的,吃药就能维持正常生活/工作);精神病认为是器质上不可逆,严重的会当做精神残疾,没有民/刑事行为能力。有有意思的是:神经有问题,反而认为是可逆的、问题不大,器质上没问题;而精神病,心智、灵魂有问题,反而说是器质上救不了了
        • UP认为这种不一致性背后有一种物理决定论,一定要找一个器质上的说辞,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是器质上坏掉了,不是心灵有问题,人心灵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神经元、脑区结构、神经递质…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细胞层面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反过来说脑癌患者、中风的人精神也没问题,但在器质上也是不可恢复的
        • 拉康派认为,现代人分享相同的精神病,而不被公共话语承认的精神病(内在精神结构和公共流行版本不同、有冲突,去公共话语领域行动、建构爱欲)就会被(整个律令体系/大学话语)识别为你有病,这时他们会有内疚感,这种内疚感某种意义上支撑了他们的痛苦(占很大一部分),guilty的痛苦不是器质性的,虽然叫做神经症
          • 例子:有钱的强迫症患者,按按钮爽随便按,按2年,没人会说你有病,每天回家刷小红书、国外奢侈品网站,刷了买,买了扔,(囤积癖也是一种神经症),他不用去诊断,不会感到内疚,这种行为不会给他的正常生活、工作带来影响,所以可以”带病生存”,后者不会说他有病,是有个性
        • 精神分析对待神经症和精神病一些判断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会把这些看成是文明的类型,不认为是病理学,虽然在佛洛依德那里会看成是病,但是往后发展,精神分析对个体的病理学的诊断,越来越不侧重了(也靠这个赚钱),但更多反思:一个人的病理化与其说是一个人的问题,不如说是整个话语体系内在出现了症状、符号系统本身出现了问题,在一个个的个体(纯粹主体性)都是非常极端的否定性,要实在化/实证化/积极存在(否定性要变成积极肯定性的存在),一定需要某种内在的精神结构去人称化、自己把握自己、有表象、有内在语言的能力、通过符号学体系控制自己的躯体/活动等功能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机制去把极端的否定性变成肯定性的存在。在拉康看来,是通过性化过程/Phallus/符号学上阉割,把极端的否定性降服住,变成肯定性的存在ego(简单的自我)。这个机制要遮盖的是每个人的主体性都是反常的、人的自由肯定是反常的,因为都显现出一种对既定符号系统的一种破坏/颠覆,或者反过来说,主体性本身就是符号系统内在的一种不一致张力。”正常”这个维度,是靠主体性这种不死不休的很诡异的力量所维持着的,没有主体性作为内核(death driver,内在于主体精神结构内部,像永动机不停运动的),正常的表象(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话语体系的认同)都不会存在
        • 一般认为精神有问题,会想象成某种妖怪/鬼怪、尚未被驯服的、欲望的维度太多了、理智的维度有缺陷的/不充分的/不够的。没有意识到人类的理智/人性这面不属于正常,是属于反常这面的,人性本质上是一种反常的力量(符号系统内在的不稳定因素),是一种不死不休的循环力量(绝对空无的否定性循环,以自己的循环为目的不停循环),所以包括强迫症/被害妄想症等精神上的症状,都可以看成是人性的力量在那边显现/凸显出来,在一个社会网络/交往规范无法遮蔽的缝隙里一瞬间漏出来了
        • 性的爱欲机制本身可以被看成一种(不被承认为神经症的)神经症,而在性认同层面是一种(不被承认为精神病的)精神病(精神病理学结构)。只不过我们在特定文化体系下统统都认为是正常的。神经症的爱欲机制有标准的一些压抑、反常(会变为正常的反常),比如人看到特定的图画、情境下会有爱欲反应,人不能凭空满足自己的爱欲,需要特定的方式才能满足,那为什么要通过这些条件/方式才能爽?因为是个普遍的性压抑,没有原因,就是设定为正常的,而这和强迫症、一些神经症是一样的,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才能让欲望满足,只不过不是身体上的快感,而是精神上的一种痛苦的快感。爱欲机制、奖惩机制是一种神经症
          • 例子;走在大街上被人扒光了衣服,这种羞耻感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神经症,只不过被所有人认为是正常的,因为那时候一下子神经功能就紊乱的,防御机制一下子起来了,此刻爆炸了、陷入混乱。那这时可以说你要去吃药,把这个压制下去,限制某种神经递质的分泌,以后光着走在大街上也不会害羞,这才是正常。这些都是人为定义的,一个社会结构之下的
          • 例子:又比如男人可以光膀子,女人不可以,都是同样的部位,只不过一个有隆起,这也是一种神经症,在我们的语言体系里一直把这个压抑,或者在共同体对性征的想象模式里围绕这些东西凝结了很多禁忌、爱欲在里面,很多行为上的不可能性。所以当遇到这些行为时,天然的这个图像的格式塔会阻碍你,让你陷入一种行动不能
        • 拉康那边,女性性就是略微意识到,性认同本身是精神病,是混乱的、没有根据的一种机制。比如男性的性认同里的大男子气概、为共同体舍身就义、要远离女性为代表的爱欲维度,因为这些符合现代的伦理结构、兵役结构、家庭再生产模式,所以不会被认为是精神病。反过来在一些保守的国家,GAY就不会被认同为是正常的性别认同,有精神病,因为有自己的爱欲模式enjoy it,爱欲只能通过这个回路去获取。而变态/倒错,是拉康派要去反对的东西,因为这个意味着在分析师共同体的伦理上,这个是精神病,是病理学的,是evil。这种倒错归根结底也是主体性的否定性机制在运行,倒错的人实际上是过于正常的人,就会倒错、变成变态,因为相信苦-乐二元机制(力比多经济学的现实-快乐原则),在拉康看来这2个是同个原则(现实:延迟满足,快乐:直接追求爱欲的实现/满足)。正常人会认为我要求乐避苦,但在求乐时会遵循现实原则,能延迟满足、忍受一定的痛苦;而这些变态认为苦乐二元机制有一个大他者在计算收支平衡,他们过于相信苦乐二元机制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认为只要我受苦,大他者欠我快乐,那总有一天会还我快乐的,所以我通过造就苦难就能获得快乐,甚至我在别人身上造就苦难,将来一天他一定会获得快乐(很隐秘的逻辑起作用:他现在心情好,趁这时候让他受一点挫折/创伤,将来一定会获得好的回报 -》我看他心情越好,我越要让他痛苦,即我趁他有余钱帮他把”钱”存到大他者的银行账户),这种人就是变态
          • 他开心时会感到Guilty罪恶感,脑子里想大他者律令是要欠我点钱/快乐,你需要Suffer more;当他不开心时,他会感到more Guilty,会想是不是我存的钱不够,存了太少所以我现在不开心。这时候大他者就有两重律令Suffer!存钱,Enjoy!这两个其实是同一个律令,这个变态的享乐唯一模式就是Suffer,Enjoy by Suffering,只能通过创伤性的痛苦才能享乐,短路了,越痛苦神经系统越帮他分泌一些舒张性的递质、卸除机体亢奋状态,才能让他放松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某种主体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大他者从前现代的道德严酷主义变成享乐严酷主义大他者,你必须享乐,你不享乐意味着你不愿意在我这里存钱、你不承认我的存在。所以他们享乐后会立刻感到Guilty,这时感到Guilty内疚本身变为一种Suffer
          • 古代/前现代的道德严酷主义大他者,是你必须去Suffer、去吃苦,忍受这些痛苦,不忍受会感到Guilty,这种罪恶感,在他去忏悔confess时能Enjoy,是一种奖赏,古代忏悔是会让人感到能卸除痛苦的张力、放松下来。而现代是先让你享乐/爽了,再还债(feel Guilty过程),心理上是Suffer,行动上驯服的(对现实秩序一概不去反思),我是不是不该对他有微词、我是不是个多余的人。所以现代的变态最终会走向(折磨阿尔都塞的)无我论(会怀疑我是不是存在,我的存在是不是多余的),对自己的存在可能对记账的大他者的享乐严酷主义的经济学产生影响而感到内疚、痛苦
      • 把人分成反常和正常。精神病和普通人是错误的做法,运用的分类学是未加反思的分类学,完全依赖学术共同体/医疗体系诊断/日常交往礼节
      • 只要不是Pervert变态(先存钱再消费,相信有大他者存在并帮你记账,可以献祭痛苦,有盈余后可以提供享乐给你),那所有享乐在精神分析看来都是平等的、合法的,把这个欲望当成你的主体性所应当坚持的(不要妥协,把人畜无害的享乐模式/爱欲/新的符号系统运行模式努力注册到共同体机体里,就有可能作为一个种子,整合出一个新的共同体秩序)。齐泽克最后的乐观主义就是什么是perverse倒错是可以区分的,这种乐观主义支撑了齐泽克对纳粹/法西斯之间的差别、庸俗的黑格尔/真正的黑格尔之间的差别、还有对巴迪欧/阿尔都塞/朗西埃/茱蒂丝巴特勒的批判
    • 泛性主义14331(学术权威保证的世界),4(神秘主义,例:荣格派、霍大同名下的伪拉康派(川大的大师兄、大师姐们)),3(心理现象,调和自然/欲望/无序VS人性/理性),3(爱欲,调和正常VS反常)
      • 大众对于精神分析的普遍误解。把精神分析当成(流俗的)心理学崇拜、当成立身之本
      • 会借由佛洛依德三元论:
        • 超我super ego、自我ego、本我id.,都是性化的
        • 无意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是符号系统运动机制,运动机制出错时,意识会裹上去,无意识总会掉链子,为什么清醒时会有”连续”的自我意识/感知?因为无意识的运动机制简单来说每过0.0x秒就出一次错/BUG,不停出bug还在运行,出的bug就是体验到的意识。前意识是回溯性的建构,审查机制,一定要通过对话才能感受到,因为你自己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审查机制的,你想去把握你的滤网,只能在滤好的东西里再去回溯性想象一个滤网,实际上无法做自我诊断。精神分析必须要通过主体间的活动才行的,在对话中分析师可以看到来访者有什么样的审查机制
        • 这两套机制是竞争关系,后者更多是当成发生学机制,前者是想设定自己的主体性范式、想去拆解掉、或者想要同行能读懂他(佛洛依德有一部分身份是心理学家,开创了精神分析,后来和心理主义传统越走越远)。不像拉康只有一套:实在/符号性/象征的-想象性,这2套在UP看来是佛洛依德的一些残余,而且认为前意识是多余的设计,认为佛洛依德的时代有一种实体化的迷思,认为内在的心理学的活动有个载体,要实体化理解,这其实没有必要,这只是一些机制
      • UP对无意识-意识-前意识的理解:把人的意识当成实体化的东西,都是回溯性的建构,真的运行的只有符号活动、语言活动在运行,它的意义是我们回溯性组织的,我们听到自己说的话,然后回溯性的依据这些声音所代表的符号学张力,牵引过来的张力去调整我们的实践姿态,这种实践姿态的调整被我们想象成是一个意义meaning,其实都不存在。所以无意识相当于你说的话中自己都不理解的那些东西,无意识本身就是不可理解的、无意义的循环,但是这种无意义围绕某些爱欲的循环代表一种姿态,自顾自的在那边爽的姿态,暴力的、自闭症的;意识就意味着对这些不理解的东西进行遮蔽,意识的努力就在于遮蔽它们,通过一种想象性的体验(严格讲人说的话里每一个字和句你都是不理解的,不理解它们的所有东西),意识只是浮在一个符号学的表面上,根本不知道所用的符号、语言、语词到底勾着什么,人是无法意识到的,只能回溯性的去探测,为什么我们如此流畅的说话?因为实际在不停做一个游戏:说合法的话(让言词自己流淌)和不合法的话,在做不停往返的游戏。前意识就是回溯性的、后来的审查机制,前意识永远不是一个朝向”待会我要说什么”,去审查它,前意识实际上是后意识(严格的拉康主义角度),是不停的回溯性的去察觉这个让它自如流淌的意识流中有没有断裂,是不是自如流淌的,如果不是自如流淌的(即不合法的话)时候,无意识里面就会有些东西脱轨,比如感到羞耻、guilty,会有那些”感觉”/内在情感性的牵引性出现,不是说情绪确实存在,是有这种牵引运动会让我之前合法流畅的表达牵引到其他地方去、让我换一种说法
        • 按逻辑不停说出去,其实很简单,意识可能是没在运行的,只要按照语词的符号学逻辑不停顺下去就行了。说了很久,可能就没动脑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不知道所说的东西有什么意义,主体性根本没有照看/看护它们。这就是学习的效果,学习可以让一个符号系统请到自己意识里,让它自己转起来。可能最低层面是无意识的,语词的流淌是让它自己去流淌的,实际上没有在说话,让所承接的、学懂的、已经成为无意识一部分的符号学运动让它流出来,之所以要流出来,是因为它内在的包含了很多不一致性,我有我的疑惑/困惑/不解,想通过言谈的方式把它梳理出来,这种自如流淌的状况、不停缝合符号学表面的状况,像拉拉链一样,是非常轻松的容易的事情
        • 比如突然说了个很蹩脚的东西,这时回溯性的架设一个审查机制,说我下面要讲一些高级的东西,蹦一些英语、专业词汇、政治正确的东西,来调和,让我的听众可以受得了
        • 意识可以看成是不停的自言自语,这是很容易的,顺着顺着就不停把话说出来了,不需要用力。someone inside of me,有一个正在说话的人不是我,就是一个在说话的符号学机器,正在说话的这个我本身、机制本身是滔滔不绝的,然后会不停回溯性的调整流淌的方式,让它能更迂回的、更快的去流淌。前意识会让你去迂回、去审查,实际上是要促进这个循环的速度变快(例子;最速降线),同样前意识并不是在阻碍意识的运行,实际是加速循环,这是个有势的运动,所有的循环运动都不是在一个势是一样大的场里运动,是在个向量场里运动的,往往这种情况下,前意识一定会对意识的自如流淌要设定障碍,反而循环的更快,更能满足它循环的欲望
        • 无意识不要翻译成潜意识,因为无意识是纯粹的运动机制,本身是不存在的,没有这个东西,只有符号系统在那边转(“电讯号周转”),它变成你直觉性体验的原因不是因为有一个裂口/创口让它从里面涌现出来,而是意识/体验/感觉这个维度从来就是无意识中的一部分,没有一个绝对昏暗、什么也看不清、晦暗的无意识,甚至可以说存在无意识是意识回溯性建构的:意识回溯性建构了一个前意识,把握到好像他前面有一个挡板在筛,实际永远是事后审查的,同样的无意识作为一个终极大本营,好像一切都是从他这里来的,这个也是事后回溯性建构的,事后意识通过对话的方式发现我的话里有很多我自己都不理解的那些东西,然后把这些重新归并、重新进入某些符号学循环里去,无意识就有意义了。作为一个实体性的东西它不存在,但作为一种运动它是实在的,这个运动本身必然创造出它的背离、反常,无意识的背离、反常就变成意识一定会变成自己的反面,变成连续的、稳定的、整全的体验,这个体验恰恰不是无意识,另一个方面,在这个连续整全的、时间性流淌的体验背后,又有一个隐匿的、非时间的、只有各种零散的不由分说自己循环的机制(机械式的循环)在那边,它一定会二分,即如果存在无意识,那无意识只是这种差异化的运动,然后我们会回溯性的想象有没有一个整体,把这两面结合到一起,一个绵密的、完整的无意识,这是不存在的,这些都是神秘主义、虚假的。我们真正能做的就是在对话,在自我意识和在主体间的意识活动下,进行这种符号学操作,精神分析应当是一种清醒的活动,不是癔症化的表演(tautology同语反复的、说废话的)
        • 癔症的本质就是把tautology当成tautology,在A=A面前,大他者就是大他者面前手足无措,而主人姿态是把它划掉,然后再写另外一个,这时候新的符号学秩序才运行起来
