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二) 秦汉三国-笔记

Posted by ZhouJ000 on October 27, 2018
最后更新于:2019-01-14

图片来源(侵删):【史图馆】中国历代疆域变化 第十二版

中华历史(一) 上古夏商周-笔记
中华历史(二) 秦汉三国-笔记

秦朝

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qc1
qc2
qc3
qc4
qc5
qc6
qc7
qc8

千古一帝:嬴政与凯撒。同期罗马、马其顿、波斯。战争机器转变为国家机器后:集权、专治。中国第一位皇帝,自己定死后叫始皇帝,不让别人定谥号。尉缭描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指定国家政策:中央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九卿。按李斯的建议地方实行郡县制。这套国家机器的建立,对巩固和保护维护秦朝建立的大一统的国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度上保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是真心把这个庞大的国家当做自己的财产,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春秋到战国正在逐渐形成文化上的认同

二氏而亡:儒家理、伦,法家法、力。焚书坑儒的真正事实,求仙问药(海外徐福),统一思想。秦王巡游猝死,没有定下明确接班人,赵高、李斯一同巡游。赵高“狐假虎威”、“指鹿为马”、“奴大欺主”。秦始皇死后,沙丘之谋胡亥称帝,而赵高也将秦二世胡亥当成了自己扩大权势的利益工具,利用胡亥对他的信任,在朝中肆意妄为,排除异己。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起义),星星之火燃起全国雷区的爆炸,纷纷揭竿而起

亡秦必楚:陈胜建立“张楚”农民政权,秦朝的国家认同还没成立起来。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各自为王,更加混乱,没有支援起义军,秦二世派出章邯,放出囚犯奴隶平定起义军。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尔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声音再次响起(陈胜、项梁项羽、刘季(沛公刘邦))。秦朝内部也出了问题,赵高与李斯的权力斗争越来越深,利用胡亥杀死李斯,赵高做了丞相,指鹿为马,秦政权就在赵高手中。项梁大意失荆州被章邯杀死(楚怀王趁机把军事领导权给夺去派出2支军),章邯忽略了项羽刘邦,去攻打赵王,反而聚拢了其他义军,章邯想进行持久战等待支援。项羽带领楚军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向秦军发起攻击,章邯投降向楚军,项羽坑杀秦降军二十万。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楚怀王派出的另一军刘邦,并规定谁先打败秦军占领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赵高这时杀死胡亥,立子婴为傀儡,但子婴杀死了赵高。刘邦进入关中,沛公不杀降,子婴投降刘邦,秦朝就彻底灭亡了。刘邦约法三章,得人心者得天下

鸿门宴:项羽来到函谷关(中国第一关),关门紧闭,项羽闯关去到了鸿门。项羽和刘邦是友军且战友兄弟的关系。项伯与刘邦结为亲家,鸿门宴力保刘邦。刘邦在第二天来到鸿门与项羽叙旧解释。误会解除后,主人请客人吃饭,项羽就把刘邦留下来鸿门宴,只有5个人参与。范增叫来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找来樊哙,最后帮助刘邦逃脱。项羽进入关中,大肆掠夺,火烧阿房宫。项羽分配功劳时,不想把关中给刘邦,最后把汉中和巴蜀给了刘邦

历史选择:项羽以为摆平义帝和刘邦后,开始大规模分赃,见者有份。刘邦(汉王)分了1块,关中分了3个块,其他都分为多块封王,一共分为19块,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然后衣锦还乡到了徐州。归途中各地又战火不断,项羽军也无法回到江东。分赃不平导致新的战争,项羽又要去四处救火。韩信没有受到重用,从项羽加入刘邦,也没达到目标,准备逃跑后被萧何拦下(萧何月下追韩信)。汉中对明修(烧)栈道暗度陈仓,刘邦军攻入关中,攻占陈仓,打败章邯,整个秦国土地都归刘邦所属。汉军出函谷关到洛阳,刘邦为义帝发丧,号召项羽人人都要诛之,是天下公敌,为楚汉相争从道义上就占据优势。诸侯对项羽宰天下不平不满,纷纷背项驱刘。刘邦的部署,萧何守住关中,韩信渡过黄河接管整个河北,刘邦黄河之南向东挺进,项羽此时正在山东救火。项羽反击击败刘邦,刘邦落荒而逃回到咸阳。刘邦后方稳固,项羽后方不稳,双方僵持,刘邦和项羽谈判,项羽东归。刘邦本想西归,张良、陈平反对,最后背信弃义,追击项羽,与韩信、彭越南下会师合力击楚。虽然项羽还是胜多败少,但后方已经没人,最后被困在萦阳。垓下之战

