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一)

Posted by ZhouJ000 on April 11, 2021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一)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二)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三)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四)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五)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六)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七)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八)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九)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十)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十一)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十二)

辩证法合题

辩证法:
正(问题):A, 反:非A
错误:A+非A
合:A
为一个东西去创造它的镜像,就是发现那个东西的内在分裂,它自己本身和自己的矛盾
A用符号A去指称它的时候,符号与A本身已经是两个东西了,相互之间由差异存在,抓住它的内在矛盾,合题就是这个东西本身,不需要否定,它内在否定它自己

正:【鸡】生蛋, 反:【蛋】生鸡
合:鸡【生】蛋
生,创造者与被创造着的关系,鸡创造蛋,蛋变成鸡(另一种形态)

正:先有【鸡】, 反:先有【蛋】
合:”【先】有鸡”
鸡创造蛋,无中生有。创造比变化具有优先性。造物者先创造鸡,不需要额外创造蛋(概念上从属于鸡的东西)。进一步这句话背后由一个造物者存在的,先创造出鸡这种概念的实体的力量,原初的力量

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反: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正:人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反: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庸俗: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踏入河流的行为本身就是碎裂的,是复数的)(河流是不断流变的,刚踏入就不是之前那条了)
合:【人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人可以】在一个同一的东西中去把握差异,【人也可以】在两次不同的东西之间去把握同一性,这是人独有的能力

正:【一切】事物都和【性】有关(佛洛依德主义)
反:【性】本身只和【权力】有关(王尔德主义)
庸俗:【一切】都只和【权力】有关(尼采主义)
合:【一切】事物都和性有关(拉康主义)
性: not-all,性本身就是一切事物的对立面,对一切事物的抽象否定就是性。把握不是一切的单独的东西,就可以去把握一切了

正:我【思】故我在, 反:我【在】故我思
庸俗:主观能动性
合:【我】思故【我】在(我思故他在,他思故我在)
我思考察觉到的”自我”的存在,已经把它实体化了,”他者化”了才能把握到”自我”的存在。精神发现其他事物可以通过它作为一个中介显现出来,就会感受到一个接收者的存在(“自我”)

正:未来是【确定】的(物质世界是决定的:决定论; 自由是一种幻觉:宿命论)
反:未来是【不确定】的(思维是不确定的:自由意志; 未来是不确定的:非决定论)
庸俗:【主观能动性】能影响未来(庸俗的实践论)
合:【未来】是确定的
庸俗的(谄媚的:既得利益者/上位者的谄媚的心态)决定论: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识别到心灵合物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用心灵的时间性也说成是物质世界本身的时间和方向性,这才是最大的唯心主义)。定律决定物质,物质决定心灵(宿命论)。有(既得利益)决定无,陈旧的决定新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偶然的例外,是某种内在的不确定的黑箱,活跃地驱使身体改造惰性的世界
辩证的(解放的)决定论:未来决定现在,现在决定过去(现在反过去再回溯性地决定过去)。定律不是从过去,而是从【未来】生效(整个现实世界要去往的那个方向,去运动的目的,反过来吸引整个现实世界变成它所要求的样子)。否则定律不断失效,需要预设一个守护的”主宰”。定律存在于未来,不需要不停维护,不存在失效的问题,从未来决定当下的事件如何涌现出来,如何生成出来。客观必然性降临为主观能动性,自由即对未来的必然性的忠诚,必然(目的)王国在召唤心灵实践自由

正:科学主义(对自然界,包括对人类社会,人的精神和意识进行祛魅), 反:理想主义(对生命力的赋魅)
庸俗:新世纪、后人类(用科学来描述神秘主义图景)
合:科学主义(普朗克:你必须有信仰)

正:现实主义(“实然” being), 反:理想主义(“应然” ought)
庸俗:调和主义(“乡愿”)
合:现实【主义】(为什么现实主义之中不得不出现理想)

正:个人优先社会(原子式个人主义), 反:社会优于个人(社会有机主义)
庸俗:社会、个人和谐相处(中产化的文明面貌)
合:”个人”优先社会(阿尔都塞主义,”个人”是意识形态伪主体,是一个外部规定的轮廓,限度)

价值观问题:唯心主义,立场资产阶级; 唯物主义,立场无产阶级
人的活动,劳动,是不能用一种抽象的物(商品、金钱)来”结清”的。不单纯是反商品和资本,而是反对整个量化、虚假差异化的资本-理性主义符号学网络。所以一般的socialism实践,是用主人翁的地位和管理、决策的参与权,来并非”结清”,而是延续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使得劳动者的劳动的再生产,就是其主人翁地位和劳动的积极性本身的再生产,从而使得劳动者获得自我解放

基本问题

哲学的最基本问题: 【Why】 there is something but not nothing?为什么有东西而非什么都没有?为什么有有而非无

本源问题预设了空间性和时间性,是非法的,所以不是基本问题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形而上学基本问题详解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究竟为什么存在着存在,无却不存在
与哲学基本问题不同的是(而不是没有东西),这里无(nothing)变成了主语,变成了无本身不存在(“无”作为概念可以存在),追问已经反过来了

模型

【主义主义】哲学意识形态大全-总纲

  1. 场域
    • Ontological存在论框架,不是事物发生的空间,是整个叙事的背景,意义所在场域
    • 宇宙论、场论
  2. 本体(存在)
    • 真实,ontic content具体存在性内容
    • 本体论、存在论
  3. 现象(有主体:人:体验、感受)
    • 表面,临时
    • 主体性的感知
    • 认识论、心理学
  4. 目的
    • 目的论方向、运动的模式
    • 目的论,伦理学

1+2:16种本体论预设, 3:认识论, 1+2+3:生存论

  1. 秩序/存有(逻辑)
    • 同一性,一致性,僵死,整全性,自我循环(复读机),无脑/无限的循环运动,盲目扩张
    • 海德格尔:天(有序性和真理性,一种澄明的永恒。真理不断重复循环、主宰一切)、澄明
    • 拉康语境中的大他者、象征界,西方意义上的道
    • 僵死的自我循环的符号性的秩序和真理
  2. 冲突/矛盾(秩序的失败:必然机制)
    • 对抗,内部与外部的分裂,同一性是不可能的,一定分裂成内部与外部,同一的东西内在包含冲突,辩证运动,自由
    • 对抗性,不一致性,不可弥合的分裂(二元分裂,外在不一致性),冲突分裂的运动,裂开
    • 海德格尔:神(超越性和神秘性,一种隐秘的瞬间。把循环内的僵局转化为外部超越性的神秘实体)
    • 拉康语境中的小他者,印度意义上的道,黑格尔的矛盾,阿尔都塞的超定,齐泽克的失败、僵局
    • 不可调和的注定分裂、对抗、出岔子、超出单个秩序束缚的僵局
  3. 中心(自我)
    • 所有要素向他汇聚,中心化的妥协,沉重
    • 中心性,中介性,上述二元对立的矛盾被调节了,居间调和/妥协,中心化的下坠运动(concrete具体化,往往中心化为人、社会社群)
    • 海德格尔:人(调核心和中心性,一种有限的连续。永恒和瞬间的中介,内部外部的中心)
    • 拉康语境中的主体,世俗意义上的道,海德格尔的此在、人,黑格尔的具体普遍性
    • 文明、人类、自我等切近的收到关心的中心目标
  4. 虚无(沉默)
    • 幻灭,放弃,无立场
    • 内在不一致性,不可能性,无,开放性,敞开的运动(和3是相反的运动,混乱的,它的运动模式是未知的)
    • 海德格尔:地(破坏性和离散性,一种无尽的空旷。沉默虚无对璀璨燃烧后的灰烬进行掩埋,偶尔从荒野里萌发出绝对不可思议的原初生命)
    • 拉康语境中的原质、驱力,返回的虚无,道家意义上的道,海格尔的黑夜
    • 秩序的彻底失败,场域的空洞,毫无秩序的匮乏和丧失

模型总纲

【哲学大全】一个关于所有主义的主义

  • 实在论:场域:秩序(1,一致的场域),x,x,x
    • 大他者存在,存在元语言,社会是安宁/一致的(次要矛盾”伪左”,外部威胁”右派”),一厢情愿地认为”整个场域都是充满了单调重复、无穷无尽的秩序”。这个秩序可能是科学定律、神的道、世间常理.认为场域是无端就存在的,场域内无条件地就充满了某种稳固的秩序
    • Realism在宗教、哲学中,指的是相信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是真的存在的一种理论。例如宗教实在论,相信太一、至善这种作为共名(一类具体事物的统称)、理念是存在的,科学实在论,相信原子、波这种理想的物理学模型是存在的
    • 实在论表面上相信的是抽象实体是实际存在的,实际上相信的是:让抽象实体存在的那种同质化的,可以从秩序中涌现出抽象实体的场域,是存在的。场域本身的免费的有序性、包容性,秩序在场域中免费的普遍性、全局性,是各类实在论者的共同信仰。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世界”里平白无故地充满了秩序、以及供万物遵守秩序的存在的位置
    • 宗教实在论相信”太一”存在,科学实在论相信”原子”存在,庸俗的自然实在论相信”polis”、”lex”存在,是因为他们各自相信”神的道”(逻格斯)、”物理法则”、”自然法则”是充斥在这个场域中的
    • 实在论是人类处于童年时期,对于场域的一厢情愿的幻想。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向我们保证这整个场域是充满了秩序的,倘若这样去想象这个世界,无非就是出于勇气和安全感的匮乏。实在论往往成为各类庸俗哲学、思想的根据,到处宣称自己得到了主宰整个场域的”终极秩序”,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这种”思想”与其说是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到处占地盘的动物性行为
    •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从问一个个具体的”某物是什么?”,不断上升到一个最完满的”实体”,也就是一个极端抽象的共名,柏拉图称之为理念(例如从各种具体的好,抽象到关于好的理念”善”)。以这些抽象的共名为基础,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构造出了一个极端完满的有序世界,就是理念世界。对于这个理念世界的讨论,是人类第一次从思想上对”充满秩序的场域”进行针对性的反思。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自己清楚这是一厢情愿的玄想;但是大部分人却把它当做毋庸置疑的前提接受下来,错误地把某种秩序当做无条件的普遍的,总在仰仗一种秩序,总在依赖一个场域
    • 儿童:一厢情愿地相信整个世界充满了秩序,只是有待探索出道路,并在路边设立一个个标记,这样的人类,依然处于快乐的童年之中
    • 存在一致的场域,这个场域就是自然、宇宙、世间万物
    • 科学实在论(本体是一致稳定的)
    • 宗教实在论(本体是内在对抗的)
    • 唯我论(本体是中心化了的)
    • 常人意见(无法把握任何本体)
  • 形而上学:场域:冲突(2,对抗的场域),x,x,x
    • 出了问题:这个一致的场域和场域内部的存在发生了矛盾,这个集合本身是集合当中的元素时,矛盾就出线了
    • 当你发现,外面作为框架、场域的虚无,和里面的东西是并列存在,而不是一个包着另一个的时候,这种有和无之间的矛盾对立出线时(或者认为有一种平凡的力量和一种超越的力量在对抗),就进入了形而上学
    •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就是,为什么存在存在着,无无着
    • 终结于康德,莱布尼兹、沃尔夫、康德
    • 在场形而上学(在场是一致稳定的)
    • 辩证形而上学(有无是内在对抗的)
    • 我思形而上学(存在是中心化了的)
    • 反形而上学(不承认任何本体存在)
  • 观念论:场域:中心(3,中心的场域),x,x,x
    • 思想者后撤一步,会发现他可以作为中介来调和”有”vs”无”的矛盾,即自己成为垂直于场域的纵向的历史,亦即精神。思想者后撤的一步,使得场域不再是空间化的场域,而变成中心化/时间化的场域(可以使第一人称人格化的中心,也可以是非人格化的中心),变成了历史性的场域,有一个纵向的轴,这个中心就是精神,就进入了观念论
    • 观念论就是认为精神可以用来调和这些矛盾,特别是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本身的运动就是不停调和存在和虚无之间的矛盾,然后通过无数个环节把历史展开出来,当完全调和完毕后,这个绝对精神的目的就达到了,整个世界就达到完满的境界
    • 现象学(我思是一致稳定的)
    • 辩证法(他者是内在对抗的)
    • 存在主义(此在是中心化了的)
    • 结构主义(不承认任何本体性的意义)
  • 唯物主义(非哲学,实践):场域:虚无(4,否定场域,跳过场域直接讨论本体),x,x,x
    • 发现自己根本不是调和一切的场域,发现自己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是纯粹的虚无,作为一个先验主体性根本没有资格做一个中心去调和这些矛盾,你只是它的一个工具,一层薄膜罩在这个世界上
    • 当你的精神并不能扮演整个场域的上帝视角的大他者,再进一步这个场域根本不存在,不存在一个被一个中心所统摄的所谓场域的时候,就进入了唯我主义。唯物主义是认为不存在任何场域的,不承认有任何稳固的场域,认为场域是通过实践创造的,所谓的场域是德勒兹所说的界域作用和解域作用
    • 科学唯物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历史具有必然性)
    • 辩证唯物主义/列宁主义(危机与革命的内在对抗)
    • 实践唯物主义(XXX是中心化了的)
    • 实践(不应当信赖任何形而上本体)

模型1-1

  • 科学实在论111(宇宙。整个场域都充满了单调重复、无穷无尽的秩序。但这个秩序只能是场域自身的秩序:宇宙法则。秩序不会和场域发生冲突,因为场域就是这个秩序所构造出来的统一体universe),1(实体。真实、稳固地存在于场域中的本体,都是由本就存在于场域之中的秩序所主导并产生的。这些实体由各种秩序(电磁定律、引力定律、相对论效应等等)组合拼装而来,其实就是这些秩序将自身”实体化“的产物),x,x
    • 秩序=实体,不是科学,错误的迷恋科学的信仰,必定失败,最终科学 -》解构主义(后现代庸俗主义),有心者刻意为之(代表他们利益)
    • 相信诸如”原子”、”光子”、”希格斯场”这些由这些由物理学规律所描述的”实体”,是由物理学规律产生,并真实地存在于”宇宙”中的。实体的诞生和运行,都依靠宇宙中的物理定律和数学法则。这件事可以反过来理解:宇宙之中,只有服从了物理学法则的那些原初力量,才得以将自身实体化,参与并构建起一个统一服从物理学秩序的物理学宇宙
    • 场域不仅仅是充满秩序的,这些秩序还能自己将自己实体化、变成本体性的存在物,作为秩序进一步演化出现象的载体。秩序,也就是物理法则,不仅仅无条件地充盈于场域里,而且还无条件地具有生产力,不断地给出某些东西来。这种乐观的本体论态度,是对技术文明不加反思的部分现代人类所特有的,是经不住推敲的
    • 亚里士多德:将整个世界从内到外,以地、水、气、火、以太的顺序,统统纳入同一种法则秩序的统御范围之内。可惜的是,”物理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仅是一种定义和探索世界的方法,但现代人却将物理学的种种定律等同于宇宙本身,盲目地加以崇拜了
    • 程序员:在程序中的设计的代码,决定了这个程序宇宙中什么是实体、什么不是。程序设计中也有一门与哲学无关的”本体论”(ontology),讨论如何用最简洁优美的数据分类方法,来整理各类数据,训练人工智能。因此在现代社会,最能代表”秩序生成了实体“这一立场的,就是程序员
    • 物理主义1111(统一法则所统御的宇宙),1(物质,由物理定律所产生出来的实体),1(物理现象),x
      • 自然主义,用物理学还原消解一切的内在体验、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帝国主义性质的物理霸权,还原论的计划(唯一的主导性秩序/宇宙法则)
      • 奥图-纽拉特。多巴胺(把爱情贬低为一种神经递质,这是物理主义为创伤性的现代情感生活提供的一杯非常有效但也暗含剧毒的忘情水)
      • 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张力,驱使人们去拥抱外部秩序,消解痛苦的内在体验。物理主义可以起这个作用,但也会有结构性的问题。现在中国文化产品中,物理主义的科幻小说流行,就是这么个原因
      • 科学独断论11111(宇宙),1(客观实在),1(物理现象),1(真理。整个”宇宙”的目的,就是秩序的自我循环,就是物理法则永远不停地运行在那里)
        • 培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被世人误解的”知识就是力量”),李森科(前苏联学阀,维护自己作为学术官僚的统治权威)
        • 将科学实在论和物理主义逼到了绝境:既然整个世界都是由一种单一的秩序构建起来的,那么世界的目的无非就是这种秩序的无脑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一切挣扎、追求、反省、期待的努力都是多余、不必要的。一切都是由物理法则决定好了的,因此一切也都是无意义
        • 科学独断论的内在缺陷在于,它自己取消了科学和伪科学的界限,如果宇宙的目的就是真理本身,那么宇宙中怎么可能有任何非真理的东西呢?在这样的宇宙中,一切谬误都是真理的化身
      • 有机进化论11121(自然。更有活力、生机一点),1(能量energy。涌动的自然能量,而不是一种僵死的物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方程帮他们洗白了唯心主义嫌疑),1(经验。所有的经验都是由物理规律所决定的。更柔和的概念),2(有机VS机械。世界的目的是不断摆脱单调的机械重复,发展出高级的、整体性的有机生命和意义)
        • 怀特海(有机论提出者),钱学森(追求气功所代表的那种超越机械定律的有机生命力)
        • 是具有某种目的和方向的发展过程:无机物不断进化为有机物、细胞、植物、动物、人类、社会等更高级的形态。从僵死呆板和重复无聊中,产生出神奇、新鲜、不可思议和伟大
      • 科学消费主义11131(宇宙),1(能量),1(体验experience。将经验理解为”体验”,人类生活的消费性感受),3(人类。宇宙的目的就是人类的消费活动,秩序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人类消费宇宙中的能源,获得享乐幸福、种族繁衍和历史延续)
        • 罗素(和怀特海一样,是一种建构在物理主义、秩序一元论上的平凡的伪哲学。需要”哲学”这种”介于科学和神学”的东西,来生产幸福、价值、爱、容忍、宁静、陪伴之类的中产阶级价值符号,调和并掩盖现代资产阶级异化与残暴的技术主义统治),诺贝尔,深思(《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超级计算机)
        • 诞生于有机论的失败:一个被单一法则所统御的场域,凭什么产生超越性的有机力量?所以也就无法真正超越机械僵死的无机状态。这种意识形态折射出的现实是:现代社会从来不是一个有机的社会,不是一个被每个人内在依赖着的充满活力的整体;相反,现代社会是一个可恶的无机整体,每个个体都是享乐主义的原子和消费主义的棋子,被经济学法则机械地攒聚着、肆意地摆弄着
        • 科学消费主义还是认为宇宙是朝着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的。这种运动所朝向的中心:人类文明,就成为终极目的
      • 科学虚无主义11141(宇宙),1(能量),1(感受feeling),4(末日。整个宇宙并无任何目的,文明社会在自然伟力面前随时会倾覆瓦解,一切文明、智慧、爱与价值的发展统统都没有任何意义)
        • 维特根斯坦(被误读的,”对不可言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宣判了各种追求终极真理的哲学范式的死刑),刘慈欣,末世论的科幻作家
        • 宇宙悲观主义,科技再怎么发展,也不过是提高了人类能够掌控的能量级别罢了,而混乱无序的灾难性力量只要在能量级别的末尾增加一个0,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毁灭文明的希望。物理主义是一个注定失败的游戏
    • 建构主义1121(世界),1(物质matter),2(自然的VS社会的。一切现象、感知、经验、思想、学科都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冲突调和的产物,不存在绝对中立、客观的自然现象、物理现象),x
      • 物理主义VS建构主义(社会/文化 -导向/影响-》 科学知识),心理学
      • 人类的社会性的力量,介入现象层面。科学则退缩到现象”背后”的本体层面。现实不是表象背后的冰冷的物理事实,而是这些物理事实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引发的表象和体验。与具体生活相关的现象世界,才是思想和理论真正要面对的”现实”。可以说建构主义重新定义了”现实”
      • 迪尔凯姆(学者误读下的),麦田怪圈(对科学定律的隐喻,它们都是完美和谐、带有令人恐怖的一致性的东西。这种东西令人感觉一定是别有用心的社会性构造物)
      • 科学知识社会学11211(世界),1(客观实在),2(自然的VS社会的),1(社会学真理。像一个屠龙勇士那样,取消了物理法则作为宇宙终极真理的地位,却反手就将另一种社会学的真理送上神坛。结果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某种秩序的无脑统治和循环运行)
        • 莫顿学派,爱丁堡学派,摩尔定律,罗辑
        •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就是一门关于”科学知识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社会学。它提出了完全消解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建构主义”强纲领”,认为看似中立客观的科学知识,完全是由社会结构、形态和文化模式所主导并建构的。SSK就用社会学的真理标准、研究方法和伦理规范,完全取代了自然科学所标榜的还原主义的”客观实在性”
      • 科学范式革命论11221(世界),1(客观实在),2(自然的VS社会的),2(常规的VS革命的。世界发展的终极目的借由危机和冲突不断生成,从而被新的范式取代并建构新的系统)
        • 库恩,霍金(《时间简史》实际上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通俗版本)
        • “科学革命”具体指的是从古代自然科学,到牛顿力学等经典物理学体系,再到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现代物理学体系,其间发生的从一种科学范式占主导的常规状态,因不断积累错误和危机,不得不采用新的解释模型和研究方法,最终引发整体的科学范式转变的革命性过程。科学革命的理念背后,已经预设了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必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不可能彻底完整地把握真理本身,这就符合了建构主义的原则;常规性与革命性的冲突态势下,”真理”永远只能以谬误的形式登场
      • 文化本体论11231(世界),1(物质),2(自然的VS社会的),3(文化。人类社会不断地去创造或适应更高级的文化,”落后”民族尤其要努力进行自我改造,从而获得”文明”世界中的生存地位)
        • 亚历山大-温特(政治学家),精致的利己主义,哈佛女孩刘亦婷
        • 它不仅认为科学真理是社会建构出来的,还进一步认为人类文明最珍贵的不是还原主义、自然主义的科学成就,而是”先进”的社会文化规范和社群管理机制。说白了这是一种鼓吹白人社会的政治、文化成就的庸俗的意识形态。它代表了建构主义这种看似严肃的理论,可能走向的一个中心化的方向:坍缩为一种针对文化的自恋
      • 解构建构论11241(世界),1(物质),2(自然的VS社会的),4(核心信念的毁灭。所有感受体验都不过是偶然的社会文化和群体语言活动建构起来的第一人称幻觉。最真实、内在的第一人称体验,也不过是外部炮制的廉价幻觉)
        • 科尼斯·格根(社会心理学家),现代文科知识分子,脑控妄想症患者
        • 物理现实被解构,那内在世界/价值也被解构
        • 社会学、政治学都打着建构主义的幌子过来要分自然科学一杯羹,现在心理学也跑过来了,要用社会心理学拆自然科学的台。只不过社会心理学做的太过火了,把建构主义变成了解构主义,于是就有了解构建构论这么一个自相矛盾的理论立场。它将人的自我感觉、人格、心理状态统统都消解为外在的偶然的社会活动和语言、观念传统所构造的”内在”幻觉。我是谁、我的人格,这些人类最内在最宝贵的东西,现在沦为外部社会的廉价产品。于是一切社会理论话语所规定的宇宙、人生的意义和目的,都变得彻底可疑起来
    • 认知主义1131(宇宙),1(物质),3(认知。一切现象、感知、经验、思想、学科体系,都来自于脑部神经元结构所产生的知觉。认知成为一个物质(脑)、心灵(意识)、信息交汇的中心),x
      • 西方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精神病理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冯-诺依曼,聪明药,心灵/意识的独立性
      • 认知主义本来是一个心理学流派,强调人的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后来被科学家、哲学家们喧宾夺主,演变为一整个关于人类认知结构的科学运动。是一种特定的”哲学”立场,它预设人类的认知模式是可以通过科学实在论的方式,通过神经生理学、生物电化学、统计学甚至计算机工程学这些数学化的理论范式,来加以彻底、完善的描述和解释
      • 认知主义是美国策动,欧洲响应,影响遍及全球高端实验室和国际顶级期刊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运动。冷静的哲学家和思想史家应该将它评论为一种复杂的哲学运动,而非单纯的科学研究范式。从科学上讲,认知主义是非常成熟、精致、美妙的,具有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但是,作为哲学和意识形态的评价,它依然是前反思的
      • 不少现代年轻人关于未来的希望和恐惧,都是围绕着人工智能产生的,希望不劳而获,也害怕无事可做。但这只是外部的彷徨,内在的恐惧在于,认知主义意味着心灵是一个可被制作和操纵的产品,这个逻辑深深地嵌在了当代资本主义运动的(文化产业、消费主义、在线景观、符号认同等)每个环节中
      • 功能/函数主义11311(世界),1(基质),3(心灵状态。将人体验到的现象(感觉、情绪、信念、欲望等)看做是由底层基质在感性刺激引发下的”心灵状态”),1(功能(函数)。世界存在的方式,是由底层基质在感性刺激的外部输入下,不断生成并运行各种功能性的”程序”,产生出人的意识体验和心理感受。整个物质-心灵世界就是在这些”功能”/”函数”)的引导下不断循环)
        • 普特南(早期),杰瑞-福多,缸中之脑
        • 人所特有的心灵现象,虽然归根结底是由物理、化学、生理原理决定的,但是我们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必须把过于复杂的底层现实撇开不论(因为现有的神经生理学实验工具没法完全精准地获取脑的全部物理信息),而首要瞄准心灵状态、感性输入和行为输出这些可以简单描述的项之间的函数关系。把这些函数关系研究清楚,分类好了之后,就可以构建解释心灵现象的初步模型,然后再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这些函数,从而解释心灵之谜
        • 科学独断论的自恋主义翻版
      • 自由进化论11321(世界),1(物理底层,这一层面是自由进化开始的底层),3(心灵。由脑的物质底层经由复杂的认知过程建构出的”心灵”),2(决定的VS自由的)
        • 《自私的基因》,丹尼尔-丹尼特(模因),表情包(meme,自我复制、传播的文化基因)
        • 自由进化论是认知主义的一个非常流行的立场。认为人的意识、思维等心灵结构、现象和活动,是通过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对僵死的物理法则的超越中生成出来的。这个生成的过程,就是自由进化的过程,在物理层面,这个进化过程体现为是基因和生物学结构的竞争和演化,在心灵层面,则体现为各种模因(文化基因、meme)和信息算法的竞争。在这个竞争过程中,意识和自我意识突然就萌发出来,心灵就突然从僵死的物理底层中演化为一个独立、高级、完整、自我完善、不断进化的信息系统了
      • 认知自我主义11331(世界),1(基质),3(意识。不喜欢用”心灵”(mind)这个偏客观的概念,更喜欢用”意识”来描述主观现象),3(情绪自我)
        • 达玛西奥,索罗斯
        • 认知自我主义看重情绪和感情:在意识从物理基质中萌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僵死冰冷的物理定律,而是自我的平衡机制;在日常的社会认知和决策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公理算计的理性原则,而是人的情绪。作为中心化的第一人称体验,情绪(emotion)和感受(feeling)是最重要的
      • 认知无我论11341(世界),1(晦暗的深度。幽暗而不可被意识所察觉),3(透明的意识。人的意识是从晦暗的本体性深度中,中心化出来的一种透明的构造物。所有的第一人称体验和现象都是从这个透明的中介中生成的),4(无我)
        • 梅青格,自我-透明的背景,设计层面,设计/美术/程序,乔布斯
        • 认知无我论者,按照奥卡姆的剃刀原则,发现”自我意识”只是一种让其他现象显现的透明框架,它本身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个透明背景中看到的任何可以算作”自我存在之证明”的不透明的东西(比如脑、神经元、电讯号),都和这个透明的背景本身无关。与其相信”脑”和”神经元”这些不透明的东西不存在,认知主义者更愿意相信透明的”自我”不存在。这样,不仅”我的生活/信念/价值/目的”失去了意义,整个宇宙也就不能通过认知主义所描述的意识生成机制,组建出作为终极意义载体的中心——”自我”。整个宇宙朝向”自我”的中心化运动,只是人类这个自大种族的幻觉,宇宙归根结底没有目的。认知无我论者在实验室的工作服下披上了袈裟
    • 行为主义1141(有序的”世界”),1(客观的现实/对立的现实),4(混乱的”黑箱”,不存在第一人称),x
      • 心理学,人-》动物-》物,约翰-华生,杨永信,驯服、矫正
      • 物理主义要用物理法则消解心灵,建构主义要用社会取代物理法则消解心灵,认知主义要用程序性的设计和算法来建构心理,相比前三位老大哥,行为主义这个小弟太怂,他干脆绕过心灵,绕过一切主观意识体验到的内在现象世界,选择直接研究关于人的”客观现实”:行为
      • 这明显是一种极度自恋的、自欺欺人的精神错乱:因为行为主义者正是从他们自己(观看他人的行为)的第一人称体验和报告中,产生据说”与意识完全无关”的客观中立的行为报告的。把自己的意识和心灵,看做是完全客观、中立的背景,这种”透明性”显示出西方自然主义理性文化中登峰造极的无知和自恋
      • 行为主义比认知主义要落后的多。它代表文科知识分子在受到科学方法冲击下茫然无措,直接举手投降了。好处是,行为主义可以无视被研究者、被矫正者的内在体验,用粗暴却自称”文明”的”现代”、”科学”的方式,把动物行为学的成果引入工业体系中,把劳动者当做牛马一般进行高效的压榨。行为主义思想的衰败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在许多落后地区还是能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这代表的是当地人理性和善良这两种人性的共同无能。体谅这种无能是错误的,因为它体现的是体谅者本身的无能
      • 操作行为主义11411(有序的”世界”),1(可操作的”对象”),4(黑箱),1(变量关系)
        • 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赫尔,抖音、快手等小视频(被不断进行”操作性强化”)
        • 又叫极端行为主义,受操作主义影响,它将实验范围内可操作的行为,看做唯一真实的存在。除了可操作内容,所有其他东西都是虚假不实的。所以操作行为主义心理学只研究实验框架中可操作变量的函数关系,只承认数学的函数关系,而不承诺任何因果关系。操作行为主义是心理学模仿物理学到登峰造极的病态产物。相比一般的行为主义把人当做动物看待,操作行为主义把人当做物理性的物体和实验对象进行操作
      • 目的行为主义11421(世界),1(客观现实),4(黑箱),2(分子式(单子/离散)行为 VS 摩尔式(整体/有机)行为)
        • 爱德华-托尔曼,相亲平台(把纯粹行为主义、操作主义的算法,包装成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的专享、特属的”真爱”)
        • 是摩尔行为主义或者说整体行为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整体行为主义看不惯斯金纳和赫尔的极端的操作主义,因为心理学实验只有统计学上的微弱关联,完全达不到数学-物理学那样精细的数据分辨率。考虑到文化虚荣尚存的心理学家们为维持体面生活而吃掉部分经费,心理实验的统计精度只会离前辈的职业操守越来越远。为了生存,整体行为主义者睿智地用类似”强化等级“这种同行协商的模糊概念取代了”行为相关度“这种耗钱耗力的数学指标。目的行为主义更一劳永逸地用研究者本人的文化判断(“老鼠爱喝可乐”)代替数学指标(“老鼠喝可乐与交配的时间比”)
      • 应用行为主义11431(世界),1(客观现实),4(黑箱),3(行为改善。世界的意义在于改善人类的行为,创造社会幸福)
        • 《组织行为管理杂志》,背背佳
        • 作为一种心理分析(psychological analysis),应用行为分析(ABA)服务的往往是文化水准和密度为零或较低的动物训练、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自闭症等)、罪犯矫正、疾病预防(HIV)和廉价培训相关的低端分析手段。ABA一方面没有人文关怀和文化优势,无法与患者平等有效地沟通,另一方面意识、心灵研究起步太晚,没有神经科学的临床和药物支柱。所以只能拿不会说话的动物、婴儿、自闭症患者,和不能反抗的罪犯、边缘群体、底层雇员做实验对象。在ABA中,我们看到的是行为主义糟糕的中心化产物,它没法在”行为改善”之外想象”人的幸福”,因为它根本上否认人类(受试对象)具有评定好坏的能力和资格
      • 社会行为主义11441(宇宙),1(物质),4(黑箱),4(符号性互动。完全将人的心灵、自我解构为社会行为的产物,是一种虚假的主观幻觉。甚至还认为社会本身也不存在,而是有机体之间”符号性互动”的产物。社会和心灵一样都是虚幻,符号的运动完全取决于未知。世界的终极目的无从把握)
        • 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解构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符号性的互动网络,社交媒体(微博、微信),资本/权力-》社交/虚拟世界-》”自我”慢性死亡
        • 社会行为主义名义上是”社会的”行为主义,好像把一切人的心灵、意识、体验都还原为社会化的活动的产物。但实际上这种理论的后现代色彩激进到将”社会”本身也消解为有机体之间的”符号性互动”的产物。那么有机体的符号性互动又是什么?到了这里,社会行为主义者就可以引入科学实在论的话语,很明显,这些符号性互动归根结底不过是客观物质的自发性的遵循物理秩序的运动。所以,这种看似后现代的解构理论,其源头还是一种科学实在论的还原主义。它的作用是将纷繁复杂的文化、社会、心理现象重新消解为物理基质,将人文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一次性透支,然后拱手让回理科对手

