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十六)

Posted by ZhouJ000 on August 2, 2025

3-3

  • 33生存论(实存主义):3(形而下(表象、物、世界性) VS 形而上(超验/绝对者、先验发生学、理念等级制),由哲人本人的生存(第一人称体验作为场域)调和),3(存在(物、异质性他者,另一方面代表绝对者生成的力量。subject) VS 存在者(先验理念等级制、先验发生学。Subject),由人的生存、作为其他一切中介的实存调和),x,x
    • 温和布尔乔亚的激进反观念论。一般被翻译为存在主义,是翻译错了
    • 331实存主义运动:早期主体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雅斯贝尔斯
      • 他们都是学院派生存论者,隔岸旁观生存论的生存论者。他们的身份应该是现象学家,观念论者,是胡塞尔主义者、黑格尔主义者、谢林主义者。用现象学方法叙述实存主义体验(尼采、克尔凯廓尔、加缪、卡夫卡式的体验),他们的体验没有那么激进,所以导致认识论闭合1,没有分裂
      • 生存论/实存主义体验是一个后观念论冒险,它会烧掉一个思想家的精神,它的代价就是精神堕落为灵魂,就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里面说的,道出真理之后要付出代价,他道出的真理”爱命运”,然后要付出代价:烧掉他自己,他的精神会堕落成一个灵魂,失去言说的能力,变成踊跃的孩童(尼采疯掉了)
    • 332内在的实存主义:克尔凯廓尔
      • 主体是一个内在实存Existence,但内在实存有一个悲惨的命运:要作为意识的中介,让先验主体升级、铺设自身、使其现实化
        • 三阶段中的伦理阶段:有一种先验普遍性要求主体跨越一个个伦理层阶,就像黑格尔绝对者自我演化环节、主体意识到自己要作为绝对者的中介
      • 在绝对精神的演化环节里面不停的被绝对者中介来实现它自己,把自己普遍化铺设下来,生存在其中是个痛苦的过程,所以认识论2,处于一种张力之中
      • 克尔凯郭尔听谢林讲座,受不了谢林深层次的本体论(泛神论、神爱论),中介的太过分了,全是迂回的、间接的,太压低主体性了,就自己炮制一套实存主义,对观念论的反击
    • 333晚期谢林主义者:尼采(没有疯,是清醒的、作为理念家的尼采)
      • 晚期谢林主义者,和谢林一样瞧不上黑格尔的腔调,因为黑格尔对中介性的反思不明显,他用精神形态学完全遮蔽了一个激进的主体性的维度
      • 生存论是后观念论的,主体性原则得到进一步弘扬,直接生存来挑战本体论秩序/观念论里面的先验框架,是人对形而上秩序、观念论理念框架、历史环节的反动/反抗,尼采最后输了,所以”爱命运,永恒轮回”
      • 最后面对永恒轮回,从一种弱小的虚无主义到一种强者的虚无主义,要肯定它,要爱命运,从而消解掉自身的精神,所以在认识论上是调和的,闭合的
      • 他像谢林一样,道出真理之后精神就枯萎掉了
      • 作为一个真正的实存主义者,他的智性活动会变成思想史现实。这非反理性,而是他用他的意识结构、精神、理性本身来中介出一个真理(精神上的实践者,承载人类共同体文化符号学形态转变),是要奉献牺牲掉自己的,这些精神都是伟大的精神
    • 334:卡夫卡、加缪等文学家
      • 没有进一步的理论化,道不出什么真理,但是在用文学的方式道出真理,他们的文本不能称为文学活动,而是具有最低限度思辨性的
    • 331燃烧自己的精神只到一半就不再进行下去了,332、333都是把自己的实存烧掉了
    • 后观念论也是观念论,也是19世纪人类精神探索的回响,还是遵从逻辑、语言、罗格斯。尼采反逻辑其实反的是先验发生学(中介者的自我中介性(底层辩证法)),尼采对于观念论的精细活把握有限,辩证法运动起来有天分,但是没有能力把它说清楚,他的反逻辑不是反对逻辑学,是反先验逻辑学
    • 哲学家本人的生存,不是一个理论化的姿态,而是最后一个理论化的姿态,也就是说他把他的生存本身放到体验当中。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导向了这条路径,黑格尔哲学的最终的和解就是会导向后面哲学家会把他本人的第一人称的生存本身当成是一个背景性场域
      • 黑格尔使得辩证法最后的和解:”在十字架上找到玫瑰”,”直接去生存”
      • 他的辩证法最后会告诉你实在没办法了,你的第一人称体验就是绝对者的自我体验,你对事物的认识就是世界的自我认识
      • 这是一种把中介者在绝对者的运动面前的无力和可怜和盘托出,而不是用一个先验框架来消解掉生存和形而上的维度,这被尼采误解了,黑格尔比他想的心酸、痛苦、可怜的多,是一条死狗,同时也是伟大的姿态,辩证法,讲出了理念、观念很无力,中介者在这个绝对者的运动面前非常无力,最微弱的当时就是讲出一个逻辑学、精神现象学出来,没了,只能和解,只能骗骗自己说自己是自由的,他是绝对悲观的,那么第一人称主体的生存本身就是绝对者的自我显现。实存的生存就是绝对者的自我显现,走向实践
      • 哲人本人的第一人称的生存来协调两个场域的张力,哲人本人靠的是道出真理,燃烧自己的生命
    • 存在辩证法:存在就是自我给出与自我取消存在=无,既是无根据(缝合自己)、又是元根据(底层驱力),是前符号学、本体论的符号化力量(收缩),会将自己不断闭合,(海德格尔作为理论化的生存论者道出生存论运动的最终方向)最终走向理论上的虚无主义,哲人要抛弃理论探索、停止理论热忱,走向强者虚无主义,直接去行动、道出真理
      • 阿尔都塞本人并不是真的就是字头,而是学阿尔都塞的那些意识形态家会堕落成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而且是在认识论和目的上放空的黑格尔主义者,阿尔都塞作为行动者是4字头,或者作为学者至少是一个后结构主义行动者
    • 实存/生存:生存论的首要的实存,作为一切其他实存的中介的实存就是人的生存
      • 对于这个体系的理解,推荐阅读完《自由的深渊》,可以至少达到晚期谢林的本体论
    • 3-3生存论对于3-2观念论的立即的反击就在克尔凯郭尔那边,他的主体性/第一人称存在厌恶作为绝对者的生成和形态发展的一个中介,他要直接的成为绝对
      • 因为学了谢林黑格尔体系的哲学,因为知道了这些绝对者的环节,太痛苦了。为什么我的实存/此在/我的生存要如此痛苦卑劣低贱地去成为慢慢发展的绝对者的中介者
      • 但是后来尼采告诉他,恰恰是你厌恶这种中介性,才会体验这种中介性,进入到中介当中去,越是不满于这些中介性,想要立刻超出它,主体才进入到了中介环节,反而使得这些中介性的环节具有了时间性,你就体验到了它、进入到中介去,使得这个中介运行起来,达到更高的层面,恰恰利用你的情绪不满、想要自我超出的欲望
      • 人类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抵达了某种瞬间的永恒,这个游戏来到终局,诞生了后现代,因为它拒绝主体作为绝对者的自我中介,就是拒绝现代性,作为中介不停的承受枢机转还的压力,拒绝张力,要求直接性、彻底性 、一劳永逸,否则太痛苦了,因为19世纪的敏感的知识分子(尼采、克尔凯廓尔、卡夫卡)在精神上是极为痛苦的,所以感谢他们道出了真理,我们不用再痛苦了
      •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这些都是值得尊敬的伟大的了不起的灵魂,但只是在理论上、生存姿态上,并不是在现实推动历史。这些人都是布尔乔亚,还是站在布尔乔亚那边的
  • 不要从生存论走向某些错误的终点,要保持思考,构造体系
    • 代表人物:安那其
    • 丰富你的生存论姿态,去克服3-3生存论运动是现代文明症结:生存主义危机
    • 我们应当料想尼采的晚年是幸福(=痛苦的劳作、构造先验本体论框架体系)的,因为他接受了思辨哲学、观念论,想要去探索自然科学。存在主义是可以重新走向智性化的,只要不像尼采一样追求一个完满的体系,他太过人类中心主义(过度以此在视角),时间性太以此在的视角作为中心了,被永恒轮回压得过死。先验观念论可以有效的对峙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先验观念论撤回到的主体性是超人性的,是不局限于人类的,黑格尔还把它做成了整个本体论(世界的每个环节,不是主体化的世界、不是主观主义的世界)的驱动力,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也遵循的
    • 生存论姿态最大问题:过于主体主义,实际上是一个早熟的观念论。过于急躁地要在本体论上用主体性的内在张力(情绪状态,内在体验)调和本体论裂缝
      • 存在者的有限性,在尼采那边对应存在者发生的力量,这个力量是由思想看护的。尼采坚持有限性(力量)=可理解性(意识、智性思想、主体化维度),为什么尼采拒绝说存在者是无限的?因为如果存在者是无限的,那么必然会有不可理解的东西,弄不懂、晦暗的、多余的。可理解性是尼采坚持的,依次坚持存在者整体/世界的有限性,力的有限性,力为什么要有限?如果力是无限的、不能自我设限,那么它就不会是一种生成的力量,会爆掉。有限者自我设限是非常强的力量,主体化并不是可以无限主体化,一定要自我限制,因为这种自我限制可以走向可理解性,可以走向思想。一种生成/发生的力量同时伴随着符号化和剩余,符号会绝望地努力去包裹剩余,恰恰是这种努力的绝望可以带来平和,能够把握到主体面对这种绝望的努力恰恰是因为他有高贵的绝望,所以会有高贵的平和。所以要尽可能 地符号化,用你的智性/思想去看护现实和创伤,不要过早滑入到深渊。思想始终扮演了一个发生学的看护的角色,我们不能抛弃思想,要努力尝试建构体系(构建的时候要清楚地了解历史上的体系为何失败,吸取教训,以及走向的方向)
      • 绝对者并不存在,世界是有限的,绝对只是一个相对的说辞。这个意义上讲,尼采已经突破了观念论框架,但他还不是一种反辩证法,因为”世界”这个说法就包含了一个符号框架原初生成活动的伴随状态,实存/有限性和可理解性始终处于伴随状态,即生命,生命会去反思这个状态(如何从有限抵达无限):可理解性究竟是中介了的自然(观念论)还是某种神秘状态(可理解性的对面,泛神论),这两这都是失败的,都不能地道真正的无限。真正的无限在于:拥抱你的有限性(把可理解性(有限性)坚持到底)
      • 德勒兹:是什么将升起的GROUND辨识为一个自我同一的差异?是思想
      • 神被无数个世界所包裹、有无数种本体论化的可能性,感到惊恐,这种惊恐是有力量的,是哲学探索的开端
      • 主体主义会让人陷入一种如鲠在喉、不知所措的反智主义状态(低下头,抬起眼光)。最终要有一种英雄般的意志,大胆地走向自己的体系
    • 安那其没有面对真正的问题:资本主义。如果人类不团结起来,如何面对这个系统、这个符号学秩序的异化?无论团结的形式是什么,要去设想一种新的团结形式。我们需要无数个体系,帮助我们去思考、尝试、做抉择。这不是悬浮在形而上学的空中,你形成什么样的思想也是在现实中的博弈中产生的,可以去尝试这些思想,多学一些思想。每个人的精神可以承载很多体系,辩证法可以多次冒险,历史都可以多次冒险,为什么作为人类历史基本单元的人的生存、活动不能去参与这样的历险呢?我们应当去参与这样智性的历险,辩证法的历险一个把否定包含在内、并且试图去扬弃它的历险,而不是反辩证法的历险,不应当过早地采取尚未经过扬弃的否定姿态,这只是单纯的癔症化,如果只是单纯的癔症化、并且清醒的意识到后继续采取这种癔症化的姿态,就是妄想症

3-3-1

  • 存在(being而非existence)主义3313(形而下(实存) VS 形而上(存在者),由存在调和),3(存在(海德格尔的无;萨特的他者,都是辩证法家做辩证游戏的中介) VS 存在者(本体论闭合的、去生存论化的、庸俗的、堕落的、实证主义异化的、技术至上主义异化的等级制),由实存(历史、天命)调和),1(现象学),x
    • 真正的存在论哲学家根本不是所谓的”存在主义者”
      •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 Beingism、Seinism、Esseism,是学,基本存在论、存在学(研究存在的中介化过程,Fundamental Ontology),现象学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不预设一个超越者、绝对大全
      • 当时历史背景,知识分子发现,依靠先验观念论迂回的中介环节、教育体系培养人才、阻挡民众被军事动员去厮杀等等,都已经来不及了,需要新的哲学。然而越是急迫地通过教育体系生产人才,知识体系生产出来的人口就越是失衡、偏激,并且当时社会需要直接性,需要快速、迅捷。当时宣传机器已经开动(比如布尔乔亚党派政治),已经快速把大众的知识分野都侵蚀了,这时都裂开了需要战斗了,很混乱了。所以当时海德格尔和萨特从绕不开的存在哲学(第一哲学)开始(现象学、辩证法绕不过),再对生存论运动进行阻击(德、法、西欧),纠偏,但最后统统失败了(在他们出现之前就已全部爆发了,那时最残酷了)
        • 确切说是20世纪初,因为19世纪末还容得下现象学、逻辑主义和心理主义的争论,20世纪初已经容不下了,军事工业共同体已经快速征召起它的实证主义帮佣、社群心理学的打手,开始建构Totalitarianism总体主义
        • 生存论本质就是现代性危机爆发,人口开始批量癔症化,然后开始走向极端,被布尔乔亚分野的东西快速动员起来、和暴力机器到一块,就变成非常无序、痛苦的力量,民族国家都承受现代性危机的爆发
      • 海德格尔用一系列存在方式来探究第一哲学,他虽然是个反观念论者,他本质上和黑格尔谢林的第一哲学是连着的,他还在补充、调节。马克思是到黑格尔主义就不走了,不去做补充了,就用黑格尔主义的术语框架、本体论、存在论去做自己的东西,因为重要的在于实践,再急迫,急不是继续搞哲学,而是进行符号学去直接拆解、把握世界历史的运动,马克思是另一种姿态,直接去实践,马克思也没有生存论化
    • 海德格尔对谢林黑格尔开的药方:主观主义,为后台源代码(谢林、黑格尔)提供了前台交互界面(存在主义)。到最后海德格尔告诉你,没有后台源代码,只有第一人称游戏画面,生存具有优先性,从此在的体验出发,能够把握基本存在论的优先性
      • 例子:符号系统的展开需要通过(此在在存在之初面对虚无时生发出来的害怕、茫然、无知。收缩起来的,也是参考了谢林和黑格尔),不确定的畏反而使得确定的符号系统可能,使得此在世界化。它的动力学机制、环节的辩证法都依赖于第一人称的体验
      • 海德格尔就错在,畏这个含糊不清的体验方式,其实就是无意识
    • 他们得出了本体论=观念论的结论,由此导出主体主义现象学。由现象学(凡人知识,在有限性原则视域框架下)做中转,同时又得出(=)生存论
      • 他们的理论根基是有限性,但是这个有限性不停通过很暧昧的这些环节做中介的,其实就意味着主体性的实存/生存内在有一个世界。虽然是331,但很有张力,在本体论和场域论上都有调和能力
    • 以存在主义的方式做成一个生存论/实存主义,目的就是作为大哲学家,他们要生产高级文科知识分子的主人话语,他们有这项义务为军事工业共同体的紧急动员生产这些东西,写一本书就像生产了上千门大炮一样,代表了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振奋
      • 一定要分清生存论和存在主义,只有一些部分生存论家(非生存论者)在做存在主义/是学(绝对者自我中介环节的自我中介机制,自我中介以及隐匿这种自我中介、把这种自我中介甩出去变成主体化的这个机制、这个存在),他们没有很激进的成为他们笔下的此在、自为存在、虚无,他们是游刃有余的高级知识分子
    • 评论区
      • 存在主义危机是和当代密不可分的一种现象,当人类从盲目的拜倒在某种权威习以为常的时候,一些社会不安动乱的现象在不断冒头,挑战着他们的常识,人们会很自然感到迷茫,也就走到了我难道以前根深蒂固信的东西是错的,自然有一批哲学家需要给这些人指引方向,从个人出发,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力,当然不破不立,我们现在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存在主义也依旧鼓舞着那些迷茫的现代人,所以也就有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说法
    • 分环节的生存论的存在论33113(形而下(沉沦) VS 形而上(知性),由烦(操心)调和),3(生存论的(本真的) VS 存在者的实存(沉沦的),由死(本真领会)调和),1(基础存在论Fundamental Ontology),1(此在的中介性)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领会与筹划
        • 《时间概念史》:生存论只涉及到”死”的整体性,”畏”(畏惧/害怕)和”烦”(关心)一带而过。而《存在与时间》:拙劣的、庸俗的铺设了一个环节的生存论存在论,是保守天主教小将
        • 海德格尔存在的真正开始:现身和领会。其实是同一种东西,都代表了符号系统的铺设,它们会铺设为主体第一人称体验、意识结构、在世方式(畏、怕(空间性的意向性活动)、原初空间性样态等)
          • 现身Befindlichkeit(定位)代表向内性,是情绪化、非反思的铺设,即此在的第一人称现身方式就是情绪
          • 领会代表向外性,知性化(看、听)、反思性的铺设,(看导向好奇,听导向闲言,这两个导向两可,导致此在的生存论闭合)导向沉沦(有限性闭合,成为实在论者(1字头))
          • 海德格尔犯的存在论错误是,将黑格尔否定性理解为原初痛苦
          • 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论中实在Existence环节,作为物当中包含的普遍性的一个规定性,即有。而海德格尔认为这个实在、实存是一种现成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物我两忘、忘掉自己存在的上手存在。所以海德格尔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要从本体论的存在环节向两头去导
            • 现成存在:被打断的、出问题了,专题化的、僵死存在。就像锤子出错了的时候,符号系统就会把事物悬置起来,用符号专题性的把握
            • 上手存在:符号系统处在发生状态,不停地临时架设自己、打破自己(就像打锤子很上手,物我相融的状态),不停调整符号化姿态。把存在之为存在者用符号系统束缚起来去把握,就会产生时间、空间、主客体化等
        • 所以海德格尔把实存主体生存短路(existence)。用主体的生存论重新照亮黑格尔体系中闭合的实存,在黑格尔体系(本质论)最中间的环节:实存上切一刀,作为开端向两边导,一边走向存在,一边概念论各个环节,然后埋入主体性(精神现象学开头的意识)
          • 存在:重新领会存在,规定性,从无到有,架设空间性、时间性等,最后直通伦理学
          • 概念论各个环节:主观推论、形式逻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客体、机械性、生命、认识、意识、心理学、伦理学等
        • 此在,即丰富的主体,包含多种生存论样态。多种的情绪展开方式就是铺设世界的基本模式,才会有惧怕、遥远感、空间感、逃逸、转向等意向性
        • UP认为,《存在与时间》最后一部分写得太少,没有讲清如何连接共同体?如何临受天命?天命又是啥?天命为什么不是存在者意义上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如何面对均质化、稳定的符号系统?
