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播佛教哲学笔记 (二) 本体论-世界

Posted by ZhouJ000 on December 20, 2020

听播佛教哲学笔记 (一) 哲学分类与相依缘起
听播佛教哲学笔记 (二) 本体论-世界

佛教世界的构成

世界的构成,佛教哲学完全是定义式的。佛教虽然不说是谁创世的,但世界就在这里。佛教哲学回避了创世的原点问题,直接定义了世界的结构(与基督教创世说(神创世)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结论是一致的)。不正面回答创世问题,这是佛教哲学的一个弱点,也是西方宗教学者否认佛教是宗教的原因所在

那么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呢?佛教哲学家没有说,高僧们用简单的共业所感回答了。在其他宗教中世界的创始,这么重要的问题在佛教哲学中缺不重要,甚至不值得讨论,那么是为什么呢?答案是佛陀本人,佛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创教的目的是为了人,并且也只为人。佛教哲学的原则是人本主义,关注点是人,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人。佛是由人来修的,业是由人来造的。只有人在佛教的世界里才是重要的,关于世界的起点是什么,佛教哲学认为并不重要。所谓世界,不过是人认识的虚幻,只要能看清人的认识,就能看清这个世界。因此佛教哲学家对世界的构成没有下很大功夫,其中有很多漏洞也没有去填补。对于西方哲学家对佛教的责难,东方哲学家从来不认为这是缺陷,恰恰认为这是人性的光辉,这也是近代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的出发点

佛教兴起之前,在印度的吠陀文明里就存在大量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构造的想象。佛教大量借用了婆罗门教关于世界构造的想象。佛教在当时的环境向婆罗门教妥协,以争取更多的信众,也是情理之中的

