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一) 上古夏商周-笔记

Posted by ZhouJ000 on June 25, 2018
最后更新于:2018-10-24

图片来源(侵删):【史图馆】中国历代疆域变化 第十二版

中华历史(一) 上古夏商周-笔记
中华历史(二) 秦汉三国-笔记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300~200万年

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万年

ys1
ys2
ys3
ys4

三皇五帝

约公元前2700年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後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皇分别有以下各种说法:

  •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 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少典)。出自《史记·补三皇本纪》
  •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 伏羲、神农、共工。出自《通鉴外纪》

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属神句芒;
南方天帝炎帝神农,属神祝融;
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属神蓐收;
北方天帝颛顼高阳,属神玄冥;
中央天帝黄帝轩辕,属神后土。

三皇分别有以下各种说法:

  •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
  • 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出自《尚书序》、《帝王世纪》
  • 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出自《礼记·月令》
  • 羲(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出自《战国策》
  • 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出自《楚辞·惜诵》
  • 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出自《周礼·天官》

有巢氏: 用木头建立房屋
燧人氏: 钻木取火
伏羲: 畜牧、结网打鱼、兽皮缝制衣服,第一位哲学家,理解宇宙、八卦
神农: 农业革命,耕种方法与农具,中医药,尝百草
炎帝: 神农氏最后的首领,与轩辕作战,失败后联合轩辕,保卫中原抵抗南方的蛮族军队
蚩尤: 九黎部落首领,先开始使用大量金属武器,加入炎帝与轩辕之战,胜利后攻入太深,被中原多部落包围后败于轩辕
轩辕: 黄帝,少典氏族首领,胜于炎帝,又败于蚩尤,联合炎帝后最终统一氏族
颛顼: 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帝喾: 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少昊)之孙高辛(帝喾)继位
帝尧: 帝喾之子
帝舜: 尧禅让舜,更倾向于舜发动政变逼迫尧让位,帝舜除四凶(共工、鲧、饕餮、三苗)的真实是否是排除异己,但是也是一位杰出的大帝,建立帝国秩序,非常勤奋,经常巡视,还划分行政区,让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出现

夏朝

约公元前2070 ~ 公元前1600年

xc1
xc2
xc3
xc4

大禹: 鲧是大禹的父亲,大禹治水,讨伐三苗,也更倾向于禹逼舜政变成功,登帝后将十二州整合为九州,约定让位给伯益
夏启: 大禹之子,伯益上位后囚禁启,启反抗在与伯益的帝位斗争中胜利,标志夏王朝的建立,王/帝/后都是一样的称呼,所以夏启也被称为后启,开启了中国王朝的历史,随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
太康: 姒太康在其父姒启去世后继位,即位后生活腐败,被后羿夺去国政,史称“太康失国”
中康: 傀儡国王,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国事全由羿来治理,并讨伐和氏与羲氏,后独承王位,好狩猎而荒废国事,被寒浞所杀
少康: 姒少康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浇,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寒浞,建都纶城,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姒少康大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但少康之后中央政权越来越衰弱,各诸侯难以控制
杼: 少康之子,讨伐东夷,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
: 孔甲乱政后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乱这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讨伐商首领汤并败之。汤被囚禁于夏台(一作钧台),随后被释放。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了桀在廷内用人失当。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商汤在亳称“王”

中国历史向来是成王败寇的,每一代最后的帝王都是描述成那样的恶,而真正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夏桀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坏事以至于遗臭万年呢?夏桀与商纣的恶行有许多也是雷同的,说明可能是后人将恶行加上去的,所以其实可能只不过是在与商汤的斗争中失败了而已,与其归因于他的暴行,不如归因于对手的强大与聪明。另外夏开始中国历史的一个另习惯,把亡国的责任推给女人,商纣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吴越有西施,红颜祸水的老祖宗就是夏桀的妺喜

资料

丁典说历史:夏商西周
历史中国之夏商周原来是这样的

商朝

公元前1675年 ~ 公元前1029年

sc1
sc2
sc3
sc4
sc5
sc6
sc7

汤武革命:商汤击败夏桀,改朝换代,商以玄鸟为图腾。

伊尹:他辅助商汤灭夏朝,用烹饪理论治理天下,并成为政厨医领域的鼻祖

盘庚迁殷:躲避大自然灾害与内部争斗的威胁,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让统治相对稳定。盘庚迁殷以后,都城就固定在了殷,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经过270多年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丁盛世打下了基础。在盘庚迁殷之后军事才逐渐强大到可以号令诸侯,文化上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