汉朝

公元前202年 ~ 公元8年; 公元23年 ~ 公元220年

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hc1
hc2
hc3
hc4
hc5
hc6
hc7
hc8
hc9
hc10
hc11
hc12
hc13
hc14
hc15
hc16
hc17
hc18
hc19

汉家规模:刘邦想定都洛阳,刘进提议关中,其他人反对,最后张良同意认为关中好(天府之国)。在咸阳的基础上建立了长安。200多年后的汉出现问题消亡了,刘秀又建立了一个汉朝都城定在洛阳。后人将刘邦建立的汉朝定都在长安的称作西汉,后来刘秀建立的另一个汉朝成为东汉。汉朝中央依旧使用三公九卿,郡国并行,中央势力能达到的地方使用郡县制,达不到的地方使用封封制分封制,在秦的立场上退了一步,在西周的立场上进了一步。刘邦逐个进封异姓王(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齐王韩信(后改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卢绾。这八人中张耳、吴芮、英布、臧荼在项羽时代就已经取得了王侯的身份,卢绾、韩王信、韩信、彭越这四人是刘邦首封的),后来又用同姓王代替了异姓王。西汉建国在从春秋开始连年战争,社会遭到摧残经济损害,刘邦做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西汉初期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一旦经济恢复社会发展财富积累,就会出现争夺(财富、利益),就会出现个人与个人、地方与地方、中央和地方的争夺。这就是后来西汉中央和地方,皇室和王国发生矛盾冲突激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贾谊、晁错是伟大的文景之治时代培养的伟大人物。过秦论、治安策、削藩。七国之乱,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汉匈和战:北方游牧民族不断战争融合,匈奴族。冒顿单于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韩王信投降与匈奴,刘邦就派兵去收拾他,白登山战役刘邦被围七天七夜,白登之围(陈平秘计)。后刘邦采纳刘敬建议,汉匈和亲,秦始皇以来中国中原民族和北边少数民族第一次和亲。之后匈奴与汉打打停停,但是匈奴在军事上对汉朝压制。吕后遭匈奴羞辱。汉武帝刘彻,继续和亲(迷惑)匈奴,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家大业大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带来2个匈奴人(副手与妻子),联合大月氏。一路向北向西到了大宛建立关系(盛产汗血宝马),帮助张骞继续找到了康居,然后终于找到月氏,但是月氏肥沃安乐,不愿意再与匈奴为敌,但愿意与汉朝为友。回来时又被匈奴所捕,冒顿单于死亡,趁匈奴大乱逃了回去,带出了妻子。虽然没有与月氏建立军事同盟,但为中原描述了万里之外闻所未闻的故事,有多条路线可以到月氏。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取两大行动,军事行动由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外交行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与西域建立关系,汉武帝继续拓展汉朝版图和影响,开辟丝绸之路,为保证与西域的联系在宁夏甘肃一代设置6个郡,保护这条通道,在现在的北疆设立西域都护,在西南想打通与印度的道路,其中滇王,夜郎(夜郎自大),后归顺汉朝,也促进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繁盛。同时对东南地区用兵,广东广西附近设立了7个郡,重新拉入中央管辖范围。东北地区设立4个郡。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版图扩展,汉朝进入极盛时期,自秦始皇后,汉武帝成为又一位千古一帝。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军事上的庞大开支,加上封建帝王不可避免的好大喜功,都导致王朝财政危机。汉武帝选了一批理财的官员,采用商人来管理财务(桑弘羊),盐铁官营、算缗和告缗的法令

人无完人:汉武帝面子工程,对内大兴土木,对外豪阔。以军事目修建的昆明池,还有建造很多宫殿,体现国家财力的雄厚,但国家的钱财正在极具消耗。大兴土木也和长生工程有关,李少君,栾大等江湖骗子大发横财,养生工程。汉武帝泰山封山(秦始皇第一次)。巫蛊之祸,江充怕刘据报复陷害刘据,刘据杀了江充,引起大乱,流言太子谋反,刘据兵败逃离自缢而死,皇后自尽,久之巫蛊事多不信,汉武帝颇知当时刘据只是惶恐不安并无谋反的意图,霍然醒悟,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