  • 佛教世界的整体构造是:三界六道
    • 地理构成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道教三界指天地人三界)
      • 欲界是三界的根本界之一,指两个根本欲望:食欲与淫欲(人生不过两件事,吃饭睡觉,那么吃饭吃什么?睡觉和谁睡?)。在《俱舍论》进一步归结为贪欲,人的器官之贪而引起的。进而推之,一切由眼耳鼻舌身意所能带来的本能追求,都是为了追求快乐之贪,只要沉迷都算贪(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 欲界是佛教完整世界的一部分,是佛教世界的第一大层。佛教世界是漂浮在虚空中的一个大球,欲界是第一层。底下是风轮、水轮和金轮,金轮中间有一座大山,须弥山,须弥山的四个方向就是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南蟾部洲。这是印度人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设计出来的
        • 南蟾部洲:在佛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佛教诞生在南蟾部洲的中国(印度)上,在东亚大多数国家都有把自己称为中国的历史,其中华夏也在南蟾部洲上,但是印度认为是在偏方(蛮夷),当时一般在印度混不下去的僧人才来到中国(当时叫震旦),中国翻译后,南蟾部洲有一个专门的词:阎浮提
          • 南蟾部洲是成佛特区,只有这里有金刚座,菩萨要成佛要生于金刚座,才能成佛
          • 地狱极苦所在,也在南蟾部洲。地狱的极苦与成佛的极乐,两个极端都存在南蟾部洲,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隐喻,是矛盾的一种统一
          • 藏密宣说南瞻部洲有五大圣地,即中土的金刚座,东方的五台山,南方的普陀山,五指山;西方的乌金刹土,北方的香巴拉国
        • 北俱芦洲自然条件优越,山明水秀,气候温和,丰衣足食,不需要劳动,永远年轻永远快乐,健康活到一千岁。就是后来净土宗对净土构思的样板
        • 地面后(人道)下一个就是天道,进入天空。佛教是一个典型的有天无地的宗教,对于天空现象丰富,层次分明,原始佛教对地狱没有想象,一带而过,可能与雅利安人对天文喜爱有关。欲界的天分为六层。最下面两层与我们中国有关,中间两层与修道者有关,最上面两层与印度人有关
        • 最下面两层为地居天,在须弥山山腰和山顶,都挨着地
          • 离我们最近的天,即欲界最底下一层的叫四大王天,住着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守卫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我们中国神话中的托塔天王、天兵天将都脱胎于此
          • 四大王天上一层住着他们的领导,即第二层叫忉利天,即三十三天,有三十三个天国的意思,中间最大的叫中央天国,即帝释天(玉皇大帝),是须弥山诸天的政治首脑,欲界诸天领袖
            • 每隔一段时间,阿修罗就会挑战天,需要帝释天带领大家反击
        • 最上面不挨着地的四层天叫空居天
          • 日月星辰在空居天的最底层,即夜摩天,只有一个特点就是爽,无欲(眼耳鼻舌身)之爽,是低层次,没有意。要精神爽需要再上一层天
          • 到了第四层,即兜率天。是欲界以及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一层天。是成佛的最后一层,分为内院与外院。兜率天是一切候补佛(菩萨历经所有劫)的居留地,无一例外。成佛前要居于兜率天,然后投胎南蟾部洲做人,之后长大成佛。
            • 兜率天的哲学意义是说明,只有人才能成佛,菩萨不能直接成佛
            • 释迦摩尼就是从兜率天投胎到南蟾部洲的,这样成佛。兜率天现在也有人住,未来佛弥勒佛
              • 中国佛教净土信仰两大分流:弥勒净土(欲界兜率天)、弥陀净土(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因此叫西方极乐世界)
            • 兜率天的无欲要再加上”意”,称之为喜乐
          • 欲界第五层叫化自在天,这层天在佛教哲学上有很大争议。天主叫自在天王,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即造物主。但是佛教否认创世说的。印度教创世神叫湿婆,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大自在天。这是一种妥协,佛教完全反对创世说,但仍然为造物主留下了一层天,就是向当时的婆罗门教和当时印度社会妥协
          • 第六层有特殊意义,叫他化自在天,住着魔王波旬,是佛陀的对立面,相当于基督教里的撒旦。魔波旬唯一要干的事,就是破坏修行
            • 这种构成暗示人的欲望最顶端是魔,人性的终极是魔。修行到了兜率天,还有更高的魔,意味修行是不能停止的。是对修行者的鞭策