武丁中兴:是商朝最鼎盛的时期,和多方(商之外的部落/城邦)进行战争,连年征战,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之妻妇好是中国历史有据可查第一位女性军士统领

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因金属具有易腐蚀的特性,四五千年以上的青铜遗存发现往往为数不多

甲骨文: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而且书法也是从甲骨文开始。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最早由王懿荣发现。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商纣灭国:帝辛(纣)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以奴隶为军抵御,商军“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周王朝建立。这段历史被后人演义为《封神演义》(封神榜)

资料

丁典说历史:夏商西周
历史中国之夏商周原来是这样的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zc1
zc2
zc3
zc4
zc5

武王伐纣: 武王的联军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与纣王的军队摆开了决战之势。纣王也集合起了十几万人与武王相抗衡,可是,因为民心的归向,纣王的军队毫无战心,反而倒戈帮助武王。所以,没费太大的力气,武王就攻进了都城朝歌。纣王眼看大势已去,就登上花费巨资为自己建造的鹿台自焚身亡。殷商王朝也就这样灭在了纣王的手中

周室初立:分封制、三监之乱、周公(周公旦)东征(管叔、蔡叔叛乱)、封邦建国

成康之治:成王和后来即位的康王昭的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成康之治,是西周安定时代的开始,第一个记载的盛世。成康时代,周王实行赈济贫困民众、授田于民、明德慎罚的政策,因而农业生产颇有起色、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外族来朝、政局稳定、人民和睦。然而康王晚期喜好征伐,据小盂鼎铭文,仅在与鬼方间的战争中就斩首四千八百多人,俘虏一万三千余人,与南方的淮夷和荆楚亦常有冲突,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昭王时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由盛转衰:昭王南征、昭穆嬉游、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宣王中兴

走向灭亡:褒姒,烽火戏诸侯(假的),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前771年,西周覆亡,史学称东迁后的周朝为东周

资料

丁典说历史:夏商西周

东周

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56年

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
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代刘向的《战国策》
可以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

公元前453年 ~ 公元前221年

cq1
cq2
cq3
cq4
cq5
cq6
cq7
cq8
cq9
cq10
cq11
cq12
cq13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天下无主: 王室的内乱。诸侯家庭伦理的乱。春秋时期是个乱世,周王室的衰弱,周天子失去了权威,成为名义上的天子,有名无实的周天子管不了天下的事,本来相安无事的诸侯国就有了摩擦,产生矛盾。诸侯和王室之间的关系也产生混乱

桓公继位:齐桓公、管仲。公子争位,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抢先到齐国受到权贵支持,成功成为齐王。鲍叔推荐管仲为相。乱世中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非凡的人格、非凡的气量、非凡的见识

管仲向齐:士农工商。曹秽论战齐国战败,齐桓公的急躁,管仲的稳练和齐桓公的急切形成一个对比,齐桓公了解了管仲的良苦用心。管仲为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存邢救卫:管仲辅佐齐桓公,经过20年改革对内政治经济军事民心蒸蒸日上。对外展示威信,使诸侯都凝聚在齐国之下。北狄游牧人群入侵中原、尊王攘夷,保卫中原

遏楚尊王:楚国攻打齐国同盟,对齐桓公霸业进行挑衅。齐国组成联军就打楚国的同盟国,然后攻打楚国。召陵之盟,楚国与齐国盟约,让楚国再尊王

葵丘之会: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襄公图霸:齐桓公死后各诸侯关系迅速恶化矛盾纷争接连不断,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混乱之中,都期待新的霸主,出现了宋襄公。猫充老虎,处理诸侯关系不当,办事不得人心,杀人祭神降低威信,鹿上之盟,之后在盂之盟宋襄公被楚抓获后被放回,报仇打郑国,与楚国泓之战被击败,宋国衰弱

祸起萧墙:晋献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诸侯王,然而骊姬之乱使晋国为之震荡,晋公子重耳不接受王位,流亡在外长达十九年

重耳返国:晋惠公死了,秦国帮助晋国新立君主,帮助重耳回国继位成为晋文公,重耳经过流亡生活,磨练的成熟了。治国举贤才,凝聚百姓,公布法律,发展士农工商,帮助周天子并向周天子提出”六隧”的要求