痛定思痛: 汉武帝遣散所有方士,任命田千秋为丞相并封为“富民侯”,公开道歉,轮台之诏(桑弘羊等请求在轮台屯田,汉武帝下《轮台诏》否决其议)。自此,武帝不再出兵,与民休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为了防止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找借口处死了她。汉武帝驾崩后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上官桀拉拢桑弘羊、燕王刘旦等人谋反谋杀霍光,事败后都被杀,经过这场宫廷政变后汉朝稳定了,使汉朝可以平稳过渡。汉昭帝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但在位十三便因病驾崩并且无子。后由他的外甥刘贺承其皇位,继位之后荒淫无道,只在位了二十七天就被霍光和上官太后废黜,成了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所以在西汉文景武昭宣(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之间还有汉废帝刘贺27天

昭宣中兴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霍光等大臣将他从尚冠里住处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随后即皇帝位,时年十八岁,霍光继续辅佐7年直至去世,霍光死后,汉宣帝削弱了霍家的势力,霍家不甘造反使得霍家被灭族。故剑情深,如芒在背,麒麟阁十一功臣。昭宣二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继续实行汉武帝以来的政策,着力整顿吏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汉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降服匈奴,平定西羌,建立西域都护府,设常平仓,实行汉家制度,史称“孝宣之治” ,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从汉高祖刘邦创建的西汉来说,可以称得上英雄好汉的皇帝,到汉宣帝是最后一个了。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汉宣帝临死前与太子刘奭谈话,得知其打算重用儒家人才后大吃一惊,认为儒家学说是统一思想的,必须要王道和霸道兼用,但刘奭从小接受的便是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宣帝刘询死后,元帝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

PS、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天人三策),因为孔子活的时间长,拥护者弟子多,能人也多著作也多,不断讲学,儒家学说的宝库丰富,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创建一种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创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秩序,但汉武帝实际上并未真正施行这一政策。诸子百家提供了诸多治国理念,除了秦国偏用法家之外,大多数王朝都儒法并用,并以道家作调剂。这一做法被称为“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以汉朝为例,开国之初,推行“黄老之术”,以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之后并用儒家法家治国,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后来的封建王朝施政,也多与之相仿。以儒家为“皮相“,构建出“仁政”的外衣,用伦理道德,加强对臣民的精神控制;以法家为“骨骼”,以严刑峻法加强对臣民的暴力统制,使阶级关系不出现紊乱;辅之以道家的政治学说,给被统治者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让其自然生长,缓和社会矛盾,作促进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三家思想中,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道家则主张顺乎自然。在动荡年代,“乱世用重典”,法家路线能强军兴国,安定天下;在动荡结束之际,人口凋弊,生产破坏,适合道家“无为”政治,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适合儒家路线巩固秩序。不过,这时的儒家多以儒释法,为糅合法家、阴阳家、墨家、道家等各派思想的大杂烩,这样才适合中国社会复杂的政治生态秩序

刘氏江山:汉宣帝曾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后来,汉宣帝一度打算废黜汉元帝,但因元帝是宣帝挚爱、早亡的许皇后所生,又无明显的大错,又得到许多儒生支持,他最终不忍心另立太子,还选择了丙吉做太子的老师。汉元帝独尊儒家,他尊奉儒家标准选官用人,在元帝用儒方针的指引下,宣帝时霸王之道相杂的政治被摒弃。以经取士导致一些只知书本、而不省吏事的“书呆子”也被选进了各级政府机构。许多人读经为官后只图保持禄位,尸位素餐。能治者不能为官,为官者不能为治,士与吏截然两途,极大地影响了西汉后政权的效能,就是因为儒家擅长思想控制,但不擅长富国强兵。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传奇太后王政君王昭君和亲(赐亲)匈奴单于,让汉元帝出了名。王政君成功上位做了皇后,其子刘骜也做了汉成帝,王政君成为皇太后,其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61年,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63年),使得王氏家族发达了起来,封了九个侯,诸多兄弟在朝廷各个要害位置,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且勤劳好学,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被儒学家赞扬,王根去世后推荐王莽成为大司马大将军,王莽主政成为西汉的宰相,进一步弘扬儒学,增加朝廷儒学博士份额。在刘欣即位汉哀帝后,王政君成为太皇太后,汉哀帝的祖母定陶王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家族开始得势,王莽只得卸职隐居。汉哀帝去世后并未留下子嗣,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其后王莽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但这时汉朝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变了道也得变,小则改良,大则改朝换代(战争或禅让)。汉平帝去世后,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五德终始说,全国儒生向朝廷上书要求提升王莽地位,王莽利用相生说,以禅让形式实际篡夺汉朝。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王莽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王政君不断扩大家族利益,成为最后王莽上位的推手,王莽也可以戏称为民选皇帝