        • 这本书里,怠慢了时间,时间只是现象学直观下的黑格尔式的逻辑环节,把时间环节化,变成微观辩证法的环节。《存在与时间》的体系性在UP看来并不强,它是黑格尔式的,其精华很多来自于黑格尔。黑格尔虽然是主体性原则,但这个原则是隐在后面的,不一定是体验、感受得到、有情绪、有创伤痛苦,而海德格尔把这个提到前面了,直接的中介性。时代精神不一样了,是大众化的时代(20世纪),统计学替代命题式数学
      • 场域论上
        • 沉沦环节:领会 -》寻视(命题化的说话方式) -》好奇(闲言) -》两可(不把符号系统追究到底)。形而下的维度实际是知性所导向的维度,会导致存在论闭合,陷入一个对于存在遗忘的庸俗存在论。一种庸俗的在世存在,对于符号系统不追究到底,认同一个公共话语中的庸常的符号秩序,不将自己彻底展开。彻底展开就成了本真存在,存在者就能够本真地现身,他能面对自己的”畏、羞愧、怕”等
          • 可以把此在看成一个红警的基地车,将自己铺展开,成为一个世界。此在和它的在世存在发生关系有两种基本样态,一种是”现身”(翻译不准确,应为定位),这种定位实际上是情绪性的、内秉性的,不是附着在事物上的。所有的感受性是作为在世存在的呈现方式。在世方式,即情绪的展开模式是此在铺设这整个世界的基本模式,才会有遥远感、空间感、要逃逸、要面对、要转向。此在现身的基本模式是畏Angst。另一种就是领会understanding
            • 畏是此在铺设自己的瞬间,感受到了自己的非我性,在这个虚无中他无法获得自己的同一性,他是不知所畏,不知道他自己在害怕什么。此在不得不展开这个世界,作为符号领域存在,但他又不知道面对什么而存在,所以产生了畏,并且很快想要攀援于一个目的论锁链,产生了烦、操心。因为他把精神现象学倒插在逻辑学正中间(实存),所以这个意识最开始没有本体论(哲学)、存在论准备,逻辑学(科学)准备也没有了。所以海德格尔搞出了无根辩证法(海德格尔的主体性是无根的主体性(被绝对精神甩出的自在存在),”悔”歉疚、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罪,目的论上放空)
            • 因为他内在的、本真的天命(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还是以Dasein作为绝对精神运动的中介,并且他不知道为何、是谁让他展开的,他只作为一个生存论结构定位领会。但同时,此在的无根性正是他的有根性,因为展开了这个场域,所以他必须为这个场域负责。他不是他所铺设的这一切,但他却是这一切在世存在的结构
            • ,对应于谢林的原初意志的收缩到虚无,对应于黑格尔的世界之夜
            • 最终导向(从他人身上的本真领会,包含良心、罪等,能够从非本真重新抵达本真性),在世存在就能够把握到一切的整体性
          • 此在=先验主体性世界化
          • 沉沦本身停留在存在者之中的、一个遗忘了存在论、先验框架的维度
          • 给现象学面子:不是所有领会都会导向遗忘、沉沦,其中有一种整体、透彻的看(约等于现象学直观),但都不包含感情色彩
        • 形而上的维度是另外一侧:情绪性环节,现身方式、在世方式
        • 由现身方式的畏和世界的关系:畏之所畏,就是作为直接存在,他就会依靠、攀援于某物而存在,这时就产生了操心,操心是此在之存在的基本方式,它是一种意向性,陷入到一个目的论网络中
      • 是本真的领会的可能性,是一个时间性结构,它可以使得此在获得整体性,操持起整个生存方式(烦、羞愧、怕等),使得在世存在的结构凸显出来,就可以加以专题化的、领会性的把握。这个绝对的虚无、消失、毁灭在本体论上是起中介的作用
      • 认识论上,从原本的此在的生存切入,由主体的一系列存在方式(共在、在世存在、筹划等等),构成了一个基本存在论。把握存在之为存在,依靠的是生存,不能由存在者搭建的符号系统(一个闭合的存在论,没有敞开的不可能性)来提供
        • 只有此在之存在(原初现身方式、本真领会)才可以把握到真正的存在方式
        • 存在:符号化的力量、机制使得符号系统拥有规定性(庸俗本体论的根据之根据),预设的形态分类学。按照晚期谢林,存在就是庸俗本体论里的根据的根据,即绝对者存在的根据
        • 存在必须不得已变成存在者,但也可以不变成存在者(谢林,隐匿的存在者,作为一个潜藏的无)
      • 此在有一种绝对的中介性:有限性,它永远是一个中介性的存在
    • 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3312Humanist Existentialism:3(形而下(超越论/实在论) VS 形而上(本质),由(存在和)虚无调和),3(Facticity事实性(生存论的时间上的偶然性) VS 本质(必然性框架的束缚),由存在调和),1(现象学),2(中介 VS 自由/自欺(真诚))
      • 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结构
        • 代表人物: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版本自在存在、自为存在
        • 颠覆了谢林-黑格尔体系,其关键点在于虚无的发生学机制,海德格尔、萨特都是在自己的本体论中设立辩证张力,都依赖于晚期谢林的收缩运动(这种辩证法要能够转起来,都需要有虚无)。海德格尔辩证法体系是靠把存在做成谢林的Sein,导向存在与虚无的辩证法。萨特也是一样,他明确意识到人作为此在,他的本体论样态首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意识(即自由,人的自由是一个无知的自由,它可以免于符号学等级制的束缚,所以它才可以成为一种原初意志,在前本体论上(绝对者内部的)打破绝对的、内在的、僵化的符号学、理念等级制。绝对者无视自己内部的等级制,因为它更屌)
        • 而对于绝对者主体化之后,有一个主体作为中介时,就表达为无知的自由,所以无知是一个本体性的力量。主体的无知就代表了绝对者的自由,铺设出来的世界结构会怎样,绝对者也不知道(还未达到历史性维度)。(原文:主体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化样态是怎样的,不知道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发生学机制,不知道原初意志如何铺设符号学等级制)。所以萨特的辩证法起源是:虚无(先验主体性)+存在(定位、自给予性) -> 此在。虚无(此在)从主体作为问题意识而来,所以主体意识核心是不可定位的意识
          • 原初问题就是:中介和它所中介的绝对之关系,即主体和世界的关系。这还是观念论范畴。主体就是这个原初问题意识
          • 现象学要为自己奠基,就要搞清:为什么现象学会成为一种问题意识?自给予性为什么会问问题?是因为有空隙、虚无,萨特就将虚无做入了存在论,虚无=主体的无知(主体的无知不是对于问题的无知,对于问题的答案是无知的,中介和它所中介的绝对之关系是有还是无,主体是无知的)=”绝对者可以不存在的自由(可能性)”。萨特在此的依据是斯宾诺莎式的:实体(太一、绝对者)的所有modes模态(形而上学/理念等级制)加在一起还是小于实体本身的,实体最终还有一种决定的自由,祂可以决定自己存在还是不存在
          • 晚期谢林:元根据(上帝之实存的根据。收缩力,存在本身,非存在者,不会现身,不会被定位、不会被符号系统俘获,它就是符号系统的发生、显现、铺设的力量)比上帝的实存更强,这也说明绝对者可以决定自己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更屌、更原初的意志
          • 拉康派:无意识。原初自由的决断,铺设在时间性意识的下面,以非时间的方式在场
          • 这就是萨特立论《存在与虚无》的本体论前提,即主体为什么可以无知,主体内在结构为什么会有个虚无作为其里面不可定位的一个意识。主体的意识结构里面的自我核是不可定位的意识。萨特把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自我极,用谢林、斯宾诺莎的张力,将其辩证化了。对于萨特来说,自我极是不可定位的,由于它不可定位,所以它往往是无知地被意识到的。比如看我的手(物),是可被定位的,可在一个本质关系所组成的等级制网络(符号网络、时空关系、爱欲辩证、目的论)中被定位。外部现实总是可定位的,而主体意识无法被定位,所以主体才有自欺的可能性,通过自欺辩证法,主体就可以从自在存在走向自为存在
          • 这里的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非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意义(但最终他们都是黑格尔主义的),此处他们都是意向性
          • 黑格尔版本
            • 自在存在是为他存在,自在存在的规定性不是自己给自己设立的,是凭空冒出来的,问题意识无法朝向自己,没有通过精神的自我认识,是软弱的
            • 自为存在是自己设立自己的存在,通过绝对知识主体化(理所当然的本体论结构,绝对精神每一个环节都是主体化的),发现所有自在存在都在意识之中,都在为他自己而存在,是更强有力的(对应自给予性,自给予了意识的明证性)
          • 萨特版本
            • 自在存在是一种先验自我学中的、自给予性的、不反思的意向性。自在存在是一种主体化了的自为存在,但他拒绝给绝对者做主体性(绝对者自我认识)的中介。就像老妈做了一盘菜偏让你试,让你来做中介告诉她做的菜好不好吃,你知道很难吃,拒绝做小白鼠;或者像一个拍电影很烂的人拍了很多电影,也没剪辑,自己也不想看,直接让你来看,你来帮我做中介、帮我体验,那么存在主义就是人类过的太惨了,”我不要给你做中介”
            • 自为存在是一种明确的、伴随问题意识(悬置、否定性力量)的、无根的意向性。自为存在意味着可以随时把意识考察的对象去符号化/本质化(从符号网络中抽出)。再进一步主体还有为他存在,与他者并列、共在(3-1-4-2)
            • 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结合起来,就是人的此在,自我的存在方式
          • 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之间的跨度、中介,就是自欺辩证法,自欺=真诚,真诚地成为符号秩序中的僵死的本质(本质=符号系统任命,符号说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在存在主义中是个垃圾词)。所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终是人道主义,它意味着:人的本质就是没有本质,或者说,人可以自己欺骗自己有一个本质(就像”我是一个好人!”,越是真诚地为自己任命,就越是在欺骗自己)。人没有一个充满先验理念、价值的形而上学世界中的”人性”的”本质”来束缚
            • 存在Existence的Exist意味着存在必然超出符号秩序、等级制、身份分类表。因为原初问题意识就是对这三种东西的发问。这是一种极端的自由主义
            •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存在Existence和实存/生存Being是一回事,因为中间有先验现象学支撑。但萨特没有思考本质(理念等级制)的发生学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是一种存在论错误,萨特把存在与存在者搞混了,可以说此在之为此在的样态是生存(烦/关心)(本质从本有而来)
          • 人对于原初问题意识:中介和它所中介的绝对者之间的关系。世界是观念论主体对绝对者的等级制秩序内秉的中介
      • 场域论上的实在论(形而下维度),是靠自为意识的出神状态,即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它们是不受人意识控制的存在。萨特构造辩证法时,自为意识一定会导向非定位(非正题)的自我意识,自为意识为了维持主体意识是非定位的,它永远要去指向一个定位的对象意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反映(表征活动、超越论)的唯一作用就是:让主体忘记自己是存在,因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关系是辩证性的,主体的存在是存在与虚无的辩证张力。主体在看自己的时候看不到自己,因为对于主体来说,他的自在存在是一种可恶的他者、恐怖的深渊,他人即深渊,主体的自在存在本身就是深渊(内嵌他者性);另一方面,永远会看到对象,又能够永远以一种定位的方式把握到对象。存在主义高级唯我论,来源于主体内在异质性,主体内在异质性符号化的机制去攀援一个外部的异质性,来遗忘、避免自己自在存在的问题意识/意向性直接朝向自在存在所产生的创伤、恐惧,这样就会遗忘掉非定位的自我意识
        • 区别:自欺是符号系统中的,超越论是在符号系统发生学中的一个机制
      • 虚无才是主体的真正存在,是一个活的力量,在虚无(先验)主体性样态下,永远无法体验到自在存在(后面写到:在爱欲、和他人身体接触,爱抚现象学可以体验)
        • 虚无=无意识
        • 存在主义的重大问题就是,忽视了本质的发生学。这是核心关键问题,萨特没有思考,只是对存在论框架、生存论框架进行了简单勾勒,海德格尔是考虑了的
      • 本体论上,海德格尔认为Facticity是历史性的劣化版。主体的自为存在想要和自在存在发生意向性关系,偶然地攀援于一个本质
      • 本体论上调和的存在是有意识地投身其中的,意识能够定位、决断,把一个偶然的东西(自为:连续但不确定)本质化(自在:把偶然性本质化,纳入符号学网络)
        • 这里有一个非专题性的本质发生学:主体的自为存在的偶然性,通过自欺。此处自欺=存在,自欺调和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
        • “我也可以不是”使得每一个人选择成为的本质都成了自欺,自欺就是这样一个活动,带着甩不掉的自由(深渊)
        • 自欺使得自为存在在时间性中的、不确定状态的规定性,可以通过主体决断变成本质:”我就要成为这种人”
      • 萨特的认识论上的现象学,其实是一个现象学化的辩证法,然后用这个辩证法构造主体性、世界性、他者性、自我异化
      • 目的论上,拒绝像海德格尔的此在一样为绝对者/天命做中介
      • 自欺会被看做对于自由的否认,但又是自由的抉择。癔症状态,就像”老师”,其实你内心深处是一个原子化的无业青年,这个人究竟是谁是不确定的。但人会以一种自欺的方式,自由地拒绝自由,然后把存在投身于一个社会身份的本质之中,就以这个本质为存在,把你的存在奉献出去,存在为你的本质,作为”老师”这个社会角色而存在。一方面你是老师,另一方面又不是老师,因为你是自由地拒绝自由,所以你依然是自由的。如果一开始就相信这个本质(符号位置)始终存在,这种相信不是出于事实性,而是出于主观必然,想要逃避自由、痛苦、创伤、存在的无根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
        • 自欺必须不能被意识到,必须由真诚来支撑:在攀援本质时,外部对象是被定位的,而自我是无定位的。这时自我的决断其实是自由地抛弃了自己的自由而限制了自己,这种自由无法被二阶指向,所以它是不会被体验到是自由的,也无法感受到自欺。这个意义上讲,自欺是欺骗了自己在欺骗自己,他欺瞒了自己是自由地、中介化地决定了这一点,而不是直接决定。这是一种对抗中介性,它让人直接成为本质,让人意识不到自己是自由地抛弃了自己的自由。所以自欺反而具有生存论色彩(这个结构被萨特贬低,实际上自欺还是自由的衍生品,是介于自为和自在存在中间的过渡环节)
        • 萨特用这种主体辩证法来拒斥中介,他认为主体可以无知。就像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我本不知道我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我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真诚,我主动地放弃了偶然性(可以不成为老师的事实),遗忘了其他选择,直接成为老师,产生了生存论力量
          • 一阶无知(自由):主体可以不知道天命、本质,可以凭空设定
          • 二阶无知:主体可以不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可以直接把某个偶然的东西作为必然。这样一来,中介(一阶无知)就可以中介化自己,直接成为二阶无知(直接性),自由其实是无知的、盲目的、无力的中介,通过辩证法把自己作为中介反而变成直接性,自欺反而变成直接性
      • 是人道主义的:我思故我在,其中的”我”永远是分裂的,天然具有复数性,分裂为”我”(先验主义的自为存在,问题意识)和”他”(我内在自在存在的异质性,他者),我-》他(偶然的),他-》我(通过自欺/二阶偶然性)。所以主体性一开始就是和他人共在,这是个原初在世/生存结构
        • 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好像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个反他人的唯我论(1-3小布的自恋的唯我论),其实完全不是。这首先指的是我内在的他者是个地狱,所以我得自为存在要闪躲他,不得不搞出一个超越性的外部世界
        • 所以共在不意味着沉沦,共在意味着主体的自由在通过存在设立新的本质的时候,才有规范性,要顾虑到他人,所以才说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
        • 这是一种人类对抗绝对者的方法:二阶自由/自欺,通过自欺设立规范性,由存在可以通达/设立新的本质(虽然存在先于本质)
    • 政治的理性主义3313Political Rationalism:3(形而下(充满二元对立) VS 形而上(崇高的短路),由实践理性调和),3(人类共在(主体间) VS 主客体自然、异质性,由历史调和),1(知觉/身体现象学),3(环节论、安然接受中介 VS 极端主体自由、反本质,由失败调和)
      • 梅洛庞蒂:看穿了《辩证法的历险》,却陷入了理性的狡计
        • 通过身体现象学建构知觉现象学,强调身体性,知觉(相当于海德格尔的现身/定位)在在世方式上具有优先性
        • 梅洛庞蒂的主体主义奠基、体现在他的辩证法立场上,他认为辩证法只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即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之中,在一个共在现象学的主体-主体间性关系中。而自然(实在论)没有辩证法,自然本身不是辩证化的。如果认为自然之中有辩证法,会导致恐怖。作为生存论者的梅洛庞蒂对于中介性的反抗,就体现在辩证法上:辩证法必须是主客体中介的。体现在对中介性的坚持,拒绝单方面的中介性