      • 欲界与六道,是我们正常可以想象的世界,但是,佛教对世界的描述还没有结束。欲界之上就是无欲界,即色界。欲界诸天的共性是有欲望,色界诸天的共性是无欲望,无淫欲也无食欲。色界是逻辑推导出来的,界是因果构成的,欲望的人会构成欲望的界,因为欲望是因,所以因达到的果就是欲望的界,欲望是精神的,界呈现出的样子是物质的,因果是这么连接的。修行四有色定(四禅定),就会到色界。修行四无色定,就会到无色界。色界、无色界,和普通人无关,是为修行者设定的。色界与无色界,不属于佛教为平凡人描绘的基本地图,它属于扩展部分
        • 色界由两部分构成,(无思维能力的物质)与有情。分为四大层22小层。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等。色界住着色界诸天(天就是众生)。色界诸天,既是物质又是精神,同生共灭(主体客体具有同一性)
        • 色界的特点是弃与有情同生共灭,是色界与欲界的一大区别。欲界诸天的特点是弃世界不生灭有情生灭。与天地同寿到了色界才有可能
        • 色界22天(22种色界众生)的名字,第一层都叫梵X天,第二层都叫X光天,第三层都叫X净天,第四层有多种。禅修者的阶段
        • 色界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层初禅天,初禅天又分为四层。这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主战场,因为初禅天又叫梵天。在婆罗门教与印度教里,”梵”是具有本体性或本源意义,或者说”梵”具有原点性和绝对真理性。”梵”被神格化后就变为了梵天,梵天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宇宙世界的根源。可以简单理解,色界的梵天就是欲界化自在天的升级。化自在天如果说只是神话的”梵”,只有文学意义,而初禅天的”梵”则是神性梵,具有哲学意义。这里的梵,是清净离欲的意思。中国佛教(禅宗后真正改变为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有本质的不同。佛教需要重新定义和解释一些词汇,婆罗门教种常用的一些概念,梵天信仰是婆罗门教的根本信仰(古印度人的终极向往,最高级的),佛教有选择的吸收了它,而且巧妙的贬低了它(变为三界六道中的一种中的一小层,就与生死轮回的有情平等了,就变相剥夺了梵天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为了进一步否定梵天的创世权,并且梵天也要受佛的教化)
        • 佛的教化只能达到的就是色界初禅天的第四层大梵天。初禅天以上就不是佛能够教化的地方,向上就到了三界的节点,三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但不是佛能够覆盖的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包括的小千世界,包括的那些世界,结构都是一样的。佛不能教化的部分,不需要讨论,但值得一提的是二禅天的一层(也分为四层),即二禅天的光音天。一个基本哲学命题是”人从哪里来?”,回答就是,人从二禅天里的光音天而来。二禅天四层: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光由小到大的过程,与三禅一样(净))。特点是有,是佛教世界里最具科技想象力的。光是所有宗教里都非常重要的概念。佛教二禅天的构成,谈的就是世界本源的设想,很复杂。欲界六道的人道来自于光音天,然后经过梵天下到欲界,一级级下台阶一样到大地,成为六道之一的人道(明确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造人说)。诸天之间(包括人类的始祖)如何传递信息?用光,人类的始祖在光音天里自己可以发光,沟通交流。而光有两种,显色(光的颜色)和行色(光的强度)。佛教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得到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佛教对这个世界的本初构成,是经过大量对自然的观察(理论复合现实条件)和深思熟虑(理论符合哲学基础:因果链条/因缘说)的
        • 否定婆罗门教的梵天创世说梵天造人说的意义:印度的世界本体论和原人论直接导出了印度的社会结构,四种姓制度。否定梵天造人说,就否定四种姓制度,即反对世界的不平等,是革命性的。佛教人本主义的根本是共业,是大乘精神
      • 三界最顶端就是无色界,是禅修者的最高境界。在佛教哲学推导里面是存在的,欲望的因导致欲望的果 ———— 欲界,断了欲望的因 ———— 色界的果,而欲望并不只有”有与无”这种二元论(佛陀的超越性/智慧),还有一种状态是”非有非无“,导致的果就是无色界