模型1-1再版

形而下学1

  • 天真的前反思状态是怎样的,如何克服?以及场域论上1、2、3、4的核心差别
    • 代表人物:《云》里的苏格拉底。认为”什么是what is”这个问题意识可以天然的施之于所有对象,或者认为所有被问的符号都对应一个对象,所有这些不同的对象统统都在一个场里,所以可以问什么是xx,这里的“是”引发了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把在一个场域里在场的对象拉到一起形成一个存在者整体,对这个整体进行定性的分类和描述,就是亚式存在论。经院哲学的存在论甚至都要比这个高级一点,比如牵扯到三一性的问题,都是超越亚里士多德范畴性分类性的存在论
    • “什么是”的问题意识把握一切的思维,如果不能摆脱这种思维就是1字头,会默认有个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可以给所有一切来定位,即可以对象化(只有一类,即把它在符号系统里定位)
    • 形而下学,没有自己的物理学、自然学。也可以叫做realism,在现代语境下是天真的实在论。融贯的均匀的场,不仅空间、时间上也是融贯的。不会有反思,不会把出生死亡这种创伤性的事件当做这个场的断裂,睡觉后意识中断,醒来后认为还是同个世界,会想象自己死后世界继续存在、出生前那些英雄人物都是真实的
    • UP相信有个地球,同时也相信它是裂的,在纹理、褶皱、发生学机制上是处处有裂隙的,这个世界是有奇迹、不可能性、症结点/症状等,时间的体验上我的出生和死亡都是非同寻常的事件,包括睡眠/梦境也是不同的世界,不能被一种符号系统所彻底加以定位
    • 11科学实在论(融贯的科学话语主导),12宗教实在论,14庸俗唯我论,14庸见(无力建构本体论)
    • 形而下学,问题就是存在者整体,首先把存在不思维成存在,而是存在者(整全的分类性的符号系统下的一个定位),就是犯了亚里士多德式存在论的错误
      • 3观念论本身从定位意识出发,走向命题,走向形式逻辑,然后把形式逻辑先验化,最后也能击穿,但是太迂回了
      • 要直接反思存在者整体和它所处场之间的关联,关系是二分的,是两个东西。先把场考虑成场域(空间化隐喻),它是一个秩序系统,在为存在者整体施加秩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张力的,2形而上学其实就是它们之间的张力,场本身能不能作为一个存在者,如果不属于,即无没有本体论地位,场算不算存在者就是存在者整体中要不要加一个奇异的存在者“无”,这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争论,即无本身到底存不存在,作为场域代表不会成为存在者的、而始终是一个场域、一个空洞的背景的无是不是存在者。这中间是有张力的。这就到2字头,把握到存在者整体,而不是管下面的局部的分类/定位,这已经不能满足你了,问题意识已经抵达这整个一切和这一切之所在之间的关联是怎样。当然还是2字头,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中有一种不同于这个”无”(void,存在者所处场域,作为空白,空洞背景的无)的另一种”无”,这种无根本不能被显在,不能被填充,不能有任何一个存在在上面,而作为场域的无是可以有东西在上面的
      • 场本身是不是存在者整体的一部分?还是场包围了存在者整体?这里要知道何为total,意识要能理解何为一切,因为没人真正见过一切,所以任何在思维上把握一切的操作都是非法操作,需要激进的主体性,做符号学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才能把形而上学的张力构造出来
      • 抵达一切,靠1444复仇主义,不管不顾,把局部那一件事情就当做一切,把这个总体化。仇恨,就这件事最重要,其他都被主体性消解掉了,这个时候主体性就登上舞台,最后撤退时会留下一个疑问(2-1,失败的复仇者会思考存在者整体和所谓一切的背景,整体(无动力学中心点)和总体(要靠动力学中心点来总体化的)的差别显现出来)或一个信仰(1-2)
      • 本体论上总体和总体化可以说成一个东西,会导致意识形态和哲学的短路,现代所有总体主义悲剧(大屠杀)都来自于此。认为总体和总体化有差异,是哲学的姿态。而认为是一个东西,随时随地对哲学的姿态保持警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姿态。3字头和4字头的区别就在于如何理解总体和总体化之间的关系。不能避免这个的话,你所有4字头的活动都会降次(掉到3到2到1,没办法,海德格尔一定会走向希特勒)。up认为这是核心点,不能坚持这个核心点就会滑入虚假的历史主义/天命/共同体意志
        • 所以要区分清楚整体和总体化,总体化有否认的机制、缝合的机制,但凡看到剩余就会不停说”我早就有”,会回溯性改为”本来就是我的一部分”。整体可以看成松散的前现代国家,总体化就是紧致的高效动员现代扩张性民族国家(民族/国的概念是可以根据共同体利益不停去修改/篡改的),总体化即”自古以来”,所以会有剩余、有结构性例外,这个剩余永远是达不成的,来使得它的运动能不停的运动,所以总体就是总体化。能感受到总体和总体化致命的短路的话,至少在政治上有点常识的话,就已经走向4字头
        • 除了把握到整体是松散的前现代国家的状态,还至少要一瞬间感受到这个整体是依赖定义/符号系统/话语的,由语言走向形而上学(何为一,何为全)
      • 至少要体验一次总体化的过程,比如生死大仇,让你看到秩序中短路的点。比如父权秩序如果是天经地义的,那为什么会有血亲复仇制,可以以复仇者的姿态去践踏别人的父权秩序,规则敌对与它自己了,辩证法转起来了,到总体化总是有缺失、问题。这时走向2是因为你不太敢面对它自己有问题这件事,反过来把总体化/整体性/场域秩序本身的问题转移为这个场和里面的存在者整体之间的问题,走向2是偏过去这个问题本身了,没有面对这个问题本身。真正的问题是总体化/总体的呈现和它的结构内在的有张力,但是它在历史中总会是自我同一的,有一种力量让它自我同一、不停闭合起来,实事求是承认它的自我同一才是4字头,如果用主体性切入进去看它的机制的话就是3字头
        • 通过复仇一瞬间把握到总体性内在的不一致,但是偏离了这个问题,把它篡改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张力就是2字头,如果这个张力由主体性去加以研究它的发生学机制就是3字头,如果不去错开这个问题就是4字头
      • 3字头意识到另一种无,不作为场域、不能被填充、不能实证化/有东西放在上面呈现,这就是主体性。所以3字头要意识到另一种无,比无更无的,less than nothing,不会在场域里被结构出来(场域本身是需要被结构的),2字头到3字头就是要意识到场域本身是需要被一个动力学所结构的,所以2字头快到3字头时,已经包含了结构主义所有的从索绪尔到抵达马克思式的资本论式的结构主义的所有真相,意识到符号系统是有生产性的,是需要动力学机制来生产出这个空白的融贯的平滑的场,同时这个动力学机制本身是永远匮乏的,即虚无不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它缺东西,而且它的缺不意味着它可以被占据,而是别人无法占据它,它不能够被表达(像虚数在实数轴上不能作为0被表达)

1-1

  • 科学实在论111(宇宙(科学化宇宙,严丝合缝的秩序场)),1(实体entity),x,x
    • 俘获科学体系的底层知识生产者的意识形态
      • 亚里士多德。把存在把握为一个场域下的存在者,所以所谓存在者的分类学就是本体论
      • 形而下学,没有反思力
    • 场域的1,拉康的大学话语就是这个。感受不到里面的能指链是有问题的
      • 主导是数学化的物理学,再由物理学依次上升,化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 搞科学化的纯宇宙,只要介入到主体性就会断裂,秩序场的融贯性就不能维持了。默认宇宙这个场里各项同性,具有整套秩序
    • 本体论的1,装配起来的存在者,是的东西,由秩序产生/派生出这些实体
      • 比如电子、光子、希格斯场。这些场本身是秩序场。宇宙是各种规范作用的场叠加。对一般科学实在论者不会深究,喜欢说元素、粒子、能量,物理主义的”物质”。这些统统都是化身,是科学秩序的小弟。科学实在论者默认这个世界本体论上只有一种东西,即由科学秩序所派生出来的实体,除此以外不认为其他东西是存在,只是些付属于实体的性状/偶性/属性
      • 如果聪明的科学实在论者走到后面会变成经验主义者,会有实体和它的属性,然后属性有其分类学(不太服从场的秩序,立刻会出现一些时空属性,比如广延、时间延绵/断裂等,这些性质无法化约为秩序场里的(数理化的符号)秩序)
      • 科学实在论者大多数是工业国的应试教育体系所培养出来的,是比较顽固的意识形态上的保守者,这些劳动者往往都是”异化”(卢卡奇意义上)的,把自己当成一个物,人变物,物到一个秩序场(知识,科学,教育)里去定价,好像秩序场把秩序加载到人上面,把人变成一个有知识的专家,然后这个专家被装配数学化的秩序后,就无缝衔接到资本主义/专家共同体里去定价(职称、学位、学术定位、商业价值),他们极少反思
    • 在1-1的原初本体论发生学场和本体论里都没有主体的位置,主体被“异化”了,也被看成是一个经过秩序定向培养/装配后到市场去定价的物。这是标准的物神化,把自己变成商品,有这个意识形态的人就是过分把自己当商品了,这个商品不一定被钱定价,还有可能把等级制里的积分、论文数等指标当成规则(不去思考指标谁定的,有没有科学原理),基本是理工科学生的标配意识形态,稍微有点科学哲学素养(学术管理能力)的教授就会知道,里面不过是个名利场
    • 以笛卡尔为开端,在他的坐标系里把点和横线抽象出来了。在笛卡尔之前的,比如牛顿、伽利略的图不具有笛卡尔的抽象性,会认为是个近似/理想状况,而笛卡尔的抽象使得这些点和线、位置、距离、关系等不再被看成某个现实场景的一个理想化,而被看成是量本身,量本身被表象化,抽象化后把它表象化。笛卡尔伟大的就在于,通过坐标系的方法,把已经抽象好的东西再把它赋形了,在一个均质的场(纯平白的纸张)上进行表象化,首要的表象化就是画成一个空间性的场(坐标系,不同的参照点,是结构主义系统)。在这个场域里使得数学关系本身具有了最低限度的本体论化(最低限度空间化变成数学结构)。斯宾诺莎那边还没有定量,没有把现实自然界里的数量关系看成是可以最低限度本体论化
      • 使得1最明显的装配活动,把秩序本身装配成一种表象化/均质的、平的、纯的场里化成的固定的存在,这个场本身是各项同性的
      • 这个活动可以看成现代科学的开端,从笛卡尔开始,我们才意识到科学可以运行在纸张上,科学的运算和推理活动不需要在脑子,纸张变成最原始的计算机,代替人脑。笛卡尔那里已经预含了无意识具有知识的生产力。越是科学学的厉害的人越知道,推出来的式子不能理解,意识不能把握它的时候,但你就认为它是对的、真的,在现实中会装配起来有本体论/具体现实的效用的能力,这当中秩序变成现实的存在的过程是由无意识来掌握的。看上去好像一目了然的,但是你不理解它,现代科学的特点是人可以不理解那些公式、推导过程,但是你可以按照规则、秩序、结构主义符号系统里的规则结构去推演。无意识的结构具有知识的生产能力,这个知识不仅仅是主观知识,由于中间知识的生产过程是由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的本体论所自己引导的,它自己在引导它,主体只是个中介,主体并没有意识到,主体是多余的、不需要意识到,笛卡尔式主体只是个观看者,在推演数学公式的本体论意义时,并没有理解它有什么本体论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在1-1中主体没有位置,只是场域的自我本体论化,结构成里面的本体,这意味知识生产过程在现代科学里不是由意识来进行的,是由无意识来进行的
      • 包括为什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当时20世纪初火起来,就是当时科学革命中发现先有假说,而提出者说不定不理解,但是他主观认这个。知识生产出来,它的有效性人类是不了解的、是跳跃的,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这些知识在人不发现之前,本已经在整个世界自己不停的生产创造出这些本体性的物质、符号系统已经在不停运转了,这个符号系统是无意识的,主体性是剩余/多余的
    • 1-1虽然是庸俗的,但也是必要的。按库恩的科学革命说,变革期和做题阶段,做题阶段需要大量科学从业人口1-1把自己的主体性消泯掉,无意识让这些系统自己跑,跑出来的结果就认,这样做题阶段会积累大量的不一致性,里面会有各式各样的冲突。科学工作者很多对他的理论体系生产出来的产物/结果/定理到底是什么意义,到底在本体论上是什么意义,有没有更深的本体论意义,都是不反思的,因为现代科学最主导的生产方式是靠无意识来生产的,这些科学工作者可以看成主奴辩证法里的,他生产知识,但是知识的所有权被科学革命阶段的天才给拿走,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时期奴隶主和劳动者(当时1-1可能是信仰神话,无脑把里面一些规则/秩序推到极致,出现不一致性,不一致性被他的统治阶级专题化去讨论/探讨)
      • 大科学家都是2字头,在生产规则上类似前现代统治者的地位,只不过局部化在知识生产体系里。人类在21世纪,生产知识体系还是个奴隶制,”这只是一份工,让天才人物去发现真理,普通人作做题阶段去积累它的不一致性就可以了”