          • 所以他拒绝实在论、自然主义意义上的辩证法,批评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布尔什维克中包含的极端唯意志主义的盲动。不相信自然本身包含了辩证的活力(自我更新、自我变好的力量),不需要去具体地用理性、知性去和它盲目地结合。只有当主体介入自然其中时(只有主体是绝对者作为资深的中介时),这种辩证运动的活力才会发生。自然辩证法在梅洛庞蒂这里,是一种粗暴的、凌驾于主体自由、认识思维、生存之上的中介化,这种中介想要去直接推进绝对者的自我认识是不可能的
          • 绝对者若无主体参与中介,不能强行以某个东西作为中介实现辩证运动
      • 梅洛庞蒂认为,Revo不能消解整个二元对立(现实 VS 理想:小布意识形态),崇高的短路消解二元对立时,只能替换掉一个选项(理想or现实)。这种理性运动是一种辩证法的历险、试错,是历史性的存在,依靠主体的知性实践与理性实践。理性运动会导致符号系统现实布置,而现实布置会导致新的二元对立,符号系统本身是一个崇高的短路(形而上学架构重新铺设自己的瞬间,事件),永远不能成功地消解二元对立,只能依靠理性通过辩证法的历险把二元对立中的一个替换掉,但是替换一个其实把整个都替换掉了
        • 知性政治:微调;理性政治:架设宏达叙事、计划。梅洛庞蒂指出这两个框架是不可或缺的,最终要用实践理性反转理性政治(因为其陷入僵死的本体论框架),所以我们要有政治理性(思想家无航海图,只通过海景本身来判断航线)
        • 这种理性运动不是一种盲动,编织一种情绪去幻想一种崇高的、瞬间的、伟大的一个画面,去满足一个预期
        • 后观念论开始(晚期谢林开始),Real VS Ideal的前现代对立范式(是等级制),已经被替换为Real(本有、存在、前符号化的) VS Reality(Symbolized符号化的、存在者)的对立
      • 本体论上的历史(辩证法家的抉择(存在论味道))具有优先性,历史就是辩证法的历险,每一种辩证法都是一种本体论。辩证法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它所设立的是人类主体间的共在方式(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和主客体之间的现象化的相互交际方式(知觉现象学;工业、军事、农业)
        • 这个抉择和崇高的短路/瞬间事件是短路的,每一个辩证法家在Revo团体中,要抉择是和平(列宁)还是战争,托洛斯基是两个都要,不同的辩证法家由不同的抉择和相互斗争。在这种争端中,梅洛庞蒂认为:一个团体中,一个背叛的辩证法家造成的伤害要比资本主义造成的伤害还要大,因为他真诚的相信他所判断出的辩证法是绝对的
      • 知觉/身体现象学,从中介性得到有限性原则(身体现象学使得现象学具有有限性),进一步将其绝对化(知觉现象学使得现象学可以绝对化,可以设立一个实践的理性),也就是把自己行动合法化
        • 为大清洗辩护,认为这种行动是合理的,让混乱的局面走向合理化,这种行动能带来普遍化的、设立秩序的力量,否则这种力量会消亡。因为有限性,所以把自己合法化
      • 目的论上,梅洛庞蒂调和了海德格尔和萨特
        • 海德格尔:环节论者。意味着安安稳稳做中介,此在安安稳稳临受天命,做中介,只有环节存在,无绝对者,存在不是存在者。这是海德格尔开出的生存论反抗中介性的药方
          • 有限主义,反政治化,极端日常化(把日常神圣化、崇高化),只有环节、历史性是绝对的,不存在一个绝对者。《存在与时间》虚伪在:共同体临受天命是一个虚假超越,可以继续过布尔乔亚生活,只不过有些环节神圣、有些环节肮脏、有些环节是创伤的…,继续保持那些环节被海德格尔看来是本真的,只不过要看出这是此在的自我存在,它自己的生存样态,而不是去构造绝对者
          • 可以看成完全哲学的、绝对的思
        • 萨特:极端的主体的自由。唯一的存在就是此在/实存,是绝对的自由,超出先验框架、超本质网络、逻辑符号网络束缚的。所以萨特是拒斥环节论的
          • 他没有拒斥绝对者,他的存在主义留下了一个根:存在本身在它的爱欲的现象学中,变成了一种绝对状态。存在本身竟然变成了绝对者、爱欲的绝对状态
          • 爱抚,抚摸成为了绝对的存在状态,作为虚无的主体消散在存在之中。身体现象学(轮廓)变得充盈,目的性、导向性就消散掉了,遗忘掉了虚无/无根的状态
          • 极端政治化(当时与红色运动走的很近),没有道德、伦理、本质框架束缚人(人本身就无根无据),人要无时无刻做抉择(绝对实践)
          • 最后的根据是共在,主体间性,相互之间的博弈、冲突才会让你不停做出抉择。只要你的目的是从非理性走向理性、领会、自在自为的存在、设立一个符号系统,过程中支付的代价是可以忍受的
          • 可以看成完全实践的、绝对的行动
        • 梅洛庞蒂:现实的政治,阶级斗争。辩证法冒险永远失败中介化永远是不彻底的(反中介),只能消解二元对立中的一项(替换),辩证法的扬弃总是不完全的/失败的,不能被消解的剩余都是代价(人命、苦难)。如果幻想自然、历史的辩证运动有一种固定套路,那么辩证法家注定付出代价(辩证运动意味着反抗符号系统,不能被符号系统俘获),那么就不辩证了
          • 指出托洛茨基是马列主义的一种症状,萨特的纯粹行动和激进布尔什维克的唯意志/唯主体的志愿者主义(pure subjective volunteerism)是同一个东西
          • 主体不得不持续中介,有知性(临时的)和理性(总体)的二分,这个张力永远存在,这样一来,实践理性就变成了一种疯狂的理性、实践者的无知
          • 需要leap,海德格尔的从本有而来讲了leap跳跃,可以看《leap,leap,leap》
        • 3字头与4字头的差异:4字头不怕失败,总要承担代价,而像梅洛庞蒂3313,会永远3字头,永远在期待一种实践的理性,反而陷于保守
      • 法国那个时代的政治是萨特的影子,是萨特主导的(标杆人物),而梅洛庞蒂是作为哲学家的哲学家
        • 331都是笔战,意识形态战斗/斗争的原浆(都是可以直接用的、很直接、聪明的哲学),因为3244是意识形态编织术
      • 评论:讨论激进和保守的辩证法中间通入现象学最后通向无限revolution。UP回复:就是T主义,同一个。不能明说
    • 前本体论3314Pre-ontology:3(最后之神(主体性) VS 诸神(异质性他者),由本有(发生学机制)调和),3(存在 VS 存在者,由存在论调和),1(晚期谢林存在论+生存论化的现象学),4(寂静的呼唤(最隐蔽的伟大自识),去跳跃(跳开缝隙、不一致性))
      • 《从本有而来》的海德格尔《对于哲学的贡献》一次新探索?不,是成为新的世界体系构建之前的史前史
        •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晚期谢林。《从本有而来From the Event(关于那件大事)》是海德格尔的一个计划,海德格尔是个侦察兵,通过存有Seyn的跳跃揣摩到了本有Ereignis,揣摩到了存在之前的本有的概念。齐泽克《自由的深渊》借鉴了《从本有而来》
          • 核心概念:Ereignis本有(德语本意:大事),存在之前更原初的东西,本有是个事件(名词,里面没有动作,本有是一个作为主词的自由),它是本体论(存在论)展开、发生的原初事件一个存在论架构被铺设的原初世界就是一次本有。我们作为此在,只能说发生过一次,之前发生是第一次。即古希腊(特征:遗忘),最后被未来者荷尔德林跳跃leap发现
          • 原初事件=谢林原初绝对意志(目的是要开显出一个符号学空间、存在、存在论、存在者,开一个”私服”/世界化的符号系统、连带着非符号系统)
          • 本有Ereignis可翻译为使有,因为在这个原初事件发生前,没有场域、时间、主体,它就是使得可能的事件。据词本意可理解为可使”有”变为可能。本有不相当于宇宙大爆炸(物理/时空中的宇宙大爆炸,而定律宇宙安然无恙、从容现身),而相当于宇宙大爆炸的背景、发生条件,相当于本有(Ereignis名词)变为存有(Syen动词)的一个开显。开显的环节:回响,传送,跳跃,建基,将来者,最后之神
        • 海德格尔的哲学认识整个秩序,规定何为一切,何为秩序,一切的规则的决定事件,秩序和一切中间有何纠葛,何为非存在。而非物理的定律的某一秩序或物理与现实世界的二分的秩序
        • 海德格尔等待的本有的”大事件”(发现第二次事件)意味着一切游戏规则的重置(天地时空、主体性、具身性、有限的此在、主客二元对立化的、语言性的、存在论上的存在等等)。原初的绝对意志要开显一个存在、存在论、存在者系统,包括符合系统和非符号系统
      • 原初事件八个阶段:前瞻 -》回响 -》传送 -》跳跃 -》建基 -》未来之人 -》最后之神 -》存在
        • 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希腊人通过技艺、理型(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已经开显过、领会过一次本有(诸神的赠礼,诸神对应一开始原初状态下的复数性的、无限自我循环的驱力),第一次领会到本有
          • 但这一次领会失败了,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症:实证主义(科学体系)、虚无主义(主客二元对立)化。病症就是原初事件的回响
          • 科学产生了很多计算、定律、规律、结构、体系,但技术/科学体系/实证主义遗忘了真理(存有的本质现身)(英译为Wesen,摇摆、甩出残影、统治),这种真理不是在符号网络中的,而是符号网络中的裂缝和存有之间形成的共鸣
          • 海德格尔认为更糟糕的是意志形而上学(最后导致尼采虚无主义)和萨特的存在=虚无
        • 传送,即德国观念论运动,是第一次人类对于存在真理的彻底领会,但最终彻底失败
          • 在这里海德格尔是一个反黑格尔主义者,他认为在观念论中的此在过于狂妄,不够压抑自己,最后走向极端,这是不行的。此在反客为主,想要给出却给不出存在。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走向虚无主义皆因此
          •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应是个无力的穷鬼,它无法给出存在。此在只有作为”此-在”才有存在论地位,是存在的本质现身,即存在甩出的残影。主体性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很匮乏、很穷的东西
        • 跳跃,即生存论运动,通过生存论向死而生(最重要的机制),使得此在获得一个纵身、空间,让此在突破、在符号系统中遗忘了自己真实存在的庸俗生存样态(把自己看做一个存在者),从而突破符号学空间变成”此-在”,开辟/拉开一个缝隙/裂口,让被闭合在本体论之下的本有在这个缝隙(—)中现身。此在发现自己的匮乏,然后向死而生,与符号系统拉开距离,此时此在会感受到畏惧、小心翼翼、胆怯,敞开空间,等待本有以真理的方式来填充、解蔽
          • 跳过的是深渊。即原初力量开显后把自己封闭于本体论的闭合之下(底层的ab-ground),即是离开本体论化的、结构论化的、符号化的世界(ab),又是不在场的根据
          • 原初意志开显出来的本体论,它把自己封闭、隐匿起来,离开符号化、结构化的世界,成为深渊、一个不在场的根据。它不在场,又是根据,它的根据性意味着此在想要去突破、临受真理,它必须不在这个结构起来的符号学时间空间/存在论世界中,而在非时间性的底层(谢林意义上的非根据)
        • 建基,进一步对现在进行现象学构造(时间空间、真理解蔽),大量讲了此在的构造
          • 跳跃、建基是前本体论的成果
        • 将来者,与最后之神的相掠而过的运动。一种哲学的方法论尝试,是尝试回忆上一次本有/现在的深渊(ab-ground)
          • 将来者与最后之神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海德格尔的方法论尝试,本有的世界会有下一次发生,整个游戏规则会重新洗牌
          • 那么谁能察觉到下一次本有的发生、本有架设它的本体论框架的端倪?将来者荷尔德林(诗人)
        • 最后之神是海德格尔突破谢林的体系的最重要一点,因为他把握到了存在论/存有论发生学最关键的一点:缝合和剩余的关系,对于主体性张力的把握。他描述出了原初意志给出的主体化机制、主体化样态,原初意志隐匿自己、去存在化的运动和此在主体化运动是相对而行的,是一个运动的两个方向
          • 海德格尔认为,要从本体论1.0进入本体论2.0,最重要的是反转这个运动,就是最后之神和将来者的擦肩而过,这也是晚期谢林体系的结束
          • 原文:在转向中,本有必定需要此在,在需要此在之际,本有将此在置于呼唤中。并且因此时此在(将来者)直面(封装)最后之神的掠过,转向在呼唤归属者与被召唤者的归属之间,本质性地现身
            • 置于呼唤中使得诗人可以临受天命。可以回忆上一次本有,而可以领会下一次本有的征兆
          • 前本体论阶段,诸神(Cycling moving drives循环运动的原初驱力):年轻人不要搞窝里斗!要通过本有存在论化,抵达本体论世界(海:时间-游戏-空间)
          • 诸神(股东)中包含了一种原初意志(发起人),如果要存在论化(使得”有”现身,公司上市了!),那么这个意志就要开显出一个理念等级制,然后让诸神隐匿起来,让此在(职业经理人)去管理。所以这个原初意志也是最后之神(确保都隐匿下去),他要将强大的原初驱力、干涉运动收缩到本体论框架(时间-游戏-空间)之下,成为深渊(ab-ground。不在(场)的根据),如果这些驱力在场,这个理念等级制里的存在论秩序就不会稳固,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前面会有跳跃、裂缝
            • 海德格尔认为理念等级制=存有的本质现身;谢林认为理念等级制=光明之理性
            • 所以一次本有的结束,意味着最后之神的离开,祂离开的同时,此在(主体)登场,这是同一个相对/交错的运动
            •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分两种:神学Theo-Ontological Metaphysics和存在论(哲学)。存在论考察的是先验与本质的关系,而神学考察的是超验与实存的关系。这是第一次本有导致的思的基本方式。其实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 UP主:当齐泽克说,唯物主义不得不预设一个神学的时候,他说的不是一个庸俗意义上的、形而上的、前现代经院神学。而是一个晚期谢林本体论基础上的(海德格尔)神思学,它相当于谢林的自由,和深渊短路
            • 就像捏橡皮泥,捏完之后手最后离开橡皮上会有指纹,此在就是最后之神创制世界之后留下的自己的痕迹。本体论缝合的剩余就是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什么都不是,就只是一种自我隐匿/主动的虚无(海:伟大的寂静,只有在这种寂静之中,此在才会投入到本有中去)
            • 但此在无法意识到自己是本体论缝合的剩余/缝合的最后操作(最后之神的自我隐匿),此在要意识到这一点,必须要语言呼唤它,在呼唤中沉浸到伟大的寂静中,需要语言给敞开一个裂隙/切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根据不在场,是一个深渊
            • 从这个意义上讲,此在=最后之神(本体论最后缝合者),最后之神通过占据创世的痕迹,实现缝合,只不过是一个运动的两个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最后之神所在的世界来说,此在就是祂的最后之神,我的主体化就是祂的本体论闭合,祂的主体化就是我的本体论闭合)
            • 用尼采的话:我们所中介的环节、体验的历史,已经被一个(相对于我们)超越者体验过了,我们的命运是别人看过的电影
            • 庸俗解读:人的自我意识,会不断地消隐/沉匿于过去,这个运动就对应了最后之神的未来的显现、我的内时间意识里的过去化(不可避免的遗忘);相反地,人的未来(的降临)就是最后之神的消隐
            • 加一个交叉:此在的涌现,意味着他被本体论束缚,就变成了僵死的、定格了的历史。所以此在从前本体论的位面发生出来,对应的是过去(我的存在体验已成往事、已被编入符号系统);而最后之神的自我封闭,回到本有之中,这个运动意味着未来的此在(我)的降临。所以这个本体论闭合并没有真正闭合,最后之神一直在尝试闭合,所以本有这个运动一直在发生(拉倒无限远),最后之神一直(正在)在打包、撤场(第二次本有已经发生了)。所以此在不停地有一个未来的时间意识,在不停地降临,它扰动记忆,击穿符号网络/记忆(挣脱本体论的束缚),这个未来的我的降临就是自由,这是一个陌生的、不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在不停降临(下一瞬间的每个自我)。所以,第二次本有的发生学机制就是主体的自由,从未来降临的自由、来自于未来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呼唤(非之前符号意义上的呼唤),它是寂静的,没有文字,此在不用说任何话,不需要将其符号化。诗人之所以能写诗,不是因为听到了什么,而是听到了沉默,最后的赠礼是感受到了世界之神的穿身而过
              • 我就是最后之神、这个打包者,只不过方向性是反的。不能直接说,要说我的历史/生存的轨迹是最后之神。主体的历史、生存史(非符号叙事学描述的历史),就是本有的本质现身
              • 你成为下一瞬间的你,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把它符号化,反而是本有的发生在支撑着此在(你)的符号化,而不是此在用符号描述自己,是它穿身而过。所以,本有决定着此在,未来决定着过去
              • 这个意义上讲,本体论闭合打包的过程在不停发生,这个世界的本体论不是闭合的,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经由此在/主体性作为枢纽。所以要领会下一次本有的发生,只需要拥抱未来的自己降临,直面你的未来,在伟大的寂静中成为自己的未来就可以了
      • 场域论=前本体论
      • 目的论上,符号学、辩证法都不行,要不持任何立场、不说任何话地,去期待、临受未来下一个瞬间的自我。这是一种抑制,不对最后之神的迎面而来有任何期待、言说、投射
      • 此在和本有是同质的,此在和最后之神是同一关系
      • 基本上比较完美的结束了晚期谢林的前存在论探索,也比较恰当的在理智上停到这里,后面就绝对的疯狂了(纳粹),这个机制由于不对称性失衡了,后来过去赖着不走了,过去不再闭合、打包、离场,导致进入疯狂
        • 生存论归根结底不是一个(认识论1)一致的有序的存有论,所以最终会失败,海德格尔在哲学上是最后一个想挽回人类生存论盲动的努力