        • UP:总会感到时间被浪费的感觉,就像水龙头打开让他流一样,滔滔不绝是非常廉价的,它的功能不是意识的功能。破除幻想:清醒的第一人称言说和聆听和思考活动,可以是无意识的,只要他是面朝一个自我防卫性的镜像/自我镜像,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就是无意识的,因为这时的时间性是回溯性建构的,时间体验是假的,没有时间体验,非常自如的在流淌
        • 和sex是无关的,因为爱欲总会想象成我和我缺失/对称的那部分的结合,这个结合可以给我提供快乐、快感。但是精神分析的内核不是sex,是discoursive论述的,这种discoursive不是平等的,精神分析的discoursive不是平等主义的对话,是不对称、不平等的,话语是一环套一环的,话语的姿态彼此间是不平等的:主人话语、癔症话语、大学话语、分析师话语,都是不平等的,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也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性是符号系统自身的不一致性的一个具现化/体现/呈现。所以不能因为佛洛依德在当时限定的时代(性压抑-》性较开放),就把sex当成精神分析的核心特征,那是只学到很皮毛的东西,不能把爱欲的解放/心灵的解放这种主题当成核心,精神分析的核心特征是discoursive、符号学操作,而且这种符号学操作是非常精细的、主体间的、充满冒险的。类似于:我帮你刷系统,你帮我刷系统,我帮你格式化你的操作系统改,你帮我XX,我帮你装新的操作系统,你帮我XX。精神分析的活动就是哲学操作,把哲学这个rom装到别人脑子里。类似于:一般的精神分析师给普通”患者”进行对话,就是恢复出厂设置、把公版rom刷进去,是哲学活动,把测试版、功能加强版刷进去,是这个意义上的
      • 看到提起佛洛依德就谈性压抑,或者精神分析师不遵循精神分析的伦理(不能成为别人的小客体a,不能被”患者”爱上,就算变成临时a,为了避免你的”患者”倒错,进一步要告诉他,你不是大他者A:”我没有答案,我啥也不知道,我不懂”,可能被分析者还会对你有爱恋,你不扮演大他者,她就不会倒错,至少不会被你害,可以避免她进一步还相信你)。而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学会这样的操作后,什么事都会发生
      • “一切都和性有关Everything is about sex”,”性和权力有关Sex is about power”
        • 性本身只是精神分析研究符号系统,研究对话、人的精神现象的一个切入点
        • 拉康派看来没有性关系(建构性活动),女性性不存在(建构性认同的核心)。第一句话,在本体论上没有这个本体论结构,结构不出来的,但是现实层面性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作为符号学缝合的结果,缝合总会给出一些对称的互补的二元性来掩盖自己内在的不一致性),在表象上它是存在的,虚构的。第二句话,女性本质永远是虚幻缥缈的东西,只存在于男性的幻想之中,不能外显化的一种存在。虚构的和幻想的这两个维度,都是可以用符号来把握的,都是象征性的。精神分析实际是研究符号,所以会切入到性关系里去研究。这种是蛮悲观主义的一种论调,是对柏拉图主义的爱恋(两个拼起来就是完整/整全了)的一个反动(拉康看来这种整全永远不可能形成,这种整全一定是互为镜像,互为一个小他者)
        • 不能合起来变成”一切都和权力有关Everything is about power”(还原主义),这合起来的句子就是庸俗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第一句是性的享乐主义,第二句是萨德主义、性倒错(sex无法给出快感,只有power才能给,快感无法由面对小他者的方式建构-围绕做幻想化的循环运动$◇a,这种能享受快感是因为他被小他者所欲望/凝视/期待。变成:要让大他者站在后面A-S,主体俨然自己是掌握真理的大他者,视线与大他者重叠,他可以作为大他者代言人/工具来说话),我们不能把这2句短路起来
        • 享乐主义、性倒错、马基雅维利主义这3个立场是互相之间排斥的、彼此不认同的
          • 性倒错意味着把性本身当成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所以和享乐主义是有争端的,享乐主义是把性本身当成有意义/爽的事情,而性倒错只把性当成一个手段。享乐主义认为性倒错是鬼怪的、太怪异,自己是正常的。性倒错认为享乐主义是太虚伪、否认的,自己是坦荡荡的、不否认的
          • 马基雅维利主义眼中最无能的领主才会陷入性倒错,伟大的君主应该去征伐天下、成为国际霸主,军事才是男人的床笫(sexualized),马基雅维利主义认为自己是勇士、性倒错是懦夫、太胆小。性倒错反过来也不认可马基雅维利主义,认为那里的爱欲不够彻底,还是按照既定规则下棋,没有突破everything代表的凡俗的秩序的束缚,性倒错反倒认为自己是崇高、更有人性、更逆反的、神圣性,而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个世俗性、太平凡了
          • 享乐主义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是太认真的、太天真/太理想,自己是实实在在的、吃到碗里才是肉、现实的享受才是实实在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认为享乐主义是太愚蠢了
        • 这3句话的about是不同的
          • 一切都和性有关,是说Everything的背后是Sex,简单来说就是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爱欲的核在驱动他,实际是above浮在..上面,万物都是表象,爱欲才是实质
          • 性和权力有关,Power向来是渗透在每个环节里的,并不只在性里才看到,所以这里是指Sex是被Power支配的,可以用around围绕着权力,Sex具体的操作和手段是要由Power来决定的。对于性倒错来说Sex是必要的工具,Power是能够支配它、凌驾于他,是主人,而Sex是奴才。性的维度要绕着权力的维度来转
          • 一切都和权力有关,about是隐藏的、不想说出来的中介,既不是说万物背后是权力在运行,也不是Power可以支配Everything,这里是所有东西都是被Power所驱赶着的,看成ahead of,万物自己不懂得怎么运动,总会要有个Power在它后面驱赶着它,不能说万物被Power在前面领着,不是leading,如果是leading power不会体现为被动的、强力的,前面的是大家心向往之,Power是强迫你。所有东西都是被Power(Death driver)所驱赶的,死亡永远不是在前面的,在我们身后不停追着我们的力量、无休止的haunt(hauntology,德里达用来代替ontology的东西)幽灵,在我们身后追逐着我们索命的幽灵,Death driver就是这个意义上的haunt/ghost鬼魅一般的
          • sex is about sex,性就是性,性把自己当成目的在Death driver里面循环,这就是前面3句话隐藏的一个中心。这里的about是amongst在..之中Sex本身是它的一个子集,是自我指涉的一个东西。要把Sex看成是一种运动,是一种符号学的运动模式,即是一个二分,但是二分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剩余,实际上它不是二分,它就是一个甩出剩余的运动。也就是我们的性化过程,永远不是直接的分出男性和女性,人的性化过程永远是先分为有性别的和无性别的,就是对性本身存不存在的一个争议。然后有性别的认为有男性和女性,无性别想要说清楚符号系统就是骗人的,但是没有能力说清楚,被逼迫着要给出根据,被有性别的人反过来质疑他,”你说我无性别,根据在哪里?性别不存在的根据在哪里?”,给不出性别不存在的根据,这种茫然无知本身就被当成一个性别(女性性),然后有性别的人就自认为是男性性,所以所有人都变得有性别了,这个意义上讲,大家其实都是男性,因为女性性不存在
          • 一个符号系统肯定先甩一个剩余出来,这个剩余就被看成是某种前符号化的一个神秘之物(Phallus),然后有性别认同Phallus的就说有两种性别(男性女性,男性有Puallus,女性无Phallus),不认同Phallus的人(话语上弱势)就会被有性别的人逼问,”你认为没有性别根据在哪?”,它给不出根据,那就说”你没有Phallus”,然后男性直接把Puallus等同于女性的身体body、女性的具现化又和Phallus在符号学上短路,Puallus是作为一个符号,和女性的body短路,它获得它自己的规定性/性上的认同。所以sex is amongst sex就是sex is sex,它自己设定它的一整个谱系sexuality,Sex posits its dispersed sexualities化身出各式各样的性征、不同的性的模式出来
        • 精神分析是把性贯穿到整个符号系统里面去的,它被看成是符号系统的一个基本的运行机制,但精神分析不是泛性论,并不认为性本身是个背后的东西。这3句话也是彼此不认同、彼此不对称,它背后的东西也是个在符号学上完全自我指涉的,自己是自己子集的一种关系。在里面可以说没有真正实体性的东西,说是背后隐藏的秘密都是不存在的
        • 精神分析是一种方法,它的信条在于它的伦理信条,而不在于它的还原论
    • 密契女性主义14341(理应存在、理应知道、理应享乐的大他者),4(让给大学话语S2,没必要反思),3(心理体验//第一人称真诚,调和自然/欲望/本能VS思维/人/理性),4(“你要我怎样”,what do you want)
      • 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应当首先批判的假”女性主义”:作为男权幻想和爱欲/审美压迫工具的神秘的”女性本质”。现代人性化过程中一定会把握到的癔症的维度,男性也会把握到,如果不成为厌女症(Perversion,明确知道女性没有答案,是碍眼的,穿越幻想的姿态,而恰恰女性的歇斯底里才是答案本身),也会有癔症(虽然视为主人,但是作为subject臣民的男性,表面上也是朝向大他者”你要我怎样”,实际上是朝向无所不包的母体whole)。大部分男性和女性在这个意识形态都会认为女性性存在(女人味),光晕一般的、没法实际能把握的东西
      • 泛性主义居中调和(性化)失败的产物,而且是文化现象。看上去是神秘主义,实际是最大众化的,基本上所有男性和大部分女性都是密契女性主义,受其意识形态支配。把女性性当成一个神秘的东西去崇拜,但这又是无法把握的、虚无缥缈的、歇斯底里的。面对大他者就一个问题:”你要怎样?“,目的论上是完全空的,就是癔症,你要怎样,是主体性蛮强的立场,但是是个意识形态,大部分人的主体性最后残存在这个位置,这种关于女性性的歇斯底里是主体的否定性、那个内核的一个最后的、最隐秘的一个循环。一个对神秘的女性性(本质)的抽象崇拜
      • 泛性主义调和时发现何为女性性是没有落脚点的,性化要设定男和女,要设立绝对的界限,发现找不到,因为除了身体上的界限找不到一个在本体论上、主体样态上的本体性差别,男性是幻想有女性本质存在,然后想逃避爱欲的维度,进入到去性化的;而女性被这种女性本质所胁迫,必须去扮演一种有性别的、没有性别还强迫你交出这个东西,要给出你没有的东西,就是双重胁迫,所以女性不是去性化,是知道性实际上是虚伪的、虚假的,Puallus是non-all的,即性化机制是非全的,是露出马脚的机制,它有个最后的秘密就是它没有秘密,这个没有秘密的秘密是被女性所体验到的,所以就会转向一种歇斯底里,歇斯底里的姿态就是她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大他者给自己的使命、符号秩序超我想要她做什么。因为她还是被性化的,还是要假设大他者存在1,但是不知道它要她怎样
      • 男性对女性性是爱、迷恋,以此为对立面设立自己的性别认同。女性是要扮演女性性,自己的装扮是必要的,甚至说生存在她的妆容上的(获得她的本质),这个意识形态里的女性看来装扮和外表是对于她生命很重要的维度。核心就是假扮。自认为是女性主义的女性,很简单别化妆(让男性陷入幻想的妆),不要把自己当成女性性的一个载体,这个载体之所以起作用不是因为你自己起作用,是男性共同体把这个当做获得自我认同的镜子,男性的自我认同是面对女性性建构起来的(我没有这个东西,我缺这个,我要这个),男性性是二阶的性别认同。化自我欣赏的妆/看其他漂亮妹子有生理反应,这个意义上你和男性有共同点:这些美学要素是可以被消费的,你和男性分享/共有一种爱欲经济学,这时会发现压迫人的并不是男权,压迫人的是男女共同默认的爱欲经济学/欲望快感再生产(现状:高跟鞋、丝袜、肤白、腰细..),女性主义内要先达成共识
        • 最终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不能用某种符号学机制去压迫别人,就像认为不能用资本这个符号学机制去压迫所有人,同样的,也不能用爱欲经济学里的机制去压迫别人
        • 大众传媒带来一种普遍的创伤性(痛苦、自卑..),审美符号拉满的那些女性是稀缺的,但是大众传媒以一种我们措手可及的,视觉、虚拟的方式去满足。(金钱地位、)审美符号拉满的实际上就是扮演的纯意识形态pure ideology,虽然可以第一人称说我没有。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套符号体系,甚至是资本化的符号体系,但有几个女性主义可以说做到不用这个去伤害别人,这个东西是能造成伤害的,虽然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能造成伤害的,这里包含审美剥削(先不说性剥削),包含一些人认为她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是某种审美上上层压迫下层的方式
      • 大家都大概能体验到女性性是某种飘忽的、会起作用,但很多人认为这个确实存在、确实会实体化,实体化在某些漂亮的女性身上、或他喜欢的女人身上,甚至过剩了可以存在在某些物件上(恋物癖),物化成具体的物体。但是实际上要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表明这个东西本身不能直接显现、一定需要载体,是一种启动、点火的机制,但是不能具体的存在。如果认为是具体的存在会发现不停找不到,在目的论上就会陷入4(默认它存在又找不到),变成癔症化的主体。这是绝多大数人不可避免的,不是要批判,我们要反思它(女性性),我们第一人称意识上虽然避免不了(恋爱、爱欲、性别认同),我们反思、在行为上考虑它现身的后果、考虑如何真正定义一个可以形成公约(虽然女性性不存在,但是女性主义这种姿态、运动是必要的;就像唯心主义一样,idea观念doesn’t exist不存在,但是可以以某种方式建构一个idealism;甚至可以说唯物主义,物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运动,存在的永远是个很复杂的、能涌现出来到台前占据场域、在时空中得到规定结构的东西;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materia本身是会隐匿起来的,可以说materia物质不存在exist,但是有there is materia,不会直接存在,本体性的力量不会在很前面的层面上体现出来)。女性性本身不能是个男性投射出来用于自我规定性别、获取性认同的镜像,不能承认它的存在,把何为女性性要大胆拿出来讲,不是个神秘的东西,作为公开讨论,就已经颠覆了霸权,颠覆不是目的,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男性和女性两个维度之间平等相处,如何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要避免陷入神秘主义的对女性本质的崇拜,是男性投射出来的幻想,是有毒的,现代癔症不能朝向女性性,要直接朝向大他者,母体不要设想它存在,不要幻想有个母性的整全可以救赎所有男性(兜底),这种想法本身就是男权主义的一个陷阱,最终要指向的是去势的大他者