1-1-1

  • 物理主义1111(宇宙(秩序网络,一切可以被理论化把握)),1(物理学),1(一切现象都是物理学规则/科学秩序的表象化),x
    • 学术精英主义投机分子纽拉特炮制的意识形态
      • Otto neurath奥图纽拉特,哲学机会主义者,哲学投机者,想成为马克思
      • 物理主义不是符合论,是融贯论、是整体主义的
      • 科学实在论的死硬版本,可以用行为主义心理学驾驭1-1-4,把所有人类心理活动、社会现象都消解掉,消解为实证性的心理学,再套用物理学,最后物理学/科学话语一统天下
        • 物理是科学话语的范式、最佳的版本
    • 纽拉特认为的实在,不是符合论的实在(表象背后的实在),而是理论中的命题、陈述才是实在,认为物理学秩序本身才是实在。而我们日常把握的实在和表象只是它认识论上的延宕
      • 不承认符合论,所以是不承认一些物理学秩序判断背后真假,认为不需要判断真假,因为真假意味着符不符合背后的实在,而死硬的物理主义是不认为有两种实在的,不会认为物理学秩序是一种实在、物理学秩序背后有另一种实在,本体论上是不会二分的,所以科学秩序/物理学知识没有真假可言
      • 那怎么判断一个物理命题够不够格,是靠融贯论。看这个提出的新知识和整个物理学体系之间是否融贯
      • 经验观察的报告本身不重要,而是经验观察先被解读为物理学的法则,再由这些法则来评判这些新知识是否够格,可以被注册到物理法则的系统里
      • 这种物理主义和物理学家不太像,好多物理学家往往是1-2的,会认为一部分代表秩序/秩序的创造者,另一部分代表(被秩序牵引运动的)实在。例如杨振宁、霍金、(王德峰)。本体论上二分,不过还是1字头,没有回过头去思考让秩序编织起来的那个场域本身是有不一致性的、有最根本的内在的不一致性
      • 爱因斯坦那边有二分,The real world和The physical world,前者是外部的、不一致性的他者、符号系统之外的,后者是物理学建构起来的世界模型/图式,爱因斯坦是知道这两者间有裂隙的。普朗克也是明确知道的
      • 纽拉特就认为场域论上的1就是The physical world,即物理学体系和宇宙是同一个东西、物理世界就等于世界,纽拉特反对维特根斯坦的世界图式说,信誓旦旦的说可以用融贯论、整体主义的方法在一个物理学大厦下用行为主义心理学来把握世界,而其实物理学世界只是个模型、我们想象世界的一个图式,但是纽拉特就是认为这个模型等同于这个世界,除此之外不存在另外一种方式去思考世界本身
      • 要思考一件事,优先性在于第一人称体验,你体验、创伤、磨难都是你直觉性的,是切身的、真实的,它的真实性不依赖于一个学术界公认的世界模型图式,而依赖于自己活生生的生存体验
      • 物理主义的一个问题:脑体分离,这里的”体”意味着你的体验,”脑”意味着对物理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
      • 物理主义另一个问题,用融贯论看任何知识有无合法性,就看它对既有的物理学体系是否融贯,但是这个知识总是需要找到在表象世界里的对应物,而且物理知识也要表象化,再去比较这两个表象,否则物理世界就不会有新知识,那么这样的话就需要一个外部的、不是物理学世界的、表象性的世界来中介,虽然可以立即拉一个矩阵/模型把这个表象物理学化、不停把表象符号化,但是总归要表象化来作为它的中介。否则光物理学系统自己生产,虽然大部分是融贯的,但就是会出问题、不符合现实。那么这个时候表象世界就更具有优先性
      • 如果把物理学世界统计学化、概率学化,而且表象世界也概率化(因为都是观测的),看起来好像可以,但是要意识到,有些东西是去概率化的,比如信念,而对知识体系的构造来说,基本信念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概率化本身也是认定一个数理符号系统,对数理体系抱有信念,这个信念本身不能被概率化,否则就会有恶无限,这没有意义、游戏无法玩下去。而且概率化的比例、值、扰动因子也是个信念,无法概率化,否则会无限指数下去。而且要考虑为什么不能多阶概率化,而是一阶/二阶概率化,每个概率化的局部的阶次化为什么是确定的有限的,只要是确定的有限的,就意味着有一种超语言在这里作为信念来做一个确定的限制
        • UP认为用概率化的策略不会成功,因为稍微滑动一点,恶无限一叠加就变为没有、或者绝对,不能这么搞
        • 概率化就是把物理体系引到数学,由数学做本体论支撑,而在最低层面上,一些数学的基本架构本身并没有被哲学得到澄清,比如相等、乘法等,没有最根本的支撑
        • 物理主义为了克服表象化带来的冲突,把它概率化,后面变成整体主义融贯论的微调、有余地了,那就不是纯物理主义了,是数理化的了,那么一整个现象学的问题域就都引入了
      • 纽拉特上不了台面的,思辨不具有严格性,否则这条路延伸就是先验现象学,这个明证性,是共同体话语、物理学话语都太软了
    • 作为意识形态的几个典型表现
      • 会导致还原论(1111科学还原论),把一切都还原成科学话语/ 物理学知识、建个模型等。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再近一点到数学上、或者更进一步到逻辑上去?因为这里物理具有基本的本体论性质
    • 物理学只是一种社会话语,具有它的社会功能,但始终不是可以由某些团体、人的第一人称意识来代言的。在最低限度上只要是作为话语,就一定是被无意识的生产性结构所渗透的,这种生产性结构的发生学机制/生产效力是历史,是自然的、要异质性他者、会有断裂的(理论体系会有大量断裂、说不清,只能交于无意识的符号系统的无脑自转的自主性,它自己会生产出知识来),脱离了现实世界,哪怕是表象化的现实世界,去空谈一个纯粹理论化的世界图式/模型,这种话语其实就是遁入一个他称王称霸的幻想世界里去了
      • 由于无意识的生产性结构具有生产性,生产性具有发生学,所以在某些节点上是超逻辑/悖论性的/辩证的,会和形式逻辑相悖谬。这需要你抉择,要么把悖谬排除出去、服从经典结构,要么以这个悖谬为节点,扭动整个符号系统、或者拆解重新构造体系
      • 你在意识中会对于无意识的生产性结构有一种把握,意识中把握的结构叫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在一些节点上会出现自我悖谬、和实验观察结果冲突,即辩证法和逻辑冲突,你需要抉择
    • 物理主义言必称”多巴胺、神经递质,听到的声音不就是声波而已”,什么都还原为理论话语,”不就是,说穿了就是..”,但是没意识到所有的理论话语都是理论模型,模型在最低限度上都需要借助想象力来表象化,所有理论的探索中虽然会把它严格数理化,但是如果过于严格把它变成数理性表述/命题形式,那就空转了、没有意义、没有生产性,所以某种意义上反而会保留大量模型/图式,这些模型/图式意味着你不能把它彻底消解为命题关系,因为里面包含隐喻、相似性、无意识的生产性结构
      • 最低限度上把它参数化,就已经是个图式了,节点性的图式,只有人类的思维才有节点性的思维方式,只有人类会搞量纲分类学,不同量纲之间发生关系,而从最彻底的本体论上这个世界可以随时随地篡改它的量纲。哪怕是个康德主义者也知道,只有有限的人类受一个量纲/先验分类学的束缚
      • 隐喻性的、图式化的、想象性的、表象性的是逃不掉的,如果真的要使得物理话语具有生产力、和世界的脉络切合的话,不能只搞数的叠加,棋盘游戏的模拟是注定失败的。理论中必须有大量的裂痕、空洞、不确定性
      • 理论的生产力就在于,它只是用一些明显有问题的大前提,去设立一些不那么有问题的体系框架。下面整个是混沌/不确定的,上面的理论体系是比较精致的,但是它里面的不确定性、不一致性能形成一个符号化的漩涡,可以把下面的本体性力量吸上来,或者会刺激人类的问题意识、生存和体验去往那个方向去探索、研究。比如发现各种射线、勘探等,都必须汇集问题意识、经济上的动机等一块去发掘,这是一整个活动,不是由物理学家单人称的意识就可以决定的
      • 物理主义不符合物理本身的发展
      • 要知道理论是活的,活意味着它里面有大量断裂,就像我们今天记不得钥匙放哪、明天记不得咖啡有没喝,有大量的断裂、不一致性,是没有东西看顾的,没有一个超话语/超理论/大他者的视角看着你,”你漏了什么、你没看见什么、你没想到什么”,它也不知道,没有一个生命体验的额外的观察者在为你的错漏、失败负责的。物理体系本身也是这样的,物理世界的秩序的运行,是不主体化的、也没有命题化生成知识,你可以按你现有的观察结果回溯性的把遗漏的命题化,来填补你的缺失,但这在最低限度上是回溯性的,预设了时间的稳定流动、场域在稳定的时间流转中里面的秩序没有发生变动
    • 科学独断论11111(宇宙,无脑重复的圣地/炼狱),1(物理学/科学的实在性的东西objectivity(理论性实在,理论框架/条目本身)),1(一切现象都是物理现象),1(秩序对一切的永恒统御)
      • 最劣化版本的”知识就是力量”和”永恒轮回”
        • 在思想史里没有代表人,只有误解的培根,就因为那句”知识就是力量”。正确的理解是廷臣版本,即知道就有权力,这是宏观层面的,顶层的知道可以有一个宏观权力。真正的反培根主义应该是福柯,知识/认识是微观的权力扭结起来的,培根的经验主义上的中立客观的知变得不可能的。福柯是不认为有宏观的知/顶层自上而下俯瞰的知,一定是欠缺的、有不一致性的,也不承认有宏观的权力架构,只承认微观权力体系,社会话语的网络上编制而成的
        • 按对培根的误解,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认为世界的(目的论上)运行方式/机制就是秩序对这个世界的重复性统御,这个世界的存在没有其他目的,唯一的就是让科学/物理学秩序重复性无脑的永远循环的统御整个世界,这个世界按照它的规则去运行,除此之外旁无任何目的
        • 没有”按照规则办事情”,在办事之外没有额外的办事者,好像办事者是自由的,而办事情要按物理规律来,不是的,在科学独断论里办事者本身的生存也是被这个规则所规定的,也是诚服于这个秩序的,没有办法以一个抽离的姿态,好像办事情之外有个私人自治/个人生活的维度,不存在悄悄萌发的心理上偶然的自由的小瞬间可以自己主宰把握,科学独断论连这个都没有了,自己生存论的旨趣、选择、勾勒的规划、任意的随机的自由的东西都没了。在这个框架体系下自由的把握变成偶然性,那么自由就变得不可能了,因为世界一切都在科学秩序/物理法则的绝对完全的重复性统御之下,1111是没有缝隙、没有渗漏的
      • 认识论上,这个世界的现象化完全是靠物理秩序来驱动的(类似显卡),而且是完整的现象化,归根结底完全服从于这个秩序。对于发生学不反思,为什么还多一层表象?他们只能用表现主义来遮掩,说这是不存在虚假的
        • 这种意识形态去找2字头只能找新康德主义,有表象和判断的二分,这里的判断可以为他提供发生学的力量,没有意识到判断是需要主体性来中介的
        • 如果有物的自判断,那就可以讨论posit问题,物给自己设定,那就走到了知识学,新康德主义计划就失败了,还是走费希特的老路
        • 所以认识论就有问题了,需要目的论1来锁死
      • 目的论上,秩序不仅仅统御它的现象化,还统御实在性,维持实在性
        • 物理主义者绝大部分绕开神经生理学,因为里面有大量不能解释的。比如认识为什么会和底层机制会有断裂,这个断裂又是什么?这个时候只能引入符号学话语,这个情况下符号本身具有一种物质性的力量,符号本身是material power,比如在失语症的研究里
        • 符号学在人类用物理学、生理学描述的底层机制里没有任何的位置,但是它对认识,对于这个底层机制按照物理学、逻辑数学、因果关联所往上派生出来的认识,这个认识有一个断裂,即和你不一致,底层机制一样而认识不一样。单单符号就具有一种能指,具有一种物质性的力量,这个符号系统要呈现自己一定会在最低限度上能指化,不能作为纯所指、纯意义,一定要有个能指,有个外部的东西,有个剩余的粗糙的垃圾蛇皮的东西,要有表象化的那层,多一层,不得不要一个能指的结构,这个结构是偶然的,具有物质性
      • 1111归根结底是个意识形态。永恒性,往往是用来承接父性崇拜,可以用来同化父性崇拜,把共同体圣体化,用来替换永恒性。一般而言这比较干净、比较容易控制。往往科学独断论的人生存无忧,体验不到匮乏、欠缺、压力。往往以为自己道出的是不言自明的宇宙真理/主人话语,不反思,实际说出的只是大学话语,也没有癔症化,没有主体化,所以是前现代的。刚脱盲的兴发工业国的高级技术工人、初级工程师、理工科学者会陷入这种意识形态,做的也是机械性的活,吸收消化先发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理论成果,是个消化器,不要失真就行了。这个永恒统御就体现在实验的可重复性假设,均一性假设
        • 像一个圆,圆心代表不变的秩序整体,一圈就是历史循环。所以尼采想用1111来为永恒轮回做一个比喻(不是说这就是),尼采的永恒轮回中间的是主体,围着他转的是一直流变的秩序版本,在尼采这边主体是中心,一直承受体验着一切,即当下,外面变的是本体论版本,不停变。所谓的超人就是能做为这个中心体验者,然后驱动它转起来,超人就是能大胆的去迎接这个永恒轮回,永恒轮回不是具体的物质、原子分子这些,永恒轮回轮回的是秩序,秩序是不断变更的,而且变更的不仅仅是物理学法则,而是本体论秩序(不仅仅指时间空间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所有的,比如生死,苦乐,那些在叙事层面、本体层面、具体生存层面的那些秩序),也在围绕主体不停在当下发生历史性变化,本体论的秩序包含生存论的秩序,乃至性化的秩序(符号系统不两性化可以多性化,人类没有记忆,意识主主体可以不是具身化的意识等等),可以在现象学上做任意变更,把现有本体论版本里的任何项做任何的排列组合和变更
        • 过去就指的这个本体论秩序沉浸下去,那些本体论秩序发生的力量尚未发生,有新的版本准备好了,而新的版本还没涌现出来叫过去。而涌现出来替换掉旧的版本,发生了新的变化就叫走向未来。所以尼采的不叫永恒轮回,叫永恒返回return,过去了又回来,震荡型的。永远会回到这个点,回到这个本体论恰好在当下形成一刻一瞬间的凝结,有个稳固的本体论,是有不停的新的本体论生成,预备等候、或旧的本体论衰亡到过去,新的本体论从未来涌现出来。由于这2条线都是无限的,唯一能区分的点就是当下,所以可以某种意义上说形成一个圆环,过去旧的本体论总有一天会到未来变成新的本体论注册到主体所中介,体验的当下。这是尼采对这个感兴趣做的比喻
      • 这是跪拜的姿态。说不是癔症化是理想/完美的状态(彻底病理化),如果癔症化敞开/意识结构打开的话,实际上会有片刻的怀疑,会有癔症化,他们往往癔症化的方式会去思考自由意志的问题,”我到底是不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论/独断论所决定、宰制的,我的精神是不是自由的,我的生活会不会有例外的不可能的维度”,会最低限度上癔症化,是纯偶然的,癔症化的方式是随机的,不确定癔症化成什么东西,所以会被很荒谬的东西俘获。比如相信外星人存在,灵异事件。这些饱受这种完全闭环的意识形态禁萦的人反而会被很荒谬无意思的东西俘获
    • 有机进化论11121(宇宙,自然秩序场),1(客观性(变得越来越鲜活的,能动性)),1(科学(有等机制,上升的)),2(永恒的宰制/循环 vs 进化运动(隐含了越少的越屌越精妙,越超出前一个)/上升(还有下降解释,数理机制去预测))
      • 理工科知识分子的理论恋活癖背后的意识形态
        • 代表: 斯宾塞的意识形态版本,当时法国社会学界和科学界搞的。达尔文
        • 比1111高级的在于不是物理和科学秩序永恒统御的状态,而是中间会有现象的进化,世界本身是进化的。最漂亮的进化版本是早期谢林,在观念论里就有进化论的影子,这个世界本身的逻辑结构越来越精致,本体论结构慢慢铺设把后面高级的阶段也铺设进去
        • 进化论真正的来源是观念论体系哲学,系统的有机性就是体系哲学中贯彻的。体系哲学就是有一个至高原则,其他所有原则都统一到这个至高原则上,然后这个至高原则会派生出自己的对立面,把这个对立面统一到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越和它具有对立关系的,越能把它同化,吸收进来,就越是有机的
        • 有机性就是它能把异质性的东西吸收、同化,让自己的结构越来越复杂,高级
        • 有机进化论也是一种物理主义/科学实在主义的意识形态,稍大一点的科学家会有这样的意识形态
        • 例如做竞赛,会有天才崇拜,除了僵死的秩序之外,另有一个神妙、头脑很活的维度,这都是有机进化论。世界虽然是由物理秩序统御的,但是物理是会进化的,一开始是纯时空关系/数学秩序,然后到物理秩序(纯无机物,电,光,热,引力等),再进一步变为化学(无机到有机的过渡,物理层面事物的性质和它表现之间是没有二分的,粒子聚合后不能用组成部分性质来解释整体的性质,化学就会研究这些整体性质,那些内在本质无法直接的就是它外在表象/性状。内外中间的东西越来越复杂,复杂到无法用数理语言精确表述的时候,基本就到有机的状态,例如药品)。有机进化论认为在乏味的秩序引导下,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由于这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没有能力反思
      • 认识论上,不像1111是下降的科学,这个意识形态尊重科学的上升运动,认识论上认为科学要研究越来越活的东西,因为这个世界是越来越鲜活的,不喜欢还原论/下降(比如动物学下降到化学,化学下降到物理学,再到数学)。他们某种意义上是为了避免反思,会搞神秘主义崇拜、物活论崇拜,但是把还原论倒置成了发生学,本质上是一样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科学/经济学..进化),会走向物活论的神秘主义,认为是自动进化的,有一种活的客观性,会一层层僵死的铺下来,从中有几个活的冒上来,然后越来越先进
        • 认为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能量有限,所以物质能量是从时空关系结构里涌现出来活的力量。然后物质能量是多的、粒子/显性明物质是少的,再而原子的分子的是更少的、原子分子是多的,再而有机物是更少的、有机物很多,能变成细胞的更少….植物、动物、人…,这会变成一种等机制
      • 目的论上,每下一层到上一层,前面基础层的学问就对下一层缺乏预测力了。而这样循环上升导致越来越走样了,会发现它的科学性也会越来越降低,时空本体论模型在物理学维度还能维持一定数理严格性,到了化学、生物学维度严格性越来越弱,统计性越来越强,这是由于结构主义整个符号系统的差异原则,由于整个体系的张力所凸显/生成出来的结构(某种原因和结构主义的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结构主义会谈论结构的发生和功能,所以结构功能主义某种意义上受益于结构主义运动,结构主义为我们描述结构在知识论/本体论上的合法性撑腰,结构功能主义在科学哲学里站不住脚)。最后会导向越来越玄乎,这个意识形态有个问题,就是这个循环进入了上升进化,相互结合后会变成螺旋上升循环,这个上升是收不住的,循环无法让上升刹车,最后会变成神秘主义崇拜(研究特异功能,试图把特异功能看成可以用科学解释的。钱学森等),这个意识形态使得他们刹不住车,无法对上升进化进行反制/克制/限制
        • 这种意识形态中间是没有断裂的,有所谓的认识论断裂,但不是真正的断裂,只是个知识论的阶次,这层的知识无法解决上层的,有森严的等机制,这其实是为科研等机制辩护的(比你更活、更有机、更高级)
      • 特别理工科的要去反思,这里断裂的不仅仅是化学和物理学之间,人的认识论开始有局限了,看不到它了,有暂时的屏障了,只能用巧妙的方法猜黑箱,想用更高级的数学工具去戳穿黑箱里的机制。不是这样的,会不会一开始数学体系就是内在不一致的?虽然对现有学术体系有解释力、支撑力,会不会我们通用的数学版本本身设定有缺陷?要去思考这些
      • 1112因果链、决定论hold不住了,需要大量的黑箱,统计性的、猜测性的、大量模型、大量试错调参。1111科研民工告别科研了,开始过常人生活,由于太枯燥无味,就会幻想另一个维度,比如去练练气功,买买彩票,认为这个世界有鲜活的、神妙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目的论的维度在牵引着,归根结底还是科学/世界统御性的宇宙秩序/真理本身在牵引着,还相信有宇宙真理,所以场域的1还是个真理场(超越自身越来越高级的运动力量),他们经常说的真理不仅仅是永恒宰制这一切循环的无脑的秩序,还包括什么让这个越来越活、高级、生活有滋味
        • 这个往下发展会变成科学消费主义(有科学撑腰,只要合理可持续就可以一直去消费),哲学对应物是圆满的经济学(3432) + 他们脑中会有真理崇拜,不仅仅让一切无脑循环、枯燥乏味,还有神妙的真理,有些科研工作者不懂哲学,会崇拜哲学,羡慕,觉得自己只能迎接真理僵死的那一面,但又感到真理越来越活,很羡慕再活是怎样的,对他们来说下面是时空本体论(哲学),上面有心理学、情感、文化、宗教、哲学、艺术(爱欲、政治、权力的维度),夹在中间两头吃不到就急,他们就会犯错,把数理体系运用到时空本体论框架里,是搞反了,数学、逻辑学等是要靠底层符号学、认识论、本体论来支撑的。他们要编制一种意识形态,世界运行模式和真理都包含上升的力量,反而走向反面,把真正神奇、有机、不可能的都粗暴的消解再重新还原成物理性数学性的 - 科学消费主义11131(宇宙是攒快乐/享乐幸福总量的,可以量化在宇宙,不仅仅是物理法则之场,更重要的也是享乐之场),1(物质(你太”物质”了中的物质)),1(科学话语-工业话语-市场话语-消费体验,整个世界就是这个链条),3(循环vs上升(高级,神妙),由增殖/积攒/越来越多调和)
      • 幸福可以被量化的科学享乐指南、吃鱼子酱配苏打饼干背后的意识形态
        • 罗素的社会影响,所代表的意识形态
        • 不知何时开始,主人话语中的一些发生变化,享乐、快乐可以被计数后,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增值。科学消费主义就是承载这一主人话语的大学话语,它的核心就是人类的快乐可以计数,世界的目的在于人类幸福的积攒。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史、本体论发生过程,一切的意义就在于人类(这种生命)幸福量的增长。好像有一个场域可以衡量里面幸福发生总数的。宇宙变成一个计量人类享乐总量的奖金池
      • 目的论上,从无脑增殖上看是循环的、越来越多,从享乐的频次/广度/宽度越来越高上看,是上升性的
      • 这个意识形态有分配的问题,谁掌握了科学话语权,或者谁的生产力更发达,就能更尽情去享乐。比如美国民主党合法性在于可以让底层百姓消费,快乐生产越多就越有合法性。这种意识形态主要是支撑吃饱喝足爽乐,这就是世界、人生、生存的意义。这背后是有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做支撑的。认为人和畜类的界限在于,人的享乐是有价值的,可以叠加积累,积累多了就能支撑特定的政策制定者(选票)。而动物的享乐是无价值的,痛苦可以无视,只要能支撑人类的享乐。这是很虚伪的意识形态,最后其实是导向政策支持度的
        • 如果动物保护协会打出的口号是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享乐主义/科学撑腰的消费主义,那他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这个会导致政治制定的极化,决策的短视。这个意识形态也是奶头乐的意识形态,大多数人养猪,让他爽。上面”高级”人口的享乐不是这样的,越少越精越好,把压抑本身当做制造快乐的方式
        • 把人类历史有无价值意义,取决于中间人民有没享乐、爽。历史的意义就在于享乐的积累。美国、北欧享乐拉满的就是有价值的社会。背后都是把宇宙看成享乐/快乐/幸福积攒场,就是标准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大学话语化身为科学话语的一种主人话语,主人话语找到111把自己循环起来了,资本主义化了。为资本主义的增值进行科学上的辩护,让奶头乐最彻底的普发下去,只有市场的机制(降低价格,通过分工,看不见的手,垄断,提高效率,新自由主义定向培养产业军/后备军,压低被雇佣者价格等一系列配套)
      • 本体论上,物质就是享乐工具(金钱,豪车,名表,帅哥美女,化妆品,高级场所入场券,名酒)。物质在庸俗的普通人/享乐主义者意识形态里就是享乐用具。把世界的原材料想象成享乐工具了。很狭隘的本体论。由科学话语支撑的,但凡是由科学秩序主导的物质看起来都可以用来享乐。比如告诉你这个是生产手机屏幕的,这个是xx的材料,你就能一下子定位到享乐消费主义秩序里去,科学-工业-消费市场的链条在这个意识形态里就打通了
      • 场域论看成生产计划,整个秩序、本体论就是原材料,认识论就是从科学话语到工业话语到市场话语,最后到消费体验,觉得整个世界就是这个链条。从自然界被科学所透视、把握,到工业把自然界加以加工,这些变成产品到市场,再被我消费体验。人也是这样,是市场的一部分,人是从自然中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再到科学的教育,再到工业的技能培训,再到职场,最后人也是消费/享乐体验的一部分,甚至在科学消费主义人不被看成享乐主体,会被看成享乐发生的条件之一,人本身在这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下是物化、工具化、材料化的,那么既然人也是被享乐的对象之一、享乐发生的机制之一,谁在享乐?宇宙本身在享乐,这个场、秩序变成开心的游戏了,大他者在享乐。科学消费主义里不是人在消费,人也是被消费对象之一,至少是使得消费/快乐生产出来的一个原材料之一,人就是不停的再生产欲望。在这种科学消费主义下,人本身的享乐/消费是被约束的,有一个大学话语111在告诉你如何去消费/享乐,怎么才是忠诚于大他者,整个宇宙幸福可以最大化的方式
        • 比如很贵的鱼子酱配便宜的饼干,这个都是自欺欺人,但是是有作用的,表示我要最彻底的享受它的美味,我是美食家/鉴赏家,是最科学的、高效率的、没有浪费,用很贵的鱼子酱,也是用最好的方法让幸福最大化,最忠诚于科学的消费/享乐方式,最大限度让它爽到我,而且我的爽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人类的爽/快乐增加了,整个共同体的文明提高了,是标准的意识形态,为布尔乔亚的垄断、集中做辩护,这种积累恰恰是不均衡的,永远是失衡的,爱欲是不能叠加的,没有一个记账的大他者,何况快乐本身就是不能被计量的,是种精神/灵魂的解放状态,是不受任何符号系统的评价的,真正本真的内在结构的彰显/显露、自己成为自己/存在/生存的过程,它有可能对于凡俗的评价是痛苦的,但它是本真的、释放的,有时候痛苦比肤浅的享乐更有价值(用稍高一点的布尔乔亚意识形态打这个太low的意识形态,但这是大行其道的意识形态)
        • 1113归根结底不是人在享乐,是宇宙/秩序场在享乐。这是为资产阶级的享乐、剩余价值积累做辩护的,在把货币都吸到他身上的时候要打这个旗号,是在为整个人类幸福的总量在努力,所以他们在享受这个的时候也会受到压抑,被规制,会有负罪感,不是说对不起贫苦的、被掠夺资源的人,而是为”我有没有实现享乐的最大化”,会真的相信享乐是可以积攒的,可以最大化的,而没有意识到享乐是种开放性的姿态,一种创伤性的敞开,对于错误意识形态禁锢的解脱。他们虽然不相信是在为众人积攒快乐,整体的快乐变高,是把这个当做忽悠人的幌子,但是相信快乐是可以积攒的,主奴辩证法,这时候布尔乔亚所有的享乐就都是压抑的、被规训的。布尔乔亚本身的社会秩序的一个基础不是要让总体享乐增高,而是享乐可以积攒,相信幸福/快乐/享乐可以被量化这点(19世纪的),到20世纪/现代的布尔乔亚基本都知道享乐是创伤性的、不能被增值/积攒
      • 这是个现代意识形态,国民幸福指数/总量等。但是在统计维度上有部分可以被量化,比如孕妇死亡率、先天遗传病被诊断治疗,这些不是享乐被积累了,而是无意义/虚妄/过度的痛苦被避免了。所以相反,需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帮我们规避无意义的创伤/痛苦/损失,这代表文明的进步。而不是算人类幸福总量,却对很多不幸者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哪怕社会幸福总量再高,那也是野蛮的。国家幸福是算不出来的,要看有没有兜底的
    • 宇宙悲观主义11141(宇宙(能级的比拼场,文明斗兽场)),1(能量(话语权)),1(能量导致的感觉、体验),4(无目的,仅仅是在(可以不被中介的在))
      • 科幻小说家的虚无主义自恋范本和假冒伪劣宏大叙事
        • 代表人物往往是科幻小说家,cosmicism(提出克苏鲁)、刘慈欣(吓人的,世界的存在去目的论化),容易变成虚无主义、生存的失败主义。代表物品为二向箔,高等智能降维打击,文明分等级,这个意识形态是近代以来比较挫的无脑的科幻小说喜欢搞的。这个游戏就像小朋友刚会数数,互相比谁数的数更大。这个背后的意识形态就是无论一个文明发展的多厉害,在面对一个能级更高的文明时就会被干崩。这其实很荒谬,有点受害妄想症的宇宙悲观主义。他们感受到了物理秩序的自行其是,是不顾自我中心化的人类的利益的,符号系统/能指的自主性/自指性被感受出来了
        • 由于科学实在论最后面的是数学精神,数学上的崇高、数学上的无限,通过量的堆积不停超出外部界限,就会走向一种宇宙悲观主义
        • 人类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宇宙,目的论上没有以人类作为中心,4就是冷冰冰的,无目的可言
        • 会斗兽棋(不回头老鼠吃大象)一样去思考,一个比一个更大。他们没有意识到有限性,存在的意义在于有限性。窗口期,是指有第一人称意识的主体化的生存,它的整个历史是要有意义的,而意义是要在一个差异性的系统里,而且这个系统要相对稳定的维持它的差异,所以它有一种本体论力量会设立自己的边界,比如设立自己的认识论边界。例如人类文明/符号系统被摧毁后,悲剧也没有了意义
      • 场域论上,宇宙的有序性越强、智慧度越复杂,能控制的能级就越高
        • 这个宇宙这个场本身怎么来的,这个斗兽场怎么来的,它的符号化/涌现不需要本体论支撑么?进一步这个场的显现是主要经由主体的中介
        • 1114认为宇宙能级对我们来说是无限扩张的,我们的智慧复杂度就这么点,能级也就这么点,认为宇宙法则中没有一个法则为我们渺小有限的人类主体(在中介这个世界的,用意识体验来让这个叙事/场能继续上演的)撑腰。他们认为这个场是先有的,后来随着进化派生出一个个小人物,当剧场上演更高级的东西时,我们就被无情的抛弃、干死,然后这个更高级的又会有再更高级的上演…没有一种力量在束缚它的能级往上拉,宇宙在毁灭力/量的增长上是无限制/约束的,在他们看来能约束它的就是更强的力量,那么也可以毁灭它
        • 这个无限增长来自于1113,本来是幸福、快乐的增长,而到1114变为恐惧、绝望的无限增长。他们的问题在于设想互相制约的力量是同质的,只不过一些更强,一些更弱
      • 本体论上,在物理主义下,宇宙变为一个符号系统
        • 不仅没有意识到不是同质的,而且它们在形式结构上是互相制约的
        • 物理主义者/科学实在论者幻想不同的物理/科学秩序之间有个话语权强弱问题,谁驾驭话语权更强的秩序,那能级更强、更厉害。比如反物质、暗物质
        • 这些小说会把现实现象统统同质化为能量
        • 由于本体论是过于数学化的,所以就不懂何为本体论了
      • 一切感觉、体验都是一些物理秩序的场里发生作用,统御起这些能量,让这些能量具有性质
        • 你要维持一个定维的、可量化度规的时空场,有大量的认识论前提,这些前提都要有意向性结构、意识结构,要跑的。所以我们叫它符号系统,而不是时空场,是个叙事的发生学系统、意识的视域,脱离意识的视域谈论任何东西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在讨论任何东西时都要考虑意识视域的发生学机制,这个机制里包含了主客体博弈论、有限和无限的博弈论。如果无限对有限不是生成性、支撑性的,而是戕害性的,不停摧残、瓦解、弄糟糕的,那就根本不会有意识视域发生出来,那个发生学机制无法演历它
        • 既然设定了任意的干涉,那就已经预设了意识,这些意识在看到其他意识的发生过程中是会有很强的伦理性的,所以本体论/这个世界底层的发生学机制是伦理性的
        • 一个符号系统不仅仅是用来反应非符号的现实的,它是非符号的现实(物质)要如何符号化的,它不是僵死的奴才、中介,由于一个符号系统要支撑自己,让自己在物质现实中涌现出来、超出来,超出另外一个意识的文明的精神的维度,它在最底层肯定是具有伦理性的、自我扬弃的、拉开距离的(不仅仅是恶的无限的拉开距离,我比你更屌,而是一种文明/意识结构能对底层支撑它的物质拉开距离,就意味着已经接近绝对、无限了,这里的绝对、无限不是意味着我能级大、比你屌,而是意识到比大小这个游戏是个垃圾游戏,没有意义,这个绝对是个否定性的绝对,叫做匮乏。比大小的那个秩序对你的生存,存在是无意义的,你对它能有个绝对的否定性,才能有意识,否则就是无脑循环的物质运动,这个物质运动无法超脱它自己,超脱自己抵达精神一定要对整个无限最屌的say no,要有这样的否定性)。一个文明可以成为一个文明而不是一个好战机器(无脑循环的世界毁灭机制),成为意识维度、精神位面,独立于物质的自我戕害(比大小),要整个的say no,至少要进入一个位面,这个位面下能级的把握是有限的
        • 意识结构、精神在将自己现实化为具体的意识体验和生命的时候,它会以一种偶然的方式,遇到某个什么就把它定义为基本单位,然后在能级上围绕这个基本单位。意识结构在现实化时会把它的基本单位铆钉在一个物质的最小剩余上(光量子,无法再进一步被符号化了,但是个绝对荒谬的),以这个为基本单位架设整个符号系统。在架设时由于要维持它的有限性,它的有限性代表着绝对性,绝对性本身代表对无限的拒绝。所以他铺设的意识/精神体系当中都是有限的,可以穷尽的。比如能听到的声音在多少hz之间,能看到的光谱等,这些都是有限的。如果这些不是有限的,那我的精神位面就被拉满了,意识结构/精神有一种设界的能力,把东西限缩在一定范围内,这是真正强的力量,而不是我比你再多一个零,是它有能力来设界限,精神是很高贵的。精神本身只要有符号系统/秩序体系,它就会符号化,这个符号系统就会有生产性,就会涌现出精神性的结构,只要有,它就会涌现
        • 最低限度的精神性结构/有序性结构就是时空性。时空性本身就是把能量、物质都空间化排列并列在一起。比如时间线,一个叙事的稳固的场被维持在那边,这意味着世界不仅仅是个比数字大小的无脑的僵死的冷冰冰的游戏,实体在最低限度上是主体化的,受伦理性的规制、博弈来调和整合的
        • 本体论底层都是伦理性/精神病理化的博弈,没有这个生存是无意义的。否则不会有人记忆它、体验它。假设一个参数拉爆,每天在不停自毁的物理系统,这种情况下精神是不会涌现的,意识、体验、回忆、叙事、描述、伦理价值等都不会有。这个混乱的物理系统根本不会本体论化,根本不能叫系统,因为没有系统性,它没有一个理论性的意识来把握它的系统性,所以它也不能叫物理,这种情况下不能能对它有描述,只能能说它是原初混乱。用主体性比喻的话,大概可以描述这种原初混乱就是一种疯狂、无限的自我超出,又是无限自我戕害自我毁灭的循环,里面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事件(需要发生学框架,框架的搭建需要稳固的符号性秩序/法则,这个秩序需要里面破坏性的力量是有限的,或者有种力量能规制它。这些都是回溯性的,反向因果性。符号系统的回溯性发生学机制是个因果性,因为它不发生到后面的环节,前面的环节都没任何意义,没有意义的话都不会被注册到名为某个宇宙的叙事史上。如果某个宇宙没有名字,没有自己架设出叙事史,那么这个宇宙就是不存在,因为它没有任何体验者,它不占据任何的符号学空间,也不占据任何逻辑空间,里面没有任何真理发生,没有真相发生。宇宙的存在是要占据符号学空间和叙事史的,如果它无法把自己叙事化,它自己的内在结构、本体论的结构,里面的意识结构、意识的发生学机制、历史化的一些结构,整个场内在相互制衡的关联,它不能结构起来那它就不存在。存在是要注册到符号系统里的,存在是要主体体验、中介它的)
        • 所有的中介都是间接、迂回的意思,中介就意味着事物不能直接成其为自己,它一定要靠一个符号系统,一个意识框架、意识视域,靠一个精神性的位面才能成为它自己,事物不能直接的就在那边。说一个事物直接在那边没有任何意义,不仅仅对什么认识者来说无意义,它自己也只是个绝对空转的我们臆造幻想出来的一个纯事件,一个没有事件背景、没有它的框架的纯事件,这个事件可以随便说,它只是在而已,没有任何的规定性。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事物的存在不能仅仅是在(除了主体性,就是简简单单在这儿,规定性就是这里,敞开),还要谓词化,注册到符号系统里
        • 宇宙不是能白嫖的,就在那里。要考虑清楚,它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作为一个叙事史、叙事空间、逻辑空间、真理空间
      • 无目的论,仅仅是在。但实际必须要被中介,而且它要自我中介它自己,所以它通过本体论内在的张力,不同性状/结构之间的失衡,会不停涌现出主体的维度、精神的维度、意识的维度。这就是为什么你不能直接的是你支撑着你的意识的那些物质载体
        • 中介的维度就意味着有限化的维度,会把那些没有生存论价值、没有叙事学价值、没有说的、生存、体验、爱的、尝试的、拥抱的价值的屏蔽掉。精神作为一种绝对精神帮你把这些都屏蔽/压抑掉了(比如脑电位信息)
      • 这种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大学话语(s2能指链),底层用的是数学,恶的无限,是无限叠加的
        • 主人话语s1是自我限缩的
        • 这种大学话语用来为主人话语辩护的时候,之间会有冲突,冲突就是这个意识形态,会感到主体性的匮乏,会去癔症化,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会抑郁、精神上崩溃、无法主体化
        • 要把科学去意识形态化,这个意识形态很蠢