        • 欲界和色界是一层一层的(饼状),无色界确是由构成的。这些点无体积无质量无位置。这些点符合薛定谔方程/测不准原理,相当于物理学夸克,即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粒子,不能被观测也不能分离,唯一能承受四大基本力,即是构造宇宙的根本物质。无质量 ———— 夸克与反夸克的组合形成粒子湮灭这个点 ———— 无色界 ———— 上帝掷色子
        • 佛教无色界定义,有逼近终极真理的趋势;西方的上帝掷色子的命题,也逼近神性的随机性问题,这2个问题暗示宗教到底是什么?
          • 信仰认知论,人相信什么的本质是他选择相信什么,要研究的不是他相信什么,而是他相信的理由。这是理性信仰范畴
          • 佛教的哲学精神,是和科学同行的,都属于理性范畴,区别在于,科学追求世界的真理,佛教追求内心的真理。当然宗教实践属于非理性范畴
        • 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与精神状态的存在有一种关联,或者说与禅修者的心理状态有关联
    • 生物(有情)构成叫六道
      • 四大洲里所有的有情,就是六道中的人道人道是六道闭环的连接点,六道的开始是人道开始的。一个大部分的错误是从天道开始,是不符合佛教世界构成逻辑的,天道与地狱道在链条两边,是不能互相连接的。六道是形成闭环的,其连接点在人道上,实际上是:人道、天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样人向前走,修行到天道,向后走堕落到地狱道
      • 欲界六天的结构里所有的有情,即天道。天的敌人在大海里,叫非天,音译阿修罗。在婆罗门教里,大梵天生了两个儿子,天神修罗与弟弟阿修罗。海也是分层,是天的倒影,自然景象包括生活娱乐与诸天一致。阿修罗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升到天上去,夺取帝释天的王位。时不时就爆发战争,永无休止,不幸的是阿修罗每次都输
      • 阿修罗每次都输给帝释天,原因是海里有帝释天的同盟龙王,向帝释天告密,并在背后伏击阿修罗。大海里的神,就是六道之一的阿修罗道
      • 每次告密的这些龙,就代表六道里的畜生道,是三恶道之一。所谓畜生道指的是卵胎湿化四种方式出生的有情
        • 是卵生的,只是地位比较高,在畜生道食物链的上游,排位第二;畜生道排位第一的王者,叫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羽毛绚丽,声音悲苦。它们类似于龙凤,在中国龙更厉害,在印度凤更厉害。这两种神物要特别重视,最后都是佛的护法
        • 天龙八部,指天众部、阿修罗部(非天)、龙众部、大鹏金翅鸟部(迦楼罗)、夜叉部、香神部(乾闼婆)、歌神部(紧那罗)、大蟒蛇部(摩呼洛伽)
      • 比畜生道更低一级的叫饿鬼道。饿鬼道是三恶道之一,除了饿鬼之外,还有很多身份不低的叫鬼神。罗刹、夜叉就是鬼神,法力高强。四大天王的侍卫,阿修罗的侍卫,包括佛陀的八部天龙里的夜叉部,都是鬼神。有情世界和弃世界中,分布最多的就是鬼神。而且,鬼神存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世界有多大,鬼神就有多少。鬼神少部分是原始佛教创造的,大部分是部派佛教时期创造的,功劳最大的是《金光明经》和《大集经》。最终把佛教推向迷信的,不是天神系统,而是鬼神系统。推动宗教传播要两种力量,恐惧和克服恐惧的希望,也推动了宗教向前走
        • 六道的每一道,都有哲学意义。饿鬼道也有积极意义,是民间信仰的监督者。离地三尺有神明
      • 地狱道是佛教宗教想象中一大类有情,又叫地狱众生。六道中都是有情,就是有感情有识别能力的,就叫众生,不管他有多坏,包括地狱众生,都要救,这就是佛的情怀。有情世界、无情世界再加上色界和无色界,就构成娑婆世界,也叫堪忍世界。地狱的具体位置,《俱舍论》认为在南蟾部洲下两万由旬;《世记经》认为在外海(印度洋),两座大金刚山中间,日月不能照到,下面就是地狱。在印度教里,对地狱想象都比较简单。印度人(达罗毗荼人)想象欢乐比较在行,想象痛苦则不行
        • 对痛苦最有想象力的是中国人,但丁《神曲》创造的地狱与中国创造的地狱相比,简直就是儿童乐园
        • 根本地狱分成两部分,八热地狱(竖排,一层比一层深)与八寒地狱(横向排列,在一层里)。常说的地狱指八热地狱,关键是第八个地狱,阿鼻地狱(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有五大苦,又叫五大无间(没有间断),视为无间地狱。八热地狱最底层就是阿鼻地狱,在同一水平线上还有八寒地狱
        • 《大智度论》又推出十六个二级地狱。《泥洹经》又推出十八层地狱。《观佛三昧海经》又推出128个近边地狱(围绕根本地狱的地狱)
        • 孤独地狱,解脱有八万四千法门,对应的就有八万四千地狱。修法门认为是解脱,也许就是孤独,是孤独地狱
        • 地狱的刑期,第一层一万年(阴间的一万年,阴间的一天相当人间的37500年,因此,阴间一万年是135亿年),地狱的痛苦与刑期每层膨胀二十倍
        • 地狱的管理者,阎罗王。源于古代印度吠陀文明《梨俱吠陀》,提及夜魔神,自愿舍身进入冥界,为众生寻找与发现冥界的路,是人类最早的使者,称为冥王