1-4-4

  • 庸俗主义1441(安宁的、无聊的世界/家园/地盘,天下太平),4(百无聊赖,不相干,无事件性),4(任性,内在第一人称体验基本上被场域1的秩序所支配的,不吃沉默的禁令,看上去很大胆,因为父亲没有形成沉默的权威(一直说话,或上手打他,沉默的冷暴力落到实处才能束缚住他),这样对父性权威的建构不是一个隐匿的、无声的、沉默的,是通过动物学本能的支配他的肉体,没有支配他的心灵,认识论环节建构不起来了),x
    • 人为什么会变得庸俗?变得比平庸更平庸。妈宝很容易变成庸俗主义,因为把握不到神秘的女性性,性化不完整,心里没有一个神秘之物来支撑内在心理学的维度,无法构建起”她到底怎么想的?我到底心里这些念头是什么原因”问题意识
    • 一个114行为主义/134直觉主义的父亲会导致144庸俗主义的孩子,认识论上是4的人的教育基本是失败的,因为不懂得沟通,通过言词、语言建构一套律令体系,所以其孩子一方面任性,一方面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如何建构一个自己的衡量评判事物真假(认识论)好坏(目的论)的标准,认识论上好坏的标准是庸俗主义最后的领地了,虽然本体论和认识论交给1了,但是目的论上还可以执拗的去追求要顺从还是要叛逆、调和,甚至目的论上也放弃了(完蛋了)
    • 在任一瞬间我们都可能变得庸俗,我们在本体论(暴力的维度、背后隐匿的、无法察觉的维度-》思考、害怕恐惧等情绪)认识论(承认自己是有偏见的、有取舍的,体验的东西会分分类、相互间有冲突的,体验到的/内心思考/情报想法信息对其有某种特定模式下的整理)上放弃思考的一瞬间,因为一般人的场域的一致性是神经系统的一个惯性,除非在做重大抉择时可以让背景性的场域有所突破,在日常生活、常态下,一般都是1字头的,有个默认的秩序在转的,当然也有人是一直动员状态的4字头,但是很难维持,会荡来荡去的,人不可能一直保持激进的否定状态,在符号学上是主体性不可能的,主体性还是从周围环境里萌发出来的,环境虽然有不一致性,但是比如吃饭喝水时是不可能4字头的,
    • 为什么会出现1-4-4-的闭合(回溯性的,在一定标准下说这2个模式不工作的、无法显现、无法被标记)?可以在命令/律令体系秩序中存活下来,同时他又无法被编入意识形态的分类学,大家都和他说不上话,无法参与那些对话,也无法和自己进行这样的对话,所以庸俗是一个被动庸俗,永远不是主动的。例子:成天打牌(1441或1443,按规则一天到晚玩,一套秩序玩到底,不思考背后什么,也不思考让我感觉怎样,就是顺应这个规则。欢乐斗地主扮演一个电脑空转转起来了)。那为什么他们庸俗、只能打牌、无法编入意识形态分类学,这时候就要求助阿尔都塞,就是因为意识形态不征召他们、不质询他们(最简单的说法),意识形态对一个人进行质询(逼问,让主体自己交代你有没有哪个地方做错了,想去规训主体,主体说我没有哪里做错了,找不到那个东西,这时主体性就萌发出来了)才能生成出他的主体性,一个人主体性的萌生必须依赖于社会话语体系,意识形态是渗透在他的邻里乡间大家说话、行为的模式里的,还渗透进电视、电影、报纸、用的东西的包装,渗透进生活的所有符号化的地方里,但是这些东西不质询他们,这意味着他们在社会空间里除了生活、纯生理需求上的生存之外,意识形态体系对他们没有更多的指望,没有把他们抛到前线,没有主体性,所以他们缺主体性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例子: 天天打牌的老大爷,放到古代可能就是长老,在邻里之间、家族关系里组织,你看到平时庸俗,但比如家里亲戚有红白事,这个时候他懂得去玩这秩序。所以庸俗永远是个侧面,不能说一个人完全是庸俗的,但是他可以在某些侧面(比如哲学上大部分人都是庸俗的,没有专题性反思过,比如医学上)庸俗,不能说一个人骨子里就是庸俗的,就算他在所有层面都是庸俗的,他面对他母亲(受大他者/符号系统本身对她的羞辱)时不是庸俗的,各个层面就战备状态了
    • 所以庸俗可以看成是某种符号学的拟制,实际上站不住的,按道理说不可能空转,但比如在放弃某些东西时,觉得都安顿好了、大家开始按这个规则玩这个游戏、且目的性是不确定时,如果连玩这个游戏本身都觉得没意思时就是1444了,这种精神状态会导致病理化。按道理说这个口子是自我缝合的,1444全开下来只会有一瞬间,就要缝起来了,否则是维持不住他自己的,和Psychosis(1443,中心化在自己身上)很像,无法和符号系统拉开距离,但是144不确定,还是有一丝余地可以拉开距离,最后有一些立场上的抉择可以逆反。1443就是拉康说的madman,不是乞丐认为自己是King,但是如果一个King认为自己确实是King,无法和加了引号的王位”King”,即符号系统给他的指派、任命拉开距离的话,那这个King就是真正的疯子,真的以为自己天生、内在本质就是个王,真的以为他就是占据这个符号学位置,甚至举得整个符号系统最后都是由他设立、创造出来的,这是真的疯了(一些old money),他自己无法和他占据的那个位置拉开距离
    • 意识形态质询建构了主体,使得主体臣服subjection于意识形态/大他者(大主体),它的方式是臣服于它过程中变成Subjectivization主体化,如何实现:缝合。主体化会把这种臣服表现为”我是我的主人“。这个意识形态上的主奴辩证法(侧面):这个主人不仅仅要这个奴隶臣服于他,主人要奴隶做我的身体帮我去事(一重命令),你在做我身体时不能够承认你是我的身体(做我奴才你不能认为是做我的奴才,要进一步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不能做一个屈从的奴才,虽然我的身体为主人服务的,还要把自己体验为”自由”的(二重命令)。这就是意识形态质询的一个主奴辩证法。这个意义上讲,主体怎么形成的?意识形态要求他你要臣服于我,同时还告诉他你如何背叛我,其实意识形态质询所要求的就是主体掀桌子离开,目的就是让主体感到逆反,其实说穿了,意识形态质询就是让主体找到那个特定的”答案”,而不要问问题,问题永远是我来问,你要找到特定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我不要问问题、我不要听、我不要回答”,这就是意识形态质询所要的答案,它激起你纯粹的”我什么都不管、什么都是你说了算、但是我就是不要听、不要回答,什么都是你说的,我的身体、我该吃什么、我怎么玩舒坦..反正都听你的,但是我就是要XXX”,陷入意识形态质询预先设置好的一种逆反当中去、一种不臣服当中去,这个不臣服其实就是臣服本身,这样就实现了他的主体化
      • 这个意义上讲,1-4-4的人是被纵容着去逆反,就是一逆反,他的父母就让他怎样。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1-4-4?孩子越逆反他们越爽,即父母在管教活动中获得一种快感:我不喜欢我的孩子变乖、变得不逆反,只要他可以继续逆反(把小SB培养成大SB)。就因为其父母自己在管教活动中产生了一种异样的快感,或者就是其父母之间无爱欲,只能通过管教下一代的方式,在管教活动中获得异样的快感,即纵容其孩子逆反。看上去孩子会逆反应该变聪明才对,会反抗才对,其实不是的,就是意识形态征召的机制,越逆反,其实越是在父母的纵容之下逆反,是种特定的方式逆反,实际上就是在服从,这个过程中只会服从。在家庭内部会逆反,父母由着他逆反、各种性子,但到社会上他发现以逆反的姿态行动时,就无法逆反,社会是铁榔头说话,直接暴力、现实说话的,所以这些1-4-4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很自由的,而且他的自我主人感特强,这些人是永远不承认是有背后的在支配他们的,因为很自信,我小时候成长过程中就是反抗我父母长大的,所以当他们很狂妄的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东西在限制我、束缚我的时候,就会陷入庸俗,因为这种好像自己无拘无束、挣开枷锁的感觉是意识形态支付给你的,它就是要求你以这种方式去臣服
      • 齐泽克的例子:父母叫小孩参加奶奶的生日,很无聊小孩不想去,父母就强行:”你一定要去,否则奶奶会不高兴”,这种父母是可以的、没问题,是一般的强迫。而如果父母说”如果你不开心,就别去吧,你开心了我们再去”,不仅要孩子在行动上认可,而且还要享受这个屈服的过程,把屈服的过程体验为一种我没有屈服,回溯性的取消他否定性的维度-》我是乐意的,强迫孩子在符号学上乐意去屈服大他者秩序(1),这样孩子很容易就产生倒错的快感,在实际上屈服但心理层面上欺骗自己我是乐意的,最后这种屈服活动本身可以让他觉得自在、自由、开心,这时这个孩子就变得庸俗了,1-4-4在无脑执行1秩序时能享受一种快感,享受一种主人感、自由感,就庸俗了,所以就会随大流、随大众,因为这个过程让他们爽,因为觉得随大流随大众是我的自由选择,”我好聪明,我好有想法,我好会识别聪明人/精英的那些诡计”,我随大流随大众是比他们更聪明
        • 一位后现代父亲对一个小孩说:”你奶奶要过生日,你可以不去,但是别忘了你奶奶有多疼你”,齐泽克举这个例子时只是说明传统权威演变成慈父型权威的表现
      • 所以一定要避免,哪怕就是强迫的,不要在家庭内部搞一套政治正确。还有比如:”XX,今天来这个XX,大家都在这边,你开不开心啊”
    • 评论区
      • UP:官马,他们分好几派互掐呢,主要是抢年度课题,你可以多弄几篇多看看。用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
      • Q:这种人在被环境打压的时候还会有任何情绪反应吗。UP:会容易当阿Q
    • 顺从主义14411(大家),4(细思恐极//死亡),4(莫名其妙//乖乖!),1(从众,搭便车,占(大家)便宜)
      • “小人”的哲学,随大流、随波逐流、占小便宜、沾沾自喜、”人家都这样”背后的隐秘机制
      • 顺从主义的核心并不是为了维持秩序,是有一个最小最小的差异,一个反抗、赖皮、make some difference的小姿态,这个最小差异本身使得他顺从了,即顺从本身永远是通过一个最小的反抗、来开最小距离,这个就能满足他了,他觉得这个东西是最隐秘的,在大家都随大流的情况下,我能够用最小的一个小技巧来隐秘的骗到它(大他者/大家)
      • 严格遵循规则的人反而是有反思的,不是随大流,知道为什么要遵循规则(总体的利益对我有好处,利他,比如排队),随大流的人反而没规则意识,他要占小便宜,占大家的便宜,所以他随大流;另外一种遵守规矩的人循规蹈矩本身会让他爽,自己与自己周旋,能够体验到一些异样病态的快乐。这2种类型都不是随大流,严格上讲他们的主体性都是很强烈的,当然随大流的人主体性也强烈,所以主体性这个维度永远没有办法通过服从哪个秩序给压抑掉。1-4-4中间的2个4就代表主体性的混乱,主流的意识形态/秩序没有在他主体的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架设相应的内容,里面是完全没被规训的(什么都可以,什么也都不可以的混乱状态)
      • 把meaningless、没有被整合到符号系统里,或在他看来尚未被整合的符号系统的姿态看成是一种反抗,看成是取悦自己的一种方式,取悦自己的方式就是不被看见。他认为我把这个东西瞒着不让别人看见,我就不是随大流,这个过程中不让别人看见的方式,他以为自己在反抗、弄了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最小维度,其实预设了有那么一个大他者/家长/教官时刻准备看着
        • 比如你摸了摸脸,教官刚说过不准摸脸,但还是要摸一下,觉得很爽,还要假装教官没看见,其实教官说不定根本不在乎这个东西,教官之前拉了一个擦汗的人骂了一顿的原因在于,凝结共同体的一个特殊方式就是批一个人,一个无意义的、非常无聊的共同体,就是要拉一个人出来说你这里不行,只是要找个由头(擦汗)把他拉出来而已,但是随大流的人就误以为擦汗就是违背,所以他就擦汗,其实没意识到人家早过了这个阶段了,早就把你驯服了,擦汗反而是那个大流/教官/秩序偷偷许诺给这些随大流的人,我可以假装看不见你在擦汗,通过这种方式把你驯服了。通过这种方式你自以为不随大流、我偏要擦汗,那时候就只剩下擦汗了,你的主体性就被限制在很小的、不起眼、无关紧要的一个维度,那个大他者/秩序知道这是无关紧要的,就故意留了一个东西,故意把这个东西设定为这就是在违背我(你擦汗就是违背我),”不准擦汗不准动”,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你可以擦汗可以动,你可以把这个当成是一个反抗或忤逆的姿态,但是仅限于此,只要这个东西就能满足你,你就用这种方式偷偷的做,然后我自己要合作的假装没看见”,其实教官走来走去都知道谁在动了,也知道一站站半天很无聊了,这是个技巧。所以他们自以为用自己的一种方式瞒过了,其实恰恰就是进入了圈套
      • conform顺从的con在英文中就是骗、诈骗、欺骗、骗局的意识,form形式,con做前缀有组成的意识,即组成一个形式,即随大流,其实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骗过这个form,你自以为在骗过这个形式,我偷偷假装我是有一点点不合格的形式,你以为骗过它,实际恰恰是通过把你的主体性的反抗限缩在这个维度,你就形成这个形式了。没有一个perfect的形式,形式/背景性的符号系统会非常公开的告诉大家,在这个形式框架里的位置本身肯定是僵死的或非常完美的,但是并入这个位置的东西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完美,这种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它一定要拉开这个差异,要拉开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和整体为这些部分设定的位置之间总要有差异,即要作为一个整体,要包含特殊性的、作为大的框架要包含一些局部的、小的东西,就是要求不能严丝合缝的、不能完满的符合于这个东西;如果完美的符合这个东西,即这个东西恰恰非常完满的适应于这个框架的话,反而让大家意识到原来这个框架不存在,原来存在的只是这些个体的人、这个基准点,会把具体的东西本身,而不是把这个东西所占的那个位置看成是一个基准点