1-1-2

  • 建构论1121(宇宙秩序),1(秩序化的物质),2(自然科学 vs 历史的/社会的),x
    • 社会学/心理学中渗透的意识形态,与物理主义的虚假对立
      • 代表:被世人误读的涂尔干,迪尔凯姆
      • 对111的造反仅限在认识论层面
      • 有结构主义思维。建构论是1字头的;而构造是先验水准的,反思到了先验主体性;结构是去先验化的,抵达了符号学水准,反思到了底层符号学。所以建构是个垃圾词
      • 建构论背后的意思是,人类的知识是socially constructed社会建构起来的,在先验论那边是transcendentally constituted先验的被构造的
      • 建构论,构造论,结构论,他们认识论/知识论上的差异就在于,构造论是先验构造的。结构主义是符号性的,差异性的系统性的被结构的systemetically structured,核心在于系统,是通过差异来结构起来的。而建构论只是意识到人类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是被社会建构的。认为知识的发生学是会被社会关系、社会信念网络、利益、习俗、偏好、信仰等弄脏的,并不存在一个纯科学
      • 虽然摒弃了科学话语/知识本身的超越性的地位,是屁股歪的利益格局里生成出来的,不存在完全中立客观的科学,因为什么是中立,什么是客观都具有意识形态性,都是屁股歪的。科学本身也是屁股歪的,有利益链条,科学共同体的利益,分赃,再生产。里面学术,权威,建制的关系(人生,信念,信仰,类宗教化团体性关系)都有权利关系网络在构造
    • 宇宙里面的秩序是会失真的秩序,即只能贯穿本体论的维度,保证这个世界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是按照这个秩序摆动的,但是这秩序无法再往上穿透到认识论的维度,在认识论/人的心灵体验的维度这个秩序就二分了,注定会把各式各样的人类知识都弄脏、扭曲
    • 虽然在认识论上,认为知识归根结底都是有它的私利的、屁股歪的,但是在本体论上还是欣然接受物理主义、科学实在论。在本体论上,这些建构主义者是无力反思的
      • 认为认识论和本体论是可以二分的、泾渭分明的。由于人类的目光短浅、各种有限性导致人在认识论上是局限的,哪怕是纯科学也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他们还是相信世界本身、本体论上的万事万物还是按照某种规律、有序性的,只不过无法被人类完整的、清晰透彻的、干干净净的把握
      • 他们只是挑动了认识论上的反思,无法挑动本体论上的反思,本体论上还是1,认为这个世界有个秩序化的物质充盈其中,还是基础主义,自下而上的因果网络在决定,所以建构实在论者还是1-1,只是看上去在反思,实际没有反思
      • 所以代表人物是被蠢人误解的涂尔干,涂尔干使得社会学成为建制,好像社会学和科学平等了(孔德只是搞了社会哲学,没有成功)
    • 建构论对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独立性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认识论上的二分是重要的,原初秩序在本体论上可以施行它的统御,但是到认识论上就不行了、弱了、蛇了,那扭曲的这部分就由心理学来负责纠偏(设计试验,帮你克服主观因素),由社会学来负责探测科学知识哪些是屁股歪的、脏东西在里面的
      • 建构论瓦解的东西很有限,就瓦解到知识合法性的维度,它使得知识合法性需要额外两个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来生产,不能白嫖知识合法性,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了,世界没有那么简单,不是秩序一竿子穿到底的,可能这个秩序在构造一些主体间的公共空间里的事物的一致性的时候是有利的,这个秩序在构造/坚持支撑跨主体的公共空间的事物和现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在认识论/第一人称体验/具有历史的具体的不断变化的体验位面的发生学时是出岔子的、蛇了
      • 因为在1114中大家意识到宇宙秩序是不关心人的,这时人的自我关怀和宇宙不关心就在认识论上二分了,人的自我关怀是一种体验,而1114揭示了宇宙秩序的运行至少在你体验的维度是完全不管你的,那人在认识论维度就裂开了,自行其是的宇宙秩序被人看出来之后,他的内心体验和自行其是的宇宙秩序之间有冲突
      • 建构论告诉你再实事求是,你所有的体验还是要经由一个社会的维度、语言的维度、社会所承认的知识范式的维度才可以知识化,也就是知识和知识化之间的二分,之间的过渡就是社会话语、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网络等,这是宇宙秩序不在乎不关心的,这是1114教给它的,1114必然走向112,但是112并没有进一步穿透,因为112也是个意识形态
    • 资本要对世界进行统治,必须要关怀这个维度(心理学、社会学的维度)
      • UP:世界所呈现的真实面貌永远是经由符号系统中介的,不能去设想世界呈现的真实面貌,是在于它的Cognitivization 认识化,变成认识,在前面加上Re-Cognitivization,即所有的认识都永远是个recognization,前面的re就是主体性特有的反思性/先验性(谢林:先验性就是无条件的反思性),这个re是白嫖的,所以永远会有recognization/recognition
      • 这个意义上资本要实现对现代人类进行统治,一定要它的认识论加倍。一部分工业精英人口负责生产重复性的知识,比如一个材料学的大定律渗透、应用到各个材料学领域,这样知识不停在生产、增值,再促进各个领域资本的快速运转,科学话语为它的主人服务,但是它可以这样对待材料,但无法这样对待心灵、人际关系,因为材料最终要进入消费端、变成商品惊险一跃、变成钱,而人类面对钱这个符号系统有他的癔症化、主体性的维度、利益考量、社会化的位面,不会是纯粹用数学来玩的。所以资本一定需要这种话语作为它的另外一个部分,建构论一样是资本的一个仆从
    • 是前反思的,搞一个虚假的对立,虚假的超越,根本没有穿透到符号学底层,也没有把握到先验主体性、反思性,也没有本体论上的洞见,还只是基础主义/物理主义的水平,完全按根据率、一致性的逻辑体系、自上而下的知识因果链确定性来行事
      • 法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里都会有建构主义。学科典型是经济学,特别是炒股,就是没有科学性的,这个背后就是需要建构论,还有二阶化,考虑恐慌、社会关系,想别人是怎么想的,别人也在想我在怎么想
      • 所以金融资本主义的运转一定会再它的学科领地里派生出这种意识形态,由于建构论很肤浅、庸俗,主要就是美国
      • 111、112、113、114归根结底是4种心理学,物理主义的心理学(物理主义太僵了,很快变成理工科鄙视心理学的意识形态)、建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运动的合法性)、认知主义的心理学(协调了下,心理学运动细化,搞自我学、心灵学,研究主体心灵的发生学机制)、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全无视内在性的存在,心理学的丑闻、科学共同体的丑闻)
      • 112为什么不能穿透,因为不想,资本主义要通过这种意识形态施加统治,不愿意让它穿透,可以搞个虚假的对立,认识论的对立,让你忽视本体论的创伤,资本不太好驾驭1-2,所以1-2服侍的是前现代的主人话语(君主、神权、封建),而1-1服侍的是现代的主人话语(资本的符号学统治、无头的符号学统治),1-3是支撑一种血缘/(前现代)伪现代的统治,1-4也是
    • 科学知识社会学11211(宇宙),1(实证),2(机构间/建制间关系(宏观) VS 学科内关系(微观,研究科学内的屁股歪/倾向、知识发生学)),1(注定要构建稳固的大学话语(癔症化的//自反性))
      • 社会学家面对自然科学共同体的一次强有力的挑衅
        • 爱丁堡学派,新科学社会学学派(直接研究科学话语,研究科学知识本身具有社会性,突破了默顿),社会学解构的力度不仅仅渗透到科学的学科建制,甚至渗透到科学知识本身的社会性、建构性,本身是屁股歪的。是对科学知识玩真的了,戳到痛处
        • 科学是个社会机构,只是生产社会话语、知识话语,他的科学话语可以进一步变为技术、社会共同体信仰的权威等
        • 人类的话语可真,可惜会失真,那么就需要二阶话语,即社会学话语,由二阶的社会话语来对一阶的科学话语进行批判,找出问题、或发生机制、倾向、外部对它影响的产生机制,把它搞清楚、弄干净
        • 二阶话语可以对一阶话语的失真进行反思,但这种反思还是运用了同种经验化的、实证化的范式
      • 经验实证主义脑子,表象背后是物理实在、硬的东西(但是不能由你科学话语)
      • 有强弱版本。强版本认为每个科学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而弱版本认为科学无法自证,但是我们也不能证伪它。弱的姿态对应宏观侧,强的姿态对应微观侧(掀老底),微观侧是要做具体研究的,社会学要做实证研究的,会得罪一般人。所以往往会做宏观侧,下大棋
        • 强弱两点都认为是失真的(本来可真),强的是你注定失真,弱的是可惜你被迫失真。都走向理想主义
      • 认识论上,微观层面更具有社会学批判力;宏观层面更具有科学的调调,在微观批判时慢慢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慢慢自己也科学化了,也建构自己的学科建制
        • 用下大棋的方式告诉你科学不是铁板一块
        • 可以帮你突破科学独断论,但是自己也是意识形态,特点是喜欢下学科大棋,因为他觉得没有一个学科是道出真理的,没有一个学科具有归根结底的渗透力,这种情况下谁掌握了一个飘在空中来形容下面棋子怎么动的,那就好像自己就是棋主,下面的都是棋子,他们觉得他们掌握了
        • 他们可以进行一般认识论的方式、科学认识论的反思,但是由于哲学功底差,没有能力从社会学认识论反思进一步导向任何形式的本体论反思
      • 要生产社会学真理
        • 羡慕科学共同体掌握了学术权威,那就增值性、加倍性的寄生在你的权威上,或者把权威拿过来,在我势头不好时再把权威还给你,不停在摇摆状态
        • 大学话语的二阶自循环,社会学和科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 如果能走的远一点,把辩证法坚持到底、或者自己建构符号学/底层话语机制,开始本体论化,先把所有现象、表象、意识内容、意识结构、精神结构、社会运动、历史运动普遍化,把存在者整体符号学化。有一些是符号学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是一些巴黎学派的用结构主义的方式做的。穿到底层把本体论的2突破掉,上面 场域论就马上也穿了,因为是科学话语,科学话语要从一而终,本体论穿了场域论也会穿,这不是宗教话语(本体论穿了,但是场域还是一个秩序,靠想象来支撑),科学在想象表象化、现象化上是其实是匮乏的,是认死逻辑的,而且现代人很容易到3字头,主体性到3字头里转起来,就会是结构主义者、符号学家、或是列维纳斯这种结构主义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用神话性的发生学机制来考察科学话语
    • 科学革命论11221(历史/科学史/劣版形而上学史/”自然”模型构造的背景性话语史(连续的)),1(宇宙/自然(没有被场域化,只局限于本体论上),宇宙论化//前康德的),2(历史主义/科学史(相对主义,会走向不可知论。不可通约性) VS 基础主义/科学(相信形式逻辑,服从根据率的)),2((二阶化、反思性的)无脑循环/常规性 VS 元叙事化/革命性(元叙事基地可以返回))
      • 库恩预设的科学史元话语的理想化意识形态
        • 代表人物:托马斯-库恩,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家(蛇皮,科学史高于科学的科学史流派/科学哲学流派)
        • science revolution。这是一个动态的危机、常态不停的交织变化的一个科学史
        • 科学平时是处在一个常态的做题阶段/常态阶段,当做题阶段里面积累的符号系统和真正的客观世界之间的不一致性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进入到危机状况,就要走向一个新的一个常态范式,那么就会发生范式革命,范式的替换
        • 范式paradigm,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仰,包括本体论信仰/形而上学信仰,采用什么版本的逻辑学、数学、基本信条,方法论信仰怎么生产出来的知识,怎么是合法的,还有知识论,这些东西都交织在一起了
        • 他关于逻辑和数学的符号系统的那些观点才是本体论本身,而不是就是方法论或者知识论
        • 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论/形而上学,它是渗透在它的逻辑和数学的信仰、它的方法论、它的知识论这信仰里面的
        • 除此之外,还有这些东西构造起来的模型,比如一些世界的体系、力的模型、他的范例(共同信仰)
        • 库恩后来是把这个范式换了一个术语,把范式的总体叫做disciplinary matrix纪律性的矩阵,而小范式就叫做范例。范式革命后来就变成disciplinary纪律性、学科规律、规则性
      •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不同范式之间形成了不同的科学。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分类学,再到林耐的生物分类学,包括后面现代解剖学,再后来分子生物学,这些分类学它们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即不意味着谁更高级,因为它们是不可通约的。历史主义其实会走向一种相对主义,这个知识完全是受历史当时的发生学和它自己结构起来那个信念系统的束缚的,所以相互之间是不可通约的,那就有可能走向一种不可知论,也意味着每一种知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是绝对的、都是只有在那个历史时代当中,适应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社会、现实、每个科学家的个人信仰,还有各种学术性的话语之间的斗争,还包括生活性的话语、日常、庸常的一些话语和学术性话语的那些斗争当中发生出来的。所以库恩觉得科学史是大于科学的
      • 认识论右边,知识归根结底还是要有内在一致性,所以他才有所谓的做题阶段,积累错误、一致性不断地被突破。他的思维还是服从整个因果律网络的根据率,底层的那个原因根据就是基础主义,最后他还默认做题活动和实验性的观察。不同的科学范式当中最底层的经验性报告是不一样的,会和做题做出来的那些产物/模型之间会发生冲突,或者他们相互之间那种关系是不一致性的来源,库恩还是会把这种不一致性看成是一种推动力。既然不一致是种推动力,那么归根结底里面那个事物本身、自然世界本身它是一致的
        • 一方面他是一个物理的基础主义,默认物理归根结底会有一个技术主义的一种力量来让你不断的有不一致性。逻辑基础主义/数理基础主义,靠数理的方式来不断地轰出不一致
        • 另外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历史的基础主义,又幻想有个历史性的基础主义,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一个当代史,科学外部的社会关系因素、信仰、符号、态势、外在的这些影响因素总和会把你轰到一个新的范式上。历史在为这个科学构成新的范式,在推动、轰它
      • 社会学、历史主义本身反而是静态的元语言,而科学则是动态的叙事、符号系统,动态的一个需要不断的自证起能、自证其是的一个科学史的当代断代史,需要自己去为自己的历史的合法性做辩护,而社会学和历史主义就不需要,这里就有问题了
      • 库恩其实预设了另外一种常规和革命性/反常的状况,这个二分是隐含在他的自己的社会学、历史学、科学史学内部的。把他的历史主义、社会学、科学当成是一种静态的元语言,这种静态元语言就是本真的、道出真相的。目的论上他预设有这么一种话语本身便是一种元叙事/元叙事化的可能性,历史性话语在一定的场下是可以有元叙事话可能性,只要这种话语能够揭露出其他话语和自己比较相异的,认知旨趣上相异的一种科学话语,它的历史化过程就可以脱离社会学和科学之间那个死亡循环(1121,无脑的、没有任何意义的)
      • 这个意识形态下,隐约有历史和宇宙在争夺谁是第一场域
      • 可以学库恩的科学史,有范式间的断裂,但是没有反思到范式的这个场本身是断裂的,只能幻想有一个稳固的、范式转化的一个线性的历史、科学史,没有想到如果科学史本身也是断的。他不如福柯的地方,福科,的知识考古学是断裂的、疑古的,时刻意识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回溯性的回溯性被建构的。而库恩则是天真的相信有一个科学史、范式的序列,而没有意识到任何考察都已经是处在泥淖中的,这个科学史话语本身不能是个元话语
        •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倒置。预设你自己的科学史、历史与话语这种超话语、元话语,然后再去描述什么具有革命性,这个屁股就是歪的
        • 我们要知道当时的科学进展和当时的政治秩序的变化。比如欧洲的一些战争贩子、一些金融投机者、一些挑唆民族矛盾的、前贵族、新兴的政治投机客,他们和科学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而库恩远在海外隔岸观火,被美国知识体系/军事工业共同体给养着,感受不到那么多创伤的,不像福柯、法国人、德国人,库恩的这个这是非常理想的模型,太理想了
      • 库恩的历史主义是一种超历史性的意识形态,不能看成是真正的历史主义。真正历史主义在黑格尔的历史性的辨认法、或者在弗洛伊德/克里斯蒂瓦对于回溯性的把握、拉康版本的历史性,这些是理论上比较高级的历史性模型
        • 这种历史主义都是很容易相对主义化、虚无主义化的东西,都是预设元话语,把这个预设话语本身预设成是一种元叙事元话语,有一种元始化,目的论上他就认为科学革命不停的范式革命,这个场本身是在那边的,而且这个场本身的在场要被凸显出来,就是裂缝和危机事件中降临被凸显出来,这个当中的失常/反常状态反而更能够凸显元话语、元叙事的存在,通过异质性的否定性,异质性理论事件对于原来的那个符号系统/科学体系的一个否定、冲突,可以让人感觉到背后有一个元始化的历史场、科学史场、焦点所在的融贯的那个场域存在
    • 文化本体论11231(宇宙/秩序场),1(物质(人类文化活动的载体/基质)),2(明确状态的/State政府 VS 无明确状态的/Culture文化),3(重复 VS 元始化,由文化/等级制调和)
      • “文化”“素质”“灯塔”背后的意识形态
        • 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是个小人物,他把建构主义运用到政治学,甚至说是政府学/nation state的民族国家学。他是建构主义政治学家,他把自己的体系叫做某种观念主义,其实不是,是很挫的
        • cultural ontology,ontology of culture
        • 1121,1122的代表知识分子都不一样,1121代表的是一群社会学家,而且是科学社会学家,研究科学的社会学家;1122代表人物是一些史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研究科学的。他们都是文科知识分子当中的相对聪明人。为什么他们会炮制意识形态、理论会堕落为意识形态?因为他们是一种reactionary应激性的,科学是个现代性的一个事件出来挑战传统的、伦理性的、观念性的、人文性的一种话语体系,那么社会学和历史学传统当中保守派就会对于这科学这种现代现象以及科学背后的这种现代的意识形态(111)加以过度的反应,是一种抗拒式的要消解、侵吞你
        • 而到了1123,是一些政治学家,想消解现在的行政科学/国家学,传统人文知识分子当中的一些政治学家面对新兴的行政科学/新式的现代政府学,他们就会去幻想通过传统的文化、民族、非政府的一些社会建制,即主要是文化来代替描述国际事件、描述这个历史现实的主导话语。就像1122用历史性要把科学消解掉,这些向前现代反动的人就要用文化、非政府的一些社会建制,他们把民间信仰/习俗/观念/仪式看成是一些非政府的要素,也有范式性,由这些东西来决定现代政府学,行政科学/现代政府学只是结果/儿子,文化是爹
        • 他们其实代表盎撒的利益。这个政治学的他预设了一个文化本体论,决定一个社会的主导性因素不是它的国别、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里面的各阶级地位、经济制度,而是它的底层文化、民族性的文化
          • 欧陆风云,维多利亚时代2。这些游戏占地后,每个地区有一个核心,核心就是它的核心认同/民族文化认同。这就类似于文化本体论里面的文化,认为这个东西比国家更是国家,比国家更占据有社会建制发生时的主导要素,比如成建制的一些运动与其用国家/政治局势/政治力量的一个关系的解释,不如用文化/非政府的要素来解释,非政府的社会建设、社会秩序、社会因素形成的话语网络、多种非常混杂的力量的结构态势来解释为什么会创造这个国家、为什么会达成这些国际关系/国际交易、公共意识为什么会爆发某种思潮,他们用这个来解释政治现实,这是一种政治学
      • 本体论的物质,比如核弹、枪炮、大宗产品、钢、石油、粮食等,它只是国际政治游戏里面的一些道具,或者说这个世界本身只是一个文化实践的一个场。这个物质乃至是国家性的行为、建制也可以算成是物质,因为这种东西都是靠物质强力暴力的,都是硬的、有力的、有暴力的
      • Culture文化无法用外交话语表达、无法用公共话语来描述,即晦暗不清的文化,由于他们是政治学家,没有哲学方式,那么它其归根结底也是服从这种宇宙性的秩序,只会有分类学、大概的形态学
      • 目的论里等级制,会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文化化、越来越开化。这个意识形态最明显的就是说我不是去那个国家、没有叛国,而是进入更先进的文化了,比如崇洋媚外的、哈佛女孩,就是让我的人生过得越来越有文化、越来越到更”高级”的文化(昂格鲁萨克逊文化虽然绝大部分人民创造,但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存在内在大量的异化的维度//十九世纪晚期以后)
        • 它忽视了不可通约性,因为可以转文化认同,主体性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就是一种不可能性,所以文化认同是可以转变的。所以在科学话语范式之间可能有不可通约性,但是在文化之间没有不可通约性,那么既然文化有可通约性,那么由它所产生出来的政治结果、政治现实,这些回过头去解释为文化要素的话,人很难理解两套科学范式,但是可以感受两种文化,人可以有跨文化性,那么不可通约性就消失了
        • 那在文化内部既然是可通约的,又可以一种文化学家的姿态获得某种历史主义的元话语的话,他的结果就是必然会是一种等级制化的,是一种上升、进步主义的文化本体论
        • 它实际上更站在重复那一边,重新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谁更高级、更先进、更了不起、更能够包容。怎么来证明你的文明更先进?更包容就更先进,可以包容比我弱、烈、差的,甚至要刻意不把它开化、培植一些劣于我的文化(沙特),显得我更包容、维持高级秩序
        • 这个意识形态有一阶段是占主导的,特别是在国族认同衰落的时候,文化认同就会占主导
        • 崇洋媚外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庸俗的意识形态而已,但它背后有由学界生产出来的意识形态,1-1比较纯的,而不是1-4由民间的比较容易天然的结构
      • 一方面他表明在文化上,另一方面1-1导致对物质文明也很重视的,比如机场要修的漂亮、草坪要大。但是这个文化要通过对物质的鄙视,或者我根本不在乎物质但是我物质都做的特别好,来凸显他有文化。本体论上的1是我载体机制,我可以把它用的很好、做的很漂亮、很高效,但是我又完全不在乎他。背后一个是更包容,一个是更奢侈、更消费主义,这个享乐不是刻意为了享乐而享乐,而是为了维持一个梯度的文化
        • 这个等级制是非政府的、去政府化的
    • 解构建构论11241(宇宙(底层一致的实证主义宇宙)),1(关系主义(前反思、无辩证性,可模型化,用二阶的方式来实证的把握)),2(知识 VS 价值(超认识论的,不需要关系性来勾勒的)),4(体验、描述维度上的平等主义/相对主义)
      • 解构主义的最劣版本之美国心理学版本
        • Deconstructing Constructivism。代表人物:Kenneth Gergen科尼斯-格根,是个心理学家,是所谓的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书为《社会建构论导论》,主要是关系主义,去结点化、去实体化、去中心化。他认为人的心理体验、心理现实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第一人称心理现实是一种社会建构成,会导致实证主义的科学话语的底层根据就丧失了,因为其一般是感性经验的第一人称报告、还有逻辑明证性(直接的把握),这两个通过社会建构主义的心理学都消解掉了
          • 他根本不懂哲学,不知道经验主义是一种观念论,也不知道观念论的整个环节,尤其不知道观念论里的辩证法,是个典型的英美学者、学阀、生意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者。能把心理学做成宏大叙事鸡汤,先告诉你有各种危机,然后告诉你有各种治疗方法、治疗解药,由社会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提供
        • 特点是用关系替代,特别是主体间的话语来替代实体,即替代主体内在的意义、明证性的体验,他对主体性本身、主体间性、他者性都是未反思/无反思的
        • 他认为世界本身是有某种功能性的结构,只是人类话语和知识的把握是一种永远会失真的一种方法,所以他提出要用一种关系性的描述,emerging contour,这种轮廓的把握只能用关系性的命题,或者一种不同话语之间的关系/一致性/冲突不一致来把握它,你不能直接的切中他
        • 是个比较庸俗的一个解构主义版本
      • 场域论上是迂回的一个实证主义
      • 他那本书里面预设了很多价值,基本没有什么反思可言,反总体主义,是为了这个美式的、新型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的那种价值体系做辩护。他的书像哲学书,但对于他的底层价值是未曾反思的,比如平和、包容、开放、反对集权、反对封闭、反对一元论化、反对二元对立、反对总体主义,都是未反思的
        • 认识论上,所有知识都是关系性的,如果你把它定点、固定下来的话,注定失真,只能一种渐进的方式去勾勒、慢慢切进,通过一个话语的生产机制可以逐步的切中所谓的真实,他还是相信有真实
        • 关系性的、开放性的、对话性的、主体间的包容是他的一些价值,这些价值是一种平等主义幻想
      • 四个核心假设
        • 拒绝有一种话语可以直接代表本体论,作为是论、这个世界本身的那个样子,就是反描述主义,反一种直觉性的描述主义。庸俗的解构主义立场,对应1124他自己,不存在是论的那种语言、直接可以描述世界本身那种语言,但是他还要预设存在一个世界本身,只不过我们语言、知识、符号不能把握它,没有意识到一开始所有的世界本身、实体本身,内在的就是符号化的,它之所以不能被另外一个符号系统所描述的原因、是因为它自己内在的就已经是符号化,而且这种符号化是有内在的张力、内在的僵局的
        •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不断涌现论,可以看成1123,又影射了一种进步主义
        • 格根认为的未来不是未来回溯性的、或反向的决定当下,他的未来只是一个连续的开放性。某种在场形而上学、庸俗的意志主义(依赖于时间的一个当下发生的、当下becoming的一个不断生成的模型)。有点对应于科学范式革命里面的不可通约性、不确定、不可预定。对应1122
        • 反思性。对应1121
        • 他的四点核心相互之间也是冲突。他没有底层符号学,是一个前符号学/前观念论的一种反思,根本不能算是反思
      • 比科学范式革命论更庸俗,因为不是从一个知识形态上、真理角度来设立一个相对主义,而是从体验的可能性的一个角度,人类共同体自己都没有办法在一个范式之内获得统一的认识
        • 他没有意识到你用语言建构世界所用的那些材料、基础、涌现出来的那些超出语言把握的东西本身也是如语言一样结构起来,不需要额外的建构
        • 建构主义的庸俗所在就在于他认为有建构者和被建构者之分。建构主义最庸俗点在于,他始终认为有主动建构者/(施加)建构活动,从一种无/说不可认识的原材料把它建构成了认识内容/直接的认识体验
        • 结构主义是不一样的,对于结构主义者来说,没有一个结构的结构者和结构活动和结构的三分,就只有结构本身。尤其是从精神分析那里切入的结构主义的话,结构本身就是它的结构过程,结构本身就是它的结构者,它生产自己的结构过程就是生产自己的结构者。你没有一个符号学结构怎么讨论什么结构者,因为结构者本身也是要在符号系统里面被注册的,或者在符号系统里面作为一个发生学机制,它不可避免的二阶化,或者说不可避免的一种自我循环的、悖论、纽结的一个结构
        • 建构者他实际上最终用的模型/符号系统的发生学模型是一个前符号学的、表征主义的、很low的东西,是1字头意识形态
        • 他的核心观点就是,单个主体/原子化主体的心理体验也是被社会关系、主体间话语建构的,很庸俗。他在方法论上基本上还是个实证主义心理学范式,只不过他把知识的形式改成了关系主义、非实体化的,去节点化改成了关系性的,然后他就可以用一些数理模型、统计学模型去构造这些东西,他继续在科学、数理、统计学的身体上继续生存着,继续把心理学以一种很庸俗的姿态实证主义化,又可以说自己具有文化批判力、唱价值论的高调,讲包容、宽容、开放..