        • 原因:目的论4的短路太野了(哲学论稿里也有带民族的部分、带纳粹味道的部分),这是一种宗教的方式(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神学),在静默中等待绝对的降临,这等于是清空一切本体论、观念论预设,然后通过跳跃、压抑/谦抑、畏惧的方式遭遇真正的本有(真理),不需要再往前走一步(劝回头),不要跳到深渊里去,因为人已经在深渊之中,你和深渊的空间使得深渊可以通过你来本质现身、显现它自己
        • 前面部分不要读,只读后面的1、2、6、7、8,传送、跳跃、建基不要读,特别是第5部分的建基部分不要读,观念论者有自己的建基能力,不需要他来帮助建基
        • 看英文版(很容易),否则需要看孙周鑫的讨论翻译名的文章,否则中文版就是看天书。另外要结合晚期谢林,还有齐泽克的体系(自由的深渊),都是关联在一起的,是一个星丛、一个智性努力
        • 之后的自称后现代的东西都是垃圾,因为它无法/无力去领会第二次现代性

3-3-2

  • 真正的生存主义3323(形而下(先验观念论、辩证法、知性理性构造的现实世界) VS 形而上(生命的意义、主体和绝对者的关系),由抉择等级制/分类学(主体的生存论姿态)调和),3(主体性内在体验 VS 绝对者,由畏Angst调和),2(思辨哲学(孤独的)+生存论指南理性的部分(毁灭辩证法) VS 生存本身(非理性的,不停地做抉择、综合)),x
    • 以命代思、非此即彼的焚心以火者
      • 代表人物:克尔凯郭尔(Irrationalism非理性主义)
      • 克氏对黑格尔的误解:认为黑格尔辩证法只是理性的绝望努力,黑格尔逻辑学只能用来描述逻格斯,而逻格斯最后走向世界构造学,这对主体(或此在)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再怎么把握也只能把握到世界本质、框架、结构、存在样态、方式(都是虚假的、很弱的),无法把握到存在
      • 克氏认为:真正的存在是主体性的内在体验,在这种最真实的体验中,会有真正的辩证运动:质的辩证法,它依靠主体的抉择来运行,其中有一个抉择等级制,即阶段论(进阶论),通过主体的抉择可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目的,而是人的一生中的抉择就是最真实的存在,最后间接地和绝对者合二为一
    • 场域论上,导致这种生存主义永远是宗教性质的,用理性把握绝对者是注定失败的,最终目的是间接地、通过中介感受绝对者,与绝对者沟通。他把自己定位在自己(有限者)和绝对者的关系中,为了获得生存的价值、意义,所幻想出了一个形而上位面
      • 比如处在什么阶段、做了什么抉择,感到自己是处在痛苦、折磨、宽恕、绝望等等状态中
      • 要作为生存论者,首先要是观念论者,然后弃绝观念论的姿态,把先验观念论、辩证法、现实世界这个维度剥离形而上/超越性,看成庸俗的形而下;而真正的形而上的位面是你的生存、主体性、体验的生存论价值
      • 观念论、辩证法、现实世界对抉择等级制/分类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和绝对的沟通
      • 是主体主义、有限主义的,在于间接性(和神智论、神爱论不同),3字头中间一定要有抉择的分类学,做出什么样的抉择算是进入下一阶段、和绝对者怎么间接的沟通
    • 本体论上,将主体内在体验绝对化,才能和绝对者发生关联
      • 先验观念论与知性理性构造的现实世界没有本体论地位,所以生存论者是极端自私的,真正的生存论者是孤决/孤独的,在他眼中只有自己,只在与绝对者的关系中定位自己,只追求和绝对者发生关系
      • 主体对自己的存在一无所知的无根性,但这个无根性会现象化,因为它是在世的、在一个因缘网络(世界网络,日常生活)中存在,它隐约地透露了绝对者的存在。所以通过保持畏(此在现身基本样态)能够让主体从绝望(遗忘状态、沉浸日常生活、日子人状态、动力学机制)抵达自由(宗教阶段的自由:人的行动、抉择是和绝对者有关系的,无根性只是一个提示,促使人从遗忘状态、世界网络中脱离出来)
      • 沟通者是畏(angst)这种源初的情绪,只是主体自己的无根性,唯一的作用是让主体从绝望抵达自由。畏不是一个生存论姿态,它不需要主体说了算,而是主体之前的”存在论上的在世情态”
      • 不是由主体说了算了,是绝对者设立给主体的,主体永远处在一种dread恐惧状态,它在本体论上比主体更具有优先性
    • 认识论上的生存论指南,告诉你只要把绝望坚持到底,就会突破享乐、审美阶段,抵达伦理阶段,可以保持孤独,就可以感受到和绝对者的沟通。这是一种毁灭的辩证法,通过理性去突破滞障。其实这个姿态是极具理性的,但在本体论上,他认为只有主体和绝对者玩不转,一定要有一个真诚的情绪做中介。所以这个结构是高级智慧+细致敏感的情绪+敞开思辨哲学与生存论(抉择(折寿))指南才能是真正的生存论者
      • 悖论:一个真正的生存论者不会接受、信任其他人的思想,只有克尔凯廓尔,没有克尔凯廓尔主义者
      • 这个状态是很野的,意识每一个瞬间都在做极重大的抉择,这是一种神经症,不过它被文化话语所展现出来
      • 真正的生存者(“综合的人”)是在不停地通过内在本真的、绝对的第一人称的情绪状态来抉择,从而调和场域3与本体3的张力,这样的人就是以彻底的哲学的方式来生存
      • 把所有的抉择搞定了(调和完毕),就会成为Solitary man孤独的人
      • 用命做哲学,用生理学上的绝望、自由、解脱思考
    • 认识论上的思辨哲学,克尔凯郭尔认为,思辨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孤独、唯我论的,反而得不到他者性、无法向他者敞开
    • 场域论、本体论的综合都是生存、抉择,不是一种思辨状态的哲学,而是一种每一瞬间都在思辨地生存的哲学。最终变为一个实心的、每时每刻面对生活的抉择的、用生命、死亡、激情作出抉择的人。生存论者总是用情绪来思考(比如解脱、绝望、怕)孤注一掷地(这个词我觉得不错)把全部内在状态充当思考的单元。代价是命短,烧命
      • 不建议实践
      • 海德格尔是331,前面的33是通过几十年的理路中,逐渐把两个维度的裂隙调和起来,是一个智性探索,最后在其认识论/理论姿态上保证自我融贯,是通过寿命。所以332前面的生存论家不是真正的生存论家,只是活的够长,思辨的历程跑的够长,不是每一瞬间、当下都保持敞开的调和,去做这个努力,这是很难的
    • 安放了的实存主义33213(形而下(审美) VS 形而上(伦理),由宗教调和),3(实存 VS 他者,由自身调和),2(绝望 VS 信仰),1(天佑Begnadung)
      • 克尔凯廓尔的三个阶段与两种辩证法
        • 后观念论者,分析实存(人的生存),侧重人本真的内在体验
      • 三阶段论:审美维度一定会超越到伦理维度,伦理维度一定会超越到宗教维度。审美→伦理是实存本身辩证法(观念论辩证法调和),伦理→宗教是把实存设立在自身之中的他者辩证法(生存姿态的转变来调和)。都是有辩证法做中介的
        • 审美阶段:在自身中,无方向的undirective、不连续的discontinious、生命意识的life-consciousness、无忧无虑的自在(die sorglose Ungebundenheit无忧虑的、无负担的)
          • 逍遥自在的瞎比乐、随波逐流,这种审美只会在一种绝对强力、权威的家长”照看(打断自我认识)”下才会有,因为如果不去影响/打断人的话,他就会追求成为符号化本质。在这种状态中,人没有意识到实存需要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自我中介(自我认识)
          • 无方向、不连续都意味着符号化的失败,被打断了
        • 伦理阶段:主体必然地认识自己后,人会追求成为自己的符号化本质,自我中介,将符号性的认同内化为自我认同,将自己纳入概念性的、符号化的掌握中,但这个过程中人会遭遇无方向的、不连续的符号化失败
          • 存在主义并不是存在先于本质,因为真正的生存论明确知道:想要抵达本质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抗的、强大的力量、痛苦,一旦达到这个维度,无法回到审美,再也无法无忧无虑地浪、海了
          • 存在主义危机:实存始终无法彻底中介自己,实存想要将自己伦理化、本质化、编入符号系统、成为符号定义的关系之中的一个位置(合格的父亲,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等),都注定失败。因为作为实存的主体总是一个直接的已经存在,这是无法中介(完全符号化)的,它先行于任何一种中介。就像一个骰子已经掷出,不可能得到一个没有点数的骰子本身
          • 在伦理阶段,总会陷入一个既想要绝对的自我中介,又无法中介的状态,克尔凯廓尔叫做,它始终会作为一个生存论结构存在(带病生存,永远处在这种张力)。这种痛苦的张力是无法消解的,只能Suspendient免除痛苦、无限弃绝
            • 比如一个圣人设立自己的本质(自由的意志):总是要利他。然后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自我中介,成为这个本质,但总归会失败的,因为他总是已经存在,这个起点不是人能控制得了的(总是具有异质性),这样就导致人(的利他)总是有一个动机(做好人),这个本质的自我设立性总是可疑的、歪掉的起点,在最开始是个脏脏的有问题的东西,比如一开始就是自私、自恋
            • 他的本质是自我设立的,是纯粹的自我中介,这里是自由的意志,从审美阶段到伦理阶段是变得自由,因为自己给自己设立一个本质
          • 人还会沉浸在之中,畏意味着此在把握到他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存在Sein-miissen,这样的存在中有一种闭合的自由:实存发现他必须成为符号化的存在者,必然为自己设立本质,这种想要为自己设立本质的倾向,让人感觉到有一个无意识的自由意志在起作用。所以人会畏惧他自己,他自己内在的主词化了的、但未本质化的自由
            • 比如一个马仔突然回过神来问自己:我是如何沦落到这一步的;一个女人忽然回过神来:我怎么就爱上了这样一个人。其实做选择的一直是他们自己,但这时没有意识到。所以这是一种被束缚的自由,人就如此存在,没有其他人负责,人就处在这种畏惧之中:人畏惧自己竟然真的可以自由做抉择,并且抉择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挥霍了的自由,当你发现的时候永远是被挥霍了、失去了、轻置了,你会害怕)
          • 克尔凯廓尔《致死疾病》:处在伦理阶段的人,有一种生存论探索,试图用这种探索建构反思性的哲学,但统统都是无力失败的
            • 基调是绝望(审美阶段抵达伦理阶段的一个动因)的:”命运的无常居然是由我的自由来抉择的”。情绪会越来越不受控、讽刺自己、幽默苦中作乐、忧愁,这些情绪后来都会被识别为没有力量的自我消耗,都是虚假的、愚蠢的(庸俗的存在主义者会认为这些情绪是最本真的)
            • 你越觉得没有意义,才能抵达第三阶段,生存论抵达第三阶段最后是需要把自己定位的,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关系里,这个关系本身比你的实存更高、更大
        • 宗教阶段:通过自身辩证法抵达(切换视角,不再用观念论视角:依赖一个符号系统内在的相互关系):自我与自身是二分的,跳出自我看到自身,把握到一个他者(作为自身的主体),这个他者是一个先行的中介者,就是绝对者
          • 把绝对者本身当他者来用,和黑格尔不同
          • 自身大约等于一个尚未人格化的符号学生命(前人格化的生命),自我是住在自身当中的,它是一个生存范式、生存模式、生存样态,你是住在你的符号学框架里的。3134里讲了自身和自我的区别
            • UP主:自身辩证法让人觉得有一个背景性场域叫自身,是一个匿名的、前人称化的主体性,我不喜欢这玩意。在齐泽克那边,不用这个辩证法也能直接中介回去:把伦理阶段的异质性坚持到底,将其设立为新的本质,推翻符号系统,自己设立一个新的符号系统,把伦理当做爱欲或把审美当成伦理,坚持到底,视角稍微一切换就够了
          • 在宗教阶段,实存依然是直接的自我中介,并不是体验到了一个超越性的维度,还是自己体验自己的主观世界、情绪、生存。但是由于伦理阶段的绝望(动力学机制),由于先在存在与本质化的存在的矛盾、痛苦,人出现了信仰,这意味着人的直接的自我中介是完全来自于外部的他者,是由外部的他者设立的。这个(对外部他者的)信仰是没有原因的
            • 就像它让人觉得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地在电影院看一部电影,而是有一个放映员在设定人看到的内容。相当于人把自己的绝望、被设定状态归于一个外部他者,从而起点不再需要人负责,感到解脱,燃起信心。如果停留在伦理阶段,整个世界都是由人中介,然后失败,人就会认为自己是罪人。但这样一来,人就会认为这一切早已存在,自己只需要为不够完美的一面推向极致
          • 设定Position与中介Mediation的辩证法。这里有两种设定:主体所中介的内容是由主体自己设定的(设定1,处于伦理阶段,这些中介内容都是由先验框架构成的,比如白色、轮廓、性质,想要中介/设立自己的生存内容、身份、本质),但中介性本身(实存作为中介的这种实存样态)是被他者设定的(设定2,宗教阶段)。人活着就像被他者安排的任务,在任务中如何体验、设定其中的内容,是由主体自己抉择。但主体的抉择也在他者的设定之下,主体只是一个被中介了的自我中介
            • 这样人就回到了之前无责任、无烦恼的状态,你是个罪人同时是个义人:维持住这两种设定的矛盾状态(原文:Begnadung天佑状态),就可以承受住自身之中的矛盾,并把矛盾当做整体理解,这种状态就是新的生命,可以自信地包容、维持伦理阶段其中的创伤痛苦,因为他有了绝对者撑腰,有一个更原初的力量导致了这些东西
            • 需要始终伦理性的活着,宗教阶段对伦理阶段的内在创伤痛苦是可以包容的、维持的
          • 从伦理超越到宗教起作用的是重复辩证法,其实就是宗教看到伦理不停地想消解审美的任意性,去追求必然,当伦理看到一种特定的审美:生存(中介活动,想要把一切变得有秩序)本身的时候,伦理发现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也是被设定的,伦理活动(这种生存形式,无关于内容)本身也是爱欲性的,这时能指链就松开了(鄙视链不存在了),但还会保持伦理姿态(达到天佑状态)
            • 重复意味着人所体验、中介的一切,早已作为形式被绝对者中介过了,这样人会获得一种新的必然性,再也不会绝望了,因为取消了必然/封闭自由和可能自由(悔恨)的对立。这时人的生存成为了必须此在(被设定如此生存),同时也是允许此在(允许各种生存样态),从而达成加倍的自由(对于意志的意志,直接中介自我意志、自我中介活动,自己设立当下)
            • “当人类一切在想象中可能的确信和豁然性都行不通了的时候,人类可以获得所有的东西,而且是双倍的获得”
          • 所以宗教阶段是一个扬弃了审美的伦理阶段
        • 齐泽克认为不存在审美→伦理→宗教的三元组,只有二元对立。审美→伦理是用了观念论视角调和,而伦理→宗教是用生存论姿态的改变来调和的,只是切换了一个视角
      • 场域论上用宗教调和是真正的调和,告诉你这三者都是一种东西。但如果没有通过伦理达到极致的绝望、没有他者性的信仰,就无法穿越自我、自恋的幻想
      • 本体论上的自身可以看成情绪场,只用通过绝望(无法彻底让事物秩序化、合理化(钱、欲望、权、色等等))去驱动自我化(去唯我论化),让自身性这个场显露出来。自身中不仅仅有自我,还有一种实存和世界联结起来的关系(有某个他者在设定实存的中介性样态)在其中
      • 绝望会牵引着人构造先验观念论(思辨哲学),并且贯穿审美、伦理两个阶段
      • 目的论上,绝对者安排主体维持着、调和场域之内的张力。所以存在主义骨子里有保守性,很不激进,要成为Solitary man隐士、孤独的人。人做的抉择不再是封闭的、追求本质、做到完美的自由,而是被允许的、被中介过的自由,可以去设立新的符号秩序,一切的可能都敞开了,因为你体验到的东西都已经被它中介过了,所以你可以体验到一切东西,你是二手中介,你就是它,实际上你的中介就是它的中介(短路),你就不用负罪了,你有一个新的任务:和绝对者协同作战
      • UP认为,这里面甚至有一种血缘崇拜,我的实存、中介性是被绝对者设立的,我不能背叛祂。还是设立了一个A,没有把有限性坚持到底,而把有限性局限在自身性之中,这个自身可以有一个外部他者来预先设定、中介。这是后观念论运动的最大问题:这种有限主义(绝对主义)是一种虚假无力的意识形态。自我作为整体,和绝对者就是直接关系,有一种亲缘性,绝对者已经把所有结构性的体验都已经中介过了
        • 有限主义在生存论里,最终背叛了无根性,是一种宗教
        • 如果不在宗教阶段把伦理阶段坚持到底,那么前面就会统统闭合,1字头。如果不能维持它的敞开去中介它的话,前面2个(场域1、本体1)都可能会闭合,会弃教。最后会变成最纯洁、虔诚的、在和绝对者关系中最真挚的、最驯服的一个无神论者。因为绝对者不会形象化,祂只是一个预先中介者、一个美好的愿望,是一个安慰性的符号学拟制,祂只代表一个辩证法协调机制
        • UP不同意齐泽克的观点:唯物主义要设立一个绝对者,和其发生关联。他们的路数都是一样的,从晚期谢林走过来的,克尔凯廓尔、晚期谢林、齐泽克、尼采,都是在这种张力里去思考关系
      • 克尔凯廓尔名言:我们要以2000年前的Christ基督同志为同时代人
        • UP的理解:绝对者已经预先给我们赎罪了
    • 诗性存在论33223(力的野蛮王国(现实,当时愚蠢的德意志农奴国家) VS 规则法则的神圣王国(哲学),由游戏和表象的快乐王国(诗歌)调和),3(理念世界(逻格斯、秩序、基督教精神。主体侧) VS 自然(客体侧。反康德主义:主观美、合目的性),由生存/存在(诗,一种符号化的行动)调和),2(哲学(谢林:走向神智论;黑格尔:艺术<宗教<哲学) VS 诗的存在论(下一个时代的哲学,用诗做哲学)),2(重复(基督教) VS “绝望”(自然循环的时间性导致,过多地回到古希腊,代表古希腊式的循环时间性))
      • 以诗代思,荷尔德林的癫疯循环
        • 代表人物:荷尔德林。谢林、黑格尔的室友,他意识到了康德哲学的一个缺陷:自身性的问题
        • 《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中,用书信体描述了三种建国方略:Adamas(亚当)代表始祖、最先的人类(晨曦);Alabanda代表理性、规则、秩序、先验主体性(中午);Diotima自然(黄昏、日暮)
          • 许佩里翁:泰坦之一,代表太阳。在此书中代表现代人,他像荷尔德林一样,迷恋着高贵的、忧郁的、亚当一样的、和存在融为一体的原始人类(太阳与大地融为一体的状态,晨曦)
          • 书中和亚当很快就分别了,是觉得最好的、最想成为的、最迷恋的一种人
          • 后来遇到Alabanda,他的朋友,是一个激进的理性主义者,要用理性让国家现代化,让国家充满明晰的、清楚的架构,而不是通过艺术和爱。最后他战死了,代表理性的失衡(中午的太阳太热烈,灼烧而死)
          • Diotima 对应现实中荷尔德林的姘头,一个银行家夫人,象征自然、爱、情感、感性,代表一种用爱和信仰建构起来的宗教共同体。这种想象过于幼稚,书中有一段Diotima对花朵命名,这像是一种父性律令的权威,荷尔德林在此遭遇了一种错认:自然在此并不是匿名的,自然需要被命名这种活动才是更神圣的。想用温和的、母性的力量建国