复兴汉室:王莽代汉。建立一个新的朝代,后来成为“新莽”。王莽依旧面对的是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贫富悬殊,民不聊生。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寸步难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王莽改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相反,由于他兴师动众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大兴土木,还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甚至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人祸加上天灾,使土地荒芜,物价腾贵。天下愈愁,盗贼起,各地人民纷纷起而反抗,吕母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农民起义的第一个女领袖,在当时遍布全国的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重整山河: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王莽此时正在与赤眉对战,得知称帝后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绿林军退至昆阳,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稳定军心,说服诸将固守昆阳,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说服并调集援兵。刘秀率援军赶回,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勇往直前,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王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新朝号称百万大军(比较合理的解释是2万对5万)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昆明大战刘秀一战成名。刘氏兄弟都分别立下战功,但刘秀的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刘玄所杀,刘秀韬光养晦、隐忍负重。绿林军在公元23年立刘玄为帝,攻下昆阳,进入长安,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赤眉军拥立傀儡小皇帝刘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权,后攻下长安杀了刘玄取代。刘秀在河北厮杀,日益壮大,也称帝了,后进入关中打败赤眉,铲平各地方异军,在洛阳建都,建元建武。为表刘氏重兴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后汉),刘秀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柔道行之: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平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中国再次归于一统。以柔道行之调整中央机构,以柔道行之调整地方机构,以柔道行之调整军事机构,中央官职改革,精简地方机构,整顿官场风气,善待开国功臣,军制改革,边防政策,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刑徒,试行度田制度,抑制豪强。史学家们认为,刘秀的柔道为:“务用安静”,“量时度力”,“苟非其时,不如息人”,“屈伸得宜”,“以柔克刚”,还有“德政”、“逸政”等等。刘秀通过“柔道治国”,减轻了农民负担,恢复了生产,开创了光武中兴。董宣,强项令

前后辉映云台二十八将,富人当家不被人们看好的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对文化创作方面最具有贡献的朝代之一。从秦汉以来到清朝,发生过4次学术思潮(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而两汉经学四大代表人物都在东汉(贾逵、许慎、马融、郑玄)。东汉科学技术四大家(蔡伦、张衡、张仲景、华佗)。匈奴在王莽代汉时期也重新成为汉朝的一个边患,但是匈奴内部也发生分化,导致在东边地区的南匈奴成为汉抗衡北匈奴的屏障,在北边的北匈奴控制着西域和东汉进行抗衡。因此虽然东汉都城在洛阳,但是东汉的战略中心还是在西北,从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成为中原的一条生命线,因此东汉稳定财富充足后还是想继续经营西域。这是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产生的,提出直接打击匈奴的是耿秉,是建威大将军耿弇的侄子。窦固,耿秉与汉明帝一起讨论如何打击匈奴。耿秉、窦固打击匈奴,但是汉明帝去世后汉章帝继位,儒家学的比较好,朝廷决定退兵。在汉章帝去世后汉和帝继位,窦氏家族为了建功立业和东汉对匈奴大格局的利益一致了,窦太后命令窦宪、耿秉出师打败北匈奴,从此北匈奴淡出汉朝势力。东汉班固修的《汉书》是司马迁之后又一部重要著作,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被称为三班。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粉碎了北匈奴的阴谋,搞定了西域,之后凭借他一人之力,平定了西域的50多个国家,这为东汉王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外戚宦官:东汉末年的政治就是外戚宦官政治,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的一个政治符号。东汉皇帝的继位年龄小,在位时间短,寿命短,所以太后(主幼母少)靠家族帮忙,导致外戚的专权。皇帝长大后,太后和外戚没有交权的迹象,就依靠身边的宦官夺权,夺权后就和身边的宦官一起治理天下,所以就导致了宦官专权,这就是主要的外在原因。窦氏家族是第一个外戚专政的家族,窦太后的曾祖父是东汉战功赫赫的开国大将,祖父是光武帝的女婿,窦太后进止有序,风容甚盛,并受到章帝宠爱,也受到马太后的看好,但是窦氏没有生育能力,于是在她家族的操作下,变得心狠手辣,凡是生了儿子的贵人都想方设法置她们于死地,儿子们或放到外地为王,或收为自己的儿子。于是权势越来越大,汉章帝去世后汉和帝继位,虽然和帝不是窦氏所生,但是由窦氏带大,因此窦氏成为窦太后,但他们还没有集结到太多的力量,于是用了一种办法集结势力(尊老爱幼:有威望年事已高并听窦氏的人和年纪轻有身份的贵族给予高地位)。窦宪戴罪立功征伐匈奴。汉和帝依赖刘庆、郑众为首的宦官势力和历代汉代皇帝对专权外戚进行诛杀的案例,发动政变夺回政权,窦太后就此无法翻身。汉和帝给予郑众和宦官势力很高的待遇,同时与他们一起管理国家,于是就出线了所谓的外戚之后宦官专权,但是郑众的性格和宦官势力还比较小,所以严格上还不算宦官专权。直至汉桓帝诛灭梁冀以后,将五位宦官封侯侯,世称“五侯”,从此开始了宦官专权。李膺严厉打击不法宦官,于是给了宦官打击的理由,宦官在打击外戚的同时也对士大夫太学生进行打击。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重,一股新的力量逐渐在匈奴、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之外,对东汉政权进行摧毁甚至埋葬