        • 公司里非常出色的一个人事,在位置上非常好的协调各种关系,让领导等各方面都很满意,他好到一定程度后,其实他对于这个管理结构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一旦走了,这个结构本身被他定义了,再怎么换人都不如意,这整个系统就无法运行起来了。所以这个系统一开始就一定要设定我的这个位置和坐我位置的人一定要有差异,一定要有那么点不足或一点过头,这样才能使得大家能相信有这么一个位置存在。你上任后老板说:”你表现还好,但是XXX不行,太XX了”,这时才能支撑起一个幻想,因为背景性的符号秩序永远是一个幻想,永远是想象性的,实际不存在这个东西,是大家幻想出来的,就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语言)、大家的言词和思考说”他太XX了,他还有点不够”,需要不停的再生产这些差异,这个差异是使得大家愿意进入这个框架的一个前提,是使得这个框架能够让大家汇聚起来的一个前提。这个最小差异是构成性的、很重要的,它对于大家愿意去符号系统里去找个位置、并且通过想象出来的不同位置来定义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 这些1441的人就是把这种构成性的小差异本身,当成是他(零碎化的)自我认同,他们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自我,是散开的,他的主体性是被很成功的分散了,又非常成功的聚焦在这些小的斗争、非常小的对于规训的一个叛逆。是非常小的粒度,又非常分散的方式,但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以贯之的,第一人称体验为他是非常为他自己的人、非常聪明的为自己赚取各种好处的人,第一人称体验能把这些小的、零碎的反抗整合在一块,就是他自己。你让他不干这个会让他痛苦,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自我的同一性、涂鸦式的自我就被打破了。大面都顺从了,才有这些小的余地给他搞点小东西,他付出的代价就是他整个都给出去了,甚至那些小的心思、勾当也是被外面所征用,被外面当成维系这个符号系统的一个机制,或被其他人当成一个理应当相信的、什么都相信的、天真可笑的蠢人(实际并不蠢//蠢在UP符号学里只是个结构,不是实体性的,只代表被动的、不幸的被利用了),他们也会被牺牲到这个符号系统里(支撑其他人对形式的一些命令/意见/规章制度保持一个距离:”哎,他们都信了,这些笨人都信而且都照做了,我本来是准备不信的、反抗提意见的,那就没办法了”,利用他们投射成笨蛋,然后让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再拉开一个距离,然后自己也去实践了,以为反思了),会被那些嘴上冷嘲热讽、行动上很实诚的人当成一个靶子/托词/借口,”你看那些笨人,就怪他们,他们都信了,我没办法了,虽然我不信,我也得这么去做了”。他们被双重利用(一方面自己大面上服从,另一方面被当成无条件服从的天真的靶子树立在那里,让自以为聪明的人打这个靶子,也放弃了他反思的维度,也服从了,一环套一环下去,整个符号系统秀建构起来了)
      • 随大流占小便宜的主义在最低层面证明了有那么种可能性,只要有新的符号秩序能够把他们的占小便宜的东西整合起来,整合起来让他体验到他的匮乏,不得不占小便宜,不占小便宜就活不下来、站的稳稳当当,这时就能觉醒,能想清楚,他的主体性就能产生出来,但是这个主体性是需要去引导的、阐明的。所以不应该鄙视他们,其实很多人在很多情况都是随大流的,比如一起吃饭(也会选微辣等一些余地来体现自己内在的自由)。但是用于家庭教育不能把这套当成主导性的意识形态,或者说可以当成一个反面,即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大面上可以遵循,私底下搞点什么,你应该告诉他们遵守规则的好处,或者遵守规则本身很有意思可以去尝试下。在社会里,不是有一部分人注定要这样生活,而是人在有些方面注定要这样生活,因为这个成本比较低,然后又能维持一定的最小差异,也挺开心,但是要了解这种意识形态的骗局是怎么来骗的
    • 粗俗主义14421(随大流),4(关我鸟事,烦、好假、装什么装、老什么老),4(一时兴起whim,满不在乎,生活是个游戏,我体验到的东西唯一的意义就是被我消化/吸收/占有/爽到,连不爽的维度都没有,把所有在第一人称体验上阻碍的现象直接骂几句脏话又爽了),2(小便宜(直接的生理需求)VS大便宜(欲望、压抑的维度,1442只是单纯肉欲,无法崇高化、精神化),赌//以小博大)
      • 爱说脏话的色鬼和赌狗的意识形态,及其产生的原因。这些人在前现代家庭内部是批量生产的
      • 目的论上的撕裂代表着他有点超出动物性,1.动物性上的满足;2.大便宜,审美的维度,是个人了,但这个人是最低级/粗俗的人,会被美的、性感的东西所迷恋,可以给他带来性享乐、爱欲/肉体上的满足
      • 为什么19世纪的西欧有大量家庭突破这个模式?当时出现大量原子化的小家庭(2+N)
        • 父亲的角色发生了短路:1.理想的,代表无懈可击的理性秩序的保证者;2.现实的父亲,无能的、搞不定、无法保持理性。这2种形象在原子化家庭中短路了,短路后会形成一种冲突,在冲突之中形成一个特定的父亲形象:断然否认的父亲、绝对会说不的父亲,代表一个否定性的意志,在短路的缝隙中隐隐透露出来:有一个既不是代表理性秩序的整全的维度的父性权威,也不是代表现实到处都不完美、缺陷的父亲权威(“就这样吧,你爹也不容易”),还有另外第3种父亲,就是一种对于爱欲本身纯然表示否定、拒斥的,对爱欲本身持绝对不满意、绝对否定的一种姿态的父亲
        • 一方面知道现实维度我爸就那样吧,另一方面又知道你爸又拼了命想维护一个理想的形象,虽然做的不咋地,但是他努力想要做的很好。在这个过程中,你就能把握到有一个原初的动力:他想克制爱欲的维度、能背叛爱欲的维度。就是一个无能的父亲,他是爱他的孩子的,但又知道如果溺爱,孩子将来就完蛋了,所以又想摆出一个严父的样子,这样就被孩子看到他不太行,但又能理解到他背后有个社会秩序的维度,在这两者之间有那么一种力量,就是对于爱欲本身的克制的力量,即我可以对欲望说不,对满足说不,这种对满足说不的父亲形象就是一个否定性的父亲形象
        • 在笛卡尔引向的现代哲学以及近代科学产生过程中,把握到科学的规律拒绝一种有序的、错落有致的和谐(等级制化的和谐,前现代的),在近代科学和笛卡尔以后的现代哲学里所包含的那种对爱欲/满足的维度、有机整体和它里面一种表面优美的秩序性之间的拼成的整体(上帝)、原初性力量say no后进入了现代社会,而近现代科学共同体里所包含的造物主对古代人来说是很匪夷所思的(不管不顾的),现代造物主是”我设定很简洁的一些规则(牛顿定律),什么东西都要按这个来,哪怕按照这个宇宙会毁灭,也得按这个来”。现代造物主/2种父亲的缝隙里流露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再也无法诱惑他回归到一种母性的大全之中(参差有序、阴阳协调),现代精神包含了我就是要拒绝这种东西,我就是要说出自己的意志,然后把我说出来的东西本身当成是个毫无道理、一切都要按此运行、其他关我屁事。这时候才有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性的暴力、符号性的权威,才进入平民家庭里去。即因为原子化家庭使得产生出来的小孩对于一般而言的回归到母性大全里、允诺了某种前现代秩序的父性权威给祛魅了,不再会迷恋、真的相信有人能扮演这种符号学权威,所以此时就会去设想有一种符号学的机制,放弃回归XX。有了这个(完全拒斥爱欲满足的一个非常诡异、股改的父亲形象)后小孩的主体意识就面临一项任务,他的义务是把它普遍化,把一个没来由的、纯粹符号系统自己设定的一个原则推到极致,这个普遍化就是推理的能力(现代科学的核心能力),而粗俗的人没有这个维度,没有本事把一个符号性的秩序当成是一个非常极端、强力的意志所设定的,并拒绝回归那个母性的整全的维度,要把这个简单的秩序贯穿到整个系统里去,那这个贯穿的活动就由这个主体/孩子认为是他的义务,才会意识到拼拼图不把它拼完就难受,会设立一个理想的维度”应该怎样,既然有这个原则,它是拒斥一切其他的,要以它作为根基的”,即一定要让小孩背叛充足根据律,因为理性的开端是极端荒谬的东西,比如数学’1+1=2’,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原因,当成一个暴力、符号系统设立的一个元规则,就要无条件认,这时候主体性的那种反思的维度才能敞开,主体才能和黏腻的、恶心的、前现代的爱欲共同体拉开距离,才能有清醒的、理性的思维。所以19世纪时有大量科学家从西欧原子化家庭里产生出来
          • UP认为罗素是出生在大家族里,他的思维就是重新搞了一个黏腻的母性共同体,又回归回去了
          • 聪明人是能感觉到,我定了一个游戏规则,我把它坚持到底,我不要中途去改、赖皮,这种严肃的把一种符号学定义的规矩严格去遵循的能力,是使得人能变聪明、接受一个去创造建构一个又一个这种看上去机械/僵死/简陋的,但是一旦推演到万事万物又会具有很大的意义的符号系统,才会有各式各样的艺术、科技、哲学各方面的操作,这种尝试才有可能,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才有可能
          • 一个父亲的对爱欲的克制(想触摸到一个超越性的维度,但是失败了,总有个超越性的维度是无法触摸到的,又有那么个姿态是对爱欲、回归整全母体是拒绝的、否定性的,这种姿态是作为一种责任承担下来的),是对孩子能把握到大他者/符号秩序的维度是非常重要的,符号秩序可以拉开距离,可以和直接的爱欲享乐拉开距离。避免144的孩子出现,慢慢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1234),其实就是让他了解到一个符号系统里的一些原则,它就是没道理的,那就要把它当成没道理的东西接受下来,然后把它推到普遍,然后看看它有没有什么不一致性,他能不能用,才会进行那种跑程序的实验,看有没bug,然后修复这个地方,才会在拼拼图时不拼完心里难过,画画时不按照摸索出来的方式去画就觉得没画好,才能够感受到符号学秩序的那个维度,不能让他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得到这样的发育的话,就会庸俗。直接灌输的方式去理解哲学、文学、物理学是没用的,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建构,自己没有接触到可以对爱欲的维度say no,然后可以will itself
          • 笛卡尔描述上帝:如果有一个上帝规定2+2=5,那么2+2就等于5,这个上帝有个will,有意愿的能力,就要这个东西,那么就围绕这个东西本身建构一个新的符号系统出来,2+2=5的符号学体系才有可能创生出来,这时候才有创造力。哪怕2+2=5和现存的数学符号体系都矛盾,那么这个就等于5,这是上帝特有的权力,威能所在,就是这么一种意志,只能通过一种对爱欲(小手段满足欲望)和现实原则(太讲现实)的否定、拒斥,才能进入will的这种某种狂妄的、癫狂的、非理性的、创生性的、一下子迸发出那种极致的力量、主人的力量、他就应该这样的力量,这个维度是只有聪明人可以把握的,就是19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家庭里孩子的创造力的源泉,一种敢于设立属于他自己的规范性,就是这种绝对意志在起作用
          • 谢林批判黑格尔,是误解黑格尔,以为黑格尔要搞一个井然有序的和谐完满的大全,万事万物的理念都被绝对精神调和,谢林认为这个大全归根结底是无力的,因为他认为在里面所有理念只是一种可能性/必然性(如果它存在则必然存在,但不能反过来说它就存在),而没有办法变成一种现实性,缺少了存在本身,那个让符号系统绕着它转的意志,”我不要你符号系统井然有序,关我屁事,我就是要存在,就要把这个东西设立成现实(第一原则),它就是现实”
        • 在大家族里是不会短路的,大家族的一个弊端就是产生庸俗的人,因为理想的父亲是由大家长扮演的,具体那一房的小家长要对大家长恭敬,是无能的搞不定的,需要依赖家庭体系/家族关系才能生存(看脸色),在大家族里同一个父性权威不在同一个人身上短路。就会有2个极端,大家长代表占大便宜的维度,理解成理应当享乐的大他者;而自己的小家长(去势的父亲)被设定成理应当相信的大他者,这2者之间的矛盾不会被体验到,他的父亲是理应当服从于大家长所设定的秩序,而大家长在他所设定的秩序里就会垄断一切的享乐,扮演一种原父,拥有所有主体所不具有的、欲望所无法把握到的那种快感、享乐,被大家长垄断
        • 原父一定会否认他是享乐的,老者/长者表面上会以禁欲主义的姿态显现,这种虚假的关系反而支撑了前现代的律法。这个律法实际和享乐是同一种东西,并不是严肃的律法,就是1441所遵循的那种律法,只要大面上遵守,就允许你可以享乐,即律法本身维持了享乐的维度,可以做些出格的事情,有点享乐,做点小出格,有点小的享乐,律法和享乐两个维度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共生关系,那么人就变成1442,律法允诺有个大的享乐,平时的小出格就变成小的享乐,就会有成人(大享乐)和不成人(小享乐),成人的1442的享受到的欲乐也没有爱情的维度,就是一种和淫荡的原父分一杯羹的感觉,和女性有性快感后,会理解成是父性秩序压抑了他很久,然后补偿给自己的,所以这些人是没有爱情的,因为没有极端否定性的自我,没有主体化,不会有反思,心里会意识到之前的大家长是装的,其实他是淫荡的,终于理应当享乐的大他者偷走的快感还回来了,这些老不死的死了,终于可以拿走被他们剥夺的快感了,这个意义上他的享受都是被压抑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压抑,有点变态的,越享乐越压抑,因为越觉得他被偷走的东西更多。所以这些粗俗主义会在追求美色、更美的、更刺激的、更爽的的追求肉欲的途径上停不下来的,而且往往这些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他只能走一点点,他会期待会更压抑,这是无解的
        • 也不能光扮演一个理想的父亲,也不能光做无能的父亲,而得是一种运动,一个无能没本事的父亲还要在孩子面前体现出是个厉害的理想的有能力维持家庭秩序的父亲,但是每当反过来受挫、办不到的时候,要陷入无能狂怒(里面有欲望、快感的)的时候,这时候又能拼命抑制住才行,这种否定性对于孩子把握到符号律令建构起符号学能力/思维上的反思能力/演绎理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无能狂怒本身当一种享乐的手段,那孩子更容易变成1442,孩子会发现原来理想父亲的维度其实就是爱欲的维度,只不过是一个占据了绝对优势之后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泄的那种爱欲,还可以把这种爱欲伪装成一种非爱欲/情欲,孩子如果发现这个秘密后,就完蛋了
        • 这种否定性的精神架设起来,让整个西欧的头面人物都运行起来,就产生了非常伟大的力量:Capitalism资本主义,马克思把握到了这个力量,这种父性权威对lust/desire say no的力量,能对淫荡(并不一定和肉体相关,而是不能把理想性的规则过度的去坚持(我的理解:和前面相比,这里没有找BUG改BUG、换规则的能力),变成扭曲的严酷主义)这个维度真诚的、确实的克制,如果过度坚持反而无法让孩子体验到能拒斥爱欲维度的力量
        • 该发火的时候能克制住,能找到另一种方式去调整,是非常有利于小孩聪明的,能感受到有那么一种意志是可以抑制住那个引诱他走向激爽的、愤怒的力量,有非常清净的力量(不能把清净本身当做一种追求),如果过度的清净也会被孩子把握到虚假的伪装、毫无目的的循环当中也有一种隐秘的快感,真正的清净就是对隐秘快感的拒绝,知道陷入无意义的过剩的快感中是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背叛了理想化的秩序本身的,这才是一种无能。在你发狂的愤怒时,在孩子眼中你已经成为一种发泄欲望的俘虏了,让孩子以为原来理性的秩序就是这个东西,最终就是要攒着然后发泄一通的,那孩子就变成小便宜和大便宜(亏一点最后为了大便宜)。他表面上当时会被体验为无能的、妥协、让步,但对孩子的无意识的这种结构,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在精神分析上可以让主体从subject of disire进入到subject of drive驱力的主体,让孩子把握到实际上很恐怖的维度Willing,这其实很恐怖的,无视一切其他的诱惑、既有规则,就是非常死硬的Willing一个他自己的东西,我要我想要的那个东西,我就要我想要的东西,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爱欲可以收买我,这是一种绝对否定性的姿态,变成驱力的主体后,小孩子就学会保持安静,本来应该爆发的父性权威被压抑住了之后(看到自己,看到主体性本身,这时才被家庭生产出来),在外部父性律令的压力陡然失去后,小孩的内听觉就会代偿性的去扮演内在权威的一个角色(原来我也可以,凭空设定秩序、规则的能力),内听觉(有思考能力)就会变成一种抽象思维,把某些准则当成一个大前提/公理,然后在自己内心去推理、推演一个符号系统,就获得这种能力,简单来说思考能力就变强了、聪明了