          • 最后这三种方式都以失败告终,此书写到后面由过去式的书信体变成现在时,现代主体性的僵局就此呈现:现代人会永远沉浸在一个二元对立之中,就像日出日落的幻觉,循环往复
        • 荷尔德林用诗歌做哲学,他的诗歌都可以用哲学来把握。荷尔德林是海德格尔的将来者、未来者
      • 当时的德意志诗人,歌德、席勒都是非常撕裂、二元论的家伙,文学中充满了二元对立(美好/丑陋、生存/死亡)。这些最先现代化的知识分子都是布尔乔亚出身,通过康德把握到了极为现代化的、由理性设定世界律令规则的、自由的体系。但这个体系无法架设在现实中,这些人就很痛苦,通过浪漫主义兴起,调和一下这其中的撕裂
        • 当时的哲学让知识分子太痛苦了,哲学这条路走不通,无钱无事,在社会中没有地位
        • 康德、费希特的计划就是对德意志进行粗暴的现代化(先验主体性=现代化的布尔乔亚),他们要摧毁所有的王权、迷信、迷思,直接从审美维度把愚蠢的、前现代的教士、农民、贵族、商人思想全部现代化,按照理性规则,重新布置一个古典的(德国古典观念论、希腊式的、理性等级制,重新安排社会秩序、文化体系)新国家
        • 荷尔德林怂了、跑了,他没有真正抵达过现实
      • 荷尔德林认为,康德主义的律令式的自由(推倒一切,用理性重新立法、建构体系)里包含了对于自然的不信任,对主体性分离之前的那个存在的不信任。并且康德主义忽略了主体内在的异质性他者、主体内部就是有根据
        • 诗=存在,诗=晚期谢林的收缩和敞开符号学框架,写一首诗、处在写诗状态,就等于创造一个世界(与诸神讨价还价),诗中语词的符号学张力是在与诸神争论。诗能够敞开本体论秩序,这个秩序无法被合理化,又要被符号化,所以只能以诗的形式展开
        • 诗是超哲学的、神的语言、创世的符号化力量、原初意志、第二次本有,>音乐(被一套logos控制)>小说(预设本体论框架)
        • 诗作为本有,相当于一个高贵的太阳的循环运动,发出理性秩序之光,使得根据被理性化、世界化(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现在就处在太阳(理智秩序)最炽烈的年代,但可以听到诗歌,回到诗意的栖居中)
      • 本体论上,诗的存在论具有真正的超验性,在诗的状态中,人不是和自己的内在情绪,第一人称状态做博弈,而是在和现世存在的整个符号学秩序、本体论架构(在智性上赢过生死、苦乐等二元对立)做斗争。所以诗人要”打赢”当前世界的本体论架构(因为诗歌是作为至高的智性活动),还要驾驭内在情感
        • 要做这种斗争,首先要在智性层面(意志)凌驾生死苦乐、崇高卑劣等二元对立,这需要他维持住其中的对立张力,然后去用一种新的逻辑学(下一个时代的哲学)去超越它
        • 荷尔德林只能道出这种真理,但无力在遮蔽中将其解蔽。他只能陷入前本体论的疯狂,当他行走在世界中时,他只能坠落,因为他在绕着世界转,他就像一个为下个版本传信的
        • 这样写诗需要感受到自己的本体论底层辩证张力、符号学机制、存在论架构,这样的诗不会贴合任何一个当前的时代(会拆掉这个时代的本体论框架),它是属于下一个时代的诗
        • 诗的最高本体论功能就是探索下一个时代哲学。诗的最高境界的艺术,和宗教、哲学拥有同样的严肃性,是艺术中最纯粹的(使得感性的艺术可以和哲学、宗教,黑格尔、克尔凯廓尔平等对话的机制),是一种存在论/生存论探索。诗追求在主体-客体内在包含不一致性的张力之中达到统一,这个统一就是存在(Seyn)
        • 并且他没有意识到,政治活动本身就是诗,诗是不必要的,是非常痛苦的,寻找共同体、做抉择的时候就是在创作这样的诗
      • 目的论上的绝望,在荷尔德林看来,这是一种高级的、维持着内在分离的统一,他所设想的存在的运动就是循环的运动
        • 这种循环不是尼采式的永恒轮回,只是包含了一点意思,只不过倒序/倒时了
        • 循环不是重复,因为循环有内在差异(时空),重复具有另一种直接性,而荷尔德林的循环没有直接性,在他的这个体系中迂回和中介始终被保留,现代主体性永远有一个使命,要去协调内在差异,遗忘Adamas的原始人类/始祖的完美状态是一种罪,是不会被赦免的
        • 他的问题在于想要追求原初统一,陷入一个恶毒循环,这种循环运动实际是疯狂,他无法穿越幻想,能指链会无限换喻。就像写诗的时候不停地写下去,每次都觉得下一句才更好
        • 荷尔德林没有开出目的论的开放性,虽道出下一个时代的真理,而最终陷入前本体论的疯狂
        • 荷尔德林式写诗,即如实道出,拆穿本体论框架,写给下一个时代。感受诗的符号张力。无法抵达的失败即是混乱,疯狂。荷尔德林的诗反映的运动如月球环绕地球,不能行走于大地,因为行走的唯一方式是坠落
      • 不要玩火,不要殉葬,虽有神圣性,但也是布尔乔亚的精神游戏罢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就得了。political生命本身就是诗歌了,别再额外瞎写了,把自己搞没了可就彻底玩完了
      • 黑格尔已经指明了,你要么成为马克思、要么成为克伦凯廓尔、要么成为尼采。不要成为荷尔德林,因为他是和黑格尔同个时代的人,而不是下个时代的人,成为荷尔德林的唯一结果就是疯狂,陷入前本体论的疯狂
    • 神-人伦理学33233(形而下(法律伦理学) VS 形而上(救赎伦理学),由生存(创造伦理学)调和),3(命运(生存过程=生存结果) VS 绝对者,由自由(人格、个性、原初决断)调和),2(哲学 VS 动员学),3(重复 VS 循环,由创造调和)
      • 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走入现实,别尔嘉耶夫是如何从生存论的深渊里幸存的
        • 代表人物:别尔嘉耶夫。处理高阶智性存在与人类这种实存的关系。宗教与哲学意识,靠努斯nous调和,期待一种修道院/教会的生活
        • 人格主义Personalism是一种极端自由主义、泛伦理主义,用生存论克服观念论,黑格尔主义和康德的调和被他看做人类精神运动之中的新教精神的过度,自由被过于理性化。想要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设立新教
        • 别尔嘉耶夫=查拉图斯特拉(上帝已死!),别尔嘉耶夫再聪明一点也许就是一个尼采
      • 别尔嘉耶夫突破了三阶段论:审美(被跳过了)→伦理→宗教→智性的创造精神(主体在中介过程中已经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被中介过了的自我中介,所以人已经是一个得到”天佑”的实存了,下一步就可以凭借智信创造新的宗教)。克尔凯廓尔活的太短了,如果活得久一点也会走向这个阶段
        • 法律伦理学,代表共同体僵死的律令体系,正是伦理维度支撑了审美阶段的爱欲来源,审美阶段的享乐为什么会爽,是因为法律带来了违禁,通过突破禁忌带来了快感,这是一种恶毒的快感
        • 救赎伦理学,代表Christ精神:救赎
        • 把人的生存当做分析整个世界的基本单位,生存即伦理
      • 原初意志展开符号空间的自由决断,它最后会沉入无意识,缝合自身。它塑造了人的全部个性、人格,别尔嘉耶夫认为它是一个生存性的、非反思性的自由,它就意味着人-神同一,人的自由就在于是在帮绝对者铺设祂的道德谱系、本体论秩序
      • 别尔嘉耶夫把宗教当做一种动员学,一种可以自设世界的学问,因为他年轻时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如果放场域论上就会变成4字头
        • 正是这种创造力,自设共同体的思想救了他。从真正生存论中幸存下来,一种就像别尔嘉耶夫理论这种,变成领袖,要么就变得庸俗
    • 超验-生存论3324Transcendental-Existentialism:3(生存之大全 VS 存在之大全,由理性调和),3(生存 VS 超验,由超验密码调和),2(世界的探原World-Orientation VS 生存的阐明Illumination of Exitence),4(自由=生存=绝对者自我架设,最终自由是由绝对者定夺的(唯结果论))
      • 雅思贝尔斯教你如何探测世界本身的版本更新
        • 代表人物:雅思贝尔斯
        • 关联中把握生存与超越(去主体化的他者=绝对者),雅思贝尔斯明确知道:绝对者需要主体的生存做中介,生存就是实体的自我献身。但这种中介不仅仅是现象性的、知觉性的、客体化的认识,人的生存不仅仅是体验者、伦理者、抉择者,而是人的生存要帮助祂铺设、实现本体论化
      • 场域论上的生存之大全,包含了经验、体验、抉择、认识、思维、想象等等,我们第一人称体验到的一切是个场、大全,生存=自由=本体论符号系统通过主体化架设,主体=版本更新器
        • 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不过是绝对者的自我展开、自我本体论化,等于是晚期谢林的前本体论的本体论化过程在不断发生
        • 这个模型非常狂野,不断本体论化的过程就是主体最野的生存。主体永远处于一个边缘状态(罪过、冒险、濒死、两难、绝望等符号系统将要瓦解的状态),主体还能维持一个理性的立法者姿态,继续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自由),就能代表绝对者来架设新本体论,免于符号系统的束缚进行版本更新
      • 场域论上的存在之大全,即世界、超越者/神/绝对者。雅思贝尔斯是站在这边的
      • 本体论上的理性,是无限的哲学化,不信任、不依靠任何僵死的符号系统,并突破当前符号学秩序,通过四个阶段,达到生存最自由的状态,破解超验密码
        • 1、一般意识: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先验认识
        • 2、定在Dasein:生活世界,主体的意识处在一种生存模式中
        • 3、精神Geist:观念论,达到行动-认识-情感-体验的同一,使得历史陷入僵死、闭合,版本不更新了
        • 4、雅思贝尔斯的历史性原则:版本会不停更新,绝对者会不停通过主体,用超验秘密(无限哲学化)持续进行版本更新
      • 本体论上的超验密码只能通过诗歌、高级哲学来把握、破解,不能依附于既有的符号系统、话语体系,并且不是对象化的、没有公共性,每个人都只能凭借自己的生存去把握。一旦把握,超验密码就会符号化,变成新的本体性秩序
      • 认识论上世界的探原分两种
        • 1、科学化,做题性的、固步自封的、在既定先验框架中打转
        • 2、哲学化,消化性的、探索性的,去摸索一套新的先验框架
        • 这被看做是经验化、实证化的幼稚模式,还是追求既定、僵死的
      • 认识论上,最终只能通过生存的阐明(生存论运动)
        • 生存论是在哲学化的探索中发现它一定会失败,所以主体作为中介一定具有特殊的使命,从而抵达一种领悟,整个生存意味着整个框架、秩序的变动(阐明)
        • Existence要翻译为:绝对者的外-在,绝对者出于自己而存在
        • 生存的阐明最终会走向形而上学,UP不认为这调和了两者的张力,会注定失败,通过聆听超验者的密码来重新铺设本体论秩序,无法解释为何这种框架会变得僵死、稳固
      • 真实生存、开始架设新符号系统的时候,就是获得超验密码的时候,这就使得中介与绝对者的辩证关系(重复、循环)变得没有意义。所以实际上雅思贝尔斯是背叛了自由之精神、观念论
      • 雅思贝尔斯能幸存下来,是因为他的弱小,体弱多病善于养生。最终导致庸俗的神秘主义、没有意志力、奴才哲学。整个生存论运动到这里摆宣告失败摆,因为生存再也无法作为一个范式去探索真正的本体论中的不一致性,完全无法刺探情报,成了一个接线员
      • up主认为主体性不是这样,而是拒绝成为绝对者铺设自己的中介,恰恰要通过绝对的否定性、辩证性的决裂才能获得主体性。关键问题是,如果绝对者抛弃了主体,或者自己都没有目的性,那生存如何去临受天命,成为绝对者?存在被设定为高于生存,没有把生存论坚持到底,生存论还是一个存在的环节,停留在观念论窠臼之中。克尔凯廓尔、荷尔德林也都是如此,没有真正的主人意志,没有在认识论上思考清楚这个问题。在主体性对现象的分类学上没有把握到意志:摆脱生存和存在之间中介关系的否定性意志,对符号系统对主体的定位的突破,对生成符号系统、让主体符号化的力量进行反动,这是生存论的孱弱,被尼采意志哲学克服
        • 这里意志并不是对某个东西的意志,而是意志要面对世界结构化的力量、本体论发生学机制。此在的意志至少是和其平等,或者比它更强大的,或者即是它本身
        • 不是对本体论怎么怎么样,而是对本体论化的力量、推动了本体论化、推动世界不得不世界化、不得不结构起来、推动着心智观念、体系不得不体系化、不得不形而上学化的力量,和他关联起来、发生关系、采取态度,这种自反性的活动本身的才是意志。不要把作为生存论的意志主义理解的非常庸俗,就像苏本华一样

3-3-3

  • 同一生存论3333(能量守恒的物理世界(中立公开的符号化产物,形而下) VS 古希腊的酒神迷醉(潜在隐匿的前符号化的驱力,形而上),由永恒轮回(只存在同一者的自我同一运动)中介),3(生命(基础的权力意志,一种无脑循环的力量、酒神迷醉状态) VS 价值(也是权力意志,是中介过程中的产物、剩余),由权力意志中介),3(主体的对绝对者之上升运动(历史之进步)的把握(哲学) VS 不把握(存在论),由爱命运Amour Fati(强者虚无主义)中介),x
    • 何为永恒轮回、权力意志、爱命运
      • 代表人物:尼采
      • 对应三位一体
      • 尼采的辩证法是超逻辑的。参考书:舒尔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
      • 同一者进行自我同一运动。自我同一运动即权力意志。永恒轮回是绝对者的自我同一,绝对者通过永恒的符号化维持自身。自身同一者即是权力意志
    • 永恒轮回运动=永恒符号化(本体论化)维持自身的同一
      • 尼采哲学起点是对时间性的漠视:时间不存在(查拉中对时间的讨论),过去=未来(都是同一者内在的、尚未被中介之物——命运),不存在时间序列上的过去和未来。就像列维纳斯神圣的在场,时间是一个幻象。尼采认为时间只是自我同一运动的一个剩余
      • 过去等于未来,因为他们都是尚未被中介之物(同一者内在的尚未被中介的命运)。过去和未来不存在时间序列上的发生在前面的过去和后面的未来。如同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的神圣的在场,同一生存论意识到时间是幻象。过去和未来等同,时间并不存在而只是自身同一的剩余,有的只是同一者的自我同一运动——永恒轮回。永恒轮回就是在揭示世界没有时间的真相
      • 尼采完全无视晚期谢林的扩张收缩、符号化同时去符号化的运动,无视其中的辩证机制,只抓一种辩证法
      • 永恒轮回意味着世界中一切都是纠缠着的,没有什么有真正的价值
      • 自身同一者=身体/生命=权力意志。同一者身体内部包括着符号化和前符号化的维度:
        • 身体中包含公共构造Public building of souls(符号化维度)和潜在欲望Potential will and ground-drives(前符号化维度)
        • “身体当中包含着灵魂的公共结构,和潜在的根基之驱力”是指包含了符号化和前符号化的维度,同时,自身同一者=生命=权力意志
        • 理解永恒轮回的两种维度对应场域的形而下VS形而上
      • 尼采认为,如果用形而下的物质世界、规律、物质不灭来理解酒神精神就是蠢蛋(酒神精神被基督教和智性运动所遗忘)。一定要抵达后观念论水准,才能理解尼采所对抗的敌人是:酒神迷醉代表的潜在符号化驱力
    • 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是真正的生命,是一种本体论化的力量,是使得本体论发生的力量。尼采:The pure sence-free Subjectivity一个纯粹免于意义、符号化的主体,它可以自己设立符号学框架,其实就是自由,它免于符号框架束缚,它本身创造符号学框架
      • 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生命是基础,对应酒神迷醉的状态,而价值是剩余/产物,价值对应自我同一者(权力意志)自我中介他自己的时候,会甩出剩余(错误、不一致)。不是让生命去服从价值对人的安排,而是要评估这个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权力意志的自我同一
      • 不是用一个新的评估规则审视价值,而是生命本身审视价值,没有人和东西来审视这个价值,没有任何价值来审视价值,不预设任何元价值
      • 这点让尼采成为后观念论的生存论者,而生存论意味着拒绝所有中介活动
      • 价值为何会产生?这涉及到中介辩证法:主体拒绝中介活动,阻碍了自我同一者、绝对者用主体性做中介超越自己(更新版本,上升运动)。权力意志是一种拒绝、否弃,这种拒绝会和超越形成一种内化活动,彼此形成一个辩证法。这种内在化运动是一种虚无主义,也是一种强力意志,所有的生命都是强力意志。,会生成错误的价值、道德谱系、符号架构,这导致自我同一者无法实现对自己的良好中介,形成主观主义、二元对立等软弱的状态,这是需要被抛弃掉的
      • 意志本身会分为肯定和否定,但否定是一种高级的肯定,它否定的是主体本身的有限性(主体的否定让自己更开敞,这就是高级的肯定)
    • 主体是否想要通过哲学要把握绝对者的上升运动(本体论发生过程(原子→分子→······→人))
      • 尼采站在不想把握这边,不像晚期谢林和克尔凯廓尔(克尔凯郭尔愿意以内在化的方式体验绝对者的僵局,用生存本身把握绝对者某一个环节,把握上升的环节),从不想把握性走向内在化Internalization,尼采则是从不想把握性走向爱命运(Mediating mediativityness 中介着的中介性、我即是这个运动本身)
      • 比如我愿意沉浸到你的内在矛盾、痛苦僵局(绝对者上升运动中的辩证矛盾)中去,停留在这个内在化的僵局之中(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然后甩锅:我只是被中介的自我中介,我作为主体本真地体验的内在创伤、痛苦(宗教状态、把伦理坚持到底)都是绝对者的自我中介
      • 尼采:这是弱者的虚无主义!这种被中介的自我中介说明主体只是被虚假设立的一个自我中介,无力地作为一个绝对者的使徒,去白白经历绝对者上升的环节,耗散掉自己(看上去不想把握,其实是在把握(病态的))
      • 要意识到绝对者的冷漠中立性,祂并没有一个目的论的、本体论的安排、时间性的安排。世界是无时间的、处在一个永恒轮回状态。就能走向尼采
      • 永恒轮回的智慧已经告诉你了:主体完全不需要停留在一个环节之中,因为在永恒轮回中这种运动早就发生过了,根本没有环节、上升运动可言,没有过去、未来之分,只有符号化待符号化的区分
      • 爱命运是主体自主的爱,爱代表了主体愿意自己去中介、主体愿意去第一人称化、宣称我的意志就是绝对意志,我就是同一者!因为这种不想把握的意志,超越于内在化的逻辑,主体认识到了自己的整个人生不是自己的整个人生,从来没有没发生的事,他只是过来扮演、体验、中介这已被绝对者中介过的一生,那么主体怎么过都可以,就是要整活!make some different!