1-1-3

  • 认知主义1131(科学实在论的宇宙),1(物质(基础、基质、硬件)),3(自然(原本、干净、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维度,硬件) VS 社会(扭曲的、历史主义建构主义的维度,软件),由认知(智能,处在设计维度、用户体验/交互维度,额外的维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调和),x
    • 人类追求人工智能、建构心灵模型的一整个错误的科学实在论路径
      • Cognitivism。代表人物是冯诺依曼,他本身没有哲学上的建树,还有图灵这些人,他们要造人造大脑
      • 心理学流派是一个心理学流派、神经生理学,用神经生理学去研究心理现象,尤其是其中的认识现象、认知现象、功能、机制,它骨子里是个科学运动。它不仅形成一个局部的科学范式,而且形成一个很挫的前康德的哲学范式,首先他绝对预设物理实在论,也是绝对预设一种基础主义,否则他们没办法去用他的神经生理学范式做算法拟合等东西。会有一帮科学信徒,操着类似哲学的话语,去用实验的方式(不仅实证的、临床的、统计性实验,也包括思维实验)来进行意识、心灵、知识、认识、体验等维度进行一个问题域,进行了定义和探索
      • 认知主义运动的一个顶峰/高潮就是要去研究AI,要去把AI做出来,无论是强AI或者弱AI。认知主义这些科学家不是哲学家而是心理学家,会提出”心灵”模型,然后会和分析哲学一些什么心灵哲学勾合在一块,他们基本上都是实在论立场,或者也是逻辑主义的立场,都是前辩证法的、前符号学的,是直接投靠、借助数理学术话语的权威合法性的,统统不反思,在这个框架之下做所谓的心灵哲学、心理模型
        • 这个东西有经费,可以挣好多钱、可以开实验室,在计算机工程学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很吃香,大数据的运算也需要人工智能,还有一些视觉计算。这个东西对于人类技术的提高、工业生产、机器人的更高精细度操作是具有直接的工业价值经济价值
        • 思想上一般都是科学信徒
      • 在认识论上会额外的把人类的心灵的认知活动Combination/认知能力作为心理模型的内核,在那边心灵的首要功能还是认知,关键就是要研究认知的发生学机制。但是他们绝大部分人的水准还是一个表征主义,reresesentation还是他们的核心,也会有一些人超过他们批表征主义,但是他们都以笛卡尔、康德为靶子,认为笛卡尔、康德也是表征主义者,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哲学范式在最底层根本没有哲学可言,他们对哲学一无所知。比如丹尼尔-丹尼特
        • 批判笛卡尔什么反应论、某种主体性的内在剧场、某种前现代的一个主体性范式,批康德是表征主义的范式比较挫。但是实际上没有把握到他们的本体论张力,因为这些人完全忽视了观念论运动的本体论革命康德哲学是认识论转向,但是这个认识论转向本身是一种本体论革命、是中介性的哲学,以中介性为核心的一个先验观念论哲学,反思性和中介性是两个不可分的,是一个硬币两面,为什么会有中介性是因为有反思性,自己和自己分离,为什么会有反思性是因为有中介性
      • 这些对于哲学很庸碌、无知的认知主义的心理学家,对哲学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是在分析哲学对于整个古典经典哲学运动里面的现象学运动里面的大量的本体论的底层环节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的很庸俗的误读
        • 康德的认识论转向本身是观念论运动的一种本体论革命,一定会导向辩证法,如果他不导向辩证法的话,那么他中间经过费希特的知识学、然后经过了一整个先验现象学、再经过了主体间性他者性现象学建基,最后又会导向生存论存在论的一个辩证法。因此就算他不直接走向黑格尔式辩证法,经由费希特和胡塞尔中介一下,下面一定会再一次走向辩证法,这个内核是哲学现代哲学运动的主流、真正的主导叙事
    • 本体论上他们会讨论多重可实现性,比如人意识的多重可实现性。他们还是把物质那个维度当材料、硬件,然后心灵、精神、认识、意识、智能这个维度就是软件
    • 比如他们要突破表征主义范式,就用嵌入式的、聚生性的、交互的一个范式,在一个能动者网络里面,这些模型都是比较low的,没有本体论反思,这些模型统统都只是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一种小修小补
    • 认知主义最终就是要把用户本身(主体、意识本身)变成一种用户体验、效果、临时的结构性的产物。所以认知主义虽然在哲学上很垃圾,但是在他的思维模式上是受符号学影响的,因为他讲到了一个符号系统相对独立性,这个符号系统相对独立性使得它能够生成出独立性意识的维度,能够生成出一个稳定的、稳固的、客体的、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的这么一个维度,但是它的哲学上还是一个意识形态,是萌蠢萌的,但算是1-1里面最聪明的了
    • 功能主义11311(现实的宇宙),1(弱物理主义/实例的物理主义:图灵机),3(硬件(物理主义输入、行为主义输出) VS 软件(心灵体验),由心理状态的多重可实现性调和),1(不停地、个例的、局部黑箱化(心灵化、认识化))
      • 人工智能的基本意识形态,缸中之脑的缸到底是什么? 从心灵就是图灵机,到一切都是图灵机
        • 代表人物:早期普特南的认知主义心灵哲学,他提出了心灵模型叫做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个功能主义不是社会学里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源是法国社会学,斯宾赛这些人)。所以这个功能主义可以说是心灵功能主义或机器功能主义,其实它就是认知主义下面的一个功能主义
        • 主要观点是:心灵就是图灵机,凡是图灵机的东西就具有功能,功能是额外的一个位面,有功能的地方就有心灵,心灵就是功能。心理状态就是一个物理输入和行为输出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具有某种独立性,这个中间环节就是功能状态。功能之间相互是具有独立的因果网络和实在性的,但这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
        • 功能主义的本体论预设最终还是物理主义的,只是比较弱。强的物理主义是type类型意义上的心脑同一说,比如疼痛是一种心理体现的类型,疼痛(type)这一类的感受都对应同一类的神经生理学现实,然而实际上是不成立的,比如乌贼或章鱼的疼,它们神经系统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而弱的物理主义诞生的原因,就是普特南提出了一个心理状态的多重可实现性multiple realizability,但这个弱的物理主义骨子里最终还是物理决定论(否则任何认知主义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没有必要),只不过它不是类型的物理主义,它是实例的物理决定论,即不讨论一大簇的类,只讨论一个个的实例,具体地由一个物理决定的因果网络/链来决定,每个都是具体的黑箱,黑箱不能泛泛而论
      • 宇宙是秩序的统一体,但是普特南的宇宙不是强物理主义的宇宙,不是全物理法则直接决定万事万物的,不是万事万物是这些法则的具身化,他的宇宙是功能(秩序)能够居间引导两个物理性/现实性的输入输出状态的宇宙,他所设想的宇宙是能够随时随地的局部黑箱化,也就是处处都是图灵机的那种宇宙
        • 图灵机是一种计算机模型,有输入输出,双向可读写的,既可以左移也可以右移,机器本身有机器状态,每一种机器状态要对应相应的事情,有一格格的纸带,每次读取纸带上的符号
        • 中间的输入和输出对应关系可以写成一个函数,这个功能主义可以翻译成函数主义,功能主义只是在一个比喻意义上,在形态上相似的说心灵是一种功能,更确切的说就是计算能力是由图灵机的函数所表现出来的
        • 普特南就认为心灵的独立性就类似于这个运算函数相对于输入输出的独立性,软件相对硬件的独立性
        • 秩序可以看成是某种超功能或某种隐藏的功能
      • 一切都是在实例层面被物理决定的。这种功能主义甚至可以把物理学也说成是一种智能状态,那些僵死的底层物理法则可以说是弱小的低阶的功能状态,所以在他那边会使得图灵机不再被看成是一种物理性的、现实的机器,图灵机就是一种中介性的符号学结构,所以图灵机就是它的本体论
        • 有方向性、目的性的,从底层到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
        • 图灵机不是一个具体机器,图灵机更确切是一种符号学的生产装置
      • 硬件是可测、可计算、可度量的;软件是不可测的
      • 整个宇宙就是不停的在局部涌现出这样的功能层、心灵位面。心灵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去探索哪一种函数关系、功能层面的特定的复杂因果网络,在功能层面能够普遍的、同构的生成心灵现象
        • 物理主义上是弱的,在AI的可实现上是强的
        • 会有一套源代码或者一种原初的函数关系,一套代码吃天下。他觉得功能主义强了之后,不仅对于物理层面有相对独立性,反过来说我不需要物理层面、物理层面对我来说意义不大。普特南后面越走越狠,但是这里代表的是早期普特南,这种功能主义还是一个弱物理主义,没有摆脱物理主义假设,1-1-3可以说是1-1-1物理主义的一个翻版
      • 缸中之脑最终的那个缸,不是物理现实、不是物理层,而是算法、功能、函数的集合。缸中之脑的缸可怕就是,是不是背后又有缸,所以它是不是物理现实并不重要,真正起禁锢作用的,让你作为一个主观世界/心灵世界/现象世界的囚徒(意识)的是功能(图灵机里面的一些运算函数。更具体的是大学话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缸中之脑反而告诉你一种微机芯片承载的代码体系支配下的生物学脑
        • 缸中之脑隐含了多重可实现性,也隐含着一种主体间性,就是说我的主体性内在不是完全封闭的,外部也是可以通达的,只是它通达的方式比较暴力,需要一个个例的物理主义来决定我。这里甚至应该说是客体间性,在这里面主体性只是一个额外的维度、一个结果。它是一个客体间性,客体间的主体间性,他们是物与物的关系,或者说是这个函数代码和另外一种函数代码的关系、一套符号学秩序和另一套符号学秩序的关系
        • 这个功能就相当于小黄人一样,可以拜无数的物质基础做大哥,但他本身永远是个小黄人。这代表一种文化、一个独立性
        • 缸中之脑的那个缸不要再理解成是物理之缸,至少在普特南这边就已经不是一个强物理主义,图灵机这个模型已经是某种符号性的模型,僵死的可以被数理语言所描述的输入输出中间会有一个功能层,这一层里面的因果网络是极端复杂的
      • 功能主义算是为整个认知主义运动提供了知识论上的一个合法性,问题域被敞开了,这里有饭吃赶紧过来。突破了逻辑行为主义,心脑一体论这种比较强的物理主义就被完全突破掉了,认知主义就轰轰烈烈的走上历史舞台
        • 背后是一种意识形态,心灵是程序、是代码、是软件。这个观念是要靠学术界的一些运动才慢慢普及,但这个观念早已有之,亚里士多德那边早已有什么心灵是动物学肉体的形式,阿奎纳那边心灵就变成魄(魄就是动物性的精神性的要素)而不是魂,另外搞个魂,就有一系列神学上的争论
    • 自由进化论11321(宇宙),1(物理现实),3(底层现实 VS 意识现象,由设计层面调和),2(突变性/进化性的(整体是极其复杂的元胞机) VS 局部物理决定论(黑箱图灵机))
      • 妄图用元胞机模拟意识的突变诞生,丹尼尔-丹尼特的蛇皮意识发生学
        • Freedom Evolutionism,可以看成是有机进化论1112的心智的版本
        • 物理现实(硬件),智性功能(软件,他们称为设计层面、效果层面),丹尼尔-丹尼特对软件层面进一步的、在哲学层面上把机制做出来了,功能主义只是大致告诉你心灵的机制和心智的机制是和图灵机一样的,而自由进化论比它强的在于说心智的机制是和元胞机一样的。进化的东西就叫Meme模因,把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里面的套路套到模因进化论上面去,一个Meme具有一定的智性功能,一个meme就是一种design设计,所以这些memes要相互竞争,而物理现实只是它的基底
      • 场域论上的宇宙,是一个由物理秩序从下而上决定了的Memes在其中竞争的竞争场,里面是有故事发生的
      • 本体论上,是海量的有/无切换的存在单元
        • 物理层面只有1/0开关,是离散的;而设计层面具有运动、同一性等
        • 这是丹尼尔-丹尼特最挫最垃圾的一个地方,他在存在论上只反思了物理现实是在一个大的场/框架之下局部1010(小格子)变化,但是他没有思考到背后整个场域(大方格本身),在物理层面背后大格子意味着什么?这个场意味着什么?他没有能力思考,本体论探索反思性很弱
        • 他自己宣称自己是一个物理现实和现实设计层面的二元论,但是UP不认为,本体论上还是一个实在论者,觉得有一个无脑的场,这个场是可以在局部包容无数个1010变化的点位
      • 齐泽克对丹尼尔丹尼特的批评说,他犯了一种错误,预期理由petitio principii,丹尼尔耍了一个花招,整个过程他画了有趣的设计图,设计图里面这些东西能够在设计层面实现复杂的功能(比如吞噬),这时候尔丹尼特就停下来说”这种设计这么的灵巧、精致、有意思,如果没有意识的层面,设计层面会这么精巧吗”,丹尼尔丹尼特把意识的层面等同于设计层面/功能层面
        • 心智确实是有这些功能,运行的时候能实现这些规律性、自我保存的功能,比如你的记忆功能。但是丹尼特就停下说这个东西这么神奇肯定是有意识的,但是齐泽克认为他的问题就是说根本没有讨论意识本身,他就是把设计层面用来做一个中介,认为底层现实就是物理层面无数的10切换,而人类意识现象是鲜活的、饱和的、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机制,他用简单的设计层面/元胞机模拟它的发生学过程,觉得就可以用来解释意识现象了。问题就在于他根本没有解释意识本身,也根本不知道意识是什么,不知道意识的核心功能在于廓清、而不是在于涌现
        • 隐含着一种无我论。对于他来说自我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声誉cerebral celevrity,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他是反对小矮人说,他不认为有一个核心自我(一些脑科学家认为有大脑皮层上有两个区域,一个是感官侏儒sensory,另外有一个运动侏儒。核心脑区对应一整个功能集群,它实现了核心自我)。丹尼尔丹尼特认为这是离散的,即所谓的并行网络parallel networks,里面有大量设计性的模因/小的神经元功能组,这个也是为了支撑他自己的理论,意识不是具体的对应哪一块,它是一整个网络,可能联动数亿个神经元形成了一整个态势/运动倾向产生出来一个效果。它静态的看是离散的,没有直接对应物和对应区域;但是动态/设计层面的看它是一个关系性的、是处于各种观念和模因的群魔乱舞之中、没有一个核心控制者在支配他们,所以意识诞生的时候是处在这么一个并行网络、群魔乱舞的无序状态
        • 设计层面可以看成并行网络,在底层现实则是个离散状态,而意识现象则是稳固的实体化/对象化,调和这两者是设计层面的并行网络
      • 这个元胞机特点就是它在物理层面是离散的,在设计层面它是关系性的、联通的、整体的。丹尼尔丹尼特没有反思一点就是元胞机整体,那个平缓的能让你自由的在物理层面物理层面01变化、然后在设计层面游曳/停顿/吸收/消解的,让这两个层面可以有稳固的发生这些事件的场本身没有反思,这个场本身更像是意识,先要告诉我这个场怎么来的?场本身发生学机制是怎么样的?这肯定就要否定性、廓清,本体论上有些基础靠辩证法可以去理解,而丹尼特没有思考
      • 他的目的论依赖某种整体性、普遍性,这个场要的整体廓清、普遍的廓清,所以它整体是一个可以让01变化在每一个格点/像素上都可以发生的极其复杂的元胞机,一方面设计层面上可以有很复杂的构型图形/设计/meme出现,但是它在物理层面又是极其简单的,这个场可以支撑它的复杂度,这个场不会因为它在设计层面的复杂度高了就被穿透掉,实际上这是有问题的,这个场本身它的设计层面的支撑是什么?场本身的物理层面的是支撑什么?这没有自指设的一个反思
        • 相当于是一个硬盘,物理层面很简单,每一个单元格就是写1或0,设计层面里面可以放复杂的东西,里面的数据还可以迁移,那问题就是他如何承载起这个东西?是谁一直在维持场的稳固?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突变性,真的突变性不来自于设计层面越来越复杂、突变出一个极其特殊的meme,这个meme就是意识,不是这样的,(黑格尔主义者)而是设计层面有那么一种meme它不需要在设计层面表达,它是在每一个最简单的格点上使这个格点可以0/1这个属性得以成立、这么一个原初的初始状态可以被维持的那个meme,这个meme本身根本不会在设计层面得到表达,如果它得到表达的话这个系统会瓦解掉,他们就高阶化、二阶元胞机三阶元胞机,自己在自己上面
        • minecraft的本身可以看成是一个元胞机、仿制方块的一个场,你在minecraft里面做了一个电脑,这个电脑又可以跑minecraft,然后再在minecraft又做个电脑又可以跑,这才是我们想把握突变性。因为在这种叠加层面起来了之后,你才会发现有延迟、有时间,就是你在minecraft里面做了一个电脑里面又跑一个minecraft,外面minecraft动一下、里面minecraft要过一段时间它才会动一下,这就才有延迟、才有时间性、才有历史,如果没有这个机制的话是不会有意识体验,没有时间体验、没有意识体验、没有内在性、没有一种生存体验的方向性
        • 丹尼克对于突变性的理解还是一阶的,还是停留在设计层面,有一个很复杂的元胞机、meme的机制太复杂了,所以只能用意识来解释
        • 这种自由进化论已经比局部的物理决定论/功能主义先进很多了,他给出了具体的模型,不会语言不详、就是个图灵机,而是这些模型是怎么设计起一个意识的功能(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回忆功能、表象功能、存储、吞噬功能),他会做几个模型出来,认为意识功能的复杂无非就是这个东西我做的越来越精巧,我这是二维层面的,可能在神经系统里面它是三维的、更复杂。但是他没有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解释这种场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它的时间模式、本体论的实现机制都统统没有反思
    • 认知自我主义11331(宇宙(元胞机可以主体化的物理宇宙)),1(心脑等价说(意识和脑、神经活动是一回事)),3(原始自我(生理学机制) VS 传记性自我(清醒的、理智性自我),由核心自我(自反性)协调),3(局部的决定论(被动) VS 元胞机memes自由的进化论(越来越复杂),由一切系统都有一种维持自身稳态的倾向(生命-认知-意识)调和(意识是被迫发展出复杂性、主动性))
      • 达马西奥的自我意识发生学
        • 代表人物: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 认为情绪先行于理智,并且情绪是无主体状态的,是古老的,细胞都有它的情绪,已经是一种感知、认识能力、心智功能了,即细胞膜和外部交换微粒/调整细胞膜通透性的时候进行的整体性的调整就是情绪,这个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对于外部环境/对象的价值判断,生存价值的判断是生命的本能,这种本能被叫做homeostasis维持自我平衡/稳态,这种维持自我平衡的能力就反应为情绪,情绪后面会变得高级。多细胞生命的(特定细胞)神经细胞对于外部环境/刺激的感知就是神经表征(映射),这些神经表征就会变成神经意向。再进一步的如果他对于自己机体本身的变化加以表征,就具有了感受feeling。也就是在你的神经系统很复杂之前就已经有情绪和感受的维度,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无现象性、无主体的无意识的,现象性的意识的出现是需要有核心自我courself来支撑的
        • 最原始的单细胞/类细胞生命的时候,里面生物化学的关联就已经为生存价值的判断设定了一个衡量标准、或设定一个符号系统的游戏规则,在这个符号系统的游戏规则里面他做出来的原始反应就已经是一种情绪emotion了,emotion在字面上理解就是e使得motion运动,情绪就是使运动、让他动起来。这种emotion使得原初细胞运动的这一种判断不是由主体来判断的,是由系统稳态、甚至这个系统和它的外部的整个环境组成的系统里面的相互关系/自身和他者的相互关系就是emotion
        • 而理智是需要高等神经系统才会有的
        • 这种emotion已经是有目的性的,目的就是维持自我稳态,经有内外之分了,维持的是内部的稳态,在一开始就有一种慢慢向自我那边去发展,所以把这个体系/意识形态叫做认知自我主义,他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构造一个自我、构造一个内环境的稳定、构造一个越来越复杂、高效、好的一个内在系统。构造的那种方式叫emotion,这一开始就已经是一种没有感知者的感知活动本身。整个自我和意识是通过一种原初的感知活动当中派生出来的,这种感知活动是没有感知者的,就是系统里面的一种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就有一层膜,来划分内外,不停的规避/迎合一些外部的东西,有他的善恶好坏价值区分,这种维持稳定的方式在达马西奥看来具有认知性,一开始具有判断性、价值性,是没有原初感知、没有感知者的感知活动
      • 场域论上,这个元胞机不仅仅可以进化,还可以主体化,但是这个宇宙说穿了就是个物理宇宙
      • 本体论上,mental image=neurotic pattern心智图像就等于神经性的模式/某种特异化的算法,所以他在解决笛卡尔的心身平一论的时候,心身关系就等于脑身关系,脑身关系是统一性的,所以心脑关系也具有同一性,他就认为解决了笛卡尔问题/错误了,而这个实际上是规避的笛卡尔的问题,没有真正直面,
      • proto-self原始自身(无意识,一阶的,还没有自我意识,神经表征(主要是情绪+感受)的合集,背景性的稳态被动维持自动的算法总和)
      • 一个监视性的自我意识,叫core-seld核心自我,这个时候有自我了,是背景性、非专题化的边缘意识,是一个常在的自我,是监视性的稳态主动恢复的算法总和,这个差不多就是睡眠的时候,你在睡眠的时候也是有自我意识的,只不过这个自我意识是一个持续的欲望,即我要继续睡。这是怎么出现的呢?
        • 1、原我对稳态因外部而发生的变动进行映射
        • 2、原我本身会因这些映射本身而变化
        • 3、就会有一种自反性就会发生,即对于这些映射的变化本身加以映射,对于2进行进一步的映射。这种自反性是持续的,在时间上就会不断迭代,有能力把内外的差异进一步凸显出来,它能够把影响内稳态的外部刺激给区分出来
        • 比如外面是狗叫了一下,你这里不要反应过大,你内部调整一定限度就可以了,你内部调整的这个限度本身也被反应了,所以这个时候也加以稳态上的维护,你不要再调整过度了,这个时候内部和外部的这种差异就会进一步凸显出来,外部刺激会被专题化的凸显,也就是被客体化/对象化,内部的这种调整会持续性的给他后撤、抑制,这个时候就有了主体化
        • 这种主体化的机制就是一种自指涉的否定性,”你不要反应太过重”,这种自指涉的否定性是具有普遍性的,他会对你内稳态的所有变化都进行压抑/谦抑/后撤,都能把它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普遍的否定性是后撤,”你不要反应太过激”,我对于一个东西的反应的反应、就是首先要把它抑制住、想一想、后撤拉开距离,不要让他指数级的增长导致我内在系统崩溃掉
        • 意识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免疫系统,或者说意识是一种免疫系统的免疫系统,二阶免疫系统
        • 达马西奥认为我通过这个模型就解释了对象化和主体化同时发生的机制,这个机制现在普遍的会被看成是自然主义现象学的意向性的神经生理学模型
        • 从这个核心自我出发,他不是,专题性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只是一种前语言的意识,还没有进入语词逻辑关系。如果我们说原意识/原自我/原初自身是一种植物意识,核心自我则是某种动物意识,不停的调整内稳态(不再是指之前的感受意义上的内稳态,而是指他的神经世界/神经映射本身构成的一个独立时空),它是用来维持神经映射/表征本身构成的这个符号系统的稳定性
        • 再进一步的话有一个传记性自我autobiographical-self,又叫做延展/扩展性的自我DLC,这主要依赖的功能是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它对于扩展性自我的解释可以看成是一个内时间意识现象性,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性的自然主义翻版。扩展性自我就是依靠这个核心自我通过在记忆层面的连续和迁延获得了语义上自我同一性,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一个词(“我”)来表示我,这个词就表示这么一个协调机制
        • 当然,核心自我本身就是始终迭代的、延续着的、监控着的,但是它还没有被专题化的把握,核心自我在记忆层的延续可以看成是他在有时延之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模型),他就会他者化,前一瞬间的我就是一个对象了,上述机制就是记忆/内时间意识,那我就可以利用这个核心自我本身的那种二阶性来把之前的自己当成一个对象凸显出来,在认识论发生学上把它设立为一个连续统、连续的一个自我,它不停的不是自我、但又不停的是自我,维持他语义上的自我同一性。即他不停的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之前的对象、一个最切近的原初他者,内时间意识里面最切近的原初他者就是之前的我,我不断的要对他进行一个迭代的延续着的监控,防止之前那个我把我带偏,那我又要生成一个新的我,而刚生成这个新的我又变成一个之前的我/变成一个对象,我要防止这个东西又把我搞偏,我又要有个我,这个时候就会有自传性的我,”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传记性的自我就出现了。可以说压抑自己,或者说不停的让之前的那个我不再是我、不再对我这个内在的神经系统构成的符号系统驾驭施加压力,那我就对它进行抑制、否定、拉开距离,我拉开距离反而承认它是最内在于我的一个东西了,这个时候我的自我意识同一性就被维持了。我不是为了成为我而不停地是我了,而是我是为了不再是之前的我,我通过不再是之前的我承认了之前的我是我,承认了之前的我是代表了我的整个神经映射的总体性、自我反思/谦抑的那个机制,但是你就到此为止了,下一瞬间我要看新的局面、向外部世界敞开、我要看外面真正的那些对象对我的影响是什么、重新做判断,之前的老黄历/策略每一瞬间给我停一停,这种自我谦抑性、自我和自己拉开距离就形成了一种记忆性的延续,通过这个传记性自我使得记忆就不等于新的认知了,使得自我不陷入在一个自我的囚笼里面,他通过用语言和符号、特别是”我”这个符号来代替监视的核心自我机制本身,让不停的在运转的那个机制可以另外再面向新的认知去运转,而之前的那个机制的运转的那一瞬间的一些结果就作为一个我、作为一个符号沉淀在我的记忆里面,我就不再需要是它了,我的核心的自我机制本身不再需要是这个符号性的我,符号性的我和这个监视性的自我机制就拉开了距离,我之前的记忆就不会影响我当下的人生,否则我还活在我的记忆里面,否则我还在按照老黄历、上一瞬间的外部客体和他的那一系列幺蛾子在做决策,所以专题化的自我意识也是绝对必要的
        • 达马西奥的整个体系很精致
      • 理性主义没有那么高级,都是维持稳态的策略,和单细胞依靠情绪(emotion,没有认知者的认知)变化是一样的,也是被迫的,不是很主动,没有神秘的力量在那边。是平等的,目的论上调和了局部的决定论和要比你越来越高级/复杂,达马西奥就调和这两者,最高级的东西也不过是系统维持稳态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平等主义、高级保守主义、精英主义,上面的高级的精英的那些机制、理性主义框架要负责下面的你的植物脑/植物神经系统,所以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索罗斯的最爱
      • 最大的问题:”我”主体性到底是维持稳态的、还是制造麻烦的,达马西奥没有通清楚,其实”我”是通过不停的低烈度制造麻烦来维持稳态的,方式就是癔症化,进入象征秩序、进入欲望的辩证法,这是达马西奥没有揭示的。约翰泰勒揭露了这一点,自我是通过制造麻烦来维持稳态的,不仅不让我内在神经系统反应过度,自我真正进入象征秩序之后,作用就是不停的制造一个”低”(不一定低,比如爱上某人时)烈度的麻烦,让你围绕这个吸引子来构造整个生活秩序,这个时候自我本身以他作为一个缺失、癔症化、怅然若失,”我是谁”,”不知道我存在这个世界上意义是什么”,生存论危机化。进入象征的秩序、进入欲望的辩证法,不停的去追求那个不可能的客体小a,这样的话以一种内在的危机来代替外部危机,反而能够极大的维持稳态。比如战场上救战友,这个时候你的内在癔症化、然后崇高化要去救,这个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内在的麻烦、持续的一个扰动者、不停的颠覆内在神经系统的稳态,让主体不停的行动起来的这个机制可以让主体可以屏蔽外部刺激,把这些东西外周刺激全部压抑住、拉开距离,超级痛苦还能忍受,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是神的能力,只有神可以完全不顾这个世界的规则去创制一个唯独他想要怎样的一个规则,而人类至少在他内部精神现实就是这样的,比如一个分娩的母亲可以完全不顾那个痛苦。这种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主体性的力量,这个是达马西奥没有揭露的,他没有意识到保持稳态的最强的一个方式不是保持它,而是以某种方式找到那个点
    • 认知无我论11341(物理主义宇宙(宁牺牲主观意识,也要保留科学实在论)),1(晦暗性的纵深/晦暗的深度opaque depth),3(实在论(在透明框架下的经验主义的朴素态度) VS 失败的康德主义=无主体的表征主义(在透明框架下我们无法把握透明框架本身,会导致一种不可知论),由无我论协调),4(认知主义”哲学”运动的那个核心被扬弃了) + 新世纪AI程序员的无我论意识形态,梅青格向庸俗实在论的高雅投诚 - 用认知主义范式最终一定会抵达无我论,认知无我论可以看成是物理还原论在认知主义上的一个变种,把主体性消解掉,只不过这个消解的点位发生在认知主义这个位面。就好像一个小孩捂着他的手在看手心里的东西,其实没东西,但是外面的人看这个捂着手心的小孩就觉得挺神秘的,会把它神秘主义化 - 大学话语中的科学话语的一种女性癔症化的意识形态:我明知道,归根结底没有自我,但是我偏要感觉到还有那么一点点希望、剩余、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的东西。最终会走向某种新世纪佛教的意识形态 - 乔布斯、比尔盖茨,程序员追求超灵、空灵、无欲,还有平时会坐禅的设计性的理工科知识分子 - 梅青格提出了G·E·Moore的一个术语,叫做现象上的透明性phenomenal transparency(摩尔用来驳斥观念论的概念,最能体现的概念就是颜色,颜色既是观念又是物,它作为观念又作为一个材料,在两者之间有一种未加反思透明性),梅青格也定义了他自己的一个现象上的透明性。他就用现象上的透明性这个概念来说,人的意识具有这种性质,它是一个透明的框架,无法科学化的、专题化的、客体化地把握这个自我意识框架,因为我们所有的意识活动、认知活动、科学活动、专题化的思维活动都在这个框架内部,我们没有办法跳出这个框架把握这个框架本身,这个框架本身规定你无法把握,这种现象的透明性会让我们错误的感觉到我们体验事物都是直接的 + 这种透明性是从晦暗当中被构建出来的一种假透明,从这个晦暗的深度里面不知道通过什么机制产生出了认识论、体验的维度,但是晦暗深度本身是物质基础,你无法直接把握它,你对于晦暗的深度本身的把握都要通过现象上的透明性,即通过先验框架、意识体验,他是从晦暗当中被建构的假的透明。你头脑冒出个念头的更前面的那些处理过程、早期环节,是无法投入任何的注意力的,完全的透明性意味着前面的东西完全被你屏蔽了,意味着完全的晦暗 - 与之相反的晦暗的程度则表现为注意力的可用度,你要看一本书,你注意力越投入,它的晦暗性就越少、细节就越来越多。但你越能够投入注意力,说明他越晦暗。所以主体性的自由和意识的透明性是完全不可兼容的,主体性本身具有一种自由的能力,它是晦暗的,你要去研究它可以大量的投入注意力,这意味着它有很大/深的晦暗度,也就是它是实实在在的、不是透明、没有在认识论上闭合,但是意识体验到的东西在现象上都是透明的、没有晦暗度、闭合了 - 透明性意味着,我们体验事物的时候,不会体验为他们仅是现象,我们会直接体验为他们本身 + 认识论上,梅青格抛弃了康德主义、先验表征主义的路径,他用无我论来协调这两者。我不要把这种透明性本身设立成是一种自我,透明性本身不是一种可以乃至需要专题化、对象化研究的内容,透明性本身就是意识,这意味着意识不存在、或者说不应当预设有一种结构叫意识,抛弃自我/透明的框架存在的这个工作假设,抛弃它,只需要承认有一种认识论闭合的机制,它的作用就是避免自指涉、自反性,避免自己可以操作自己的源代码。它是一种现象学的策略,它可以让你少一个表征主义的认知层、少一个表征,让你感觉心灵是直接裸露在世界里的、裸露在对象面前的。把无穷阶次的构造拍平成一阶结果,直接在当下就体验到这个事物本身 - 时间性当下化作用:使得高阶次的现象化过程变成一个简单的线性时间的占位符/节点 - 显现是要占据你的意识注意力、意识焦点,占据你生存价值的那些冒险性的资源的。比如你野外生存,四周随时随地都有威胁的,你的意识结构是不会让你陷入到无穷无尽的、反思性的后撤,这样你根本行动不了,那他就会把它当下化变成一个时间体验的瞬间,当下化时间体验的一瞬间给你拍平就可以了。这个现象过程肯定是高阶次,特别是一些符号性的、文字性的、文化性的体验内容,比如和未来、过去牵引那个阶次是很高的,他会拍平到当下,给你体验到一个看上去纯的一个现象/内容,他甚至会把它剪成时间节点、把它去现象学化/去悬置化(把悬置的括号去掉),然后变成直觉,这是认识论的一个闭合机制,它具有生存上的一个作用。你不排除干扰的话,就无法为对象化留出操作空间 - 梅青格因此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自我本身,应该用奥卡姆剃刀给它去掉,你不需要预设一个自我,但是你必须要去研究认识论闭合的机制,用认识论闭合的机制来代替对自我的自我意识的研究。在梅辛格这里,认知主义就不需要去解释一种神话:自我是哪里来的?他只需要反过来解释/描述哪里发生了那种拍平(降阶次)/认识论闭合的机制 - 认知主义无我论有一定的研究好处,它使得主体性作为某种否定性的现身了,这种否定性是一种纯无的否定性,辩证性就不够了 + 目的论上被扬弃核心就是:如何用科学话语(比如物理学、神经生理学)来描述意识发生的机制和过程,这个东西就抛弃了、是在这个认识论上闭合的,它嵌套结构,没办法跳出自我意识来讨论自我意识,因为意识是框架,是个透明的东西,他背后晦暗的纵深本身是没有办法被专题化的、没办法被照亮的 + 目的论上就表明心智的所谓的局部决定论,心智的三种模型:局部决定论 VS 复杂的结构进化论,调和他们的被迫的自我维持的这三种模型都再见了,如果还有心智的唯一一种模型,就是降阶次的、做减法,让心智的认识能够去主体化、实在论化,这个东西的辩证性是认知主义科学家无法把握的。主体的存在会导致主体存在的作用是去主体化,主体的意义在于去主体化,这个必须要通过拉康的无头的主体性来把握,也就是说这里面我们必须要引入主体和主体化之间的差异的,也必须要引入哲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了,这种认知主义是做不到这些的,梅青格只是一个神经生理学的认知主义的自然主义现象学家,他没这个本事,所以他基本上就是搞一种神秘主义:跳出狭隘的理性的自我主义,走向一种更高的新世纪禅宗的那种无我论智慧,就已经告别哲学,变成一种神秘主义崇拜,后面所填充的那些就是流俗的斯多亚主义、流俗的新世纪运动、流俗的女性神秘主义、流俗的禅宗、泰国诗歌主义poeticism那种东西 - 无我论神秘主义是认知主义必然走向的一个道路,因为它没有办法把主体性的结构给辩证化。他在目的论上想要去调和这个主体性,尤其是作为一种普遍的否定性的主体性(普遍的否定性在达马西奥的认知自我主义里面已经感受到了,有一种普遍的撤回的力量,核心我没有专题化,传记性的自我反而已经不是传统康德意义上的先验主体性,先验主体性是核心我core-self,它就是纯粹否定性/普遍的否定性/纯粹的自指涉的否定性),这个东西在认知主义的科学实在论的范式里面是没办法讨论的,没办法讨论结果就是在梅青格这里直接走向无我论,认识论闭合了,没有办法对研究它的这些知识的知识论上的合法性做辩护 - 他要继续吃这碗饭,他只能做一个庸俗的实在论的无我论者,这当然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 说没有一种科学范式/科学话语可以研究这个东西,但是这个认知无我论本身不就是在一种否定性的方式、癔症化的方式在讨论自我的结构,只不过说他不存在而已,而且虽然他不存在,但是我可以用认知主义的话语来说那么多废话来让我梅青格有饭吃,虽然它不存在,但是我们认知主义整个运动可以假装它存在,可以让我们整个运动里面的这些科学共同体有饭吃 - 表明认知主义在现有的物理主义/科学实在论范式/庸俗的肤浅的符号学的基础上,是一个退行性的degenerative的一种科学研究/学术化的自嘲。但是现代人类的科学主义/科学实在论的对意识结构的研究,还是在这个范式之下运行 + 现代人工智能的模型,代表人物是沃尔特-雷莱曼的神经动力学网络、惠勒、菲利浦-阿格雷、布鲁克斯行为主义模型、德雷夫斯。这些框架都是错误的