        • 现代的庸俗的人往往会陷入欲望的辩证法里去,而没有办法把握到驱力drive的维度,而且这个drive是对desire say no的,他设定他自己的规范性,那就是主体性的力量
      • 女性不太会成为1442,因为最后的对抗性在女性那边会体验为4。2最后是性化的机制,性化出和欲望无关的/需求的维度和欲望的维度,而女性是时时刻刻处在欲望的维度,任何事都是和爱欲(erotic性欲的,sexualized性化的,passionate狂热的)相关的,她们情绪特容易激动,这些情绪激动的活动都是直接有快感的,是一种快感满足方式。比如某些乡村女性,一直处于父权制,始终处在对丈夫的恐惧中,这种恐惧可以持续的让她感到爽快的,她始终处在歇斯底里的紧急状态。不过底层女性一般会是1434神秘主义女权主义,认识论维度会中心化,把女性性当成神秘的东西,就是贞洁观念,在女性自我认同那边有一个中心化的核心的东西:贞洁。完整、破了身这些都是1434建构起来的,也只有女性才会有的东西。而1442粗俗之人是不在乎是否贞洁的,只要她美、风骚、让我爽就行
      • 骂人涉及母亲、性活动、性器官。因为在粗俗的人那边,会把自己父亲想象成表里不一的父亲,对父亲是嫉妒的心理,因为天然对母亲有顾恋,想恢复母子共同体、爱欲的绝对完满的状态,粗俗的人会把自己身上不爽、不痛快在幻想层面统统归结为他和母亲的完满状态被打破,所以一定要去找个爽、找个痛快,所以嫉妒父亲,认为是个虚伪的形象,一方面偷走了他的爱欲/欲望的完满状态(占有母亲),另一方面父亲又伪装成道貌岸然的样子,下一个禁令:”不得有和母亲回归成黏腻的母子共同体的欲望//乱伦”,就导向一种父性权威的禁令/作为律法的维度,这个是由弑父情节来维持的(虽然父亲占有母亲,实际他并不是个理想的父亲,是无能的父亲,无法彻底满足母亲,否则母亲不会对我有欲望。弑父即把握为无能的父亲),无能的父亲就会化身为一种律令的方式回来复仇”禁止乱伦”。骂人活动不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实际是一种防御性的行为,实际是自我满足的行为,即用小的自我满足来补偿别人对我造成的伤害,所以骂人其实是防御性的、胆怯的行为。其实国骂CNM并不是指向那个人的母亲,指向夺走他的母子共同体的爱欲的那个竞争对手的母亲,实际就是指向了自己的母亲(代偿机制,条件反射似的骂人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为了实现内在力比多的平衡),实际是拿出/援引一个幻想来弥补他面对外界创伤的那个损失,通过国骂让自己心里稍微缓和了一下、来缓冲这种创伤,这种缓冲必须要用言词说出来,必须要用男性化的粗俗语调、伤害性的方式来伪装(男性特有的癔症式伪装),伪装否认他内在想回归母子共同体的完满状态的欲望,自己不敢承认这种欲望,被攻击时就下意识的防御、把它变身为男性化的言词说出来。骂人有个前提,被骂的人也听得懂,否则是爽不到的、会有负罪感(你没有使得你那个占有母亲的幻想变成一种男性共同体默许的一种宣泄(其实都是对内宣泄))。别人听不懂,越骂就越愤怒,这种愤怒就是不能宣泄负罪感,通过骂人突破父亲禁令的压力,就会有愧疚感,需要立即和被骂人结成一个男权共同体,使得大家默许这种淫荡的幻想、成为公约数
        • 流氓之间通过互骂,连接成一个共同体,反而能相互认同,分享彼此内心最恶心、最阴暗、最肮脏的那个幻想的方式,来表明大家一起来突破这个父性权威/禁令的压力,一起逆反那个大他者,这样反而越骂越融洽、好像大家是一伙人,骂人就是这样一个机制
        • 被骂的人之所以会感到愤怒,是因为好像他被戳穿了,小时候被压抑的、隐藏的那个幽暗的、邪恶的那一面被脏话给戳穿、提醒了,小时候的幻想竟然被唤醒了,突然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无颜在待在男性共同体里面,有一种屈辱感(本质是竟然我的底细被戳穿了),在男性共同体里就没有位置
        • 侮辱父亲的权威是更高级一点、不是本能性的脏话
        • “草”是严格对应1442立场的,1442分为占大便宜和占小便宜,只骂这个的时候,是他发现有人骗了他或有人阻碍他、用小便宜收买他让他占不了大便宜了,就会骂简单的一个字,这样不包含母亲、性器官。但还是处于1442,在区分大便宜和小便宜,愤怒自己为了小便宜而疏忽了大便宜,或者有人把小便宜包装成大便宜在偏他。脱口而出这个字并不是勇敢的体现,反而体现他不成熟,他立刻展现一个压抑的幻想(回归母子共同体),好像能通过他的男性能指可以获得某种整全的一个大便宜,让他包容其中、完满、安宁的样子。就是在幻想我本来可以占据一个很大的优势地位的,但是有人骗了我、阻止了我
        • 懂得抑制这种本能,懂得抑制自己时刻去求助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占大便宜的这么一个幻想,那么才是成熟的象征
    • 四重竞争主义14431(Game,竞技场),4(与我无关,荒芜,没有价值),4(偶然的,巧合),3(agony心里痛苦 -》竞争,Prize奖品(agony的补偿)调和小便宜Need VS 大满足Desire,由于前面2个4,所以必须设立自己的模式//符号学矩阵,符号学上不稳定)
      • 赢!胜利!牛逼!厉害!666!”争强好胜”的四种形式:胜利主义、躺赢主义、完胜主义、对抗。竞争主义的表面目标是小便宜,真正的目标是竞争过程中超越他的对手,人无我有让他实现了大满足,大满足来自欲望(维持自己,我要一直处于匮乏状态,不停实现欲望再生产,一定要匮乏欲望才能不停涌现)的
      • 是一种创伤,小朋友面对缺失,别人有他没有、输了,把自己内在的缺失/丧失理解为被其他竞争对手抢走/夺走了,这样就能把小便宜和大满足的冲突调和了。是做题家还能通过考试、看上去是个聪明人,因为在目的论上结构出3,无脑的做题家连1字头的形而下学都没有。这也是为什么应试教育看上去也能区分聪明和蠢,虽然里面所有主体都是放空脑子、按游戏规则,但是符号系统自己能结构出四个维度
      • 欲望(大满足/胜利)1+需求(小便宜/奖品)0:Protagonist主人公/主角主义,胜利主义。为了胜利,不能停止,停下来就没有存在意义,因为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欲望
      • 欲望(大满足/胜利)0+需求(小便宜/奖品)1:deuteragonist配角主义,躺赢主义。目的是奖品本身,而不是胜利
      • 欲望(大满足/胜利)1+需求(小便宜/奖品)1:reagonism里根主义,再竞争主义,完胜主义抢走别人的份额,零和博弈,不死不休,为了胜利可以毫无意识形态底线
      • 欲望(大满足/胜利)0+需求(小便宜/奖品)0:Antagonism对抗,对竞争主义持敌对,Anti反抗,毫无目的,否定性的姿态。超越desire进入drive维度,death drive死亡驱力(不管不顾、不死不休、绝无商量余地的纯粹主体性的否定性姿态)
        • 反对欲望的辩证法(不断转换目标,达到后就不香了),也要反对需求本身的直接满足,弃绝的姿态。古希腊,安提戈涅,相信某种神谕(附着其激进的主体性,怪物一样的极端强烈的主体性意志),摧毁了王命和人情,撕破、刺穿整个世界的规则体系,与其说遵循神域,不如说遵循她最激进的绝对内在自由意志(主体性化身)。无论一个规则是小还是大,只要在字面上把它坚持到底,那它就是最大的,神谕之所以是神谕,就在于她把一个无论是什么的规则坚持到底。掀桌子
      • 安提戈涅式的1443是可以进入观念论3字头的,安提戈涅在调和整个场域里的秩序,克服形而上学就需要这个做引子,形而上学的2个对立:存在VS存在者/无,场域中的二重对立被安提戈涅/subjectivity主体性调和了
        • 学习的姿态就是1443,所以努力学习/求胜是有必要的,只有这个让你到3字头(仅到3,观念论的传送门),没来由的秩序无脑接受它、灌输它,然后尝试把它中心化(用四重机制),成为一种求胜的竞争主义的策略
        • 对抗(辩证唯物主义里的matter,历史性的对抗),一般不会成为主义,不会被有主导权的人进行意识形态操纵,否则就有太多3字头的人
        • 3字头是比2字头更早的,只不过3被缝合、掩盖了;1444将会导向2字头
    • 复仇主义14441(秩序,天经地义),4(Sin罪,混乱,世界充满问题,不应该存在的Sin的力量打破了1),4(Shame羞耻,自己/仇敌/看客),4(Sacrifice牺牲)
      • 形而下学的终点,形而上学的入口。最神圣的庸俗,最沉重的肤浅
      • 符号学秩序向主体复仇,主体的贫乏,来自符号系统,向一个病毒彻底支配了这个人。1-4-4-4其实就是1,是1的四重分身,后面3个是取消意义的,1贯穿全部,剩下的都是工具。是Sacred神圣的,其实是Secular世俗的,这2个在这里相等,然后分为Sin、Shame、Sacrifice三个维度,同时弥漫在主体、仇敌、世人中。所以场域论里的秩序并不是机械的、僵死的、中立的,是非常鲜活的、可以瞬间变出一出大戏的,只要有一些事件击中这个秩序的软肋,它瞬间就会二重化、三重化…再和主体/仇敌/世人重叠起来,一下子所有维度都能延伸出来,一下子把一个人的生命力全部动员起来,会觉得自己处于绝顶的紧张、极度的充实当中,当你要去复仇时,你整个符号系统/神经系统全部被征召。但结束后要重新整合起来就非常难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维度都是被击碎的,一下子泄了劲,大仇已报之后的无限空虚
        • 有两种契机,真诚的通向1-2宗教或2形而上学的必经之路(需要体验整体被符号系统贯穿、征召,否则无法发现秩序里有裂缝/缝隙,没有裂缝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它快要被击败了、很危险了,主体为什么复仇?主体看到世界秩序里有裂痕,认为自己对裂痕是负有责任的、负罪的guity),取决于如何看待这个活动里牺牲的意义,思考代价。否则报仇后就变成字面意义的1444,虚无为行尸走肉
        • 是一种紧急动员机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会当成天魔解体大法来用:发袋子(马革裹尸)和纸笔(笔杆子和消耗品)的时候,动员会议里的主导意识形态就是1444,要保证所有个体的整个符号学能量都被征召出来,系统的秩序彻底贯穿/灌输,这个是透支性的,所以要反思Sacrifice的意义
      • 1、让大他者赐予好处、让大他者维持秩序的良好运行(庸俗):让来年风调雨顺 -》继续停留1-4
      • 2、纯粹为了维持大他者的存在本身(这么个幻象,实际上不存在,人类只能通过共同体的一种仪式让所有人相信大他者存在,而且付出的代价越大越相信):祭祖(1.祖先赐福,2.害怕祖先受苦)。Noble lie高贵的谎言 -》进入1-2
        • 本体论上二分:神圣(创造者,牺牲的意义的保证者) VS 世俗(待被牺牲的XXX)
      • 3、为自己牺牲自己,证明这个秩序是分裂的、有极大的问题(还不能证明大他者不存在) -》2形而上学(因为过程中把自己牺牲了,所以无法进入3观念论)
        • 复仇者意识到,哪怕脏了我自己的手,消解我所有的符号学/意义,我也要使得复仇和再复仇的循环不必继续下去(唯一的胜利就是打破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自己付出整个的代价
        • 哈姆雷特:Shame牺牲了自己所有符号学认同(母亲、恋人、朋友..自己),复仇的意义全被瓦解 -》Wisdom智慧/形而上学,因为问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个剧作为悲剧的核心原因是从知识/good善 -》deed行动/复仇,哈姆雷特是个阻断者,每个阶段必须一个个去经历,才能作为一个中介者让知/善的维度走向行动/复仇的维度,他永远处于游离不决。其实就是他心里知道旧有传统王权已经无法运行了,如果单纯杀掉叔叔自己上位又能怎么样呢,所以他的求死欲使得他付出的代价是所有在权力网络里和他有符号学关系的人全部死光,包括自己,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让这个复仇游戏不要再玩下去了
          • UP的理解:be(是)动词的4次进化,第一阶段只是to be;第二阶段有了否定性not to be;第三阶段有了定在dasein的维度That is;第四阶段the question,quest探索、探求任务使命的名词化(即问题)。背景性秩序有2种:to be和not to be,即场域里一部分通向存在论(有),另一部分继续停留在背景中(无)
          • 哈姆雷特感受到志高秩序中存在一种自我对立的力量,他是作为阻隔阻在那边的,他会有负罪感、羞耻感
          • 学习形而上学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哈姆雷特付出的代价,做哈姆雷特,做不停的反思者。会害怕、可能分裂症、行动力阻隔了(知Good与行Deed之间)。牺牲自己的清白和自己在符号系统里的一致性(有一定分裂的感觉),行动力大打折扣(犹豫、踌躇)
        • 基督:Sacrifice。成神。”如果别人打了你左脸,右脸也要给他打”,不是软弱,是如果你再打回去,岂不是你的右脸也要被打,这样才会无限循环,所以停掉循环的方式就是我支付一点代价来停止循环。这种终止方式最鲜明的就是钉在十字架上(告诉世人:不存在一个需要被补偿的罪,牺牲本身是无意义的:自己是神,把自己牺牲掉了,牺牲给谁?牺牲是没有一个受体的,没有一个大他者在承受牺牲。所以真正的罪就是相信有罪这种东西存在,这是原罪,自己作为大他者的化身自己牺牲掉了,并没有一个接受补偿/献祭的大他者存在,取消了罪这个维度),通过的方式就是Love -》导向Love,我牺牲我来向你证明牺牲和罪这个维度是不存在的,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自己折磨自己,因为我就是大他者本身,我的牺牲不是出于任何一种救赎或偿还罪债,是那个确保我们生命意义的上帝/保证者的瓦解,我牺牲给谁?
        • 俄狄浦斯:Sin。成圣人。手已经脏了,自己就是自己复仇的对象,短路了冤冤相报何时了,发现最终复仇的对象是自己 -》导向神圣的Rage愤怒
      • 唯一正确的抉择就是反思Sacrifice,要重构目的论,在目的论上赢过前面的1,用1443里竞争的方式去赢1444里的1,那么1443里唯一能赢的就是最后一个对抗,断此千古恩怨,只能通过牺牲自己(不是生命,是在符号系统里的位置、存在的意义,让这个模式自我取消才能在目的论上胜过它),胜过之后可能会变成1442,然后一下子倒过来成为2441,相当于最末尾的变为2代替前面的1,能体验到背景性秩序本身一瞬间不存在,然后立刻变为二元对立(大他者不存在,又一下闭合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真、真诚的认为牺牲掉的是你自己,体验到秩序中的内在对立,从相信牺牲的意义到打破它的意义