整个佛教的完整世界,就是佛教世界本体论中第一个大命题:世界是什么?

一个世界是这样的,这是佛教的地球观。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三千个大千世界就是佛教的宇宙观。中国佛教中的2个重要宗派,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宗教哲学理论就是依据三千大千世界展开的,如一念三千。世界可以无限多,但构成模式都只有一个

佛教描绘的世界模式,是通过他对自然和观察设想出来的,并通过缘起彻底定义下来。如果说欲界还有半神话性质,那色界和无色界就需要亲证。修行者两种禅定,四有色定和四无色定,去进行亲证。我们虽然不能亲证,但能够按照佛陀的思想推导出来。但回答本体论至此,也只是一半,因为这是一个静态模型,还有运动方式和变化规律,这也是本体论的一部分

世界:佛教引入中国的词汇,指迁流幻灭的领域,本身就具有变化的意思

世界的本质

从有情世界到器世界,本质就是无常。所谓无常,就是”无常态”。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三千个大千世界里的任何一个小千世界,任何一个小世界,它们都无常态,它们都要经历四种命运,这四种命运就是佛教世界的变化规律

本体论的运动模型,就是每一个世界要经历的4种命运,这4种命运叫:坏、空、成、住。这个规律不单是世界的规律,对于佛教哲学来说,它是可以推广到一切事物的规律。因为解释世界只是它的一步,它的下一步是要推广到去解释人的,这是世界的根本变化规律

这个规律,一般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就是坏、空、成、住。还有一个说法,叫成、住、坏、空。这四个字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只是起点不一样。这四个字指的是一种状态,就是一种状态始终保持的,而这个状态要保持多久呢?很长,只能用印度人发明的巨型时间单位来衡量,就叫,或劫波。劫也分三个,分别是小劫、中劫、大劫。一小劫1680万年,20个小劫是一中劫,坏空成住这4个中劫完整地循环一次之后就是一个大劫,即80个中劫才叫一大劫,合810亿年。三大阿僧祗劫就是2400亿年

佛教哲学给我们揭示的世界运动规律,就是坏、空、成、住一环一环的相连接,形成闭环。《世记经·三灾品》有关于坏空成住的简单描述,这每一个状态维持的时间都是20个中劫。坏劫是通过20个中劫一点点地变坏(为什么要拉这么长时间,慢慢变坏?不能说坏的时候你才发现啊,佛陀给你机会啊,让你意识到,给你警醒),顺序是从地狱最底层(阿鼻地狱)一层一层往上变坏(《俱舍论》里是这么说的,说”地狱无一有情,名为地狱已坏”。就是地狱里没有有情了,地狱已坏了),逐渐往上,至欲界、色界梵天,梵天坏了,则坏劫已成,即二禅天以下全部被大火烧尽(“七日照世,万海干枯,万山涂染”,地狱之火一直烧到天空,直到把梵宫化为灰烬)。二禅天则是水灾,三禅天是风灾,唯一不受灾的是四禅天(无色界没事,是宇宙基本粒子,什么时候无色界都没事)。四禅天是修行者唯一能够躲过去的地方,故须修行到四禅天,故四禅天有个名字叫不动地,不为天灾所动。所以所有的天,包括色界三天(光天、净天、梵天),包括欲界、三界六道,你们都逃不出生死的枷锁

坏劫:世间灾祸起,坏此世时(就开始起灾了,世间灾祸起)
空劫:世间已坏,中间空旷,无有世间
成劫:天地初起,向欲成时
住劫:天地已成,久住不坏

空中渐微风生,器世间将成前相

坏劫之后,就是空劫,虚空破碎之后,世界如何重生?空劫是一个长达20个中劫的虚空,某一天里虚空破碎,忽然就起风了(地、水、火、风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意味成劫要开始了。毁灭是从地狱开始的,诞生却是从天空开始的。风越来越大,成为风轮,之后金轮、水轮,出现光音天,逐渐往下,到欲界到大地,最后是地狱。从风起,至地狱有情生,为成劫的标志,也是20个中劫。从坏劫到成劫,佛陀留给了众生时间(65亿年),最坏的地狱先毁灭,最美好的天空最后毁灭,但又最先出现,也给了不动地,这是一种慈悲