        • 所以超人是认识到人生早已过完所以去创造不同的
      • 主体的主观视域不再是”我”的视域了,而直接就是世界化的视域,而生存即是世界本身的世界化,主体=超人=生存=世界大全=绝对者,这样主体就不是作为中介者存在,而是直接作为中介性 Vermittlung存在。中介性就是他自己的(也是世界的)自我同一性(就靠主体的权力意志)
      • 爱命运=中介中介性,中介的样态(主体所扮演的角色样态)是怎样的,都可以由自己自由中介、自由抉择、设立自己的秩序,就是世界的世界化
      • 爱命运=人就是这种中介着的中介性mediating mediativity本身,我就是这个过程:直接体验、生活、面对、吞吐、感受、包容、把握、爱这种自我同一者的内在缺陷、有限性,由主体来定义这种有限性(不需要通过符号、逻辑来定义)
        • “我”作为中介性存在,”我”是中介中介性的过程。”我”代表的是绝对者、全世界。归根结底自己就是中介性本身。体验中介就是去活,爱自我同一者的缺陷,作为中介性过程中介掉这个缺陷,由自己定义中介的有限性,我就是命运。其中有一种冷漠的中立性,意味着世界是无时间的。同时”我”又是强力意志本身,跳脱符号的框架。中介性就是自我同一性。世界靠我自己维持。爱就是要勇敢设立自我的秩序,因为我就是其本身,体验中介就像角色扮演而已。不可能自己中介一切,而是一切都在不停中介。超人是去人称化的,超出”人”,是绝对知识。主体性不会消散而是一直在永恒轮回中中介
      • 你不是你的命运,而是对命运的爱。在爱命运的过程中去创造价值、意义,主体就是这个创造过程本身。就像黑格尔(在认识论上也抵达了爱命运这一点):我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把握
        • 你就是绝对者,是绝对者成其本身的过程。这个过程永恒轮回,价值由你创造
        • 不存在唯我论和无我论,因为我就是世界
    • 斗争的生存论33313(Idealism符号化了的 VS Creation创造的、尚未符号化的意志,由永恒斗争、永恒否定、绝不让步(主体的否定性)调和 ),3(Nesessity必然性(对应理性Idealism维度,是自我认识) VS Possibility/Potentiality可能性(自由,摆脱理性的无知状态、不承认必然性、没有二选一选型的自由,尼采的踊跃的孩童,未尝禁果的亚当),由苦难和善调和),3(哲学/科学(定律领域,误解的黑格尔观念论,用来设立认识论) VS 绝望/濒死/痛苦(符号系统崩溃,是一个真实的本体认识论,它代表认识论机制的失效),由信仰(不是信仰太一、绝对者,而是绝对信仰自由、平等(尼采主义爱命运=这里的信自由))调和),1(同一化Identifying)
      • 为什么尼采的哲学是错的,但仍是有用的————试图用尼采伦理学的瑕疵掩盖其本体论致命错误的舍斯托夫哲学
        • 代表人物:舍斯托夫。拿头撞墙的尼采主义者,幸存下来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
        • 这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但看上去很激进的姿态:哲学不是解释性的活动,哲学=生存=绝望下的抗争,以生存论的姿态对抗绝望下面对的痛苦、必然性、理性(舍斯托夫将其叫做idealism世界符号化等级秩序)。手脚完全被束缚的、只有智性的抗争(对于真正必然性(真正本体论的秩序、僵死的符号学秩序,生死、时间线性流逝、痛苦的内在他者性、客体的实在性、异质性)的抗争)和意志的迸发,除了用意志抗争到底、绝不屈服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在本体论上没有任何翻盘机会
        • 尼采主义者的通病:过于真诚,有本真性、穿透力,但看不见其中的倒错的爱欲辩证法:主体性指向自身的姿态,它会让人挺过痛苦的一瞬间,但意识就会消泯掉。与同一者达成同一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爱欲机制,让主体为了绝望而绝望,为了成为爱命运的中介活动而进入无目的的循环,反而错失了绝对者真正的运行机制:否定性,应该将主体性抬高到比绝对者更高的位置
          • 而马克思主义者,将人类命运、主体性、共同体阶级意识抬到比神的律令、自然规律更加辩证的更高
      • 永恒斗争也是舍斯托夫解释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反应:柏拉图绝不承认苏格拉底死了,他为苏格拉底创造了一个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裂出来(让后来的人都感觉到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分,让所有中介者在中介绝对者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了这种二分,这种二分也就现实得存在了)。这种绝不让步的姿态,就让自我同一者变成了两个,他的本体论被中介者反向规定了,而在理念世界中苏格拉底就是永生的,这可以看做让世界的本体论结构发生了变化
        • 柏拉图最钟爱的还是苏格拉底本身(动物本身、城邦本身、善本身),以这种方式将苏格拉底呵护在空洞的理型世界之中,真正的理念不是悬在形而上的理念世界中,而是最精粹的现实个体本身。所以柏拉图骨子里的个体主义是舍斯托夫揭露的:理念并不是超越表象的东西,理念就是最好、最完美的表象
      • 本体论上的苦难和善,是一种肯定的主体性,可以代替绝对者承受苦难的可能性,将其设立为新的必然性。这里的本体论秩序可以等同为生存论秩序(生死苦乐、遗忘等等),人的本质就是掀翻这些必然性,只追求自己的生存
        • 绝对者要成为祂自己,需要主体做中介,但一部分中介怂了、让步了(必然性),把自己当做被中介的自我中介(克尔凯廓尔、谢林,观念论运动,设立了这世界的本体论、必然性框架都被设立出来了)。舍斯托夫的一惯姿态:对生存体验中的创伤痛苦、绝望状态绝不让步,永恒斗争,在这个斗争中,主体就可以直接对符号学、本体论秩序进行直接定价。不信任逻格斯、逻辑框架(因为现存的逻辑框架要让他死、这些必然性要他承受厄运、痛苦),因为他认为人可以重新设立这些框架(打上补丁或更新版本)
        • 误解尼采:认为尼采的爱命运是一种屈服,走向信仰
      • 认识论的信仰/信自由,主体将自己的生存去符号化、去本体论化,人就是主动的中介活动本身、绝对者成为自己的活动本身,人的自由就是绝对者的自由,而不是符号系统中被设立出来的一个本体论框架、符号预设
        • 主体就是绝对者的自我中介活动,符号化(绝对化、理念化)是绝对者成其自身的一个运动,只有通过符号化、绝对者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这个意义上讲,尼采是一个隐匿的柏拉图主义者
        • 误解黑格尔: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跪在必然性之下
      • 舍斯托夫对约伯记的解读:Job受了很多苦难,有两个朋友来劝他:你认了吧,这是必然的(哲学);你认了吧,虔信吧(信仰)。但苦难继续加深,他终于受不了了,质问华子为什么,华子就冒出来:我有威能可以让大海倾覆,星辰毁灭,你在我面前叫什么。这时Job就怂了。但最后Job没有怂,他最后在虔信和自由之间选择了自由,又回去质问华子:你凭什么有能力设立这种必然性,凭什么由你来设立本体论(质疑设立律法的威能本身)。华子:好了,你通过了考验,虔信是卑鄙的、逃遁的、虚假的,我要考验的就是你面对最强大的力量的时候依然追求和我是平等的自由
        • 这种对设立符号秩序力量本身加以斗争的姿态,实现了辩证的同一化
        • 这种秩序其实是布尔乔亚背后议会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只要你和我一样强,你就可以有设立必然性的威能
      • 尼采主义最大的幻想:能有一个纯粹的、免于意义的自由主体(像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去中介这个中介性、偶然的绝对性,他不会弄脏权力意志中所秉承的偶然的内容,这是一个布尔乔亚幻想,因为纯粹的中介性并不存在,其中有底层爱欲辩证法的运行,会倒错、病理化。绝对者会分裂为符号学框架实存,同样地,在局域的(片段性的主体)中介过程中,权力意志负载的内容本体论化的时候(更新版本、打补丁),权力意志也会发生辩证的二分(自己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操作系统),分裂为爱欲(死亡驱力,驱散一切既存符号秩序)和智性欲望(不知性地理解,纯粹理智直观来满足这个欲望,使得符号系统成功架设)。但也算一个伟大的幻想
        • 没有一个局部(局部是圣洁的,没有恶毒的辩证法)和整体的二分,这也是想象出来的,不存在大他者,不存在自我同一者,只存在局域的主体性。绝对者已经不再作为一个确实的本体论机制。所以这些重新设立的框架不是纯洁的,不能宣称其具有普遍性,不能说他是本体论补丁,这个中介性会在爱命运的过程中被爱欲污染、已经被现实的中介活动弄脏了,这已经代表绝对者的自我分裂了,代表了祂想要在本体论上修补自己的绝望尝试的失败,绝对者从未在本体论上成功自我同一,所以永恒轮回也是破损的
        • 所以这个姿态在本体论上是破产的,但也只能不停坚持,但这种坚持不能幻想自己是本体论层面、普遍化了的新必然性,这会导致纳粹,因为它犯了把存在的存在论的混为一谈的错误,把凡俗的、偶然的东西提高到了一个绝对普遍的维度
        • 在极端条件下,这个体系是有效的,但不能将其意识形态化、形而上学化
    • 直接生存论33323(先验构造Principle of composition(形而上) VS 因果性关联Principle of generation(形而下),由时间调和),3(有限者(存在/虚无) VS 自由、超越、自我中介、自我设立的绝对者,由直接生存(绝对者自我中介)调和 ),3(怀疑论(相对主义)和先验体系(绝对主义) VS 显现、启示,由信仰(厌恶虚无,始终维持自己的充实)调和),2(辩证地同一化运动 VS 否定虚无)
      • 为什么尼采主义的姿态很容易走向反智和庸俗,尼采主义先驱:雅各比
        • 代表人物:雅各比。康德、费希特时代的尼采主义者,和尼采一样,反黑格尔,反观念论,和康德先验观念论肉搏
        • 对先验想象力的批判和海德格尔类似,但海德格尔坚持先验统觉和先验对象,而舍斯托夫、雅阁比都没现象学经验,不相信有一种靠观念抵达的同一性(可以描述、可以把握=被把握),认为这样会导致虚无主义,而他们是靠生存(成为中介性)达到同一
        • 拒斥黑格尔想要描画出绝对者的真正无限,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也是有限主义者,把实存的有限性坚持到底(爱命运=中介中介性,这个中介性本身是纯偶然的(体验、生存样态完全由人自由决定,他们信仰这个决定的”当下”,什么内容他们都会去爱,爱命运=自由=信仰=不反思),这样导致了其形式和内容的空洞)
          • 有限时间性(历史性)可以设置自己的符号学秩序,不需要通过观念论先验框架。观念论会破坏掉这个活生生的、设立符号学秩序的力量(雅阁比把这个力量叫做显示,绝对者显现)
        • 尼采主义者会认为:反思=无力、虚无、妥协,如果不像尼采一样明确清楚其中的观念论、辩证法结构,可能导致反智主义。无脑中介=不中介,中介中介性不会具有一个反面,没有对与被中介的自我中介有一个反身性的自我意识。后观念论和生存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思与行动),思时不可行动,行动时不可思
        • 看起来雅阁比拒斥康德,但他把康德最怂的一面:有限性(康德:我是低人一等的存在)坚持到底了。雅阁比欣然接受了自己的有限性,成为这种有限性,这种有限性被雅阁比看成绝对者的中介活动
      • 场域论上的先验构造侧是主观时间,对应康德根据,指向绝对者为有限者提供根据。雅阁比认为这种整体作为自己的根据会走向虚无主义,更不用说把先验主体性冒充为绝对者,在先验想象力中搞出的自激发的主观构造力量(雅阁比拒斥这一侧)
      • 场域论上的因果性关联侧是客观时间,对应康德先验感性形式的时间,被涂抹在诸环节之上的原因,指向有限者的相互干涉、影响。而雅阁比用真正的时间:绝对者的自我中介=时间=有限者生存(不能用哲学(根据律、必然性网络)杀死时间,因为这会导致虚无)调和
        • 雅阁比的时间=绝对者的自符号化(设立对立面、中介性)、中介化活动
        • 这个中介性无关内容,内容无关紧要,什么内容我都可以中介,只要主体是中介性就行
        • 这种放弃反思的游戏精神是很糟糕的,并且忽视、放弃了中介主体性内在的根本性虚无、匮乏,主体内在的虚无被感受性的外在体验充实了
        • 海德格尔会认为:这种时间性中的有限此在的充实不是原初的,它来自于此在本身,而虚无比它更加原初。Dasein(此在)和Existence(绝对者外于自身)需要有一个最小的裂隙:主体性的虚无。因为Existence是需要以主体为中介,而主体不能完全享受这种绝对者所赋予的充实
        • 主体作为中介性本身并不是被无脑地被充实的,而是一定存在剩余:主体性虚无、否定性的剩余。如果没有这种剩余,那么主体无法提防哲学、厌弃哲学,也就无法彻底承受绝对者中介的内容,因为这个剩余,要做到绝对忠诚,主体和绝对意志之间就会保有最小差距,是无法消除的。这样就暴露了这个体系会自己走出自己。中介性代表不仅仅是无条件接受强力意志的内容,接受的形式(与其内在的辩证法、反思性、理论化、哲学化、观念化、拉一个独断论体系)本身也是内容,这些形式的内容不是主体性造作出来的,如果要绝对诚实地与绝对者同一,那么就必须承受这种分裂:把行动和理论分开距离,才是真正的忠诚,绝对者自己也面对着这种分类
        • 所以要走出这种狭隘的有限主义,做一个真正积极的有限主义,把尼采坚持到底(发现僵死的理论化不可避免,因为本体论上自我分裂)。就像黑格尔主义者可以接受黑格尔体系的失败,可以坦然地拉开距离,并且清楚意识到:作为行动者的理论家,你的体系必然失败,这个失败必须要承受,并且继续构造一个普遍化的理论、一个真正的绝对的无限
        • 主体性作为绝对者的中介,必然中介、并充实这些形式的样态,才能使得时间成为时间、历史。必须要去赠予,不能在山上做一个查拉图斯特拉
        • 舍斯托夫的充实在于,把生存的每一个瞬间都激进地生存论化、充满了抗争,这个过程它一定会甩出一个虚无,即否定性的剩余,就是他一定会最小限度地反思:我是否陷入了反思
        • 尼采主义者通病:把自己当做绝对者(在时间性中充实了的此在)的时候,他一定会和此在拉开距离,产生反思
      • 本体论上的绝对者,非斯宾诺莎式的、作为总体的太一、受根据律相关项束缚的总体,这个绝对者是静止僵死的
      • 雅阁比批判康德先验综合(杂多被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先验图式综合),他认为存在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综合体,他内部的秩序、阶级都是自综合的
        • 有限者如果依附于符号系统,将自己去时间化,就会导向虚无
        • 虚无会从康德镜像时间观中显现出来:先验想象力的时间(真正驱动事物自生成的时间) VS 感性形式的时间。雅阁比反向消解了康德的镜像时间观,认为先验想象力的时间是虚诞空无的、没有规定性的不中介的中介性。雅阁比认为这样的理性变成了一个变色龙,虚诞的变成任何东西,没有一个真正的规定性来源,没有时间上的根据
        • 直接生存的状态中,我思不能撤退架设一个先验框架,将一切都消泯、还原为先验框架中的环节。所以在这种状态中,就会产生信仰(对于直接性的信仰①)、共识
        • 在生存过程中的信念:比如对于事物是否存在的信念,对于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把握,对于外部事物的显现,不需要经由一个先验框架来中介。它是通过时间链条的铺展,自己设立自己为根据,时间本身就是富含内容的,它的展开带出了一系列表象,时间就是最本真的
      • 本体论上
        • 先验体系看似在追求绝对,其实和怀疑论(笛卡尔)一样走向虚无主义
        • 在生存中暴露出的本真内容、形式=绝对者的中介=时间=主体化的生存
        • 对于真实和直接性的信仰,才能成为真正的中介性。这种信仰让尼采主义者可以奇迹般地入乡随俗,什么事都可以不加以反思地去行动(浪漫主义精神),玩一个游戏爱一个游戏,刻意不反思(反思会产生虚无),实践了尼采爱命运
      • 认为尼采主义不仅要反抗悲剧性的必然性,爱命运、爱中介性,有什么意志涌现出来,就将其坚持到底,让有限性绽放出无限性(海德格尔:此在的时间性是绽放出的时间性),才能和绝对者同一。还要彻底否定虚无
    • 共同体的生存论33333(混沌 VS 必然性,由强力意志(时间)调和),3(价值谱系 VS 时间本身(永恒轮回),由瞬间(爱命运=主体性)调和),3(诗/艺术 VS 哲学,由Theology宗教精神(泛神论)调和),3(斗争的同一化(对应尼采吞噬) VS 对于虚无(追求艺术的游戏精神)的厌弃,由复数化调和)
      • 晚期尼采的观念论历险,永恒轮回的至高真理,中介辩证法的完成,从孤独走向共在
        • 代表人物:1884年后,阅读了《世界时代》的尼采
        • 尼采重新泛神论化,但不是只有唯一神,而是绝对者在永恒轮回中,不断世界化、通过强力意志(生命)自我展开。《查拉图斯特拉》只是尼采的庭院,真正的会客厅是打算写的强力意志,但生前没有写完,只有一些残篇,由妹妹编纂。阅读晚期谢林对尼采有治愈效果,想要成为思辨哲学家,但可惜当时时代太过糟糕
        • 承接晚期谢林的论域:围绕在神周围的是什么?是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神都会世界化,然后死掉)!这太可怕了(走向恐怖,而尼采认为恐怖是最伟大的力量,这不是在火药和杀戮制作出来的恐惧,而是在哲学思辨、面对绝对真理/假想,恐怖意味着伟大的降临)
          • 查拉图斯特拉(痊愈了):始终处在世界的正午时分
          • 舒尔茨:完成了的完全有限性(中介性)
          • 海德格尔《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英雄周围的悲剧(世界化)
          • 查拉图斯特拉痊愈后,沉入/下坠到永恒轮回(时间中),整个陷入英雄的悲剧中,这种情况下伟大可以包容他的宵小,完满的存在和宵小的存在都是一样的,因为一切都是已被中介的。通过下坠(需要正好正午时分,中介性推到极致)到世界中,他成为了它的中介性,完全彻底地愿意成为自己的命运,不再需要动物代表他的意向性
        • 启发了海德格尔,第二次本有之思,尼采极致完满的虚无主义/意志形而上学的极端是一个历史性信号,让海德格尔意识到:没有神了、神已经全死了,神已经彻底变成了世界(本体论秩序已经瓦解了)
      • 使得强力意志(价值谱系)自激发的生成力量:时间、情绪(激情、艺术悲剧等,这些都是很原初的本体论结构),在情绪方面,尼采都是用的隐喻性的词语,他之所以不用思辨哲学的术语,是因为他厌恶哲学活动,厌恶柏拉图设立的超验世界、先验框架,这些东西太虚伪,讲究一个生命哲学,要在此在之中寻找可作为规定性的东西