1-1-4

  • 行为主义1141((规制性力量支配的)世界),1(客观性(等同先验主体间性)),4(黑箱),x
    • 心理学的黑历史,最践踏人类尊严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
      • 代表人物:约翰华生,是当时美国心理学界的领军人物
      • 行为主义发生在认知主义(前提:计算机技术发展、系统论、控制论、结构功能主义、数学系统/大数据)之前,是20世纪20时代
      • 后神学时代,以大学话语的方式切入人类心智现象的有两大:实验心理学、临床精神分析(主要课题:癔症化。癔症化本身越来越具有自反性/反射性self referential)。他们当时面临的是现代性的爆发、以及大学话语的普及(20世纪学术大众化,不再精英化),这会导致一个结果,癔症化的形态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反射性。在当时,社会话语的复杂程度升级了、普遍化了,意识形态的结构也二阶化了,1-1-3比较多了
      • 心理学共同体现在都是建制国家/大的学术资本主义/学术机器在养着,本身和一些权力机构/法权机制都是有勾连的,靠僵死的术语体系和指标系统,然后想要对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定性、定制、定量的一个把握,在知识合法性上都存疑的。而且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可能就不认可你的心理学范式,对于你本身社会建设和意识形态反感,这种情况下你对他的姿态就很存疑,如果他指向你利益本身、你的道统、你的学术话语的合法性本身的时候,这种情况你怎么评价他?
      • 1111到1114的4个都是没有内在性的,第一个是科学还原论,变成物理还原论、粒子、电信号了;第二个建构社会关系、权力网络,权力关系又是模型;第三个认知模型、算法、图灵机模型、原包机模型;最后到这里一开始就撤守了,对于精神内在的这些体验不描述,不描述不仅是一个学术的这样的一个立场,也是某种意义上是政治正确
        • 对于大人物、精英,比如律师,只要保证他被这个行政系统、社会监管体系发现的行为是合法的,那他就是个合法的人。很容易就是成为上位者的为尊者讳,不讨论他内在世界,对下位者直接对他行为主义
    • 规制性的力量就是它的秩序,说穿就是state的强力,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验操作研究都需要state强力来赋予它合法性,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他从一开始就已经侵犯人的、限定人的行为自由的、剥夺人的主观意志的,给你做的心理学评估完全无视你的第一人称的话语/内容,把这些东西加以行为主义的分类(分类本身用语言活动,语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强力)
      • 它无视主体的内在视域在心理学具有独立性,但是他默认行为的心理学价值,行为就是主体间视域,他需要主体间视域来确证一个行为
      •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反思,起效果就行了,是对主体间的一个主导性的判断评价框架是否起效果,这个判断评价谁来评价?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反思
    • 预设了一个公开的、均衡的、旁观者的一个视角,大家都是这样看的,行为被看成是一个客观世界,他使得主体间的一个评价体系里面的一个参数指标发生了变化,就是客观行为
      • 实际上它是最依赖于一种外在的内在性,它归根结底是依赖于内在性的,只不过这个内在性把自己伪装起来,伪装成是外在的、超验的
      • 先验只是一个本质直观可以把握的先验框架,可以用现象学悬置的一些方法切中他的。但是对于行为主义者来说,客观性对他来说是超验主体间性,是一个超越性的、客观的主体间性。客观的主体间性就是客观性,它变成totalogy同义反复,一个客观的超越性transcendent的主体间性本身支撑了客观原因,而这个主体间性就是科学大他者的视角,这个Truth真值一般是默认的,默认自己观察东西就是中立客观的,自居为我就是大他者,给你写诊疗术的时候不要反思的
      • 这个东西是极为邪恶的。这个一方面是行为主义疗法,比如电疗;另外一方面把人当动物,比如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 最低等的宣传是用行为主义的方法的,大喇叭无限放一千次一万次,让你耳朵听的生茧了,或者拼了命的让你做一件事,重复做、重复做、重复做喊口号、重复做喊口号。但是行为主义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于部分人口是起作用的,it works but its wrong。如果一个体系需要用这种方式来维持自己的话,就已经走上不归路了
      • 如果研究心理学、人类心灵现象,要有一个诊疗的意愿、分析的意愿、理解的意愿,要细致,最起码把它作为一个结构主义的符号系统去把握,不要把它做成数理模型,要明确的意识到主体性具有优先性,因为你自己是条命,你自己是在你的主体性里面的,还有一个平等,你的主体性也是和他人平等的,这个平等不意味着说你的主体性可以窃据一个超越性的主体间性的位置,说所谓”我是中立客观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你们全是我研究对象”。梅青格的认识论闭合无我论让你闭合的太过分了,一点反思性都没有,才会变成行为主义者
    • 操作行为主义11411(可控的世界),1(可操作对象),4(内在性消解),1(一切秩序都是变量关系)
      • 所谓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内在领域的邪恶进军
        • 代表人物:克拉克赫尔、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这里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 新行为主义,因为开始讲内在性(意识的内在、人的内在体验),但这个内在性也是机械主义、物理主义的内在性
        • 凭什么说内在的东西可以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知识标准之下是可以当报告用的、可以用的、讨论的、言说的?黑箱里面的东西凭什么说?它是靠的操作主义。当然还有新新行为主义,很恶心的,为了吃饭,它有用,特别是对于军方有用,还有对动物实验。它有经济价值,代表他人类极野蛮的一面,伪装成是对教育有用,表面上看这个东西是运用在教育里面的,批量化的工业人口的批量教育,这引入了有用,在冷战时期可以让你的工业人口具有高组织度,具有高意识形态凝聚力、国族认同,强化,动物行为主义来做
        • 在经典行为主义的公式stimulate and reaction刺激和反应之间,又加了一个mediator中介子,这个中介就是黑箱里面的一些要素。对行为主义来说心灵是个黑箱,但是这个黑箱内部的一些要素可以有合法性了,可以叫做中介子或者中间变量。S自变量,R因变量,中间多了一个中间变量可以讨论
          • 对于人类来说,中间变量比如有欲望、认知这种东西
          • 这个东西凭什么可以描述它呢?它不是第一人称报告吗?精神上/心理体验上的内在的吗?按照操作行为主义,只要他能操作,他就可以作为中介子,中间变量就可以有合法的一个要素的地位
        • 非常邪恶。这种操作行为主义归根结底是一种纯控制论性的,用统计性的一个数理模型,操作可以来统计,可以直接观测到的行为变量太少了,这个时候要把研究者本人的行为可以定向去操作的一些变量、做的一些事情也计算在内。要意识到操作本身被当成是行为,就形成一个行为网络,行为相互之间都是可操作的,相互之间都是以某种中介子做中介的,还是依赖于一种统一的、暴力的、物理主义的、机械主义的、描述性的话语
      • 主动的就是操作,被动的就是行为。主动的就是我心理学家,人上人、控制者、有权利的;弱的就是行为,被观测的、被控制的、被激活的
        • 操作者自己的操作也看成一种行为,但是操作本身的发生学机制、所谓的中立客观的心理学活动背后的认知、欲望这些因素是什么,他们是不反思的,don’t care,是他从上面的主子那边接过来的任务
        • 操作行为主义实际上背后是导向了一种社会治理模式,这种社会治理模式也是继续无视内在性的,首先它具有可操作性,什么是它可操作、它可控的,才把它作为变量。但是不反思一下操作性本身、操作平台本身、观察域,评价哪些东西可操作哪些东西不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本身是不是心智性的?内在的?至少它是封闭的、透明的
        • 他的屁股歪,但是又不承认自己屁股歪
      • 背景性秩序的权力强力的发生学机制、持存机制、再生产机制、对外的同质化吞噬、把这些东西总体化的一些机制通通不反思
        • 是现代暴戾的、机械物理主义的、技术主义的那种政权的实现方式,说穿了是政治权力。谁拳头大、谁控制、谁可以搞、谁可以强迫就屌,背后是一个很邪恶的意识形态
      • 世界上具有本体论价值的只有一种东西:可操作的对象。这个可操作的对象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中间变量,只要他可操作,但是什么叫可操作?可操作性本身不反思,可控性本身不反思
      • 对内在性用机械主义、物理主义的方式消解掉,不承认内在体验认识的维度的尊严,认识论上根本不反思
      • 标准的保守主义形态,认为这个世界上这种变量网/参数网(统计学的方式把概率性的做出来),只要我是一个统治者,可以通过我对这个社会管控秩序的监听和侦查、刺探权来控制,这是非常邪恶的,把整个活生生的现实都切开来编制成一个变量体系的网络,这是错误的。各式各样的机制不停的在断裂、出问题的,根本不能够用统计学的模型这样去切
        • 这种视角会带来极端的人道主义灾难、极端的技术专制主义,是毫无人性的
        • 依赖这种体系来对现代社会加以管控的社会模型终究会出问题,除非有整个世界为他的不一致性买单,只有美国可以玩这种东西,最终塑造出来肯定是个理性暴烈文明。这套治理体系模型(选票政治)会不停的输出外部性(比如对外输出战争),这种体系要维持自己付出的代价往往不是他自己买单的,比如货币体系
    • 目的行为主义11421(世界),1(客观现实),4(太复杂的黑箱),2(分子的/离散的 VS 摩尔的/整体的/聚合的(一个复杂的底层因果网络,是超认识的,无法说清的))
      • “现实太复杂,生活很简单”婚恋平台的运作机制,吃瓜群众的意识形态
        • 代表人物:爱德华托尔曼(美国心理学家,在德国受的格式塔心理学训练,比较侧重整体主义)
        • 整体主义行为主义(摩尔行为主义)的一个代表,而传统的行为主义叫做分子行为主义。当时很多学科比如社会学、经济学都有分子主义和摩尔主义,moler和mocular的对立
          • 传统行为主义的概率论网用了贝叶斯网,每一个行为都当一个节点要算进去。操作主义还要夸张,每个可操作项都要算一个节点做一个概率论的网,然后在这个概率论的网里面用贝叶斯原理算每个节点的概率、效率、内在性知识的确信度,这种实验做起来数据量太大了,而且没办法先算外面再算里面,只能局部的算
        • 摩尔是分子量单位,要素有很多而且是绵密的,这个时候分子行为就开始过渡到一种摩尔行为,这个摩尔行为某种意义上就可以讨论意向性、对于环境的认知、背景语境、潜在的学习,它是和环境发生一个整体的互动的,在环境当中由环境默认的预示了许多的要素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行为的
      • 归根结底还是物理秩序或者行为主义操作主义的一种秩序铺满的一个场
      • 这个客观现实没有办法像操作主义那样一个个拎出来都描述清楚,太难了太多了
      • 这个黑箱太复杂了,里面的参量太多了,所以我们就放弃认识了,还是用一些概率学的模型去解释,只能把它简化成一些行为,这些行为是宏观的(具有某些内在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有底层的分子现实集群过多了之后涌现出来,微观层面还是物理决定论,还是没有心理),不应该像操作主义那样搞出孤立的一些行为,因为它背后有过多的参量,比如认知、倾向性、欲望、心理习惯等,可操作的参量太多了
        • 没有办法建构认识论模型来解释这个学科内在的僵局,在本体论上或在一个发生学的底层发生学机制上,无数参量之间都遵守一种很严格的物理机制或者还原论的机械主义的机制,但是到了现象层面/具体的运动他的行为又没有了。整个系统会符号化,它的底层是符号化好了的,但是在往上一些层面的一些太复杂的机制不涌了、失败了、被屏蔽掉了,至于为什么失败、屏蔽掉了不反思的
      • 没有办法再从底层搭建概率学网络的模型,就要用一些主观的指标了,比如强化等级,靠心理学家来评判了,简单说就是打优良、不再需要算分数了。放宽了统计学底层报告的标准
        • 在现象层面或者宏观现象层面,会发现那种可操作的要素是无限可分的,那么不得不聚合。心理现象本身就是一种不得不聚合
      • 婚恋平台,搞运营的,就是这样毛估估,把客户当成定向强化,运营投放广告、买流量说穿了就是定向强化,强化到什么程度?就是他有一个目的性把它创造好了
        • 为什么运营或者市场营销那些人比较容易有这种意识形态?因为他做多了之后,就会觉得婚恋平台里面所谓的真爱都是他操作、炮制出来的,归根结底没有真爱、没有内在精神灵魂的东西,全是我刻意让你爱上谁,我怎么来架设、我怎么去强化你、怎么一波波的去推/造势、一波波发软文,原来这些人的所谓的第一人称的真爱、他体验到内在的那些目的、精神、自我认同全是我操作出来的。这些人就会容易染上这种意识形态,会觉得精神这个维度宏观来看有,但它也是个幻想,微观来看通通只是那么多的要素、环节的一个聚合而已
        • 是一种现代意识形态,由于目的论上是2,会有一定的敞开性、冒险精神,但是在认识论上是完全没有反思的,会容易变两极管,特别是工作认真的小白领,遇到社会公共话题的时候就会变成二极管。一方面他觉得底层现实太复杂,他不敢去了解,底层现实想的很复杂;另外一方面他想要下一些宏观上目的性导向性的那种大棋、想去吵架,这个又把它想的很有效。他的现实主义就是一种失败主义,而他的理想主义就是云端吵架
        • 这种意识形态也是癔症化的意识形态,他不知道底层到底想怎么样。看个直播或者新闻就义愤填膺,但是真的让他了解现实又太复杂了,不了解。吵架吵输了,他又转进到这个现实,现实很复杂,你想的那么简单,我没有输,吵赢了他就觉得这个超越现实的层面/道德层面/真理的层面/吵架吵赢的这个层面很重要,赢了就很重要,败了就说你说的有可能是错的、不是这样的
        • 绝大部分1142的人都是很平凡的人,他的否定性就是最后这个2上面有一定的敞开,有一点自我内在冲突否定的维度,认识论上不反思,很笨的,不知道知识的发生学、不知道内在体验的发生学机制,甚至都不知道内在体验的维度和外部世界是不一样的,即事物本身和内在体验中间有个最小差异他也是不知道的。前面又是一个死硬的科学实在论者,相信科学、相信公理,吵架吵到后面就是哪个权威出来给我背书,知乎、微博上那种吵架的基本上都是这个意识形态,自居理中客(1-1)又有立场(2),但是又不去观察这个真正的现实(4),投入很多学习成本、把握很多个参数的那种现实模型他不去建构,因为他是宏观的,不到真正的那么多要素里面,这种就是吃瓜群众,吃的都是现成的瓜,是一个宏观的、有很明确的倾向性、目的性的那种话语叙事,他去探讨这东西,一天到晚吵这东西
        • 1142的人很笨,但最后2是开放的,而1141的人是很邪恶的。1141的人如果去办公室里面去干活的话,也会干的非常认真,但是就盯着一两个关键要素,只赚钱,他觉得这个底层这个离散要素里面都是钱,都可以用钱来去买。1142的人工作很认真,但是喜欢下大棋,喜欢找巧、找窍门,什么事半功倍、什么四两拨千斤,喜欢去找宏观层面的那种东西来整体的去解决微观的那么多要素,然后又喜欢吃瓜的那种白领,又比较笨,认识论上根本没有立场,又相信科学,普通本科毕业的,平时也打游戏的这种人
    • 应用行为主义11431(世界(秩序性,融贯的,小的拼成复杂的)),1(行为(客观现实)),4(内在精神不存在),3(分子的单个行为(充足根据律) VS 整体宏观的行为(底层混乱系统不可知论),由)
      • 小男小女买买奶茶、发发表情、积累好感的恋爱方式背后的意识形态
        • 代表刊物/共同体:《组织行为管理杂志》
        • 在美国的心理学主流已经不再是行为主义了,但这帮搞行为主义的人要吃饭,就教育自闭症患者能够独立生活、最低限度的语言交流。应用行为分析主要是应用在自闭症儿童上面,一开始是从这来的,后面被广泛应用在比如动物训练、罪犯矫正、特殊教育、疾病预防(比如HIV预防、风险性疾病的预防)、培训机构的廉价培训
        • S(刺激)-R(反应)-C(结果)模型,更强调的是刺激反应之后要立刻给予一个强化reinforcement,就是积极强化,一般都是positive的,特别是对于自闭症儿童一般都是给奖励的,不会给negative的,只是会纠正他。背后就是一个经典行为主义模型(斯金纳、华生)
          • 分段式的,shaping塑造行为,提示promote,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患儿在没有提示情况下可以自己独立搞定
      • 这里的客观现实/发生的行为得有独立发生,目的是要能够让他独立发生出来,不需要我去给他下暗示、提醒、引导、强迫。在本体论上更侧重这一点,色彩上更需要你是主动的去搞
      • 行为主义无意识的走向自己的反面,通过把行为分解为很多小行为,就是想要从外而内连成一个连续的目的链条,这是内在的,实际上就是走向行为主义的反面,有一个可以外显的心理,让他的行为不仅是给一个刺激他去动,自闭症儿童痊愈的标志就是他的行为不需要别人催促他、他自己会有行为,使得行为具有某种内在的自发性spontaneity、自主性的产生出来,就使得行为不仅是行为
      • 无数个简单行为(充足根据率)的一个混沌系统,会发生一种机制,这个机制会让涌现出的行为当中表现出一种主观的、自主性的、发起性、自发起的一种性质,只不过它不会被认识论化,不会在认识论上得到一个描述,因为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范式,但是在目的论上预设了无数个简单行为形成的网络每一个都可以去强化、变得可以自己自动的发生,自然而然的它会有一个有机化、成组织的、自发起的一个机制,自己把自己涌现出来,使得一些行为看上去就具有某种内在的自主性
        • 可以看成是把格式塔进一步的运用到了行为主心理学里面去
      • 这种意识形态在现实当中,就是觉得小恩惠可以积累、日行一善,比如天天给喜欢的女生买奶茶的,就是用奶茶去强化女生对他的好感。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点滴的与人和善相处,来改善自己的人缘、有一个温和的气场让周围人都喜欢你,喜欢施小恩惠的这些人。因为他觉得这个简单行为/微观行为是可以积累的、塑造的、shaping的,让那个对象心中爆发出忽然之间爱上我、油然产生一个内在的自主性/自发性,”已经习惯了天天喝我的奶茶”,这是一个标准的意识形态,实际上骨子里是不尊重这个对象的,把那个人当自闭患者,觉得自己可以用这种简单行为累计叠加的这种方式去塑造这个人、甚至塑造他的心灵、塑造他根底的自主的一个倾向性,”爱上我、被我迷住、意识到我很重要”
        • 职场那种微弱的、甜甜的恋爱背后的意识形态
        • 一种温和的中右翼的小保守
        • 用微观的简单行为、微弱到几乎会被忽视的一些行为来表达立场,慢慢的来表达和塑造关系
    • 社会行为主义11441(世界,社会(符号性互动场)),1(可以进行秩序性/符号性互动的物质),4(主动消解心灵的内在性),4(实用主义的立场) + 喜欢”玩梗”背后的意识形态,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 代表人物:乔治-赫尔伯特-米德(实用主义者) - 会把自我self、thought、mind,包括语言language、meaninging这些精神性、内在的东西都消解成交往活动interaction,这个interaction是可以外部观察的,都是行为主义的、实用主义的 - 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social preferences,把心理学的东西还原成社会活动、社会互动interaction,外一方面他又把社会本身消解成symbolic interaction符号性的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再进一步都是用一些物理实在论的、科学实在论、物理还原主义的东西去描述他们。都是用一种传统行为主义的外部观察,然后概率学统计的方式去描述 - 行为主义最后走向一种外部观察的兼具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特点/性质的经验主义的社会学,是一个很糙的社会学 + 场域论这个世界会被米德理解成是一个符号空间、符号学空间、象征空间,里面白嫖一些互动性的象征活动,所以米德理解这个世界是一个物理主义世界、也是一个科学实在论的世界,但是可以白嫖符号性的互动的。在这个场里面就会有一些东西会服从符号性的秩序,这些东西会互相影响,彼此形成因果性的关联网络 + 实用主义的立场,没有终极目的,世界没有基本运行的方向性。没有不是符号性互动的超语言,不存在终极律令,没有一套秩序是这个场里的万事万物的符号性互动背后的秩序,尤其在人的、人际社会的方向互动之外并没有一个终极律令,所以米德的书也是一种反总体主义的、反集权主义的,也是Anti Totalitalism的 - 比较笨,不过也有光彩之处,即没有终极语言,没有一个在符号性互动之外的、额外的一个规则 - 但是它只是表面上坚持这一点、实际场域论上还是预设了有符号性互动的那个场、可以白嫖的那个场,那个场意味着这些符号性互动再怎么样也不会超出一个限度,必须要有一个场能够维系这些符号性的互动都是平等的,所以米德的书里面反总体主义还有一个价值就是追求平等,所有的符号性互动都是相对平等的 + 对应的现实生活中的就是玩梗,玩梗玩多了就变成社会通用话语了,通过玩梗来识别这个人懂不懂、有没有一个内在的活跃性、是不是自己人、是不是同好。玩梗背后的意识形态就是这个1144社会行为主义,要通过外部的行为——有没有玩梗的能力来识别这个人的社会性的身份,还自以为通过玩外部的梗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内在世界、内在的一个纵深。反过来就是认为内在的纵深、内在心灵的深度是从一个人玩弄象征符号、社会话语里面的流行符号、那些梗、社会符号性互动的游戏来表明的。越喜欢玩梗,就越以这种方式来不断的确认自己内在世界的纵深性、内在世界的深度。实际上是肤浅的、廉价的,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 假如米德代表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话,这种后现代主义者可能一天到晚就是玩梗,以玩梗作为一种基本享乐方式,其实很平凡的,实际上他的生活是漫无目的的,也不知道他的价值是什么、他要追求什么,在认识论上也不反思的,对于前面两大秩序场域论(基本规则、基本社会的稳定性)、本体论(世界上到底什么重要,钱、权、暴力,还有性),依附于一个社会权威的一个知识性的话语的,都是不反思的 - 对前面两个很驯服,后面两个不反思,刻意不反思,使得自己可以不停的玩梗,通过玩梗来让自己感觉到自己具有社会性、是处在一个社会共同体,觉得自己是有内在性、有心灵的纵深,通过玩梗来识别他人的能力、是不是和我一样具有某种精神上的内在性、内在特质

1-1复习

1-1实际上可以叫做”布尔乔亚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 —— 这也是它的实质

它为了把它意识形态化,这种科学主义就变成了一种实在论。但是这种实在论可能是机械的、有机的,甚至可能是结构性的,甚至有可能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这种实在论的机械性就会变成一种物理主义,它的有机性就会变成一种社会建构论,它的结构性(一个符号系统的自治性)就会变成一种认知主义,一种实用主义姿态就会变成一种行为主义

这个意识形态的丑闻或暧昧性就在于,它实际上是想在科学主义之外,还有一个人的地位、一个人的status,它始终是人类中心主义

  • 物理主义通通都是以人类视角下的一些”人造模型论”作为这个实在的化身,作为所谓的中立客观的实在化身,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物理主义的
  • 物理主义下面的有机进化论,也是以人类为中心、为目标的,它物理的那种消费论、整个人类快感的增殖积累,也是以人类为中心的
  • 物理主义最后的虚无主义,也是以人类安危为终极担忧,为人类的命运”被系统外的更强的力量主宰”感到的一种悲伤,实际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
  • 社会建构论更不用说了,社会性对于科学话语本身就开始介入进来,人的那个维度、活动的维度、心灵的高贵的社会性的实践、社会性的精神思想、或者人七情六欲,这些东西都会影响科学话语
  • 认知主义更不要说了,认知主义把功能那个层面(设计层、软件层、设计软件层、心灵那层、智性那层、功能层面、函向层面),它具有它的独立性、自主性,是一个结构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翻版
    • 认知主义,尤其是为了智性的、意识的模型可以和物理的模型看成是平等的,把”人类的精神”看成是和”世界那些真实的东西”是有同样的本体论地位的
  • 行为主义看上去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实际上它反的是那些会被操作的/失控的/被操纵的人类(比如罪犯、自闭症患者、布尔乔亚眼中处在动物层面的流水线工人),实际上是高种姓人类中心主义。高种姓的人类不会出现在行为主义的视线之下,因为行为主义研究的视线本身是由这些高级布尔乔亚、Ruler投射出来的。所以行为主义是最人类中心主义的,它不要弄个模型、符号结构、发生学机制、冲突的因素,它把人类直接变成这个场域的至高视野