总结

平庸主义/市民社会普遍流行:

  • 自然主义:1-1-1物理主义,主流蛇皮知识分子吃烂钱的历程,不食人间烟火,以为认识维度没有矛盾,维护秩序,贩卖人生哲学,最终走向反面。蒙昧主义颠覆前面3个
    • 知识分子想压抑下面的violence。有一条violence的主线:和平主义直接给反击;客观主义放到符号学位置上变成超越的神圣的东西,自居认识论是融贯一致的,变成精英主义的构造,维持这种姿态我就是客观中立的,把violence的本体论上存在的权力压抑掉了,目的论上变为俗人不知道什么是客观/真正/理性,而精英是知道的;俗人和精英的矛盾在宁静主义里被沉默调和,成为两者斗争的公约数;最终发现斗争注定失败,宁静无法调和,次主流知识分子赖皮,掀桌子打破宁静,抬一些神秘的、不可说(姿态制造出神秘的效果)的蒙昧的维度,对一潭死水不满,要出头获取话语权,要捞钱,主动的利用蒙昧让普通人妥协,从同行精英里抢利益的一种手段
    • 看上去很自然,里面充满心机,看要强调自然的哪个面向,一般自然主义里描述为和平的、安宁的、有序的、客观存在、宁静的,最后是蒙昧的、深不见底的。这就是当代恶臭的自然主义,很多庸俗的人所盲目崇拜、追寻的自然主义
  • 人道主义:1-1-2建构主义。伪反思,反思VS未反思,把精英VS俗人的对立又援引过来了,你那边玩不起道场,我这里继续搞,做庄和做闲。越来越偏移人文主轴,因为人文主义兜不住这个矛盾
    • 纵容主义一直想降服的是人的爱欲、恐怖的维度;多元文化主义愿意承认有矛盾,多元(文化)VS总体化(政治经济),把本体论维度掩盖,偷换为事物存在方式可以由两种,包容(占据普遍、优越的态度去鄙视那些特殊的、蒙昧的);环保主义调和这种矛盾,需要一个客观中立的公共背景:环境,但是发现真正的矛盾来自人的主体性,为了否认人的主体性/反思性维度,只能把客观中立的背景变为主观中立的环境/主观内在的自然:身体爱欲的维度,最终会失败,一定导致倒错新/性变态
  • 心理主义:1-1-3认知主义。为了避免变态,希望心理学可以来调节变态,心理学调和自然(内在/外在、欲望)VS人文(文明、理性、有序),被心理学机制、心理现象居间调和,只要搞定人的心理、精神就什么问题就解决了,注重心理健康就行了
    • 情绪主义只要目的论维持心情的稳态就行,开心解决一切;心理正常主义发现有些人是变态的,正常VS不正常,矛盾是情绪遮不住的,爱欲本身的倒错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体系本身注定是partial部分的,biased偏颇的,自己内在会不正常(对不正常人的规训本身变为一种变态的欲望了怎么办);庸俗泛性主义,用力比多调节常态VS变态的对立,性化的维度,庸俗的精神分析的星群(超我、自我、本我、律令、本能、压抑、投射、移情)去调和;最后发现调和也失败,就走向密契女性主义,因为玩不下去,一定有个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剩余,就是女性本质,对它是不可以进行反思和把握的,即当成神秘的东西来崇拜,庸俗泛性主义最后会崩塌,看成父权主义,而神秘女性性翻上来后,当成中心崇拜后,无法给出世界的目的性,这个世界就没有目的论的秩序了,陷入谈肤浅的恋爱,男性追求女性本质,女性扮演女性本质(更女人味,真女人),整个社会没有动员力,不停构建女性本质的化身:贞洁..
  • 庸俗主义:1-1-4行为主义。最后变为刻意不去反思,神秘女性性作为基本压抑不能朝向、思考,当做禁忌忌讳,就变为庸俗主义,143至少有一个点建立了最为神秘的心理状态(被一部分人虚假的体验为母性大全)。庸俗主义也是慢慢代表符号学秩序绷不住了
    • 顺从主义里占小便宜让他顺从;粗俗主义里总有爱欲的维度压抑不住,小便宜VS爱欲爆发的大满足(肉欲);进一步做了个减法,大满足-小便宜获得抽象的欲望,不在等于lust,这个抽象的欲望就是男性中心主义共同体(包括女人)里的竞争,得胜本身当做大满足,中间的奖励不要了,有4种模式;这个求胜的游戏在复仇的时候会失败,一个人在庸俗的体系下受到莫大的屈辱或(自己/亲近的人)遭受莫大的伤害时(莫名遭遇某种贯穿性的侵害,实际就是符号秩序对你造成的贯穿,贯穿整个生存的所有维度,把意义都摧毁),就进入复仇主义的维度,秩序本身化身为仇恨一杆子通到底,即要奉献出自己生活的意义去完成这件事情,又要把仇人干掉当成祭品献祭给遭受损害的人,庸俗主义走到机智就不庸俗,变成类神圣的状态:revenge,复仇女神也是神、神圣的
    • 最终断绝恩怨,斩断链条,通过对牺牲本身的反思,3种类型,哈姆雷特式的可以走向形而上学 -》to be or not to be敞开形而上学大门

爱欲经济学5

1424一定会导向pervert。拉康的pervert公式,性变态公式

主体的幻想公式$◇a,主体性$是纯粹虚无、纯无,先验主体性是空无的,先验统觉是空的。就是你观察你的内在世界、内在意识体验,找来找去找不到自己是什么东西,只能觉得这个寻找行动是你自己,但这个行动永远没法实体化、没有它的实体性。后面的a就是符号化剩余,主体性$在符号系统里是没位置的、不可被符号化、没有所指的;而a在符号系统里面没有位置,但有个拟制的位置,代表了符号系统外部性、符号系统之外有个位置,而且也有所指,就是即听得到也看得到的东西,所以它是一个符号系统结构它自己的剩余,它把剩余统统甩到一个替罪羔羊

例子:某个男人在男性共同体秩序里受到一些基本压抑(论资排辈等),想要找到自己位置,找不到或者逐渐发现原来他根本没有位置,他之所以在里面有假假的有个位置,是因为他的实体性属性:有钱、有权、体力、兄弟情义..,如果只是他自己(S划了一杠为$)是完全虚空的,发现再男权秩序里完全没有位置,这时就会把这些基本压抑,比如其中一种:投射到女性性上去,某种超越性的神秘的女性本质上去,小他者a上去,然后他受到什么基本压抑,就会爱上可以扭转这种压抑的具体女人上,就会爱上她,这个女人就变成他的客体小a。所以实际它在女性面前构建了一个幻想:他在共同体中是具有位置的这个幻想。当一个男孩发现他在共同体内部什么都不是时,很快会早恋,拉开距离了,掌握到$了;女性也是一样,只是女性的a是男性的神秘的Phallus,男子气概代表的是有Phallus的象征。这个是主体的幻想公式,在镜像阶段,小朋友看到镜子里的镜像,那时候就是一种自恋,只不过站着的不是$,而是A\(A划杠)甚至A,这取决于对早期拉康的镜像阶段的解读。这个是自我认同、迷恋她人的幻想公式

变态公式是a-$,相当于幻想公式倒过来变成变态公式,一般而言在站在主体$背后的是A,即A-$大他者在操作着傀儡一样的主体性,然后去认同于一个外密性extimacy(看上去是外部的,实际它是最内在于主体性的,是主体缺掉的那块,是被甩到外面去的)。这时一般这个主体背后灵、藏镜人都是大他者。但这个大他者加倍了=小他者,支配着主体的符号学秩序的是小他者了,也相当于a=A',也是一种大他者的,实际就是小客体幻想小a变成了符号学/大他者的律令S1

例子:你爱的人接受你了,但是她不爱你,反过来控制你,她变成某种律令,大他者A的律令S1。你把她误认为是一种超越性的象征、你所爱的、可以给你带来救赎、超出整个体系的那个人反过来,以一种最强硬的姿态反过来告诉你,要按照某种(往往是白左人道主义的方式),他们是以一种规训的姿态在恋爱。不成还好,成了小他者a站到你背后控制你a-$,你就完蛋了,就会陷入性化秩序的混乱里去。对主体具有致命诱惑和吸引力的a变成了律令:Enjoy for me(a)!为了我你要爱我,把爱本身当成一个律令,这时爱秀变成一种义务了,你对我的爱得是一种规训的义务、秩序。反过来控制你变成律令体系时就陷入(如果是女性占位置对男性施加律令):Enjoy me!