晋楚大战:晋文公为了建立霸业,与楚大战,城濮之战,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又主动退避三舍,激起全军同仇敌忾,最后击败楚国,确定霸业。晋文公向之前流亡中对他不好的诸侯进行报仇,烛之武退秦师

穆公求贤:秦穆公,喜欢结交贤人,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百里奚荐蹇叔,秦穆公留由余

秦国雪耻:秦国想趁晋文公死后夺取郑国,郑国有机可乘,秦穆公匆匆派兵前往,偷鸡蚀米,秦军被泄露消息后只能回国,回归后被晋军(先轸)联合姜戎,在崤山谷中设置埋伏,崤底之战剿灭秦军。秦穆公悔过,暂时放弃东方发展,霸西戎。但要雪耻,在彭衙之战又被晋国击败,最终在王官之战(孟明视)战胜晋国,使晋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发生动摇

一鸣惊人:楚庄王,面临一个盘根节错的大家族(若敖氏),继位后九年后才真正掌握楚国大权,懂得隐忍能屈能伸,有了楚国繁荣昌盛

任贤图治:消灭若敖氏家族后,尊贤上功,孙叔敖帮助楚庄王打理朝政,虚心纳谏,协调民心,凝聚共识决定国事,宽容待人,笼络人

战和不定:楚庄王征服陈国后,攻打郑国,晋国因内部矛盾重重一直没有出兵,楚国办完郑国后,邲之战,晋国最后出兵不顾随武子反对面对养足精神的楚国军队被击败,楚国霸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夏姬之乱:三为王后七为夫人,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因为她一个国家覆灭了,连英雄盖世的楚庄王也差点拜倒,最后让一国大臣申公巫臣放弃整个家族与她私奔到晋国,谏言扶持吴国骚扰楚国,引起未来春秋后半段向南的吴越争霸

一笑而战:楚国攻打宋国后,齐国投向楚国,晋国需要维持北方的霸主地位与齐国交好,但由于一个女人的笑声激怒了晋国贵族郤克,最终导致晋齐战争,齐晋鞌之战,韩厥差点抓住齐王,晋国击败齐国军队,齐国不得不服从晋国

赵氏孤儿:战争越多功臣越多,功臣(权臣)就要封赏土地,久之就为国中国。春秋中后期就有了矛盾,晋国内部出现矛盾。赵氏孤儿应该是之后赵国改写美化的故事,现实不是忠奸分明的,赵盾无奈立了晋灵公,君臣关系出现问题最终晋灵公被杀但赵家却安然无恙,赵盾死后家族内讧,告赵家谋反导致赵家正门灭门。韩厥为赵氏说话,晋景公又把赵同赵括的土地转移给赵武名下

鄢陵战火:郑国背叛晋国而与楚国结盟,范文子反对战斗说晋国没有外患就有内忧,但晋国讨伐楚郑,于鄢陵之战中大败楚国并俘获了楚王子茷,晋国从此威震诸侯,想要号令天下谋取霸权。春秋争霸进入后期阶段,对战双方国内矛盾重重,叛臣在起作用,大臣之间还有不和

权臣弑君:作为胜利方的晋国,没能把晋国人团结在一起,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混乱中,晋厉公想以亲信取代卿族的职务,栾书借机陷害郤至,晋厉公派亲信胥童带兵袭杀了三郤,胥童借机劫持了卿族栾书、中行偃,请求晋厉公杀掉他们免除后患,晋厉公不忍放了他们。最后栾书、中行偃杀死了晋厉公。晋悼公继位,开展晋悼公新政,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霸主弭兵:晋楚争霸到最后,中晚期后出现两次弭兵大会。晋国是因为内政家族纷争严重,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六卿),在外交方面晋国也处于孤立状态;楚国也是内忧外患,楚材晋用,吴国让楚国后方不得安宁。第二次弭兵晋国吃亏了,但也带来了40多年的和平,国家在没有外患后内患严重大臣篡权