所以布尔乔亚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它的场域1,归根结底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视域,一个以人为目的的一个世界,当然这个”人”通通是布尔乔亚”男权”(父姓话语的律令体系,规定了什么是高雅的、文明的、正义的、正当的,在符号学上是主人话语Master Discourse)主义支持者

我们必须以这个布尔乔亚的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视角,去摧毁它、揭露它。然后我们才能提出自己的4-1(普罗大众的一种科学体系)。由于目前的现实状况是科学实在论的话语作为一个很强势的意识形态,所以我们普罗大众的科学体系的切入点,先是批判性的,先是意识形态批判。因为不进行这样的意识形态批判、不把这些成型的话语体系当中的意识形态性给揭露出来,就不能够在一个所谓的人类(高级布尔乔亚、律令体系下的那些人,既得利益者)中心主义的视域上摆脱,要摆脱它的话就是要通过意识形态批判

我们现在的乔亚的科学话语的体系,以及支撑这种科学话语体系背后那个价值性的律令体系,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以及什么是现实什么是不现实,会发现会有一个交叉分裂:

  • 仆从性的布尔乔亚的学术话语,它给出来的答案是关于”什么是存在”
  • 主人性的Capitalist价值话语/价值权威,它给出的意见、律令则是”应当、应然”

理论家就会发现,弱的(仆从性的布尔乔亚学术话语)拿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强的一个(主人性的Capitalist价值话语/价值权威)拿了一个不太重要的一个东西。所以理论家,特别是马克思会先摧毁、揭露布尔乔亚的学术话语,把”何为存在、存在者、何为现实、何为真实、什么是的是”这些话语先给干掉,因为比较弱,晚期的时候再干主人性的Capitalist价值话语/价值权威(也会通过一些机制变成看上去实然的,即客观化Objectivized//不是客体化Objectification),这种价值权威就会把自己由价值性的判断变成一种客观性的判断,不过还没有走到那一步直接变成客体,大家都知道是虚的,比如布尔乔亚的雇佣制下的职业道德,它不会变成一个客体、变成一个硬的现实的东西,所以它有它无能的地方,它不能够凭空造出那种模型(明显的反社会生产规律的)然后说它是实在,而仆从性的学术话语、大学话语、布尔乔亚科学主义话语则可以宣称一些模型就是现实、现实物质、就是真的。所以很多思想家先干它的本体论

虚构

虚构本身具有现实的力量
资本主义的9意识形态:本身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并非洗脑。为了让别人昏睡,他自己也不得不假装昏睡,哪怕他的第一人称主观意识是”清醒”的,”钱这种东西嘛”,他仍会在行为上服从金钱至上。虚构改变了现实,这才是意识形态机制

主体/实体

先验:”操作系统”,先验视域,1、”世界”是操作系统模拟出来的,2、先验主体本身是无法被模拟出来的
先验主体性:”操作系统”版本,黑格尔、康德、笛卡尔、费希特等主体性

【二十五分钟哲学】主体和实体的关系(从康德到黑格尔)

哲学”主体”,在关系中把握:
主体 ——客体化(投射)——》 客体(对象、身体、中心化自我)//客体化=对象化
主体 ———— 实体:
1、康德:主体(先验统觉) ———— (实体物自体):割裂/分离的
2、黑格尔:实体(精神) ——催动——》 主体(中介/滤镜) —— 》 世界涌现,实体总是主体化的,无能的主体(无法把握物自体和自己存在的根基),实体的自我把握就是主体。主体不是实体,实体是主体

虚无 -》”真空”:
希格斯场(齐泽克):

  • 打开的情况下:纯背景性的真空,廓清/抹平的背景:离子/能量:有差异 -》非对称(可以有东西存在)
    • 希格斯场更倾向于打开,从能量上所需比关闭更少(物理上,所有场更倾向于停留在更容易存在的方式,即能量少易存在)
    • 存在论下,(能量)有《 无,而有更容易维持,更易存在,回答了为什么有东西,而不是什么都没有
  • 关闭的情况下:背景关闭,纯无(物理学意义上),真的无,无差异 -》 完全对称
    • 希格斯粒子:上帝粒子(赋予质量,关闭情况下,场里的基本粒子无法获得能量)

“无”这种廓清的力量(海德格尔/道家:不是纯无,是动态过程)是否定性(拉康/齐泽克/黑格尔:纯否定性:整个世界唯有主体《意识的拥有者:革命性的主体》拥有这个能力)的,不会被符号系统(操作系统/先验主体性)指称的(非法操作/超越性的)

现代哲学历史

笛卡尔主义:想要任意篡改世界/通过怀疑论消解整个世界会撞到”真”观念,硬的实在性,来自他者的异质性,超级管理员-》上帝。上帝/管理员-》离线状态(上帝已死)
东方化笛卡尔主义/苏轼:A.人间如梦(面对命运的慨叹); B.除非知道怎么”醒”,否则就无法讨论”梦”; C.所以这个”醒”是超越一切梦的; D.这个”醒”就是命运; E.命运是”非梦”,命运(上帝)不做梦,却使得一切”如梦”
笛卡尔式单相思:我心里有一种对你的爱,这个观念一定来自于你的(我确定我自己是不可爱的),所以这个爱肯定不来自于我,所以这个爱来自于你//逼迫对方给出一个她自己没有的东西//爱-》”真”,你-》超越性的上帝
怀疑论:主观内在的东西有没可能是假的,超级管理员给我造假的

斯宾诺莎:批判笛卡尔,上帝离线渎神。管理员不是外在的,而是这个操作系统本身,你只是里面的一部分/一个环节。静谧主义。无限月读,宇宙即上帝,程序员和他的程序是一体的。实体一元论,物质(一阶)+心灵(二阶/自反性)
爱情(恋母情结):母子共同体,回到安全/同一的状态,回归-》大全(母亲)缺失的一小部分-》获得安宁
无限月读,永远做梦,不要醒来

莱布尼兹:克服斯宾诺莎的无限月读,单子论,无限无限月读,单子的本质就是思(二阶认同/反思性)
精致利己主义之间爱情:谁爱谁更多(感受),A和B之间的爱情

梦和醒的关系

【25分钟哲学】梦和醒的关系

梦是一阶的,醒是多阶的(至少是二阶的)

Non-all非全结构:

东方笛卡尔主义(苏轼):
A、人生如梦
B、除非知道"醒",不可能谈论"梦"
C、这个"例外"就是"命运"
D、命运是"非-梦",却使得一切都"如梦"

全称谓词要起作用,一定预设一个例外,就是Non-all,命运就是Non-all、那个唯一不像梦的东西。要定义梦,就一定需要一个内核(命运),自己是隐藏起来、看上去好像超越梦之外,实际是梦的定义,所有东西必须面对这个内核/命运,这个非常暴力、外面强加直接起作用的必然性,才能体验到什么是梦。把握整体永远要有个对立面,阿基米德点,就是这个非全non-all,在这个辩证法里就是命运,命运本身是个非梦,所以它就是梦本身,所谓命运就是最像梦的东西

梦本身即是是一种mini命运(non-all),做梦的时候是不会对这个命运进行反思的,进行一种直接认同,因此说是一阶的,无自反性

醒是对梦(非全)进行反思,作为另一个(愚蠢的)梦。醒并不是自我反思self-reflexive的,是other-reflexive通过他人做中介,以他者的梦作为对立面拉开距离,有本来有直接效力的东西投射到他人,就不再有效力,只在当下起作用

例子:和水军辩论,你觉得自己是清醒的,实际只是设立对立面是在做梦,”他像做梦一样”,就会感到自己是清醒的。所以清醒是二阶状态,以他人的一阶状态作为一个批判对象,跳出来的一个二阶状态

“蝶梦周、周梦蝶”。不是对称关系。1、”梦为蝶”是直接的、不反思的、命运强加的。2、醒了之后,通过对前者的反思,”蝶梦(醒为)周”是二阶的,需要对前者否定才行,建立在一阶否定上才能获得醒后的二阶。所以只存在梦蝶,不存在周梦蝶。3、”周梦(为)蝶”,这里的蝴蝶不是我了,是回忆的对象,拉过来作为对立面的对象,所以是三阶状态,反思梦

前康德哲学总结

游戏比喻:
笛卡尔:页游FLASH -》文件存在服务器里,心灵是网页
斯宾诺莎:单机狂魔,我的世界就是大型单机游戏,管理员就是游戏本身(有时会人格化/象征性)。也不需要玩家-》放置型游戏,游戏自己玩自己
莱布尼兹:端游(网游),本地有客户端(无限/单子),上帝客户端即服务端(超强算力),私人副本(心灵),公共区(上帝的心灵~类似斯宾诺莎的单机)

理性主义VS经验主义是在莱布尼兹主义基础上的(端游):
1、本地改派:继承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的传统,理性主义(破解本地文件/客户端),修改器(改数值/内存、改速度、改存档)。神秘主义者/迷信
2、公共技术派:拒绝修改本地文件,主要研究公共区(服务端)、PVP技能、活动,客观的东西。卡BUG、研究套路。休谟:经验主义怀疑论(服务器的核心数据、计算过程,我们客户端是没有访问权的,因果性,客户端只能接受相继发生的一个运算结果/显示代码,只能把握连续性)

康德主义:本地客户端不是无条件接受并显示出来的,服务器(物自体)——》数据(随接随毁),立刻破译(先验主体性)转存为可读的本地文件显示出来。反向破译服务端代码是非法的。纯粹理性批判。破译源代码就是形而上学(莱布尼兹时代是可行的,到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不可能的)。MOD玩家(非服务器本地MOD文件),1、强化插件类 ———— 自然科学;2、数值计算类 ———— 数学;3、MOD管理类 ———— 逻辑学
MOD可以反向试探服务端,(实践)可以间接探知源代码/相当于物自体,把每个个体的客户端作为debuger,产生结果的普遍有效性看成是实在性
主导了二十世纪前叶的科学革命的产生

康德,实践理论批判,理论实践&道德实践:mini mod
世界这个游戏本身没有主线任务。唯一的任务就是实践(不停做mod,发布,让所有人debug)。康德的伦理主体是一个debug程序员。普遍必然化,Mod群组比原本更好
康德主义:人、上帝、平等。世界上所有本地文件都mod化后,上帝邀请你(民间大神)成为程序员(制作组)
目的论,实践主体,世界自我修复
上帝存在,完满,灵魂不朽

费希特:Mod发布了无数,从未有补丁存在。所以根本没有服务端(唯我论,mod合集)。整个世界是通过自我意识(主体性/本地文件)建构出来的
否定性哲学(存在否定性过剩的危机):不存在肯定性的存在。自我的否定性运动
私服大佬:每个个体相互之间都有”自我”作为通讯接口来实现客户端之间的互联。私服之间有互相通信协议,为了避免唯我论他者的存在被消解,付出代价就是自我也被消解掉,最终会走向无我论
(阶级立场/马克思《- ) 伦理立场 -》本体立场
不存在原始文件(物自体),只存在本地文件(同一者:一致性、实在性,前直观的我)-》原初动力/anstoss
(通过直观活动) -》玩家:我 && 游戏:非我(“虚拟机”) -》衍生出世界

谢林:康德 -》本地无公共文件;费希特 -》只有本地,无公共端 -》都不自由 -》谢林 -》无公共端,也无本地端 -》云
每个本地客户端都是云服务器模拟出来的,每个”小的自我”(客户端)都是整个宇宙为基础模拟出来的,共享底层硬件
云服务器本身内在的裂痕 -》分出两部分:(主体)客户端 && “服务端”(虚假的/不可访问者,维系一种否定性,模拟出(假的)超越性的维度(幻象,指引你去克服它))。同一哲学(主体与实体),肯定哲学
宗教方式克服,云服务器升级游戏。主体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上帝 -》制造AI(现代科技目的论时代),主体进化,谢林主义的宗教热忱。形成一个数据模拟体系,在现实宇宙中演化出来,我的自我意识就可以被捕获,投射到新的载体

黑格尔:谢林 -》进步主义进化;黑格尔 -》回溯性运动(未来决定当下,未来矛盾越来越尖锐)
这个云中毒(无限重复/恶的无限)了。所有一切都是云生成的(黑格尔决定唯心主义),除了主体不是云生成的,主体最终道成肉身(头盖骨/对立面/最他者性、异质性的东西/你内在最不是你的东西==”自由”==不得不去服从的必然性)。因为云中毒了,生成的也是中毒的,因此云自我救赎甩出一部分(主体/U盘)出来,包含最纯粹的概念(有/无/中心/中介/尚未污染的源代码)。U盘缓慢的计算(不知道被污染的底层算法,用无知/纯净的算法来生成简单的/美的/有意义的东西),目的是拯救被污染的云世界(无数无意义数据),不停算出表现/感知、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文化、价值、情感,有意义的东西),将这些数据重新导回云中(替代无聊的一面) -》 U盘恢复系统

云(绝对精神)遭到巨大危机,陷于恶的无限 -》 一定有”自我”存在,(无知/无能)屏蔽底层无穷无尽混乱/无意义的东西,感知云中基本的矛盾,生成有意义的图景、文化、历史

【现代哲学史】终·黑格尔:原来主体是用来恢复系统的U盘!

拉康

【一小时哲学·精神分析】生肉未剪:拉康的符号学(大他者、原初能指、主人能指、幻想公式)

  • 符号链(能指链):有问题/虚假的”存在”,内在不一致性,是某种机制投射出来的幻觉,无法实体化
    • A:大他者:陷入其中,而不自觉,无法拉开距离
      • 结果:无限月读(无法被破解)
      • 过程:符号系统(先验主体性/操作系统):桌面呈现
      • 状态:母子共同体:不存在的”梦”,婴儿与母亲合二为一(无时间,但是时间性的一个环节)
        • 能指链的环节(第一节):回溯性建构出来的,不在能指链中,幻想出来的,过去
      • 化身:上帝、历史必然性
    • \A(A不存在):母子分离
      • “感受”到大他者不一致性
      • 大他者(母子共同体)自己把主体甩出来,主体就是大他者对于它自身不一致性的感受,主体认识大他者失败了
        • 不存在一个自我认识、自我一致的大他者,自己一定会分裂(分裂出主体)
    • S1(\A):父亲介入/父亲的符号律令/父权(把缺失、不在场变成一种积极的存在/权力):原初能指(能指链第一个)
      • 孩子就会进入性化过程,感受到缺失是可以用符号代替的,父亲的禁令(不得乱伦,父亲可以满足母亲,我不行)
      • 指称活动本身的失败,符号一定分裂为能指和所指
        • S1 -》 S1符号本身 && 空集(虚无:大他者不存在,无法找到自己实体性/一致性的基础)。符号秩序(隐匿的)不会在世界中现身
        • 无法被指称的符号本身:虚无、匮乏
    • Φ:阳具能指,phallus
      • 有了Φ就可以重新回到A
      • 弑父情结:S1 -》母子分离,无能,夺取父亲的Φ
        • 能令母亲快乐的东西:女性快感、女性性
    • $|a性化公式,主体在精神结果上变为男、女
      • 男孩:Φ是真实的,符号学禁令:不得露阴
        • 害怕被阉割(失去phallus) -》恐惧去势:神经症压抑,特定方式得到快感(阳具崇拜:MAGA、伟大、男权 && 女体崇拜)
        • 被phallus阉割的主体:$1,只要获得了$1a(女人)的青睐,就能突破存在论上的隔阂
          • $1a:$1的小他者,女体,幻想的神秘的无限享乐的小他者。扮演出phallus
      • 女孩:露阴禁令,双重恐惧/勒索,加倍的阉割
        • 我没有,男孩(符号学上)有。被逼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 为失去自己没有的东西而担心受怕
        • 她知道自己身上phallus是无/不存在,phallus无法施加效力给女性,(自己的爱欲领域)所有东西是可供愉悦的(受文化影响)。完全沉浸在爱欲中(男人觉得是一种神秘力量,反倒认为phallus存在)
        • 想要偷取phallus,$◊(幻想)a,小他者a就是phallus
        • 额外禁令:不得看男孩的阴部,会误以为男孩的阴部就是phallus(男孩有),只不过自己没有
      • 小他者:小客体、欲望的构成因素(让欲望的辩证法运动起来,有个轨道:幻想《- 构造出来)
        • 被遗漏/失去的那一部分,没有进入A
        • 系统无法模拟自己:无法将前符号学、前现象的实在呈现出来
        • $|a,$主体(没有自我存在的根基),无,纯粹的观察者,实体的自我认知界面,每个自我回去寻找自我存在的根基a(不会直接出现/显示),|幻想会出现,a会导致符号系统生成的图像围绕a产生扭曲
        • 爱情来临:$(主体)◊(幻想/爱上的对象展现出美好的形象)a(在另一个主体身上看到他失去的小碎片)
          • a无法显现,被驱逐,爱上一个人时,她身上没有一处是这个爱的原因
        • $(纯观察者主体) = a,a在下面支撑主体运行,是$前符号学实在的基础,符号系统是一层膜,包裹着a展开
        • a本身也不存在,非某种实体性的东西,只是A(大他者)符号系统的扭曲,非背后的物质。引力场的坍缩
        • 主体本身在符号系统背后遗失的自我同一性的根基,自我存在论的根基,会在爱上/憎恨某种东西上显现
          • 纳粹 -》 犹太人;单相思 -》 对方身上
          • 自我一致性的本体论的基础牵引着外在的符号学(感性的知觉世界)发生戏剧化的转化,这个人在你爱上她之前和之后的表现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莫名其妙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多出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小他者的作用:牵引着整个符号学的秩序发生扭转/改变),都包含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深意

拉康:世界是作为虚构小说一样被建构起来,建构的过程遵循的逻辑/机制是语言(符号学机制)

大他者补充

大他者是一个剩余性的概念,是”big brother”。社会成员之间互动(交往/影响)产生的结果/产物(社会活动总体)反过来控制了他自己,变成一套符号秩序(意识形态/制度)反过来限制每个个体,让其感到身不由己。需要有主人能指来缝合整个符号系统。不能第一人称化,也不能第二人称化,他者,没有积极的存在(“大他者也会通过物来凝视你”)。大他者的存在就是政治领域存在的明确表现

精神病是不理解大他者的。无法把这种剩余的支配性的力量、反过来支配每个个体行为的社会交往产物、符号性的政治领域看成是一个他者、一种异己性的力量,而把它当成属于自己的,大他者主体化,变成自己内在的一部分,主动认同为自己的秉性/癖好。认为自己真的是国王的那种国王 == 疯子,把社会交往产生的符号性产物(外在的符号性秩序)认为是自己内在的(自我的一部分),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国王

精神病:符号系统本身,在肉体上运行的时候,只模拟出了一个黏连的半独立的第一人称语音&视角,却没有顺利模拟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反性的虚拟人格
在拉康那里,精神病本质是对父之名的排斥。是象征秩序本身,没能接受人格化、中心化之后自己和自己拉出的那一段距离。象征秩序本身在生成一个清醒主体的过程中受阻碍了

早年与往年

早年拉康:(庸俗/流行的)存在主义者/本真主义 -》精神分析版本

镜像认同,想象性的认同:
小的时时 -》镜像阶段,将镜子里的镜像认同为自己,很开心。ego = 自我(是有一个构成过程的,镜像化过程)

本我(被超我压抑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内在的原始/兽性冲动) -》自我(想象性的,是超我对本我进行审查过程的中介/体验性的界面) -》超我(律令性的,super ego,性化的符号性秩序)。现象界ego和符号界super ego有很紧密的关系,super ego缝合了ego,把自我的想象力轮廓通过主动性的能指缝合起来

由于人类镜像认同,会把自己客体化(极致:客体化死亡),拉康认为最典型的幻想/镜像认同就是幻想自己能看见自己的葬礼(社会性评价),意味着认为大他者存在,而且在你死后还存在。早期拉康告诉你,精神分析就是让你不要去幻想看到自己的死亡,大他者的凝视会产生症状,会产生爱欲上的倒错、很多想象性的认同。(露阴癖:大他者的凝视是具有快感的,分享/取悦大他者作为一种快感)

小时候把镜像里的镜像,即a(小他者),构建自我认同,$|(镜子)a,镜子是纯粹的幻想,是完全整合的、平均的、彻底的、如实的自觉性反映。这会产生自恋(压抑性结构),婴儿会对自己的镜像/自我轮廓产生很大的顾恋,因此小朋友打针哭不是因为疼,是因为他的身体轮廓被侵犯了,身体轮廓被针刺穿了,所以痛苦 -》 隐喻:被父亲侵犯了(针刺入)

自我认同的基本结构是欺骗性的,这种整合出来的同一性/认同是欺骗性的,一个不是你的东西,它原初带有一种差异,不同文化结构里镜像结构也不一样。孩子从小某些部位受到创伤,在组建镜像的时候某些部位就不会被建构在里面,长大后会有原初的病理化的症状显现出来。(施虐欲:把自己看成大他者享乐的工具;受虐欲:把自己看成大他者享乐的对象。这个大他者具有残暴的、撕毁这个轮廓/镜子的)

早期拉康认为,分析师的伦理在于引导患者,将死亡不要看成是大他者凝视之下的客观事件,即逃避本真性。要把死亡主体化,面对你的存在的事实,”向死而生”的精神分析版本,将你的死亡本身主体化。这个死就是构成你生命的原初事件,只不过在不停推迟,你的生命需要通过死亡来逼迫你获得生存的动力

而不是把你的死亡放到时间轴的末端,看成未来一个事件,这个时间轴还能继续延续下去,死亡事件前是你的第一人称意识/自我在凝视一切,之后是大他者接管(帮我凝视这一切),这一切就变成客观历史、自然界,这些是臆症化的,幻想大他者在你死后还继续存在,实际上这个符号系统是靠你的大脑模拟出来的,死亡后就没了。这种死亡观是有快感的,自我视线与大他者凝视的视线重合,这种凝视是有快感的(一开始镜像认同时所把握的快感,那种心悦、开心、乐趣,因为不再是混沌状态,通过镜像感受到自己在物理世界上的完整性,它给你可靠性、安全感) -》获得上帝视角,自我主体性变为这个世界,产生全能快感,淫荡的快感(突破性禁忌),会觉得自己的死亡具有崇高感、有价值有意义的

你要通过结构主义的符号学方法、精神分析,去解构所有这些想象性认同的虚妄与自相矛盾,穿越幻想,回到符号系统背后无法遮盖的本真的维度(实在界:创伤性、想象性、符号系统本身回溯性建构出来的/黑格尔:实在界是画出来一个面纱,让你以为背后有东西,是一种表现的效果),要分析到底,直面幻想,让你在实在界颤抖,直面创伤性(不停醒着的激爽/清爽),像圣徒一样,让神圣的原初力量再来重构/整饬你的符号性系统

【一小时哲学·精神分析】早期拉康VS两种版本的晚期拉康

晚期拉康:
Miller认为是:自由保守主义的妥协者,类似伏尔泰。妥协在精神分析不要分析到底,点到即止,社会学/符号学功能恢复/能运行就行。符号学表层下有个爱欲的核,现在表现为圣状(只适用于精神病主体?),这是无法被精神分析消解的,核心性/原初本真的自我认同,主体性得以定义的快感,自我享乐的原初方式,符号系统本身的循环。总要有一个幻想/想象性认同/有一层大他者的膜/意识形态
Zizek解读为:”these non-fooled err”那些没有被愚弄/糊弄的人错了。齐泽克认为那些没被愚弄的人,真正的错在他们相信有一个快感性的核。”所谓的快感只不过是一个加倍的符号学表象”。(表现与本质的二元对立,黑格尔:本质就等于加倍的表象)。符号学表象中间的核就是表象本身的褶皱(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物质本身就是空间的折叠/坍缩,质量本身就是空间的褶皱)。这种内核是表象的表象

相信符号学表层的操作、语言学的操作,对表层的操作是可以实质性的影响其(创伤性)内核的,因为内核是回溯性建构的,只是表象的表象。落后的原子模型(实际性的原子核+一圈电场/电子云),后面:原子核本身是个不确定的波函数,拉康只是认为中间的原子核也是个能量场、场的自我坍缩/自己的褶皱,所以晚期拉康想用拓扑学模拟出人类意识内核的褶皱,用tautology(A=A的主人能指)来封装、缝合起来,把复杂的解构用光滑的膜包裹起来,让整个世界平稳的涌现出来,廓清符号学结构,作为内核的东西缝进去,不要动不动涌现出来,只有在外面对应物出现后才能出来(例:封装接口)。无意义的tautology也能产生原初快感,自我循环/莫比乌斯环来解释tautology的拓扑结构(实际上一面,看上去产生两面,产生原初差异,同一性和差异之间的差异,1阶差异和2阶差异,能产生出自反性的结构,节点上的扭曲/短路),这种快感是无限的、愚蠢的(大他者享用,无脑循环)

晚期拉康的思想:数学思想、物理思想、黑格尔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不在是庸俗的存在主义者,变成一个辩证法家,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唯物者(对物质的理解:场域本身的折痕)

政治-符号学缝合术

齐泽克:政治就是预设了同一个政治观,围绕一个master-signifier(主人能指,名号,一种主导性的主张/主义,在这种主义下,缝合一切不一致的社会现象,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看上去是一致的。用同一套话术解释整个社会发生的事情,这套话术永远只能围绕一个主体)建构整个社会象征性表现

  • 自由主义:cynical(冷嘲热讽),犬儒主义;Irony(反讽的姿态)
    • 对所有的政治(缝合)计划,都采取一种拉开距离的姿态。私权自治、反思/思想上的自由
    • 怀疑:表明上服从,但是并不认同,而且认为所有的政治设计都是虚假/虚伪的
    • 主人能指(核心概念、缝合点):自由、竞争、平等
  • 保守主义
    • 认同:要避免一种无止境的动荡,不得不陷入一种政治话语的缝合,无论如何得采取一种缝合术
    •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古代血缘崇拜(三纲五常缝合起来)
    • 主人能指:法西斯 -》 犹太人
  • 激进主义
    • 左翼的姿态,托洛斯基(无限革命)、德勒兹
    • 反抗:要让政治运动(用一种缝合术代替另一种)永不能成功缝合,不能围绕一个主人能指去编制一个欺骗性的符号学表现(君权、君父、三纲五常)
    • 极端主义
    • 主人能指:斯大林 -》 历史必然性
  • 第四条路
    • non-all非全(晚期拉康/黑格尔),社会创伤-享乐的内核,它是符号性表现的效果,坍缩的内核。并非所有的符号学表现都是有问题的,不等于存在一个符号学的表现是没问题的(辩证法逻辑)
    • 要去积极介入符号学秩序,通过符号学秩序本身干涉是可以干涉社会内核的(生产关系/生产力)
    • 第四条路就是马克思主义
      • 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是剥削与被剥削,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分配,晚期拉康认为是外部政治关系的自我扭曲。生产力的结构、在生产、展开、自我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过程,权力博弈的过程,无法被当成一个原初的东西,因此马克思哲学被称为政治经济学,经济活动本身就是政治斗争,是分不开的。去争取主人能指的位置,重新缝合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共同体的自我认同的模式
    • 我们可以寻找直达内核的社会裂隙(张力),并且重新整理缝合,也就是会有停下来的时候。这种阻力是要用巨大的争执与冲撞来克服的。代价很大,要审慎思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政治就是引入一个主人能指、主导性的符号去缝合/构建一个貌似自洽(一致)的符号系统/话术去解释/消解一切不一致/不和谐的声音。政治就是一种缝合术,具有不可避免的欺骗性,缝合出一个社会秩序整体(符号学秩序),用这个社会秩序整体来控制一切人,这个整体又称为大他者

男权主义/家长制:主人能指 -》phallus(人类的性秩序/性政治) 与 女性本质(神秘本质、美学、享乐主义)互为表里(同一种东西)

齐泽克:精神分析是拆线术,是切割的,政治的反面

打工人

“打工人”,是一种意识形态。人为拼凑的词,和”追梦人”一样。打工人是背后清醒,假装在做梦(下面人闹的更凶,我可以占点小便宜)