        • 它是使得本体论化、使得本体论秩序铺设的力量,这个力量什么都可以不要(空间性、有机性等等),唯一需要的是时间。所以它会走向永恒轮回,并且产生一个剩余:瞬间(中介着的主体性=强力意志)
        • 这里海德格尔道出了尼采主义中的人道主义(人学化/拟人化)。尼采在《快乐科学》中强调:在探索这些机制的时候,要避免拟人化、拟神化、避免把实体性想象为主体性。但在《查拉》中,查拉通过沉降到深渊中,把侏儒带到了至高境界,让他看到了通向无限的出入口,那一个瞬间。这个瞬间就是前符号化和符号化本体性上两个面向的交界点/中介,它是一个完成了的完全中介性
        • 侏儒只看到了过去、未来都是永恒的,它们一定会交汇,形成永恒轮回,一切都只是在兜圈子。但当查拉把爱命运(中介着的中介性)沉降到瞬间的智慧道出的时候,侏儒变成了年轻人,一条黑蛇咬着他的喉咙,黑蛇代表着恶,于是他咬掉了黑蛇的头,摆脱了恶的束缚
      • 超人之所以是超人,不是因为他刻意去创造强力意志(或者艺术创造,因为世界的发生机制已经是艺术了);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有这样生存意志的人,他如是去生存的时候,他周围的一切(世界的世界化本身)已然就是悲剧。就像神(原初主体)的周围有一个世界被展开,这已经是一个志高悲剧了,不需要额外去追求悲剧
        • 所以查拉已经完成了自己,克服了对以前庸俗、弱小、低俗、残缺、陷入迷雾中的东西,他知道这些都是必然,然后带着一种高贵的忽视,沉寂在绝对的寂静之中
        • 在《快乐科学》中时间被当做很可怕的东西,《悲剧的诞生》一章中,尼采意识到他不是合格的哲学家,他面对时间无限性之问意识到:一切决断、努力、追求都会失去价值,只能依靠自己的主体性、当下/瞬间存在
        • 要突破侏儒理解的:两个无限并列一起的这种弱小的无限轮回,理解到强力意志是本体论的发生机制,主体作为完成了的有限性,自己就是本体论机制铺设自己的过程
      • 尼采有4份手稿继续讨论永恒轮回
        • 第一份:绝对者在铺设自身的过程中,如何吞噬有限性的实存样态(吞噬时间、残缺、斗争、渺小的、悲剧的中介环节),否则祂没有规定性
        • 第二份:超人(正午)的中介性。想设立一个具有泛神论色彩的本体论发生学。相当于海德格尔加了”-“的此-在,这个”-“代表了其中介性,就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
        • 第三份:宣称”你们”
        • 第四份:宣称”我们”,讲残缺的、悲剧性的个体
      • 海德格尔对吞噬的理解:强力意志(英雄)吞噬一切可能性的知识、残缺
      • 令尼采恐惧的是:神之外的一个又一个世界和一个又一个的神。真正的同一生存论,它把自己(人的格位(你们、我们))复数化Pluralize,才能成为真正的中介、过渡
        • 原文:所有的神都死了,现在我们要使超人活起来。这是你们的时间啊,认识的太阳再次处于正午,而永恒之蛇蜷曲于太阳光下,这是你们的时间,你们这些正午的兄弟们啊
        • 尼采推进到了谢林《世界时代》中的促使本体论本体论化/世界化的运动可以反复发生,所以尼采体系中,看到了帮助海德格尔超越晚期谢林框架的消失的中介,不过没有被良好地哲学化
        • 当查拉说出”我们”的时候,他把大家看做同时代人,他不鄙视末人,也不羡慕超人。他真正地沉浸在过渡状态中,因此他才是超人
        • 通过这种复数化,孤独被克服了(先验主体性孤独地面对绝对者),最后在单一性和复数性之间,这不再是一个轮回。舒尔茨:在历史中发生的开端,越是具有历史性(越是和历史中其他伟大开端同样地、能平等地记为复数),它越是一个真正的新的/唯一的开端
        • 同时也解答了晚期谢林Wass和Dass的张力:Whatness如何走向Thatness,其中消失的中介就是复数性(Otherness)
      • 共同体生存论,这个共同体是跨物种的(为了显示一定的智性,往往是亲动物的)
        • UP的哲学是晚期谢林体系/后观念论包打一切,海德格尔、齐泽克、拉康也是用的这个框架,是比较通行的框架,是跨物种/跨主体、往往亲动物的(感受性的存在)
        •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相对于绝对者的一切有限者)生存论
        • 在超人和末人之间做中介的状态,实际是要把这一真理承受下来,告知于共同体的,这是晚期尼采的姿态
    • Financial Capitalism33343(产业资本(传统布尔乔亚统治与先验秩序/等级制) VS 金融资本(不断将自己升阶,其实是将自己纯化、降格为一个基础博弈论的投机游戏),由生存论危机调和),3(只有符号,完全彻底本体论化,没有剩余(钱:通用资源交配符号,由金融资本的投机冒险活动促使布尔乔亚政权进行铸币活动) VS 罪(一方面金融游戏要赢,不停掠夺社会财富(原罪);另一定会用盘外招:非法交易、内部消息),由权(对布尔乔亚政治权力的欲求,想让自己的金融符号游戏主宰一切,绝对的控制狂)调和),3(享乐 VS 理性(为了要赢,一定会陷入冰冷的、一元化的秩序性理性=疯狂,无法有序符号化),由痛苦调和),4(偏斜)
      • 金融资本主义不学就会的无意识哲学,永不终止的生存论危机,现代原子化主体的永恒偏斜
        • 代表人物:人类历史上金融资本主义,现代原子化主体
        • 人类历史上唯一一种无意识哲学,崩坏了的哲学信仰,布尔乔亚的人生信条、”尼采”式的超人形态。据他们说,这个姿态(思辨/金融投机Speculation)可以治疗他们的生存论危机,即成为金融资本主义
        • 这就是托洛茨基所说的:寄生性的 Proletariats,脱离生产,专司金融投机。金融投机和后本体论思辨是一种活动,金融投机就是把金融筹码投进去,赌一赌、看一看本体论到底怎样
        • 所以这是观念论下的生存论哲学,也是尼采主义的同一生存论哲学,最后预设的是绝对者和主体的同一,最终成为超人
        • 辩证法起作用的地方:所有的资本主义形态中,有一种成为了”骑士(本质上和无产流氓一样,只不过后者没有赌赢,都是寄生性的)”,脱离了生产的、仅进行资本游戏的形态。是资本主义的谢林点:主客体同一,也是构成性例外。意识形态上是极右派exereme right,极度依赖于符号系统
      • 永远陷入生存论危机,但同时会使得这样的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不受一切制约的超人。但精神上会完全陷入金融资本的场域中(精神享乐),而身体上完全陷入产业资本中(身体享乐),调和这种身体享乐和精神享乐的就是生存论危机,永远是灵肉二分的
        • 代表人物:丁蟹、华尔街之狼
      • 但他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权力,因为他们不能架构起任何符号化秩序。因为本体论上已经彻底符号化,生存论危机让他们不会有其他任何符号化。所以他们天生是”骑士”阶层。因为太符号化、过剩符号化,无法形成井然有致的等级制,而是高速循环的”理性”(疯狂),无法驾驭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
      • 自虐性的、压抑的痛苦,让人始终处在生存论危机,这才是布尔乔亚阶级真正的享乐。美女、美食、房、车等都不能让他们真正享乐
        • 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实现了尼采超人式的自虐、受虐机制。这就实现了完成了的完全中介性(不仅仅是金融布尔乔亚,在行动者身上也会有这个结构)
        • 认识3的闭合是不稳固的闭合,它都需要主体性来做中介(权力需要主体感受到它的威能,必须要在生活中能够支配别人),感受到痛苦(注定导向性倒错),才能维持这个回环
      • 四元矩阵关系:
        • 抗争(辩证同一) ———— 否定虚无
        • 丨  丨
        • 多重化 ———————————— 偏斜
      • 同一生存论的目的论机制实际上就是原子论机制。目的论上4个环节的发生学过程就是原子论机制:
        • 1、每个原子的运动和位置自我同一,每个原子既是、也不是它自己。它是运动的
        • 2、否定虚无,原子能够占据空间
        • 3、多重化,原子是复数个
        • 4;偏斜,伊壁鸠鲁主义,(青年马克思论文中写的:原子的偏斜)
      • 原子化主体性通过偏斜,使得不会有一个概率论上的闭合,不会有一个稳固的体系,金融资本投机体系游戏会不停地偏斜,这个偏斜就是主体的任意性,这是他们特定的享乐方式,他们需要偏斜为其提供异质性根据、痛苦,支撑享乐,去实现了完成了的完全中介性
        • 偏斜这个形式特征,反而成了这些人的实质性支撑,可以把自己伪装是不一样的、是自己、是异质性的、是超越的超人(尼采意义上的超人只有这种方式可以成为)
        • 人类主体性的倒转、绝对的畸态
      • 一个小布尔乔亚光在手机上拨弄数字就能生存的时候,这也是进入哲学的时候,因为这时直面必然性、直面虚无的状态和哲学思辨一样(强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在一个价值体系的最高层,去操弄整个场域的价值体系)。归根结底这其中只有一种均质化的符号在运行,罪、权力都是符号甩出来的虚假矛盾(会无限偏斜)、剩余,其真正的内在矛盾(无产者,会被压抑在符号系统之外)被压抑了
      • 这算是一个大BOSS了,但还未获得global的属性,它的矛盾还仅限于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里。依凭一个产业资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国家间井然有序的生产/再生产机制为他们提供享乐,他们并不是真正享受这些享乐,而是他们需要通过享乐获得一种“不过如此的”否定性,然后偏斜,引导所有大众都要按照这套系统、价值观来运行,然后他们就可以感到鄙夷主宰了这种大众价值观,从而得到真正享乐
      • 骨子里是一种无意识的哲学,这个东西不是由人思考的,而是由世界中的非人化的、异化的力量来生成的。这个力量就是3-3-3世界的自结构的力量,世界本身(货币体系)具有了自中介性,人完全是它的傀儡,世界可以扬弃掉主体性生存论的抉择、决策,因为认识论上也闭合了
        • 3字头的闭合和1字头的闭合不一样,3字头的闭合都是危险的闭合,都不稳固,都要由主体性来中介,由主体来感受到它的威能、全能,这必须要在生活中能支配别人,才能维持这个回环。基本上都会性倒错
      • 是3字头中唯一一个意识形态

3-3-4

  • 虚构的生存论Fictional Existentialism3343(合理化 VS 暴力的混乱,由虚构场域Fiction调和),3(可朽者 VS 绝对者,由永生(完成了的叙事(每个人的生命史,由绝对者(他人化的装配、综合机制)书写)文本)调和),4(复调的虚构Polyphinic Fiction),x
    • 被囚禁在小说里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
      • 代表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
      • 进入前提:肉身已死,符号学未死,介于两种死亡之间,这样的人就会进入虚构的生存论
      • 年轻的时候很野(尼采式),参加了一个暴乱组织,背叛死刑,但最后一瞬间来了沙皇的赦免令。后来他的生命就等于是符号学秩序自己在说话,所以他们的生命真实地展开,就是时代精神(时代符号学机制)和信仰(民族精神)在透过他们的生存在发生
      • 他在现实中是一个非常没意思的人(行尸走肉,但在幻想世界中获得了多重身份)。他是一个Russian Orthodox俄罗斯东正教代言人,他始终觉得人类的最佳秩序是一堆虔信的人自爱、互爱、爱神,要追求至高的美、圣洁
      • 他可以在文学的复调虚构中体验生存论,生存论由文学/小说作为中介,进行哲学冲击,而在心灵当中,他已经被(东正教)符号系统填满了、被意识形态俘获了
      • 在他第二次婚姻的时候,老婆对他特别无私地爱,21岁嫁给他,让他戒掉赌博(冒险性的游戏),再加上死刑后赦免,不再相信333中的认识3,认识论瓦解,诞生了信仰、奇迹,能够直接感受本体论的开放性,并且在复调小说中道出
      • ○《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了两个无辜的女性,感到罪恶,因为他相信(为自己辩护)两个秩序:
        • 1、合理性的自私主义,人为了社会利益,可以极端理性化(对于人的神圣理性的扭曲)、戕害弱者
        • 2、尼采主义:认为社会中有一种超人,可以无视律法、无视道德
        • 就算是用这两种理由安慰自己,他还是会感到无比罪恶、痛苦。索尼娅(失足少女、无私女性(老婆)),把他带入了信仰之中,然后自首,最后被判流放,索尼娅与他一起流放
        • 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已经死了,他的精神(生存论冒险)不能在现实世界里活,只能在他小说里活
    • 场域论上
      • 合理化:被必然性的秩序所约束的、完美的、僵死的领域(代表世俗、功利世界)。他认为这必是一种人类为了躲避创伤痛苦的无力的虚构、无意义的一种幻想
      • 暴力的混乱:世界的残酷、贫穷(代表超越性、绝对者),这也是一种虚构,虚构代表了创造力、美(本体论意义上,自己能够设立自己的秩序)、强力
      • 虚构场域/虚拟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死了一半的人,临终(判死刑)时,在牢里一次又一次虚构自己的死亡和世界的样子,精神已经逃入了虚构中
      • 主体在这里就是这种虚构活动
    •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是可以永生的,最后结论是:绝对者不会创造不能完全实现其意义的东西(就像最后赦免他的最高权力),一个人的灵魂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精神观念,和至善共存于理念世界,达到永生
      • 康德的裂隙(人永远无法抵达绝对)在这里不存在
      • 劫后余生的斯德哥尔摩、被爱妄想。其实是一个极右翼叛乱份子,认为农民是最好的人,老实巴交的,不喜欢贵族精神,但他自己就以贵族的姿态来可怜农民
      • 他想用一种伦理的利他主义,实现一个完美的共同体(元男权法西斯精神),里面的女性都是无私的。他对现实没有理解能力,他的灵魂不活在现实中
    • 永生的两点证明:
      • 1、存在的综合机制是精神性的,是一种有目的性、形式性的力量(客体把自己自组织起来成为现象向主体展现),这种力量是永存的
      • 2、这种力量是人格化的,其实是他者化的
      • 因为他的自我已经死了,万事万物装配为实体的机制是精神性的,那么按照先验观念论,会说这是由主体的意识结构中介产生的。而在他们(虚构生存论者)这里,他们清楚知道这个虚构的世界不由他们做主,而是由另一个作者:他人(一个虚构的符号学机制)来做主。因为他们的生存经历过于激烈,让他们感受到其中一定有一个人格化的目的性
      • 这个人格化是一个误认,其实是他们自己的主体性在中介,他把永恒的精神性的综合机制/存在/现象和本体结构化的机制识别为人格化的,这情有可原,因为主体性做中介,万事万物向人显现,使得所有东西都有属我性,感觉是人的意向性在向它投射。但他们的主体性已经被之前过于强大的生存论姿态抛弃了。但这个机制还会起作用,指向某个中心化、人称化的显现极(先验观念论的我),而不会成为唯我论者,这就导致会产生一个超验人格(领会为绝对者)。所以这样的人是虔诚的,现实中是无趣的,他们的生机活力、创造力、真正的主体自由、突破的可能性都在小说之中
      • 完成了的叙事,总会把文本写完,而文本可以成为永恒的著作,作者就能和文本一起永存。这样中介性的样态就成了共时性的中介性,抛弃了永恒轮回,完篇后文本永远属于作者,由于作者是永恒的,文本也是永恒的,那我就是不死的
      • 永生也是一种生存,只是它的生存方式是在符号系统中永生(各种信仰的斗争/冲突,充满本体论矛盾和张力的维度)的,一生在不同的斗争,不停变化、趋向美好、善良、绝对者(由可朽者抵达绝对者)
    • 小说中看不清作者借谁说话,没有一个代表人物,多主角的,传达的意思是多形态的。由小说和文学做中介,在其中可以体验多种激烈的生存论
      • 让自己的精神活在虚构中,一切都有可能,自己没有一个稳固的自我认识
      • 成为一个高洁的隐士。无限地爱他人,这都是一种理想的男权共同体意识形态的发生学机制
      • 其实是一种女性化,这里面所有人都是女的,因为认识4放开,朝向一个绝对者,面对这个绝对者,所有人都是祂的配偶
    • 幸存的兄弟主义33413(母性的自然 VS 父性权威,由人类的博爱、友爱关系调和),3(Evil邪恶 VS Divine神圣,由Love主动的爱调和),4(反理性主义),1(一分为多,再和而为一)
      • 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哲学
        • 代表人物:卡拉马佐夫兄弟。东方代表人物:鲁迅,”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东正教死硬支持者,认为三位一体是克里斯特(GOD)同志为中心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思想,是以俄罗斯为中心,联合斯拉夫民族,解决东方问题(吃掉奥斯曼土耳其),证明自己才是正统,统合欧洲,然后统合全人类。弘扬普世主义,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男权中心,每个民族可以像兄弟一样发挥自己特长,团结在俄国周围
          • 阿廖沙和佐西马长老都是否定神学信仰的隐修士。阿廖沙的使命就是作为中介,全程为两个女人跑腿。在上尉儿子的葬礼上,传达了兄弟之爱。在他所信仰的隐修士传统中,说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宗教信仰:以一个特定的男人(救赎者,现代君主,包含所有神性(种子、主动的爱))来维持兄弟关系共同体(男权)
          • 如果这本书写完的话,主角不是阿廖沙(三弟),是德米特里(大哥),因为大兄弟代表了Pantocrator(全能者、万能之主)、一个美好的、有信仰的俄国和其贵族精神,干掉了西方腐化的假克里斯特。卡捷琳娜是以爱的名义支配德米特里,因为德米特林其实喜欢自己的小妈,被情欲支配
          • 伊万(二哥)才代表了现实俄国(到了30岁就要放飞自我,甚至自杀,极端理性化,因为俄国知识分子自己都受不了俄国工业化、现代化),并且他把信仰当做统治工具,而不是爱(原文:我不承认有一个大家像兄弟一样通过爱结合,实现一个人间天国,但教堂依然是个很好的统治工具,必须要由教堂强迫众人从罪恶之中摆脱出来,来保卫大家)
      • 场域论上的关系