吴越争霸: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从地缘上看吴国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而越国欲北进中原,更必先征服吴国才能够打通北进中原的通道,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两国相互征伐多年直至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越已占有绝对优势,最后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吴王夫差不听伍员之言,养虎为患终遭灭国。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并听取谋臣文种、范蠡之言,主要靠谋略制胜;亲齐、结晋、联楚的外交策略,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国通过吞并吴国国力大增盛极一时,而越王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破楚、服越、败齐、逼晋,勾践灭吴,楚最终灭越。几十载的吴越争霸没有真正赢家,有的只是吴越两地人民的融合

资料

百家讲坛: 春秋五霸

战国(前453~前221年)

公元前453年 ~ 公元前221年

zg1
zg2
zg3
zg4
zg5
zg6
zg7
zg8
zg9
zg10
zg11
zg12
zg13
zg14
zg15
zg16
zg17
zg18
zg19
zg20
zg21
zg22
zg23
zg24
zg25
zg26
zg27

历史事件

1 . 大裂变、三家分晋、田(陈)氏篡齐
2 . 魏国的崛起与衰弱(打破了历史的沉闷,之始)、岗坪之战、梁惠王迁都
3 . 齐国崛起
4 . 楚国变法
5 . 秦国崛起、商鞅变法
6 . 桂陵之战(但魏基本国立还在)、围魏救赵
7 . 逢泽之会、马陵之战(魏开始由盛转衰)
8 . 合纵连横、五国相王、五国攻秦(到函谷关->失败/散了)
9 . 张仪欺楚(夸张描述)、丹阳、兰田之战(楚大伤元气)
10 . 燕国大乱、燕国复国
11 . 胡服骑射
12 . 秦国东掠
13 . 齐国衰败
14 . 完璧归赵、将相和
15 . 伊阙之战、白起攻楚、水淹郾城、楚国迁都(衰弱)、阏与之战
16 . 田单复国
17 . 远交近攻
18 . 上党之争、长平之战(赵国衰弱)
19 . 邯郸之战、将相之死
20 . 一统天下
21 . 回顾

历史人物

1 . ————
2 . 魏文侯、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李克、魏成子、吴起(魏->楚)、乐羊、魏武侯、梁惠王
3 . 齐桓公(田氏)、齐威王、邹忌、淳于髡
4 . 吴起(魏->楚/死)、楚悼王
5 . 秦孝公、商鞅(魏->秦/死)
6 . 梁惠王、季梁、孙膑(魏->齐)、庞涓(魏)
7 . 孙膑、庞涓(死)
8 . 惠施、公孙衍(魏->秦->魏)、张仪(秦)、苏秦
9 . 秦惠王、张仪(秦->魏养老/死)、司马错、楚怀王
10 . 燕王哙、苏代、鹿毛寿、子之、齐宣王、孟子、燕昭王、郭隗、苏秦、(中后期来了乐毅、邹衍、剧辛)
11 . 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太子章(废太子)、田不礼
12 . 秦武王(死)、甘茂、宣太后、魏冉、屈原
13 . 苏秦、齐愍王、孟尝君(战国四公子)、秦昭王、李兑、乐毅
14 . 赵惠文王、廉颇、蔺相如
15 . 白起、赵奢
16 . 乐毅(燕->赵)、燕昭王(死)、燕惠王、田单
17 . 范雎(魏->秦)
18 . 冯亭、赵孝成王、赵胜(战国四公子)、虞卿、廉颇、王龁、赵括(死)、白起
19 . 白起(死)、范雎(死)、秦昭王
20 . ————
21 . ————

著名战役

1 . 长平之战
2 . 马陵之战
3 . 阏与之战
4 . 桂陵之战

思想、文化、形式

1 . 政权变更,政治层面变更引起社会层面改变、开始变法,处事原则、世道人情的变化,战争法则变化(尊周天子->称王),假想敌,挟天子以令诸侯,拳头大原则,治术诈术杀人如麻,从老贵族名门到新星、不靠出生靠才干

2 . 儒家理想(智慧王/道德王)、礼贤下士,尊重贤人、礼乐(恭敬/和谐/庄重)、识贤用贤、文化中心、开疆拓土、军制好/武器好/用人得当、魏武侯格局不大/处理列国关系不当、人才流失、梁惠王迁都成矛盾焦点处处被动、齐国秦国相应变法崛起

3 . 办学招揽人才/狭义上的百家争鸣、中国式和谐理念(代表:音乐)中国辩证法(合作/均衡)、贤人多

4 . 开耕扩土让贵族发展远方,抑制贵族势力、充裕民生、加强国防、严厉法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贵族反弹