如果男性是个pervert的话,他觉得这个Enjoy me与其说是勾引,不如说是命令,是一种癔症,觉得别人在命令他,所以他无法抗拒,忍不住要去XX。因为客体小a站到了pervert的后面,本来是由大他者A来占这个位置的。$◇a小客体a施加的凝视本来是给主体一个崇高化,让他的内在欲望冲动纯化,崇高化就是去性化,本来a对$的凝视是让他去性化的,让他拥抱背后的那个伦理共同体、伦理秩序A的,通过一个幻象给隔开了(去性化的幻想:不是XX,而是牵牵手、和她在一起、并列的幻想,而不是消费她的幻想)。这个幻象很容易被穿透的话,a就很容易跑到背后去,那么a对主体的凝视就会变成一种律令式的大他者凝视(大他者凝视是用来建构身、物),这种凝视直接导向的不是爱欲的纯化(内在化、灵性/精神化)和崇高化,而会导致爱欲的外部化、身体化,爱欲又是极度不稳定的东西,它的外部化、实体化是很混乱的,就会变成pervert,只要能维持大他者凝视的东西(禁忌化的)他都会不停做,就变成外部行为上的混乱

没有进入那种狂暴的精神化、内在化的那个漩涡。其实$◇a这个烈度更强,a-$这个反而是个垃圾货,pervert是个受挫了的,没有办法正常的去变成lover、崇高化、去性化的、沉浸到那种狂暴的精神内在的体验的人,他承受不住,就外化了,变成外部行为上的混乱,所以他们是废物,所以sexual pervert的是废物

受虐狂

最典型的、最极致的Pervert,最变态的变态。所有变态认为受虐、受损害就有回报

M的基本机制就是把他的可怜的同伴变成一个癔症、歇斯底里,在这个受虐狂的要求下不停打他,打的很残忍,这个画面本身是会对他产生精神上的创伤的,会让他感到痛苦。他会问大他者”通过打这个可怜人,你到底要我怎样?”,一般而言这个施虐的人不是肆虐狂,这个可怜的同伴是个癔症、歇斯底里,他就是被逼着。而大他者永远是沉默的

受虐狂这种变态,享用的东西就是大他者的沉默,让自己知道自己背后站的是小客体/他的爱欲,而不是背后站了一个大他者。这时M可以以大他者的口吻回应:”我就是要你这样虐待我”,这时候沉默这个机制就带来了快感。我们当然知道大他者向来沉默,而这些M不懂,懂了就没有这个快感了,他以为大他者是一个律令体系不停给他发号施令的,而哲学家知道大他者不存在,大他者是我们拟制出来,是主体性建构的,本体论的机制运动起来拟制出有个大他者存在

大他者是个符号学机制,可以看成是其他剩余元素的自组织,然后拟制了一个大他者作为和自己并列的一个剩余,然后大他者形成一个嵌套结构。从某种虚无主义视角去看,A={1,2,3,A},只有123这种普通的他者可以存在、涌现出来,大他者是这些东西的自我缝合
这个符号学机制实际上一开始是1,2,3,4(a);然后其他3个看他不爽,踢出去,之后残缺的位置就用僵死的A来代替,由这个僵死的大他者来构建整个符号体系A={1,2,3,A}就转起来了。是一种驱逐的姿态

M这种变态享用的就是他狂妄的察觉到”大他者凝视着这一切,但是大他者没有资格说话,我可以作为大他者的代理人说话” -》我是大他者爱欲的对象。所有变态最终的原型都是M(我是大他者爱欲的对象,我是大他者所爱的,我是大他者的宠儿),就让他爽,心里有安宁感、安定感,他越被抽打越觉得自己安全

这个M就会使得他的伙伴变成歇斯底里(“大他者你到底要我怎样”),这种歇斯底里的疑问是永远得不到答案的。这个伴侣会被塑造成活生生的、现世的大他者,这个叫做dominatrix虐恋主人,而实际他不是主人,实际上S是M的奴才,M是真正的主人,因为M认为他才是正牌、真正的大他者的那个小a,M会认为自己被A好好保护的,a-$站在主体背后的是他自己,这时就克服了他对自己内在虚无的那种恐惧。而这个所谓的虐恋主人只不过是大他者的一个影子、化身、傀儡

施虐狂

他是大他者享乐的工具,他就是帮大他者的凝视,施虐狂自己不享乐的,真的让他爽的不是那些具体的活动,真的让他爽是他发现大他者是盲的,甚至发现大他者是无力享乐的。但是大他者内在有一些命令告诉施虐狂,因为a站在了subject后面,所以a会被S认为是A,会把他所爱的人的一些很细微的话(她自嘲几句)信以为真(以为女性性内心都有一个受虐的维度),当成绝对律令,然后就会成为施虐狂。在S那里大他者是会说话的,因为a会说话,但是是看不见的、无法凝视

例子:一个男性爱上一个女性(2个特点:1.总体化能力较弱/没有大局观;2.会自嘲/反讽的,喜欢说反话的)作为他的小他者,站到他背后给他下达律令a-$,他就容易变成施虐狂,他会把这2个维度看成是大他者在命令他,反话会变成大他者的语音,没有大局观会让他感觉大他者是盲的,他要帮大他者看见,他的方式就是对他的伴侣施加痛苦。这种情况下,欲望和快感之间的屏障就断掉了,S帮大他者凝视,S的凝视就和大他者的凝视短路,这种短路带来海量的快感,这种凝视就是俾睨天下的这种凝视。一些political的大人物就容易会这样,因为他容易把他所爱的对象、甚至他的子民投射成没有大局观、说反话、逆反的,特别是有权势的那些人,还有心思很敏锐的人(萨德日记里的萨德),容易变成S

萨德察觉到这个社会秩序里的不一致性。UP认为萨德本人不是sadistic,虽然用萨德的名字命名,但有误解。萨德把握到的不是一个个具体女性身上的不一致性,UP觉得他是体验到了整个当时欧洲时代精神的内在不一致性。不过最后结果,他行为上他是个S

所以S的享乐来源就是通过凝视,即通过=来实现短路,他狂妄的妄想到原来大他者是瞎的(只能通过我的眼睛看见),原来我可以为所欲为,我可以突破欲望辩证法、快感经济学,反叛了快感经济学(让他舒服我才舒服,我偏要让他痛苦,我舒服),这是S的一个基本逻辑。原本欲望是要被快感束缚的,欲望取决于追求快感,现在他觉得既然大他者是瞎的,大局观由我来定:欲望本身就是快感,我非要叛逆,欲望等于他人的痛苦

S-M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关系,在M看来S不存在,只存在一个hysteric歇斯底里;在S看来M也不存在,只存在一个paranoia恐惧症,他一定要让对方无端害怕/恐惧。所以S和M的关系并不是互补关系,就算当时2个人是S和M,但是他们互相认对方时一个是虐恋主人(他操纵的工具,回答了疑问),一个是恐惧症(被他欺骗的,我虽然打你,但我不是真正意义上伤害你,我虽然对你有暴力,但不致命,所以他越恐惧S越兴奋,觉得他骗的好,就会打的越凶)

很多人不仅仅在爱欲维度是S,比如一些道德严酷主义者,把他身后的秩序变成小他者,实际是爱欲化的秩序,把它伪装成一个看上去大公无私的秩序,用这个秩序去朝别人施虐,用这套机制去搞别人,他爽

这套主义主义的模型,也有一定S的潜质,因为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东西讲什么,都有paranoia恐惧症;同时也有M的潜质,观众不知道UP到底要什么。UP既扮演大他者又扮演小他者。所以这些比较创伤性的本体论结构,实际贯穿在很多符号系统。比较复杂的符号系统里都能找到这些东西的蛛丝马迹,因为他本身是很简单的机制

三种静态癖好

necrophilia恋尸癖,他实际上是,他同样把自己看成大他者的工具。body扮演的角色是大他者的化身、现身,这个大他者既不能看也不能听。necrophilia是较聪明的,他意识到大他者不能看也不能听,所以这些body是最适合做大他者的化身。他要做的就是enjoy(大他者享乐),但是大他者死了,所以这种享乐是大他者限制自己的享乐、大他者有节制的享乐的一个工具,即body获得多少享乐是由这个necrophilia所决定的,就是这个主体既帮你看、也帮你听、而且还伺候你让你感到爽,但是这是由我来节制的、我来节制你这种享乐。所以极度的禁欲主义的一种变态模式(怂的)就会变成necrophilia。大他者本身是有他的欲望的、有他的享乐,符号系统狂转,你越在符号系统里去遵循某种伦理法则(跪拜、亲吻..重复去做),感受到这种伦理法则背后的那种疯狂的爱欲,里面有海量爱欲,大家都普遍能意识到大他者要享乐。然后聪明的人会意识到大他者是不能看不能听的,他必须有化身才能享乐,那么就必须由个受体和一个主动去让他享乐的工具,这个工具就由necrophilia来扮演,承受快乐的就由dead body来承受,上供享乐给大他者,他越觉得恶心、自己在牺牲,就越能够确保大他者感受了他的牺牲、恶心,所以也是一种倒错 -》我越恶心,大他者越爽;大他者越爽,大他者会越爱我;大他者越爱我,我心里就越安宁、慈祥、美好

somnophilia沉睡性癖好,也是类似的necrophilia,大他者是sleeping的,所以也是看不见听不见的,这个大他者not dead but dreaming,大他者在做梦。所以somnophilia在做时自己也得沉默、压抑(有些不同),他要凝视大他者的化身,同时沉默和凝视,快感模式差不多,但是有个目的,不是纯粹让他享乐,是让dreaming的大他者keep dreaming不要醒来。这种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里,是睡眠本身维持自身的欲望(人在睡觉时不想醒来,要继续睡)。他的目的还有让大他者活着但是一无所知。另一个特点:那个处于sleeping的人一方面处于又聋又盲,另一方面在梦里会把现实中激烈的sexual action转移为他又听得见看得见了。somnophilia大体的结构是这样,但是很复杂,有很多细节不同。与necrophilia的不同:他把大他者内在化,通过他伴侣的梦境世界把大他者困在梦中,把大他者/律令的维度悬置起来,大他者困在梦里他感到快乐,他就可以做大他者临时的代言人(把伦理的维度空间悬置起来,只要他不醒来,那做什么都可以),而不是necrophilia把自己看成大他者活生生的听和看的工具

amaurophilia盲目癖,喜欢戴眼罩、关灯、或对盲人有强烈的幻想。表面上看是他无法忍受伴侣的直视/小他者的凝视、表面上让带上眼罩的伴侣see the unseen,伴侣脑海中的想象,看不见的凝视,空洞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凝视可以让他感到快感。虽然伴侣带了眼罩,但是还是会觉得她在看着你、凝视你,只不过她看不到具体的图像,amaurophilia还是觉得他在被看到,他就是享用这种能够看到看不见的东西,伴侣也在扮演大他者,只不过这个大他者是假装在看。取决于他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如果认为社会秩序就是假装在看到,那他可能就是偏自由主义、偏民主主义、偏反讽就会认为大他者是pretend to see,实际上看不见,但是大他者能听到,听觉很敏感,聆听的维度:也是要把她歇斯底里化(“他到底怎样”,对未来包含期待的歇斯底里化)

这3种pervert都是sleep with the big Other与大他者性交,推而广之可以说,every sexuality is sleep with the big Other,所有sexual in the action中间都包含这种privation匮乏的维度,不可避免的,符号学上的异化,找不到一个纯净、纯粹、不受污染的一个sexuality -》拉康名言:性关系不存在(不存在完美的性关系),要么是和a,要么是和A

三种位于公共场所的

exhibitionism裸露癖,让他爽的不是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羞体,他的目的是让别人闭上眼睛(验证大他者在场,公共律令体系/super ego的律令体系) -》反推大他者在观看。那么这时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其他人都闭上眼睛,大他者在观看,他自己也在观看。所以exhibitionism的核心机制进一步纯化总结就是:see onself being seen by A看到自己被大他者看到,也发现自己的目光重叠了,是个逆向的重叠,直面自己赤裸裸的被看到,不是被众人看,而是被众人背后的道德秩序看到,然后他又能看到这个道德秩序在看自己,这给他带来快感/刺激、让他爽,把这个感受成大他者对自己的欲望,这里两种视线是短路的,他往往立刻迁移,窃据大他者的视线,中转商,反过来凝视那些闭上眼睛的他人,来嘲笑他们的虚伪、愚蠢、不堪一击。所以这里他既是大他者凝视的对象/爱欲的对象,也是大他者爱欲的工具(转接大他者的视线的工具)

frotteurism摩擦癖,在受害人的臀部、腿部、裙子、袜子上进行摩擦达到高潮,这种癖好表面上看是暴露狂+盲目癖+一点恋物癖,他自己暴露,别人看不见。实质上是,他必须在部分、角落、私密的、残缺的一个部分身体、部分衣物上,partiality是他的核心,视线永远是残缺的,凝视永远是看不完整的(看得见,只能看一小部分),然后聆听(嘈杂的霸权遮盖掉真正的沉默),沉默被转接到frotteurism手上了,外部的嘈杂使得这个世界无法沉默,无法聆听,只有在极限的当下瞬间,他暴露器官去触碰,然后听到女性的哭泣,这时他觉得他占据了大他者的沉默,或者说是帮大他者听到最重要的声音(女性主体性的反抗),成为大他者享乐的工具,大他者想看,但是大他者看不完整,只有他能看到完整的(可能也看不见,可以假装自己在凝视,取决于他对大他者的想象,对社会律令体系的理解:公平还是不公平,大而无当)。受害人身体的partiality,实际要展向一个image partiality(遮蔽之中)和voice partiality(嘈杂之中)。摩擦X还是一个对于社交关系的反抗,往往出现在社交礼仪非常压抑的文化中(日本)。对这种关系的置换,男性的手–社会关系–女性的手,正当的握手置换为:男性的手–sexual organ性器–女性的leg/hip,使得sexual organ exposed beneath暴露在社会化的爱欲符号(leg、hip..)之下。他的愚蠢就在于真的相信sexual organ是一个phallus,所以他也会出现在有明确sexual organ崇拜的文化(日本),他们真的以为sexual organ就是神圣的主人能指,就是要把这个东西暴露在大他者的残缺的视线里面,你看不见我现在让你看见,你听不到我替你听到,他认为是两个圣物之间的接触,femenine body与phallus之间的短路,所以frotteurism会把这种形式乐此不疲,有一定的宗教性,因为这2种东西在爱欲经济学里都具有quasi deity类神圣的性质(很蠢)。而在正常关系里,sexual organ/phallus往往会被伴侣的凝视所消解掉,因为伴侣才是最屌的,正常关系里你爱的那个人才是超越性的,phallus就折了。所以frotteurism又是一种现代phallus崇拜的极致