汉末

hmsg1
hmsg2
hmsg3
hmsg4
hmsg5
hmsg6
hmsg7
hmsg8
hmsg9

凄惨谢幕宫崇,太平清领书(干吉或称于吉所得),向朝廷进献。此书一方面是阴阳五行家的图论,另一部分是道家的语录。朝廷接受下来后禁止在社会流行。书的一部分内容以太平经的名义继续在社会流行。张角,大贤良师,与弟子和教众形成一种松散的社会组织,张角就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张角的太平道越来越大,共设三十六方,由于当时社会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张角就顺势而起,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自称“天公将军”,事情败露后提前起兵,发动了黄巾起义(程胜吴广、绿林赤眉后第3次)。统治者这时候会清理一下民众闹事的原因,最后矛头指向十常侍,汉灵帝需要依靠十常侍,在敲打后反过来问责文官,最后宦官、外戚、士大夫为了共同的利益携起手来镇压黄巾起义。由于黄巾军的主体是农民,组织不够严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够好。他们除了攻打官府外,还普遍攻打豪强、士家及各种有钱人家。于是豪强、士家都迅速站出来,配合官府义军。起义约十个月后,黄巾军主力败于官府、豪强的联合,不久张角也在这期间病死。社会矛盾无法平息,而且长期的自然灾害使民众没有着落;统治者的矛盾再起,宦官外戚的矛盾继续,地方上的各州牧、刺史、太史也各自为战,清缴过程中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割据的军阀;汉灵帝此时正好死去。汉灵帝一直没有立太子,临死前让叫蹇硕(西园八校尉之首/袁绍曹操也在内)的宦官完成他的心愿立刘协为皇帝,蹇硕想杀何进的消息泄露后被何进所杀,何进将何皇后的儿子刘辩立为皇帝。何氏外戚是东汉以来出身最寒微的一代皇后和大将军,所以何进的根基不深,需要更加联络士大夫成为他的力量,最有名的是袁绍袁术,劝说何进杀光宦官,由于何皇后不同意,袁绍让何进叫来附近地方上强大有力的军队招到洛阳迫使何皇后同意,在何进犹豫时宦官杀了何进,袁绍在外发动军队杀光宦官。至此从汉和帝开始延续了一百来年的宦官专权从此不再存在,外戚也被宦官所杀。董卓这时进入洛阳,废了少帝刘辩立刘协,又逼死何太后和刘辩,然后联络各豪强士大夫,但是董卓在洛阳烧杀掳掠,以袁绍为首的朝中官员视董卓为草莽异类,纷纷离开洛阳回到自己地盘,集结军队结成盟军向洛阳逼近,尽管盟军无法击败董卓,但是董卓也无法击败盟军,于是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袁绍等盟军进入洛阳,夺取财务,然后赶快回到自己的地盘巩固实力扩大地盘,除了曹操外没有人去关心皇帝