成劫以后,就是我们现在的住劫。说人的寿命从八万岁逐渐递减到百岁,百岁之后开始有佛,因为坏劫又要开始了。这就是关于佛教本体论里,世界本体的运动规律或变化规律。这是佛教元素论里的一部分,叫本体运动论。本体规律,是具有归一性的,本体都具有向原点趋同的性质,只有指出佛教世界的运动的规律,才能揭示人的变化规律的根源。佛教哲学指出世界变化规律的目的除了进一步把坏、空、成、住这四象推广到人身上,还隐含性的指向这个世界具有唯物主义的运动观,而不是唯心主义的。佛陀只是一个觉者,认识到世界的变化规律,但不能改变这个规律,世界就是按照坏、空、成、住这4个规律变化的客体、循环运动的客体。这就黑格尔说的概念循环。而且除了这个客体之外,别无本体,这个真理就构成了佛教对世界的唯物主义看法,也构成了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独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就是这个世界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但肯定不是神造的。不过佛教并没有在这里止步,它又往前走了一步,就是这个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他认为这是我认识内的客观(主观内的客观),物质就不是第一性的了,精神变成第一性的了,从唯物主义运动论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佛教义学特别难把握,包括很多的佛经、概念,互相有冲突,佛教哲学,它站在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界线上。在词汇的定义上,它不满足哲学条件,所以佛教义学,尤其在中国唐或南北朝期间,它就是在唯物的本体论和唯心的认识论两面上跳舞。大乘中观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本体论与认识论的错配。一会儿谈唯物主义本体,用了唯心主义的认识;一会儿又是唯心主义的本体,又用唯物的认识。使用哪套逻辑,全看他要解释什么问题。出这种问题的原因:一、翻译上的问题;二、佛教词语的多义性,包括佛教本体论上有多重认识论的问题。佛教逻辑最怕词汇定义,如果把所有的词语全部定义清楚,有的逻辑漏洞自己就出来了,为了掩饰这个缺陷,佛教义学就用了一词多义或多词一义。关于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意思,全看面对的问题。中观思路,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比如现今特别流行讲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就反对讲,因为必须搞清楚分界线才能去讲,而且这种错配,再把宗教实践给加进来,实修实证,就特别复杂。这种错配只是哲学上的一种认识,不构成反对佛陀对世界认识的理由,第一,为用西哲拆解东方哲学,方法是否可行就有待商榷。第二,如果适用辩证法,那么唯物与唯心是否也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或者在某种层次上进行统一,可能佛陀的理论就是更高层次的统一,也未可知

坏、空、成、住有两种顺序。在谈世界变化的时候,因为世界已经在这里了(住劫),所以得谈下一个,从坏劫谈起。但是当要谈人的时候,佛教都是以成劫开始的,意味着人要从诞生开始谈。成、住、坏、空,这对应着人什么呢?对应着人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是四大劫,是有为法四项,是必然,为公理。所以佛教的哲学,佛教的世界观,要先讲世界,然后才推到人。因为要先确定这个世界的变化规律,然后才能推及到人,它是从世界到人的整体,再到个人

凡是具有”成住坏空”或者”生住异灭”这四种状态的,就叫有为法四相。换个角度说,只要有这四个性质就叫有为法。佛教认为,这四种状态具有遍在性,可以推及世间一切事物,在生灭变化里周而复始地沿着同一个模式循环,一般情况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佛陀说:”只有有为法四相”,世界在变化和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它具有规律性,那是不是就一定也具有离散性?事情如果可以用因果论去解释的话,是不是就一定会有事情可以用概率论来解释?用辩证法去考虑问题,事情都是成对出现的,只要有规律存在,就一定有反规律存在,这是必然的。如果认为世界的根本运动规律只有有为法,那是用一元论去讨论世界,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中国传统认知倾向于一元论,以一贯之,追求一个理论去解释世界所有运动变化规律的模式,是早期文明的普遍现象,也是原始佛教的哲学追求和它的精神追求。在佛教后期,会进入了般若阶段,进入二元论,偶然与必然成对出现。所以佛陀在论证人之前,有一定的哲学漏洞,但是佛陀承认这个世界是客观运动的,不以佛的意志为转移,可以说佛教的宇宙观是唯物的、理性的,只不过这个客观运动规律被进一步教条和进一步唯心了

按佛陀的思路,继续承认有为法四相,坏、空、成、住,是这个世界运动的根本规律和唯一规律。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佛陀指出这个规律的目的是要导出终极目的,解释世界只不过是附加的事,终极目的是指向人

总结

本体论的一半,佛教哲学已经回答完了。涉及三个基础问题:
第一、世界是这么构成的?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
第二、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人不是指个体的人,是族群的概念,原人论,光音天
第三、世界和人,就是有情世界和器世间,将按一个什么规律去变化?坏、空、成、住,有为法四相

资料

佛教哲学 - 闲者知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