在所谓一些正常的癖好里,也有把男性的手–社会关系–女性的手这个通路,用手用足,都是phallus崇拜的一个体现,只不过frotteurism加了一个祭坛一样的、要在紧张环境中,别人看不到他能看到,别人听不到他能听到,像做一个祭司一样,承接上意,承接志高主宰的声音:”我替你听,你听到了么?你看到了吗?”,这是让他有额外快感的,是支撑这种变态的一个额外的快感

transvestic异装癖,表面上认为异装癖的目的是构建某种超性化的雌雄同体来实现一种完满,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爱欲和审美上,异性对自己的勒索。这种理解忽视了一点,两种性别之间并不是互补的关系,性别之间是一阶和二阶的关系,男性性是个二阶的性别认同,但他把自己看成是去性化的、无阶的;女性性被男性性认为她是一阶性别,回过头来她认识到性化秩序是混乱的,根本没有性秩序,所以她会陷入歇斯底里。真正的目的是,异装癖要和大他者分享一个秘密:”只有你和我知道,我真正的性别”。例如男扮演女性,两种欺瞒带来快感:男人从外面误以为我是女的,同时那些女人竟然无法看到我是个男人,有双重快感(骗过男人、骗过女人),其实他还骗过了大他者,大他者误以为我想变成双性人,实际上我只能是其中之一,三重欺骗。异装癖真正的目的不是让自己变成雌雄同体,是要逼迫大他者自己被性化,让大他者明确承认自己有爱欲的维度。异装癖往往容易结构在一个大他者表面上不承认自己是性化的、装作是性别中立的,实质上是性化的,所以异装癖的爱欲核心就是大他者在假装看不见有性的维度存在,并不是享受大他者看见自己是另外一个性别,是大他者在假装看不见异装癖不是另一个性别,异装癖是二阶的爱欲机制,他享受的快乐就是i can see the big Other is protending to not be able to see i am not xx,你别跟我装瞎了,你就是爱我的XX,明知道我是XX。这么个复杂的我能看见A在假装自己看不见,实际上是我会继续保证A能看见,但是别人不知道A总能看得见,但是前提是大他者要承认有性这个维度在,sexual difference这个维度存在

异装癖始终让自己处在一个男性女性的边界上,同时感受到这个边界,守卫在这个边界上,异装癖的作用就是守卫性秩序。他作为性秩序本身的大他者的化身,他(异装癖)能看得见,他(大他者)就能看得见,也能听得见(异装癖自己内心会言说,给自己辩护),会觉得自己也是大他者享乐的工具,为大他者的昏睡做享乐,甚至进一步大他者是impotent阳痿的,同时有非常强的欲望/强欲,异装癖设想的大他者就是这样的,这个大他者是非常无能又很强欲的,大他者需要这个主体去在两性的差异上当一个他的卫兵,帮他去守卫、看到、听到(他内心第一人称意识,处在一个超性化的状态(可以带来很多智慧,但是又预设了大他者的存在,所以不是革命性的))。他拼命要维护的是男性和女性的性差异,他可以不承认男性性和女性性,但是永远相信有性差异存在,从这个角度看,福柯主义者事实上也可能变成这种(第一人称上反福柯,实际上借助福柯的这些机制)

最可耻的

pedophilia恋童癖,是极度邪恶的、罪恶的。摆明立场:不应该存在。他来自于认为自己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大他者(God、Power/Political、Money…)之后,自己就可以做任何邪恶的事情。在这些变态心里,pedophilia反而是做的最善良的一件事,pedophilia就等于God对于人类的爱,所以他就可以实现他自己对那些受害人的爱,就是合法的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被允许的”。这句话是误传,是不存在这句话的,但是有很接近的一句话,德米特里和垃基金的辩论:”如果没有上帝或永恒的生命,人类会变成什么样?是否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呢?他们可以做想做的一切么?”这是个问题,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结论,所以这是讹传

在pedophilia这边,这句话就改写:”如果大他者存在,一切才被允许”(梵蒂冈神座),真正相信大他者存在的那些人,完全奉献给大他者的那些人,比如红衣大主教,他们不会认为pedophilia是一种错误,一方面会认为,God对于人类的爱就和自己对那个的爱是一样的,另一方面,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一种牺牲,自己忍受了罪恶,会把这种东西变成一个爱欲机制、创伤性的机制,他第一人称是承认自己邪恶的,他认为这种邪恶是类似于犹大的那种牺牲:没有犹大哪来christ,christ不遭遇悲惨的命运怎么还能复活,才能成圣。这种创伤性的东西是维持他这种向大他者献身的一个必需品,所以所有至神圣的献身,他一定会有一个至污秽的剩余,至污秽的剩余和至神圣的献身之间是相等的(辩证法的相等),pedophilia等于天主教全职的人员,他们的逻辑关系上都是一样的

窥视与恋物

voyeurism窥视她人,是围绕视觉,也有沉默的机制,窥视时是不发声的。一定要保持沉默无声无响,别人没发现,偷偷看才有快感。一般理解他的病症核心是共享秘密说,他和受害人共享了一个秘密:sexual organ的形状、颜色、性癖、羞体特征。但是这只是一种结果,不是欲望成因,他小客体是站到主体背后,支配他的行为模式,大他者化、律令化了。有一个特点是可以积累快感,可以无限期推迟欲望,这里最至关重要的就是他享受的不是别人被他看见了什么,令他享受的是自己不被别人看见,偷偷做这个事情,这是一重爱欲。他的核心爱欲是他能看见大他者正在看见别人see the Other seeing others。他能知道那些具体被他看到的他人,知道有大他者在看她,只不过内心否认这点,只有在另外有个别人(偷窥者)突然间也在看她,她会突然间很抗拒、害怕、害羞、绝望、沮丧、难过,从受害者的害怕绝望难过上,voyeurism可以反推出大他者正在看着他们,这个他人是处在律令体系的大他者的凝视之下的,共同体是知道、每个个体通过紧急/反常状态证明,大家都默认大他者是在看着自己。voyeurism的快感就来自于他逮到了大他者在看别人,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秩序/性秩序在盯着每个人,偷窥时也会兴奋,还会幻想被发现了会怎么样,在她害怕时就能从她的绝望上看到性秩序在盯着每个人,明明这个场景只有他们两个人看到,但还会默认有一个大他者在场,他的视线也和大他者重叠了,这个意义上是他的视线、凝视激活了大他者的凝视,当被发现叫出来后,他就会觉得大他者确实存在,而且在我这边,我临时扮演大他者的这么一个形象

fetsithism恋物癖,通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路,物是大他者(听不见看不见)化身,处在临界状态,也是个小他者(听得见看得见)。恋物癖可以看成是智性主义的反叛,他承认大他者能看见听见一般的东西,而大他者对于爱欲一无所知,小他者是对爱欲有所知的。例如男性把女性本质投射在具体的衣物、高跟鞋、丝袜、裙子上面,认为女性本质不在女性内在,也不在女性肉体、身体、心灵,而在于她的外表,身上最不是外表的外表。大他者对爱欲一无所知,大他者以为中立的作为商品的鞋、衣、丝袜在恋物癖看来这些才是爱欲的(女性性爱欲,不是收集手办、鞋的,是另一种恋物癖,这里仅讨论作为pervert的恋物癖),表明大他者假装知道一切,大他者想去享乐,但无能享乐,不懂得怎么享乐的家伙。所以这种恋物癖很容易变为变装癖,这两个都是投射一个无能的大他者,如果同时认为大他者是强欲的,那恋物癖就会走向变装癖,如果只是认为无能(欲望上也是无能,没有能力宣泄自己的欲望)的,无能无欲的大他者,这时主体就倾向于脱离共同体秩序,然后和他的小他者(鞋、丝袜..)建构新的共同体,都有拟人化的倾向,然后投射爱欲到上面去。也是变态的a站在S后面a-$。恋物癖往往牺牲了他的社会化维度,把这个社会化维度放到一个他完全能掌控的那些物上,把外密性小他者投射到物,然后围绕物建构一套自己的A’,所以与其说是恋物癖,他的核心实质是他恋的不是物,恋的是主体间性/他心,狂热的想去爱上他心的状态,但是没有满足他主体间交往、交互欲,所以孤单的、孤独的人、原子化个体往往会有恋物癖

进一步通往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同样也是物的人化,人的物化的一个过程。爱欲经济学后面就要讲具体的它在整个符号、经济体系、力比多经济体系里是怎么运行的。4和5已经基本把所有美学、性化的审美、具体的表现形式都讲了。哲学基本掌握了里面基本的秘密,只是要进一步细化、调参数,解释模型已经建构完毕。后面要把精力、智慧、行动放在something beyoud this,当然sexuality的维度是贯穿所有的维度,要认识到这个永远是partial的,是符号系统的一个侧面,某种剩余,有时会很重要,有时就无关紧要,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UP不是还原论意义上的,UP看来符号学机制是贯穿所有的维度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很多东西都是符号系统的一些基本模式在不同生存状况、文化状况、意识形态模型下的一些演变、变种而已

如何进行真正的哲学反思

从”前反思”突破出来

破除庸俗的人文主义1-4-2(陷入人文的VS自然的,反思的VS蒙昧的),使得把human这个维度和nature维度对立起来。庸俗的人文主义对这个的把握是一阶的,停留在表面的,愚蠢的无脑的不反思的反思,是停留在一个语言体系内部的,一种关于生命价值观/意义的既定体系内部的。他们没有意识到human人性的维度和自然的维度它们内在都是有问题的

人文主义经典的概念Human nature人类的本性(语言,人内在使用的自然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内在的自然,第二自然/人化自然,人的社会性就是由语言来建构的。语言体系是某种稳固的存在,几千个词组成日常语用语汇库,所有东西都有它名字,好像都是天然natural的,所以人类的自然就是语言)和natural humanity自然所显露出来的人性(生命,自然中包含的好像越来越有机、灵动、美好的力量,自然中涌动的生命力)。这种思考仅仅是把human人和natrue并排排列,要么是H-N,要么是N-H,无法把其中一个加倍变成H-H(无法思考与自然无关的人的人性),也无法思考N的加倍(与人类本性无关的单属于自然的本性,没有办法被语言所把握的自然的本性)

详见模型1-4世俗人道主义1-4-2中对庸俗人文主义的二元对立破除 -》四元对立

庸俗人道主义(99%的人文主义都是庸俗人文主义)只能把握四元对立里HN语言和N-H生命的对立,就是只能把握人内在的有秩序、安宁的、美好的维度,即语言的维度。另一方面,只能把握自然具有的自由的、萌发的、活力的、创生的维度,就是生命。他们只懂得一阶的方式去把握人性和自然,不知道是可以加倍的,一加倍出来就是他受不了的东西

用他们的H-N二分法,H-H就是人性-自然的人性,剩下的就是死亡驱力,一种和生命无关在那边自说自话、循环的、僵死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独有的,就是欲望的力量,欲望的力量是不由分说,是语言所无法调和的,劝不住的(强迫症不停按按钮,打响指好好玩-无限打,这种快感),死亡驱力是一种超出生命的快感,重复一个单调无聊乏味的循环,就有快感(任何东西不停重复就有快感,再伟大聪明的灵魂只要陷入某种循环里,这个循环所带来的快感就能收买他,变得邪恶),无聊的重复里,你的过于人性的东西/非人性、内在的魔鬼性/魔性牵引着不停转,你的符号系统会停不下来,能代偿性给你快感,超出生命的快感,就是死亡驱力,人道主义者是把握不到这个维度的,这个维度看不到就容易做很多邪恶的事情

N-N自然的本性,violence存在,最最赤裸裸的存在,Bare Being,尚未被符号系统驯服。也按他们的二元对立做减法:N-H就是自然-语言,就是前语言的、符号系统不能把握的本体,就是暴力(毁灭),没办法说出来、来不及说出来,语言没有能力去把握它,你的意识结构/神经系统没法承载它(一个足球过来势大力沉无法接住,一下子被击懵了。高手是可以把球的力量卸掉的,即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一个循环(死亡循环)卸力),死亡驱力的作用就是卸除自然的暴力的创伤性,像接球一样往后撤一下,通过一个大的循环来把前符号、前语言的这些非常暴力的存在卸除。所以人文主义也逃避暴力

death和violence是有位置的,但是人文主义把他们遮蔽了,拒斥他们,认为是否定性的、无意义的、坏的。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就是人性的加倍(过于人性)和自然的加倍,甚至可以说是人性本身和自然本身

要学会一个二阶操作,让一个抽象概念自己给自己加倍,要得到这个东西,做减法。一阶的思维方式只有相互关系,只能在相互之间的差异来把握概念。比如H和N的排序不同,H-N是H高于N,所以人类宰制了自然,用语言主宰自然;而N-H中N高于H,自然用生命主宰了人类,人类最终还是要死的,生命对人类的限制,所以在追求人文主义同时要珍惜生命、珍惜自然。这就是庸俗的相互关系,庸俗的一阶的次序下的差异来言说哲学,这其实是言说一种庸俗的意识形态,排排坐看谁比谁厉害。而没有看到H-H加倍后自己概念里的裂缝,那个inhumanity非人性,他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性就涌现出来了,自否性,这种自我反思的机制,防止selfreference自自称这个结构,要嵌到哲学里才是哲学,没有自我指设,没有发现概念的自我指称的这个内在结构,没有这种自反性,就是前反思的

前反思的一个特征:只玩概念的排列游戏(下大棋),不懂概念的加倍、分裂,不懂得看到概念内在的自我否定。当能反思概念的本身的内在结构,内在的自我否定,就进入了反思阶段。反思的反思,自反而思,反思不是指向self,不是反思我自己,我自己也可能是个排列过来的一阶概念。反思=反思概念本身(加倍的概念,自反性的概念,自我推翻/否定它自己)。反思和不反思的差别就在于你是拿概念玩拼盘游戏,还是对概念本身把它自己的矛盾凸显出来,把它内在的机制、内在的自我否定/自我悖谬的机制显现出来,要找到那个机会/那个路径去让他自己拆穿自己的把戏。拼盘、堆积木的概念游戏,看到他们的二元对立有哪些不是严丝合缝的地方、有问题的敌地方,堆积木有哪些没有拼好、拼牢,说明这些积木块上面自己有裂缝,就要找一个裂缝,用一个理路把它掀开来,找一个它自己内在/内核是自相悖谬的。当然必须要有一些工具去拆穿它,比如精神分析,辩证法,唯物主义..这些工具去拆它。哲学要学到这个份上才是学哲学,否则只是打麻将、玩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