能臣奸雄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曹操的祖父是宦官的这个污点和父亲的来由未知家室的不明的身世之谜,经常被别人尤其是政敌拿来开涮,同时也是做重大决策时的一块心病。曹操从小机警,放荡不羁,不务正业,不被人看好,桥玄很看好曹操,说出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曹操曾私入张让的府邸试图行刺,被张让发觉,急忙持载冲出。许劭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开启仕途。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被当朝权贵担心,明升暗降,曹操被调任顿丘令。曹操后来发现东汉政权腐败无可救药,于是就只做好本职工作,在清缴黄巾起义时,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于是到了洛阳作为西园八校尉之一。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逃出洛阳去了陈留招兵买马。曹操加入反董盟军后,盟主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其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袁绍从不结交宦官,最后杀尽宦官的就是袁绍。盟军各有小算盘,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最后不欢而散。董卓被杀后,关东混乱,汉献帝向东逃跑,曹操亲自领兵到洛阳,迎接汉献帝到自己的政治中心许昌,从此以后,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曹对决: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逃离战乱连绵的关中地区,来到已是一片废墟的旧都洛阳,改年号将”兴平”改为“建安”。在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随后推广到各州郡实施屯田制,还将流民重新回归土地成为农民,是一种社会秩序社会安定的重建。曹操亲自将汉献帝迎回许昌,严格意义上东汉统治已谢幕名存实亡,但是只要汉献帝还在就意味着汉统犹存,将汉献帝迎回许昌也给民众新的希望和曙光。荀彧投奔袁绍,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袁绍不是成大事之人,荀彧回到许昌(颍川),王佐之才,曹操见后称为”吾之子房(张良)”,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当曹操报着道义的情谊将汉献帝迎请到许昌,当汉献帝怀着感恩之心随曹操来到许昌,给人们产生憧憬,但是不久汉献帝与曹操互相都在积累情绪,汉献帝写下密诏藏在衣袋(衣袋诏)中给董承,只能依赖外戚诛杀曹操,后来事情败露都被灭族。袁绍平定北方,觉得自己兵强马壮后,立即挥师南下,要与曹操一决雌雄,将汉献帝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黄河一线双方对峙,以官渡为中心,因此后来称为官渡之战。这场战争对曹操是不利的,郭嘉通过双方主帅性格。列出十大胜利要素,为曹操军队树立信心,也提供了分析曹操的要素。曹操先东击刘备,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斩颜良杀文丑,袁绍军溃败。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断袁军军粮,导致了袁绍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三分初现刘备也是因为黄巾军起家。煮酒论英雄,刘备与曹操的相似性,胆识、谋略、权变、城府、领袖的气质、豁达大度、英雄气概。刘备预知袁绍会败,白马之战打完就离开袁绍投奔荆州刘表。东汉全国区划共分为13个州,荆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并且水道纵横。投靠刘表前,刘备曾投靠过很多人但不长久,不甘居与人下,因此不停寻找自己的落脚之处和独立发展的机会,因此刘表也警惕着刘备,因此将刘备放在了刘表与曹操势力间的新野。刘备终于有安定的地方可以喘息,这段时间在荆州的士大夫和民众中树立了长者的形象,同时也网罗势力,站稳脚跟后三顾茅庐寻得可以托付事业的诸葛亮隆中对,争夺荆州、益州,与孙权结好。孙坚、孙策、孙权。造就孙坚的也是黄巾起义,屡立战功,作战勇猛,抗董联军中孙坚地位也比曹操高势力强,也是董卓最为忌惮的,最早在洛阳救死扶伤的、掩埋被董卓挖开的陵墓都是孙坚的部队,孙坚在与刘表的战争中阵亡。孙策继承了事业,也是勇冠三军,打仗勇敢、善于用人、阔达听受、能吸取不同意见,深得将士为他卖命。艰难时依靠袁术(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后来独立发展,在官渡之战曹袁对峙时想亲自带兵突袭许昌,把汉献帝夺回来,但在意外中被仇敌的门客所刺杀,把事业托付给弟弟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孙策对自己和孙权评论: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赤壁之战,黄河以北遂落入曹操之手,展望北方仅余西北马腾,长江以南的诸侯主要有荆州刘表,东吴孙权,益州刘璋,以及汉中张鲁。而刘备此时在汝南于新野战败,逃亡江夏栖身刘表,然而刘表已死,次子刘琮又在蔡瑁等投降派的引领下投降曹操。刘备已丢掉了荆州北部,只能在江夏坚持抵抗。孙权派鲁肃见刘备,后刘备与诸葛亮到孙权处希望联盟,鲁肃和周瑜让孙权放弃投降曹操,达成联盟以长江天险为守共拒曹操。周瑜水师击败荆州水师控制水面,黄盖诈降火攻赤壁,曹操全线溃败,刘备与孙权的部队迅速抢占地盘,曹操退回北方