打工=苦钱;工人=人力资源=机器

  • 我是打工的
    • 具体的词,原因,在哪,为谁,回报。可以否定:无工可打
    • 政治色彩太弱了,不是政治上大的阶级认同,而是零星的
    • “打”有到那去、干那个东西的意味。有一个双重距离,空间距离、主客体距离,甚至和”工”有个多重距离(身份认同距离)。我来操作、控制那个劳动过程,甚至我要击打它、干掉这个劳动过程,”打工”又对应”苦钱”
    • 很多是从农村游离出来的无产阶级,并没有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尤其没有西欧19、20世纪大产业/大工业集群里工人的蓬勃汹涌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他们是从农业的无产阶级、劳动力剩余流溢到城市(遇上改革开放)
    • 打工不是一个内外统一的阶级意识,都是被甩出来的人要去打这个”工”,是游离性的,这些人的认同是认为自己是从一个根脚出来/出发去打这个”工”
    • “打工的”和”老板”天然是一对,没有敌对关系,不会真正意义上彻底的反抗你老板,除非自居是工人,这就会意识到老板是殖人/资人,是被资本这个生殖性的符号学机制给寄生的病理化的动物
  • 我是打工人
    • 虚幻的共同体,强行被缝合出的共同体,代表一种愿望:我不想失业,要继续打工出卖劳动力,支持就业/工作秩序(被剥削),认同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打工必须持续
    • 无否定的可能,没有给出否定词的位置(打工的+不想打工的+老板 ~ 打工人+老板)。在语言使用上一个纬度被抹掉了,这就是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 我是工人
    •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手工业者。工人没有生产资料,而其他脱离岗位都有出路可走,工人是匮乏的,一无所有,自己就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所以有否定性。被动的,拘束的,受限的状态
  • 我是打工人
    • 上面的种类合在一起了。加了动词,就有一种主动,自由。降级还有机会/有后路。小资产意识形态,小资的自我认同

打工人;不是你觉醒了,意识形态就没了。只有别人知道你觉醒了,意识形态才会消失。”打工人”阻碍的技巧在于抹除差异

脑力无产者消抹与体力无产者的差异,其实在资本家眼里他们两者本质上才无差异,是脑力无产者被资本家视角所占据。打工人占据了打工和工人的话语的位置,意识形态导致别人永远会知道你没有觉醒,脑力无产者误以为自己觉醒了,预设了更底层的人不知道他和你一样是打工人,或别人不认同你是打工人,心里有小算盘

团结的前提不是抹除差异,而是分工做事情

打工求温饱,而不是求团结、求解放,这是消极、被动、可怜的姿态,尾巴主义。其实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因温饱不可求/难求,而求一切的解放、胜利。无产者就要认为自己是个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一份子,无产阶级中最具有组织度、革命性和觉醒度的工人阶级,要有这个阶级意识。如果仅是求温饱,反而有一部分人永远不能温饱、或者你一年中有几个月不能温饱,这个比例新陈代谢、更新换代就是很悲惨、痛苦的,所以不能以打工的自居,这样离你真正的历史使命离了很多重距离

工不局限于某个工业、行业、产业门类里

不要以传统的工人就是在大型国企里有编制的,但凡是个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不占有生产资料、靠生产资料可以白嫖的吸别人血的就是工人,你就是工本身的人格化、劳动的人格化,working class,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工作/劳动过程working process就是这个class的生存、现实活动。这个意义上凝结的劳动变成商品资本,所以你会作为劳动力被售卖,这个意义上作为劳动过程的人格化,也是异化的,同时也在商品化、资本化,这不是一个悲剧性的宿命,是要积极去面对的一个使命,以工人阶级自居

偶然与必然

黑格尔主义版本

偶然性是必要的,必然性是附带的

  • 必要/必然的偶然性
    • 整个世界是个符号系统,需要一套秩序秩序缝合起来获得一致性,整个系统变为必然necessary的系统。例:物理学/数学/逻辑学体系,有必然性贯穿其中,这些理论内部一定是一致的、相互没有矛盾的,但一定在一个点上有偶然的立论:axioms,来支撑这个必然的系统,偶然性的内核
    • 一个主张某种必然性的符号系统,必须保留一个偶然性
    • 黑格尔例子:一个现代国家,以科层制官僚的理性主义运行的话,必然最终需要一个元首/君主 ———— 纯粹生物学上的偶然性,去为这个官僚体系的命令/诏命/法规来判断YES/NO(终局裁判的偶然性)。一个没有君主的古典国家(古希腊),异象/神启/预言形成一种偶然性(分散的)。宪制国家,全民投票来获得偶然性,通过偶然性的定期爆发来维持整个统治体系的合法性
    • 偶然性:自己证实自己,A=A。纯粹的偶然性对于律令体系/诏命体系/符号系统的运转是必须的,没有它就没那个原初动力,无法伪装成天然的,纯粹的偶然性是天然的
    • 考试:满分不代表你能力强,现代评判机制中能力的考评是通过分数;自己知道答对了每道题的时候和宣布你得了满分,之间是有差异的,就算按照所有必然性原则笃定就是满分,但是还是感觉差了一点,就是纯粹的偶然性=最后需要无意义的宣布
    • tautology(A=A)是有其符号学意义的,(偶然性)在缝合符号学系统。法律就是法律,真理就是真理。如果所有东西只有必然性,没有一个偶然性的终点,就会变成无限争执。符号系统里面充满了偶然性,符号学是每一个点都可以争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缝合的,例:每一个词的意义
  • 附带/偶然的必然性
    • 剩余产物。命运。感觉是外在强加的,不是系统内的秩序,内在的相互关系不是必然性,不会被把握成必然性
    • 实际是只有相互关系,但是其中一个要素非常狂妄的影响所有东西,将自己的邪恶普遍化了,自立为王。把自己的关系设定成第一优先性的,把其他东西吞噬进来,把自己和其他东西的相互关联设定为最主导性的,从一个要素变为包含要素的集合,自己依然在里面,那个缝合点即偶然性,有一个偶然的化身隐藏起来,坍缩成一个不易被普通人察觉到的点
    • 社会和国家(1%人口的军事政治集团):它把它的关系施加到99%人口的社会层面上(包括它自己+1%),就形成一个国家,国家统治了社会,从一个要素变成一个整体,施加了必然性,把它的政令体系施加到社会有机体上,把社会组织成一个有机体。在国家出现前,社会不能算一个有机体/社会的无序状态本身也是国家自己投射出来的(会说我就是一个外部干涉性的力量使社会具有秩序了/必然性了),实际上这种必然性是和其他要素并列的
    • 你的命运只是你人生中起主导性作用的东西,把自己普遍化了。宿命论,必然把某个特殊秩序普遍化了,只要找到这个特殊秩序就能克服宿命论
    • 简单的黑格尔辩证法运动:社会&社会&社会&社会(原初/微观的权力内核),原来这个共同体是以善恶的二元统领的(前现代主义国家),这个权力内核想要超越这一切,一开始会被把握成极端的恶。普遍化后把其他3个+自己一小部分(政府:代言人:偶然性的缝合点)变为自己的子集,外面的自己是国家,这样就从极端的恶变成了合法。黑格尔;从社会进化到国家,从善/恶的秩序变为合法/非法的秩序,把自己的运行模式说成合法,现代统治秩序:法律是超越善恶之上的
      • 实际和其他东西并列,但不想仅仅是个并列,把自己变成一个多余单个要素的存在状态,张起一个符号学网络,让其他所有要素都遵从它的一整套必然性秩序,这时就可以施加它的必然性了

自私与邪恶

通常将(自私)利己看成是与利他对立的,其实是错误的,利己-》互助-》利他,他们的目的相同 -》合作环境的改善

卢梭:利己 love-of-self 爱己/自爱 -》 love-proper 爱本身

  • 害人不利己:”恶”
    • 指向欲望本身的欲望(爱本身),爱love onself -》爱本身love itself -》嫉妒别人envy others,将克服障碍本身作为目的,而不是把满足自己欲望为目的,而是维持欲望
    • 欲望的辩证法:欲望不是以满足它为目的的,欲望的目的在维持这种匮乏状态,维持这个欲望,病态的快感,这个快感是邪恶的,不知足
    • 邪恶不来自利己,与利己对应的是嫉妒他人,现代社会是通过一种envy组织(局部等级制+去神秘化/去魅+偶然性/命好+复杂化/看不到的手-》克制envy)起来的。古代社会:等级制(必然性)来克服envy
    • 嫉恨的产生并不是由于德不配位,真正的envy来自于德配于位(现代工业化社会,资产阶级主导的国家竞争的必然产物),能力强者(生产体系中/动态的)必然居高位,低位着面对现实产生真正的邪恶的envy
    • 为了获得克服障碍的快感,错误的以为不停损害别人就可以满足自己内心的空虚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以自己获利为目的,就是以损害别人为目的的,这种病态的循环本身作为目的,自毁欲/求死欲,这个过程就变成邪恶的东西。例:无限革命论(托洛斯基)/pure evil
    • 黑格尔:当一种纯粹的恶普遍化后,就成为good,至高的善(所谓的善就是纯粹的恶)
  • 害人利己:通过互助 -》利人利己:”善”
  • 害人害己:”恶”
  • 利人利己:”善”
  • 利人害己:”善”
  • 利人不利己:”善”

并非对立善(利己/利他)恶(损人/损己),只是阐述,邪恶是通过利己的原则,自我循环产生的,说明这个利己的爱本身就有问题,才会陷入内在循环。这种善内在就有个邪恶的,才能衍生出这个恶,而当这个恶普遍化后(内在的内核扬弃/消解后),就又重新变成新一轮的善,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利己,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善恶辩证法/善恶的二元秩序。极端的恶,一开始所有革命性的行为都会被看成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因为要打破这个互助的秩序(里面有人不可避免的献出核心牺牲、处于悲惨痛苦的境地,特别是集体的善的秩序,是应当被打破的),不是外在的力量打破,它自己的利己原则循环起来产生了一种极端的恶(革命性的力量),会推翻这个所谓善的大的共同体秩序,产生新的普遍化的共同体秩序/新的善,它是这样运动起来的:善恶之间的辩证法运动

性善与性恶

不是利人利己之间的对立,利益原则VS欲望原则

把克服障碍本身作为欲望本身,利己变为害他人,把他人的享乐当成是障碍,剥夺他人的享乐就大于满足自己,让别人不爽大于自己爽 -》我让别人不爽我自己心理就爽

黑格尔看来:人类动物,Humam Animal,绝对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吃喝拉撒睡,起点。(纯粹的/抽象的)恶打破了这种状态,撕开了人性的口子,变为人类Humam,人之为人,一定以这种恶作为基础,否则无法进入符号学秩序。例:洁净本身会被把握成是邪恶的

实现过程的方法:身体的平等主义:平等主义的内核是恶-》对于充盈享乐的剥夺(人型动物从充盈的享乐中脱离出来),我不够爽你也别想爽够。一个人身体上的肉欲的满足,欲望有很多种,欲望之间形成平等主义/均衡,本质是邪恶的,邪恶的仲裁者 -》自我意识就出现了(对于身体享乐纯粹邪恶的化身Pure evil),身体意识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实现欲望的平等主义的均衡,体现为一种清醒状态,纯粹的邪恶并不是陷入混乱,而是极度的清醒,其中是一种符号学秩序在快速循环,是来不及形成复杂的幻想结构的。自我意识的幻想就是一种透明性、镜像认同,自我意识和身体之间的关联就是动物性的享乐/满足/爽/快乐

自我意识一开始必然要附着于眼耳鼻舌身,并非超越性的。最早是从语言系统出来的(意识萌生),优先满足了语音的宁静(胜利出来,比较容易满足),耳朵里沉默的状态/清醒了,变成了自我意识,有语音中心主义。胜利后对其他欲望有主导性的优势,必然性。例:你肚子饿了,耳朵会听到一个符号性的话语:我肚子饿了,想吃东西了,这些欲望通过语言的中介才能表达出来,有语音化的思维在脑子里面呈现出来。情绪可以理解为是内源性的味觉的满足,从现象学上讲其机制与声音变成意识:外面的听觉满足为内听觉,大脑就能置换听到内听觉,是意识的载体。内源性的腺体分泌出的激素让你感到各种情绪,和你吃的调味品是一样的,只不过被中介化/符号化变成一种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被体验成是一种内在的情绪/情感

身体上的平等主义,并不是一个外在的意识作为载体来确定身体性的这些欲望要满足哪个,而是这些欲望中的一个普遍化了,相对于其他欲望就会说,你好邪恶,可以变成主导性的秩序管理所有人,但是人性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意识的符号学功能就是这样实现的。从这个维度讲,人的本性是邪恶,但是这种恶是必要的、必然的,善的原来的名字,一切善都是从这里来的。拉康:Evil has a mask of Good邪恶具有一个面具叫做善,调配整个系统让他稳定运行的机制一开始肯定是一个特殊的东西/部分,一种邪恶(意识的清醒/内听觉的宁静/语音符号系统对于整个身体性欲望的控制、牵制)。例:肚子疼要拉,内在语音系统:不行,不能拉,要憋到上厕所才行。有时候不会作为内听觉被念出来,而是变成一种符号化的意念(也有内视觉/想象)。自我意识就是比较容易被满足的听觉/视觉上的欲望,内化成了一种中介性的场域,这种场域是可以对其他身体性的欲望具有调配能力的,比较容易满足的欲望就是会进化变成一个邪恶的自我意识去控制管理不同的身体性的欲望,这时候就有了人性,本质上是恶,产生的功能是善的功能:人性本恶,实为善

人性本身必须有纯粹的恶去阻止、限制、均衡所谓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廉价的满足、无意义/重复的满足。人一定会萌生出一种本恶的东西,这是人类本性pure evil。黑格尔理解的人就是一种病毒、精神上神经系统的疾病、神经症,它寄生在可怜的人型动物上,拉康:人就是organ without body没有身体的器官,something in myself, but more than myself,人的本性就是动物性的剩余,是不同动物性欲望竞争的结果(赢了),这个东西能最好的组织其他所有欲望的满足/压抑

语音中心主义走到底,比如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自明性,就是把最高的、透明的语音,即沉默,当做原初生命的澄明来崇拜,但是这种空白的暴力,其实是毫无生命力的,是拒斥他者的,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这本书里就对此进行过批判。它在一开始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确定性都可以由其作为保障,它恰恰是给变化敞开了场域,而不是作为一种始终在场的冷峻的暴力在随时支配、介入一切。这种沉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除,相当于曝光,把差异给抹平了

哲学四个基本论域

哲学的四个基本论域

宇宙论cosmology

cosmology,来自希腊的Kosmos,意为:秩序、好的秩序、有序地安排。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用cosmology来指研究整个世界、宇宙地学问,大抵算作形而上学地一个分支

这里我们要把宇宙论当作比形而上学更为根本的东西,形而上学研究一切的存在和非存在,以及它们的关系、根据、形成的原因和活动的影响;宇宙论比形而上学更为基础的地方在于,它研究这一切背后的那些秩序,以及容纳这些秩序的场域

研究对象:

  • 形而上学:存在、非存在
  • 宇宙论:存在、非存在、其他一切事物背后的那个场域、主导这个场域的秩序

康德、黑格尔的德国观念论传统中的宇宙论:宇宙不是与主体无关的东西,不是外在的客观现实,而是一个主体以之作为背景展开与必然性、可朽性进行斗争的舞台,最终的目的是获得自由。所谓的”宇宙”一开始是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影片、舞台,主体竭尽全力在其中让自己去中心化,让聚光灯不再照向自己,从而拥抱自由、无限和解脱

马克思、海德格尔这样的反形而上学家的宇宙论:宇宙不是既定的、已经存在东西,而是有限的主体在它的生存活动中不断遭遇异质性的他者,通过劳动向这些他者敞开,将这些内容空间化、实体化、对象化的临时产物;宇宙的无限性取决于主体的有限性,主体的有限性决定了主体需要不断地向他者敞开,从而获得一种相对稳固的宇宙图景

宇宙论不一定承认”宇宙”的客观存在,因为在许多哲学中,“客观性”(objectivity)是一个被复杂机制所建构的产物,而不是不言自明、预先给予的惰性存在。简单点说:不要把这个宇宙想象成一个大容器,而你自己是里面的一个小石子儿

为了能够理解更多哲学家(观念论者、反实在论者、结构主义者、新实在论者等等)关于我们所存在的场域的看法,我们必须启用”宇宙论”最原始的意思:这一切的背后的那个场域,和它的秩序是怎样的?

学习哲学的第一步,就是从思考宇宙开始。这个宇宙,和哲学家的心灵一样,请不要用任何理论限制它

本体论ontology

某种意义上它定义了何为”基本”、”根据”

Ontology也可以翻译为存在论,它词根的ontos是希腊语on(存在)的属格,可以翻译为存在的”东西”。然而,一开始的本体论并不研究日常、凡俗的东西。在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的区分

意见之路的意见(doxa),就是遵循众人的宗教信仰,附和流行的观点,追求公众的好感荣耀,这个基本就是放弃理性的思考,而投入到某种blingbling的光芒中去的道路。比如后来的基督教,就用doxa来赞美上帝,叫做荣耀颂(doxology);把大家一致认可的正确意见叫做正统意见(orthodox),东正教就这么来的

哲学不追求doxa,哲学往往被人们理解为错谬、矛盾、paradox(para-dox,与日常意见相对立),因为哲学追求的是真理之路,这里的真理(aletheia)在古希腊语里意思是无蔽,解开那些blingbling的光芒的遮蔽,才能看到真理

那么巴门尼德认为怎样才能解开遮蔽呢?他的答案是:坚持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不存在,就可以了。那么太阳算存在吗?食物算存在吗?在巴门尼德看,这些玩意都不存在,因为这些东西都在变化,而只要一发生变化,它们就失去了严格的存在性。把太阳、汉堡包、小狗这些玩意看作是存在的,就已经是一种doxa了,是把不存在的东西当作存在了。所以在巴门尼德那里,唯一的存在只有存在本身,这个存在本身就是指本体、永恒、太一。普通人的doxa所认定的存在,统统都是不存在

事情搞到这个份上就弄不下去了,于是出来了一个圆场的,叫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哲学不能只研究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being/on),还要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 to on hei on),即普通人所谓的现实。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本体论就变成一种搜罗描述生活中各式各样东西的学问,某种收集癖,好听点叫博物学;相反,他还是坚持了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将存在定义为现象背后的看不见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那里有11种本体/存在(on),最牛逼的、作为背后老板的是第一本体,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必须通过另外10种作为小弟的本体,也就是范畴,来抬轿子把它老人家从本体领域抬出来,抬到现象领域,才能被人类所察觉和把握到

亚里士多德心中的11个本体:

用苏格拉底举个例子: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 量   质   联系   地点  时间     姿势   状态 主动 被动
苏格拉底  人       70岁 白色 躺床上 雅典  前399年  小横陈 濒死 喝药 悼念

这里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都叫ousia(on的一种名词形式),但是只有第一本体才是那个作为存在的存在,它脱离了另外10个本体就啥都不是;另外10个本体少了它,就只能漂浮在空中,没有依靠

因此,本体论研究的就是这种现象背后的本体性的成因,让现象之所以如此生成出来的那些基础性的本体,和这些本体之间的关系(谁是老大、谁是小弟、谁是逍遥派、骑墙派、当权派、反动派等等)。抓住关键词,现象背后的成因,基础性的本体。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成性的机制,那个没法用感官去把握,只能用理性和逻辑去推断的抽象过程,就是本体论研究的东西

认识论epistemology

从笛卡尔开启的近代哲学一直到康德,认识论堪称哲学最重要的分支

Epistemology这个词由19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费利尔最先使用。古希腊语的episteme(知识、认识)加上一个-logy(XX学)就是了。Episteme的epi-意为over,在什么什么上面,steme来自于动词istamai,也就是stand。所以episteme(overstand)就是稳稳地立在上面,”高屋建瓴”,表示非常有把握的、体系化的知识,所谓”高明“是也

巴门尼德那里,把aletheia真理和doxa意见对立起来,但是aletheia是个否定性的说法,”无遮蔽”,鬼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柏拉图就把它换成episteme,高明,也和群氓的doxa对立起来,于是episteme就专指系统、理性、有逻辑的科学知识

虽然认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康德,但他那里还没有认识论epistemology这个词。康德用的是gnoseology(gnosis在古希腊就是个人通过学习把握到的知识),关于知识的理论,知识论。德国人还用”Die kenntnistheorie”,这里面的Erkennntnis是动词erkennen的名词,意思是关于怎么看清楚、弄明白的理论。这个学问的范围比知识论要广一些,还包括了识别、信念、确证、怀疑等。后来自然科学大行其道,成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科化、体系化的主流理论。于是epistemology就被哲学接受下来,成为研究知识的特定术语。康德的gnoseology也成了一种相对流行的epistemology

究竟什么是认识论?这件事要从笛卡尔说起。笛卡尔有一个著名的怀疑(也困扰了庄子、苏轼):假如我感受到的一切,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妖怪施展法力骗我的,怎么办?

笛卡尔的解决思路:

  1. 甭管这一切是真是假,至少”我在思考”这件事是真的
  2. 进一步可以推断出我知道何为”真实”
  3. 我脑子里有关于”真”的观念,它不可能凭空冒出来,一定来自于某个”真实者”
  4. 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是真实的,所以”真实者”一定是客观存在的
  5. 这个客观存在的真实者确保了一切现象(哪怕是假象)背后都有真实的那一面
  6. 就算我们看不到那真实的彼岸,但是真实者肯定看得到。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看到世界的表象,而只有真实者(上帝)可以看到真相。这种”上帝视角”,在康德那里就叫做”理智直观“,理智直观对于人类是不可能的。假如你能够一眼看穿整个世界,就跟打DOTA开全图,打CS开透视一样,幸福、磨难、努力、救赎,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生存就丧失了未知和冒险的维度,变成非常无聊僵死的算计。所以人类不可能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物自体”)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类不可能从本体论上彻底理解这个世界,透过现象看到最终的本质,这就跟开作弊器打游戏一样,毫无意义。既然本体论这条路走不通,康德只能告诉我们要走认识论这条路,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承认自己生存在充满幻觉和假象的表象世界,并且愿意按照认识论的原则来生存,而不是运用本体论的理智直观来作弊

那么这个认识论的原则是什么呢?康德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纠结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样,现象背后的本体到底是怎样,这些内容与人的实际生存和伦理价值没有关系。人需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从有限的视域出发,不断地设立属于人类自己的秩序、规范和必然性。在康德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必须停留在认识论层面,比如母子之间的亲情,就不能从本体论上还原成族群和个体的利益关系,否则就不存在感情,只有利益了;又比如个人对理想的奉献,我们永远不必确定这到底是出于毫无私心的崇高,还是出于背后虚伪的自私自利

比如两个结婚的人,他们不能一直去怀疑对方到底是不是爱自己,这里的爱还是不爱,对于康德来说就是本体论上的物自体。一旦知道了真相,试问一方是不是就可以自由出轨了?因为另一方真的爱自己啊,愿意无条件付出;自己也可以允许对方出轨了,因为自己真的爱对方啊,根本不会在乎。这里关于爱情的本体论洞见、理智直观、绝对知识,就摧毁了爱情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情是一种认识论关系,而不是一种本体论关系。康德之后的黑格尔就教导我们,婚姻作为一种契约,就能够让这种焦灼的”你爱不爱我”的无止尽追问就此打住,转化为一种人为设立的必然性”我们不能背叛彼此”。这种必然性的根基不是本体论上的”他/她真的爱我”,而是认识论上的”我相信我们彼此相爱”,只有当两个人都愿意放弃逼问对方”你爱不爱我”,两个人都对于那种歇斯底里的”爱不爱”的激烈关系感到受不了的时候,爱情就进化成了婚姻,变成了更高阶段的东西

你一旦知道了真相,你就无法行动,无法超出你的认知范围,投入未知当中向他者敞开,你就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算计得失利弊,你不会尊重、敬畏、关怀和同情,而只是把这一切看作你的本体论和理智直观的对象,玩弄于股掌之中。一切都只是一个上帝视角下的智珠在握的话,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简而言之,认识论,就是承认我们自己没法接触到现象背后那个真实的维度,就是要保留这个真实的维度于未知,而通过理性和道德,去把握我们有限的现象层面的生存,去在动荡和不安中通过彼此的信任来获得宝贵的确定性。老实讲,本体论是非常聪明的智者才能够思考的,并且一定会为任何进展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你僭取了上帝的目光;而认识论,则是每一个追求幸福的普通人都应当学习的,它教导我们拒绝开透视、全图、作弊器的诱惑,而全身心投入地打好每一把匹配

目的论teleology

teleology的词根telos本身有终极目的、终点、末端的意思。关于这个telos,宇宙的终极目的的争论,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和伊比鸠鲁那里

这两人都同意万物由原子构成,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只会做一种运动,就是直线运动,不断向着中心坠落,又因为彼此碰撞,轻的被弹开,重的留在了中间,就形成了漩涡、星体等等;伊比鸠鲁认为这太扯了,整个宇宙都被某种盲目的必然性预先主宰的话,就一丁点自由也没了,于是他认为原子不仅仅会做直线运动,还能出于自己内在的潜能,做偏斜运动,这样这些原子就像里面坐着一个驾驶员的小飞船一样,虽然也是向前开,但是具备了某种自主的转向能力,万物就在本体论层面,获得了自由的保障。德谟克里特支持必然性和秩序;伊比鸠鲁支持任意性和自由。亚里士多德给这两位进行了调和,提出了telos的概念,终极目的

在原子论里,德谟克里特的那种现成的必然性,意味着使得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态势,在变化发生之前就已经作为一种”既定局面”而预先存在了,于是一切都决定好了,没有额外的变数;伊比鸠鲁则把这种额外的变数,这种偏斜的自由,无条件地给与既定局面当中的每一部分,于是一切都变得混乱无序了;亚里士多德高明的地方在于,把telos,也就是这种额外的变数,当作是一种生成的目的性,位于整个既定局面的最后的极限时刻,在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在事物实现自己的潜在本质的过程中,最后才能被发现的。比如一颗种子发芽,你得等到它最后长成什么花、什么树、什么果,你才能知道它的终极目的,这时引导它成长的必然性,和它实现自己的潜能的自由,就是同一个东西了

这个终极目的telos是埋伏在未来的原因,一种从本体论上讲不可能,从认识论上讲非理性的东西。它预先移动到了尚未发生的未来,穿越了时空,吸引着当下的事物往那个方向去发展,它就是万事万物向着未来开放、不断生成的那种自由的力量。有了telos的事物,才是活的事物,有了目的,能够设定自己未来方向的人类,才是活人

再举个例子,假如德谟克里特、伊比鸠鲁和亚里士多德各开一个婚恋网站,德谟克里特会设计一套严格的算法,根据用户信息算出推荐谁来聊天、约会,用户体验很差,感觉就像人类饲养基地精准配种,你就算很不喜欢那个人,也得忍受下去;伊比鸠鲁会把所有人的信息都开放,大家随便约;亚里士多德则相当于《黑镜》第四季第四集里的那个配对系统,告诉用户”这里有你的命定之人”,一开始让你随便约几个,根据反馈不断调整,系统永远只给你有限的约会时间,时间一到就强制给你驱离,终于你和另一半受不了了,决定开始反抗,逃离系统的控制,这个配对系统就成功了,你们爱情的telos就实现了

所以作为teleology的目的论,表明的是,宇宙和万物的目的不是预先设立的,被既有的宇宙、秩序、事物所限定好的,恰恰相反,目的论反过来,从一个宇宙论上尚未敞开、本体论上尚未发生、认识论上尚未被体验到的未来,从这个超出整个系统框架的未来,向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指明了方向,目的不是被设立的,相反,目的设立了一切,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已经注定,相反,它意味着一切都有待被设定,万事万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属于自己的telos,实现自己的潜能。所以黑格尔、马克思这样的哲学家所提倡的目的论,常常被后现代哲学家批评是某种宏大叙事、僵死的宿命论,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比如饱受诟病的马克思的目的论,西方有人批评它是一种宗教,裹挟老百姓去送死。但实际上,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必然性”本来就是指无产阶级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自由地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中脱离出来,倘若这种自由不能被保障,那么就不存在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目的论的目的是自由的目的,是生成的、指向未来的目的,而不是现成的,由过去所决定的

总结:

  • 目的论不等于决定论、宿命论
  • 目的论是超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把握的,它代表的是事物的生成和发展的自由力量

目的论试图把握的是处于未来的、尚不清晰的终极原因,这个原因是从当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博弈当中生成的。目的论的价值不在于为僵死的秩序或无度的自由辩护,而在于为两者守护一条向未来敞开的道路,你们再怎么撕,总要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现在看不清楚,但是在遥远的未来,一定会有个清楚的交代。目的论守护的是自由和秩序所共享的超越性的维度

评论:存在主义的超越性是指什么呢?
UP:存在主义的世界,是围绕此在(人)这一中心,不断朝向未来生成的。世界是从中心化、当下化、主体化的此在这里涌现出来的。存在主义拒斥大部分人所拥有的那种让世界脱离”我”而独立存在的”世界图景”。所以存在主义的超越性是无条件的。世界并不受过去历史的因果关系,或者世界”整体”的束缚。相反,世界是朝向未来的,是由此在的朝向死亡的超越性,所带动着涌现出来的。世界的目的性是由未来决定的,世界的存在是从未来抵达当下的,而不是从过去延续到当下的。这就是超越性。试着想象一下,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后的你,先于当下的你而存在,她只是在那里等着你,去成为她,等着你通过生存的努力,来克服你现在所遭受的束缚和羁绊,这样努力十年、二十年,她终于降临在你的当下。这样的你,并不是从内在、从过去延续出来的,而是从外在从未来降临的。存在主义的超越性大抵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