5 . 求贤令,要强秦向东发展、重法制(取信于民的政府>食>军队)、重农、追求公正、人头税-导致大家大户、杀敌获爵、军事化管理-会强大-重刑法-民会反,最适合那个时代的国家体制、法家也有书呆子气,法律的公平难以保持,破坏法律的是权贵,法律失去公平后逼民造反,下约民成了上约君的黄了,最后导致自己死亡

6 . 韩/宋出工不出力、南辕北辙、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只是局部的胜利,真正影响战局的是秦国的侵入威胁

7 . 梁惠王还在做春秋霸主之梦、魏打韩时齐国直攻大梁,计杀庞涓

8 . 纵横家/策士/术士、功名心重、想问题跟自己的功名心,可以是连横派也可以是合纵派

9 . 拿了四川就是拿了楚,拿了楚就是拿了天下、破坏楚齐联合,欺诈让地给楚让楚与齐断绝关系、秦施计离间楚将关系,大败楚军、楚战六国兰田楚败、秦惠王后秦武王不待见张仪,张仪带祸水去魏养老

10 . 六言六弊,要学习才能发挥品格的优点、燕王哙好仁不好学,让位给子之,将军市与太子平攻打子之失败、齐国等诸侯伐燕掠夺、赵救燕让公子职继位,燕昭王招贤复燕,千金市马骨,苏秦去齐国卧底

11 . 向西北(戎狄)获取资源,胡服(适合骑马)、改革只是局限于军事装备作战方式、攻打中山国、获得草原、让出权利(君主)给儿子,专心去西北发展(想打秦国)、成为军事强国、不忍原太子糊涂想把赵国一分为二给2个儿子、被废的太子章谋反、太子章逃到赵武灵王被围(都饿死)

12 . 举鼎绝膑、宣太后立了秦昭王,宣太后上台魏冉掌大权、魏冉制定向东进攻大策(东路南路)、先联楚策略(秦国一直在欺负楚国,打一下揉一下)、秦打韩魏,导致韩魏齐打楚、秦国抛弃楚国又伐楚,和韩魏搞好关系又打楚国、秦怕楚齐联合又联楚,屈原反对,秦囚楚怀王、楚立新太子后秦国大打楚国

13 . 苏秦帮助燕国向齐国报仇,去齐国卧底、齐王赶走孟尝君、秦齐关系变差、齐赵同盟、齐小伐宋国、第二次五国同盟、齐第二次伐宋国,导致反而转为伐齐、说服李兑后齐第三次伐宋成功后独吞、五国同盟+秦楚伐齐,齐国沦陷

14 . ————

15 . 能治理战争为什么要多杀伤呢,这是将军的职业准则、白起(秦将)不守准则(商鞅变法人头算功勋)、楚国都城迁走、白起攻韩伊阙之战(韩魏惨败)、攻魏(韩国帮忙又被打败)、秦与韩魏赵一战又胜利了,占领了很多要地,但引发了燕国加入抗秦、秦攻赵失败

16 . 燕惠王上位后对将领乐毅不满、齐国反间计让燕国以骑劫代替乐毅担任主帅,田单率领齐军大败燕军、火牛阵

17 . 范雎帮助秦昭王夺回权利(宣太后势力)、远交近攻、先打韩魏

18 . 秦攻打韩上党,韩守将冯亭违背韩王不愿投降,将上党送与赵国、赵国换将赵括、纸上谈兵、秦也换将白起、坑杀战俘四十万

19 . 秦国内部矛盾、没有马上进攻邯郸、之后白起不愿继续作战被赐死、列国诸侯日益增援、诸侯攻秦、战国时的仕功名心重/功利/不大宽阔的心胸、范雎因推荐之人牵连而死

20 . 秦王嬴政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吕不韦为秦相,独擅大权,秦王政平定嫪毐之乱,次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吕不韦饮毒酒自杀。秦王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6年曾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会战秦军,战败后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灭亡。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带20万大军攻楚失败。后秦王政派王翦带60万大军出征,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迫使楚将项燕自杀。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设置会稽郡,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公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21 . 战国时代止戈为武、兄弟国的纠正错误及规则理念转变为掠夺/杀戮、各国都在进行变法、英雄不论出身、社会结构变化(被政府强行)

资料

百家讲坛: 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