荆州得失:赤壁之战出力最多的是孙权,但之后收益最大的是刘备。周瑜追着曹操打,刘备急转南下,孙权真把曹操当对手打,而刘备集团目的是抢夺地盘。第一,曹操虽然吃了败仗,但是没有伤及元气,周瑜攻克南郡,曹操还是保住了南阳郡从西线继续对孙权势力形成压力,曹操在东线也有部队对孙权江东地区形成压力,孙权的基础是江东而不是荆州,因此孙权没有力量将主力调到西线。刘备的目标是寻找一个落脚之地,就要曹操和孙权没有占领的地盘都要尽快抢去,因此把南方四郡抢去。第二,双方的战略不同,对荆州和江东来说,孙权更注重江东,而刘备集团不同,在诸葛亮隆中对中就提到的下一步战略,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与曹操孙权三足鼎,因此刘备的势力是全心全意抢荆州。第三,刘备在新野(樊城)积攒了名气,在逃亡过程中带着百姓,树立了刘备在荆州民众中的形象,刘表的接班人一个跟了曹操一个死了,因此手下把刘备当做了靠山。刘备借荆州(南郡),带着刘表、刘琮、刘琦的旧部来到江陵南岸,周瑜只能把江陵南岸的地方给刘备,刘备然后借整个南郡,周瑜坚决制止,但是周瑜攻打南郡时负伤后来死去,鲁肃接班后推动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但是条件推动刘备攻打益州,打下益州后归还南郡。刘备按自己的战略部署,攻打益州(刘璋)。刘璋示好曹操,派出张松,但是张松不受曹操待见,于是张松回去后去了南郡受到刘备集团高规格礼遇。张松回去后建议刘璋背曹操而亲刘备,这时曹操打汉中,张松建议刘璋派人出使刘备让刘备抗击曹操,于是推荐了法正,给刘备带来了很多好处,刘备在庞统的帮助下领军入川(益州)后,在他们两人的帮助下,刘备在汉中与夏侯渊苦战,杀了夏侯渊占领了汉中,这时刘备势力达到鼎盛。这时刘备为了和孙权搞好关系,在占领益州且仍然保证南郡的基础上,将长沙四郡给孙权。这时曹操称魏王,刘备也称汉中王。刘备让关羽攻打曹操控制下的南阳,以此敲打孙权不要对南郡抱有幻想。当初攻打益州时,由于和孙权达成共识,刘备将所有主力都带去西线,只留关羽留守。关羽弱点刚而自矜,孙权为了加强孙刘联盟,不但把妹妹许配给刘备,而且派使者前往南郡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自己儿子,但是关羽不但不同意而且辱骂使者,得罪友军,不顾大局。这时刘备让关羽攻打襄阳樊城,关羽很高兴可以立功,襄樊之战,当时秋雨导致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关羽,这时樊城襄阳岌岌可危,但是曹操可以源源不断派援军,而刘备主力在益州,关羽觉得樊城攻打不下反而还可能丢失南郡,正准备撤兵,孙权行动了,一面送信称颂关羽的功德并许诺出兵一起打樊城,一面暗中派出吕蒙攻打南郡,劝降麋芳、士仁,兵不血刃拿下南郡,在江陵城内纪律严明,不杀百姓,关羽出兵的家属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关羽得到消息后,军心涣散,准备向川中撤退,关羽手下将士纷纷抛弃关羽投降孙权部队。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最终被马忠所杀

曹操当初依附袁绍,孙策当初依附袁术,刘备当初依附…孙权

三国

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

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hmsg10
hmsg11
hmsg12
hmsg13
hmsg14
hmsg15

鞠躬尽瘁:关羽被杀,南郡被夺,刘备立即决定,带领益州部队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这时北方传来消息,曹操去世后,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帝。当赤壁之战后曹操就退回北方经营北方,整个中国北方被统一,曹操威望不断增加,唯才是举,最后封为魏王,并把政治中心移到邺城,汉献帝留在许昌,这时汉献帝彻底成为傀儡,但是曹操一直不肯称帝,自比文王。汉献帝禅让曹丕,接手曹操手下,曹丕立为魏文帝(曹魏),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封汉献帝为三阳公。刘备得到曹丕称帝的消息和汉献帝被杀的假消息,于是刘备称帝,国号汉,蜀汉,称帝后刘备立即启动攻打吴国的战争机器。攻打吴国,手下将领意见不同,赵云建议应该攻打曹魏,打吴名不正言不顺,刘备也知道但是目的是拿下江陵拿下荆州,只能拿关羽的事为理由。刘军长江而下,被孙权部队挡在夷陵,孙权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夷陵之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两军相持,刘军进退两难,后来火烧连营,刘军溃败,从此之后,蜀汉被封闭在川中。刘备后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孤于丞相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己”。诸葛亮托孤之后,第一建立宫中和府中两套机构;第二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第三勤修内政;第四出兵南中,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七擒孟获;第五北伐中原,出师表(前出师表),北伐中原只是个旗号。魏延提出兵分两路进入关中/长安,诸葛亮否定了主张从陇右攻取关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北伐中原的真正目的是扩充人口,扩大地盘,切割陇西,在与魏吴对峙时能够实力强大一点。六出祁山,但都不太成功,第一次最大战果因街亭马谡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屯田驻兵政策,因诸葛亮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去世告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襟

三马共曹司马懿家族是非常显赫的,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先祖在西周任司马,以职务作为姓氏司马氏留下来,在河内定居。司马懿装病不愿作为曹操的手下,之后曹操用强硬的手段让司马懿就职。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的主要谋士是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在赤壁之战后司马懿和陈群脱颖而出(贾诩、蒋济、程昱、刘晔、司马懿)。曹操攻取汉中后,司马懿提议立即攻打益州,得陇望蜀耶,曹操没有听错失良机。关羽攻击襄樊势如破竹,曹操一度想将许昌的汉献帝迁到邺城以避锋芒,司马懿坚决反对,派人劝孙权出兵江陵,于是关羽走麦城。司马懿狼顾之相、曹操梦到三马同槽,曹操告诉曹丕此人可用但要警惕。曹丕没有统揽全局的大略,敬佩司马懿,不但没听曹操的话,还把曹睿委托给司马懿和其他大臣,司马懿活的也久(曹操、曹丕、曹睿三人都没有司马懿一人寿命长),家族的力量也很大,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在培育下也很有才干,西御诸葛亮、北定辽东、南挡孙权,司马父子成为曹魏的护身符,司马懿的声望,司马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明帝无子,死后托孤养子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曹芳从少年到青年目睹曹氏势力削弱,司马势力越来越膨胀,魏国的国君变成司马兄弟与父子玩弄的人偶了。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继承他的财富,司马师说服太后废曹芳,立了曹髦。曹髦对司马势力忍无可忍,找司马昭拼命,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被司马昭杀死。但是无论曹氏如何挣扎,司马氏的崛起已是大势所趋,公元263年,刘备死后40年,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掌控的魏国兵分三路,大举伐蜀(邓艾攻姜维、诸葛绪切断姜维后退之路、钟会向汉中发动战争)。姜维听说钟会已经占据汉中,摆脱邓艾纠缠,击退诸葛绪,与援军一起将钟会堵在剑阁,这样邓艾没事了;当时邓艾是不同意打蜀汉的,认为时机未到,当钟会是极力主张打蜀汉的,但是被堵在剑阁且没有作战经验的钟会知难而退,回到汉中,但是有经验的邓艾认为机不可失,带领本部翻山越岭直抵江油,蜀军守将马邈不战而降;刘禅派了诸葛瞻去援助,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也没有领兵经验,后被斩杀,绵竹陷落,蜀军就无险可守了,邓艾再接再厉,很快攻陷广汉,大军直逼成都,刘禅降,蜀汉亡。邓艾一方面安抚百姓一方面安抚百官,川中立即稳定,于是向司马昭打报告,希望自己治理川中的建议。钟会觉得把姜维拖住,邓艾才能轻松打下成都,钟会也产生了想法,想自己独占川中,形成割据。姜维接受刘禅的命令投降钟会,但是他想推动钟会杀邓艾,然后自己杀钟会,最后自己复国让刘禅继续做皇帝。他们这些想法都被司马昭了如指掌,派心腹贾充入川,主持川中大局,自己从洛阳出镇长安。最后邓艾被钟会关押被杀死,钟会想独立将士不满兵变被杀,姜维死与乱军之中,至此双方的主要将领都死于非命,而投降的刘禅与子弟、川中的文官在洛阳受到隆重的礼遇。2年后(265)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效法曹丕,举行另外一次禅让,中国历史北方由曹魏过渡到晋,因为未来有一个晋定都南京,因此这个定都在洛阳的晋成为西晋。司马炎创建晋以后,下一步目标就是灭吴,当时吴与晋有一个州是双方控制的,那就是荆州(北部晋、中部南部吴),其中晋的中心在襄阳,吴的中心在江陵,于是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襄阳,吴也派了陆抗去对付羊祜,他们是对手更是朋友,西陵之战,陆抗与羊祜的对决中更年轻的陆抗完胜。之后羊祜继续留守,让王濬治水军大造舟舰器仗,陆抗死后两年,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攻下建业,吴国灭,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

天下大势合(秦统一)久必分(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分久必合(西晋),后来的事实证明,西晋的历史又是一个二世而亡,之后大地陷入一个比三国时期的割据和军阀混战更严厉的一个时期

资料

国史通鉴-秦汉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