        • 母性的自然:格露申卡、卡捷琳娜,无序/无自主规定性(任由男人的嫉妒、自私、欲望支配,对世界恨、霸占欲)、肮脏、但本身是极为纯洁的自然,被男性的欲望玷污。世界,无私的
        • 父性权威:欲望的盲目状态,不由分说设立自己的、不反思的、暴烈的秩序,还有一种无所顾忌的、现实/物质主义的、合理性主义的自私自利(算计性的、追求物欲、过度享乐),不知道真正的享乐是人与人的爱。代表旧约中的天父,一种暴力原始的秩序力量
        • 人类的博爱、友爱关系:主动的爱,去爱、宽恕、原谅所有人的罪,对所有人好(利他主义)
      • 本体论上的关系
        • Evil邪恶:开端于女性自然(无自主规定性),实现于男性相互嫉妒、自私(借由男性的自私、爱欲、肉欲,产生了恶)
        • Divine神圣:最终实现完美的永恒状态,代表真实的力量、最终目的、善恶的终极标准(大审判)、神的永恒秩序
        • Love主动的爱:靠忍受痛苦、侮辱,坚持宽恕、帮助别人。越是能忍受罪恶带来的痛苦,越是能趋向永恒的一面
      • 反理性主义
        • 精于算计的阿基金嫉妒阿廖沙,阿廖沙可以不通过理性算计,只靠虔信
        • 伊万代表理性主义行动者(俄国相信西方价值的新生激进知识分子),煽动斯米尔佳科夫(四弟,底层工人/农民,代表虚无的意志)刺杀父亲,最后自杀。大哥不敢下手,只能靠非理性的私生子才能促成历史运动
          • 还代表了实际上弱小的、不配做家长的,还要假装自己做家长,然后去煽动家里最弱的兄弟。这暴露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屁股
        • 对最终苦难,不要去想为什么(阿廖沙:苦难再苦在难我也能拥抱、承受它,只要我爱旁边的人、无条件原来他们)
        • 有四弟擦屁股,幸存下来的三兄弟就可以和和美美地你爱我我爱你了
      • 分而合一
        • 阿廖沙的梦:婚宴,代表自我与他者的和解
        • 父亲分为多个兄弟,兄弟再和解统一。相分相合的关系,是个循环运动
        • 写小说的一个构思模式
    • 去中心化的科层主义33423(传统(犹太教传统,塔木德、哈加达) VS 现代性,由写作调和),3(法 VS 科层制,由职业/身份调和),4(无知),2(一多震荡循环 VS 去中心化(卡住、悬隔))
      • 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大法官》vs 卡夫卡《审判》,卡夫卡的哲学
        • 代表人物:卡夫卡
        • 卡夫卡的立场回答了伊万与阿廖沙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交谈。克里斯特统治下来装逼,被法官抓了起来,并教育克里斯特,要把人当小宝宝来养,让他们免于抉择、自由的痛苦
          • 宗教大法官(3341,就是陀本人)代表了人类领导者,相信无所不能的精灵,即理性(代表欺骗、膜拜、奴役、治理、忍受、包容),而不相信克里斯特代表的自由、信仰和爱。统治精英用高贵的谎言(可他们自己根本不信):”我们相信至善、拯救、爱”来奴役人类,给他们虚荣、物质,让人产出人间的面包,没有天国的面包
          • 阿廖沙对这段的反驳:他认为这都是西方天主教才会出现这种宗教大法官,俄国不会出现这种人,因为共济会都是理性主义者。并且这种大法官并不是为了让平民好好过日子,而就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们既相信绝对,又不相信绝对价值,处在痛苦状态
          • 一个统治共同体,它是会去中心化的,哪怕有一个头头,他特别有伦理热忱,说自己相信至善,但他也背叛了至善,导致痛苦(客观一致,主观分裂),因为他知道克里斯特这条路走不通,想要去实践,又不敢去,只能以这种方式(按照理性把人按等级制、愚弄的方式)去奴役/统治人。因为这种分裂,就算他清楚意识到,他的第一人称意识是分裂的、无法始终维持自己
            • 宗教大法官在这样言说的时候,他就已经预设了一个必然的分裂:其实那些羔羊(普通民众)也是分裂的,但他们意识不到,以为自己是自由地活在天国中,是幸福、圣洁的,但事实上是分裂的,这对头脑清醒的大法官来说也是这样分裂的,不可能抵达同一意志
            • 他主观会因为理性运动永远感到自己是虔诚、伟大的,但同时这种理性也会给他一个朝向不可能的、无头的绝对者的信仰,他自己也陷入了生存论的分裂状态
            • 所以我们不如道出真相(卡夫卡):宗教大法官只有在面对克里斯特(内在信仰的绝对客观化对象)的时候(把信仰甩到外在),才会确信自己的绝对理性,他只在那一瞬间扮演一个站在克里斯特对立面的人间天国的代表性力量(代表人类意志),面对绝对者化身的二元对峙。主体第一人称信的是什么?理性还是信仰、至善、爱,是永远不可知
        • 卡夫卡《城堡》象征现代官僚制度、现代城市生活(齐泽克理解),整个体系没有一个中心化、主导性的意志,其中没人能够定位他自己。卡夫卡是第一个布尔什维克作家,现代科层制会变成社会本身的一个合理化结构(城堡),但不知道出口和入口在哪里,没有一个意志能够完全探索它,它代表了社会本身、人类共同体符号异化的产物,人类符号学关系一定会结构成一个具有客体性的、超出社会之外的一个体系(比如:斯大林同志要获得掌控力,必须靠暴力)
          • 在斯大林统治的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悲剧,被卡夫卡预言了,这个结构是现代化的代价,按照现代性这个悲剧一定会发生,因为现代社会的合理化结构(科学、哲学、生产力、交通、讯息等发展),一定会变成一个全民机器,这个科层制结构是用来维系现代人生存(再生产方式)的,它必定是异化的,没有一个全知的A(在这个意义上,在伊万的说法中,没有一个精灵,大法官根本不是统治者,他跟羔羊一样是无头的)
        • 卡夫卡:最终审判只有对于人类来说才是最终的。因为只有人类相信线性时间性,会有一个终结。如果去掉时间性的幻象,只会剩下戒严状态、候审状态,这是常态,是悬隔起来的(其实我们早已处在最终审判里了,因为一直悬而未决)。现代人类一直处于这种不知道自己符号位置的悬置状态,失位了。卡夫卡给出的药方是,既然无限搁置,那么我选择逃避(K坦然赴死,像条狗一样死去),去主体化、将自己逐出共同体,不跟你玩了
      • 场域论上
        • 现代性:不是解离性、散开性的失衡,而是科层化、体系化注定失败,导致了存在主义危机,主体找不到自己的符号学位置
          • 俄国,从斯大林同志走向勋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是在克服这种失败,在社会中设立潜规则(腐败、黑社会化),让共同体里的人知道,办事要找谁
        • 写作:是卡夫卡的逃避、悬搁(长篇悬而未决状态,不让本体论闭合,意味着可能性、例外、不确定性、未来的敞开)
      • 本体论上
        • 法:不是先验框架上的法。直接代表大他者的意志、凝视,暴力设立的绝对律令,代表了犹太传统旧约中的神(亚威),它不将自己符号学化,它不会条理清楚得向人展示。是现代的、深渊性的、无头的、无法弄清的、甚至淫荡的法,没什么好说的一种暴力(《城堡》中为乡下人开启的门,就等于法的领域)
        • 科层制:法要践行自己,就需要一环套一环地不停地说(形式主义)、喋喋不休,这些形式就是空转的享乐,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这些复数性的科层制中的位置,就是用来养活很多人,形成一多关系(法与位置/环节),让现代秩序看起来井井有条
        • 职业/身份:身份之中的辩证法(矛盾的、自我取消的辩证法)。身份会二分,但会在差异中的同一,同一的方法是取消一(自我身份的认识),最后的一都是悲剧性的被取消了
      • 卡夫卡:”Good is not to know yourself”,善从来不会自我认识,无知就是善。想要知道律令、评价方式就是邪恶的,想作弊,这是不真诚的,这是背叛自己的存在
        • 代表克里斯特传统,拮抗了诺斯替-苏格拉底希腊多神论传统(律令:Know yourself,你一定要认识你自己)
      • 卡夫卡在此道出的真理:如果一多震荡代表黑格尔/德国观念论,那么去中心化(主体无法找到自己符号位置、卡住了,悬搁)就代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也预言了20世纪世界会出大问题(比如斯大林那里就出了很多大问题,历史第一次遭遇这种结构)
      • 逃避是卡夫卡的本色。卡夫卡的短篇里,桑丘潘沙是被魔鬼盯上的人,魔鬼想把他干掉,于是桑丘就写了很多小说,小说里把魔鬼写成唐吉坷德,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和风车对战),桑丘就一直陪着唐吉坷德,这样桑丘就幸免于难。而卡夫卡就是要成为这样的桑丘,因为他看到了魔鬼,看到了现代性展开的恐怖场景,把它命名为K,真正可怕的不是城堡、审判,可怕的是K本身
        • 基调是要逃过现代性。实际上黑格尔和卡夫卡的精神是一样的,齐泽克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为什么搞得好像前现代闭合的样子,是黑格尔想要把一多、多一搞成这样,目的是使得德意志民族可以避免现代性,不要成为一流国家,成为二三流国家,比如成为中立国,避免成为历史的焦点,所以黑格尔故意把他的体系搞得封闭
      • 扩展阅读:本雅明《经验与贫乏》
    • 幸福的幸存主义33433(理性(主体化的理念秩序) VS 世界的敌意,由荒谬调和),3(封闭实体(单一的世界,武断的、闭合的总体性) VS 复数性,由否定的二重化调和),4(否定未来),3(一多震荡循环 VS 逃避,由维持均衡调和)
      • 加缪的荒谬毫不荒谬,加缪的反抗无比幸福
        • 代表人物:加缪
        • 只有在小说才有虚构的幸福,因为一战二战的残酷,加缪成了战后反思知识分子,普遍人道主义。接受不了纳粹(伊万)带来的痛苦,也接受不了苏维埃(K)。加缪的反抗是调和这两者:西西弗斯一直推石头
      • 场域论上
        • 理性是比较蠢的一侧,加缪的荒谬不来自于主体性本身,而来自主体和世界之间的张力。荒谬是一个中性的调和姿态,因为这是普遍的、均质的荒谬(也是理想性、虚构性的)
          • 荒谬代表不危及主体的幸存,又可以让主体向异质性、他者敞开的姿态。他的荒谬是一种安稳、同质化的生存,就是西西弗斯,日子人,小职员的重复生存状态。这样的姿态使得面对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状态可忍受,同时荒谬也是反抗姿态,面对不可忍受时自我设限,生理还是精神上自杀都不愿意,保持主体的幸存,与苦难合作
          • 在加缪看来,存在、感受到荒谬就是反抗,就是生活,而这种生活就是幸福。他认为主体以这种姿态实现了某种天命,一方面对自己(内心理想过度极化,导致不择手段)说不,另一方面对世界说不,这是否定的二重化。等于是主体精神和世界斗争之间,主体幸存了。是向法国庸庸碌碌的市民社会示好
          • 在加缪看来,列宁、黑格尔、海德格尔这些人都是思想上死掉的人,因为他们接受了信仰的跳跃
        • 萨特:”他人是地狱,而自我原初地就是他人”。而加缪哲学上比较肤浅:实存、生存本身是调和性的,世界充满敌意、是荒谬的,我是一个异乡人(儿子回家被母亲和妹妹戕害)。主体代表了符号性、精神性的秩序,这个秩序和它的本体论(世界运行模式,比如生老病死)和本体论化的产物(世界中产生的力量,比如火焰风暴灾难等)都对主体有敌意,都是封闭的。加缪还幻想一种尚未本体论化的精神秩序(古希腊式美好秩序),它是开放、自由、美好的
          • 他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美好的精神秩序并不是由于本体论化之后才封闭起来,把世界变成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然后主体在其中的生活方式才变成了荒谬的。而是一开始就不存在这样一个形而上的、只在主体内部的、理性美好的精神秩序,也没有后面的过程。理性本身的自我铺设就是本体论化,就是秩序的自我生成,里面就已经包含了缺陷,否则无法变成符号性结构
      • 本体论上
        • 封闭实体:不要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抱有希望=哲学上的信仰、精神上的自杀)。因为战争持续太久了
        • 复数性:一方面:时间,主体要无限次认识(战争太久无希望);另一方面:感受到荒谬和绝望的主体有很多(战争下死者太多了,痛苦太多了)
          • 这两者都代表了绝望,绝对者要中介自己,是无限地要依靠主体的体验其内在僵局。时间卡住了,是因为绝对者自己卡住了,有求于主体,让主体的体验中介某个矛盾。而人同此心(荒谬)意味着绝对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所以它主体化为多个主体,多种荒谬
          • 这时就会出现人群世界(代表时间的、封闭的本体论维度)的团结
          • 辩证唯物主义者知道,它并不是封闭的,因为它会爆裂出多个主体去缓解它的问题,它自己也陷在一个痛苦的循环,这个循环迫使它借由另一个他者(主体)超出自己
        • 否定的二重化:一个没有未来的本体论,但其实包含了拯救的希望:否定的二重化,使得时间(日复一日)和主体(人同此心)二重化,然后一重化为否定姿态
      • 保守性的反抗,不具有创造性,它是理性的、自反性的,不能无知,它自己给自己设立限度。对世界的荒谬、绝望说不,但接受荒谬带来的痛苦;保持理性,但也不让理性欲望过度,隔绝无底线的邪恶(二重化的”不”(真正的荒谬),这种双重否定其实是在肯定现实的状态,让人拘泥其中)
        • 代表战后知识分子渴望的安稳秩序,就在既有规则下安心玩就行了
        • 所以加缪的文学精神是活在20世纪的19世界人
        • 蛇皮之处在于:将理性主体化,维持着自知的状态,归根结底不愿和世界和解、不愿信仰一跃,不愿去面对去符号化的实体本身,只强调主体间的联合,主体要限制自己,不能掉入理性深渊和非理性绝望的深渊。这就导致主体少了一个敞开的姿态:向绝对者敞开、向未来敞开,这样就导致他在否定未来,不接受真正的差异到来,不给封闭的世界超出自己的希望(加缪真正否定性)
      • 维持两种否定之间的均衡,可以永远维持:本体论上的自我超越性、世界更新需要主体性来让其敞开,然后接受带来的创伤痛苦。通过把生存变成循环着(日复一日)逃避极端(不确定的、荒谬的),然后与荒谬保持距离,不陷入过度荒谬,也不放弃生存,不过度自毁。然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无希望、无信任。认为极化(过度理性或过度非理性)是无解的
        • 激烈的反思,努力的抗争,用理性自我欺骗的羔羊,做出抉择,获得”幸福”,作为一个”幸福”的姿态幸存下来,最后死掉。这就是在过于勇敢地面对死亡(走向怯懦),吃下面对死亡的痛苦,也能让自己不疯到否定死亡、相信永恒、绝对者、信仰,只是在精神上练习死亡
        • 他的勇敢在于不给他者(从时间之外降临的他者)机会,不敢去相信世界、实体、非主体化的位面,不相信未来(非时间性的未来,而是一种”不存在”的存在样态,一种更新世界本体性力量的可能性)、时间所带来的世界的新生。意志处在这种半信半疑状态中,这种状态久了就爱欲化了,使得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 加缪也许认为,如果存在这种力量,它一定是不可知的。而恰恰是这种力量,使得知(认识过程)发生了。认识过程恰恰是因为有一个未来的、自我超出、自我更新的机制,所有的认识过程从一个空洞的概念开始,渐渐被现实所充实现实能够为概念设立界限,就是本体性的力量,意味着这个世界本身就在不停地更新自己,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把自己现实为可理解的、有意义的力量,这就是未来、就是当下化的力量,未来就是事物的可认识性本身,事物从未知→可知→已知的驱动力,就是无条件的未来,也是主体性本身,主体性本身所代表的领会能力、已知状态,这就是未来,这就是人类生存本身,而不是荒谬,不是一个处在矛盾中的双重化的否定,加缪误解了认识,误解了未来,把未来当做不可思、不可信任,不可把握的东西(思想上的自杀),而未来恰恰是思想意识的新生、发生机制本身,人就是未来、就是世界的自我充实
        • 这种用否定的二重化保持的一个知识、自知、自省的均质空间,本身就是小布尔乔亚的幻想。所以加缪是生存论文学家中最蹩脚的哲学家,他没有意识到理性的自知性才是真正的奇迹
    • 诗性永恒主义33443(时间 VS 空间,由符号系统调和),3(情节(历时性,物质) VS 名字(共时性,理念),由叙事/停笔(代表作者,生存)调和),4(唯梦论),4(遗忘/停笔)
      • 博尔赫斯的本体论游戏,文化资本主义的哲学
        • 代表人物: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阿莱夫》、《秘密的奇迹》、《巴别图书馆》
        • 这个体系用遗忘克服了生存论、中介问题,打开了本体论
        • 主体最终受不了绝对者,遗忘掉绝对者。绝对者中包含的悖论性和不可理解性使得主体不必要再作为其永恒的中介
        • 博尔赫斯小时候可能镜像阶段建立得不成功,没有理想自我,他不敢面对自己的镜像,在他看来镜中自我=梦里的人,而他自己=镜子中的人的梦里的人(对称嵌套)
      • 博尔赫斯可以将时间和空间两个意识结构临时去掉一个,单纯感受另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是只有空间体验没有时间体验,这时是单纯体验时间本身的拓扑学结构;《阿莱夫》代表空间本身,没有时间来中介的空间(我们所体验的有绵延、延展的空间是需要时间来中介它的,我要运动、发生、体验过去)
        • 交界处就是被无限充实的当下,它需要不停地依靠过去未来阶序关系,把当下符号化。时间的当下性意味着符号化的永恒失败,无法有一个永恒的在场(这个失败就是主体的生存)。另一方面,当下又有种力量可以决定它的过去和未来,可以使得过去和未来注册为历史,付出的代价是死亡遗忘。时间的特点:内容等于形式(小说:特工利用杀与城市名相同的人传达信息)
          • 在时间中,能指和所指是短路的,能指=所指,这是由主体性所承载的充实活动
          • 符号化的永恒失败意味着,同时性的不可能,不能言说同一时刻。因为过于符号化(过去)和尚未符号化(未来)(庸俗时间观,其实不应这样说)这两种不确定性、两极在不停地充实当下,所以当下被充满了,它永远不能符号化自己,永远不能被确定
          • 另一方面,因为当下这个点是不确定的,所以它既可以无限地符号化(走向未来),又可以篡改已符号化(回到过去篡改历史),所以不存在线性时间,只存在一个回环
          • 这里博尔赫斯把时间去时态化/时序化/动态化,使得时间的空间/拓扑结构暴露出来
        • 阿莱夫是希伯来文第一个字母,代表纯粹单一的神(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代表空间本身,因为没有一个时间来中介空间,空间无法得到延展。如果没有人类的空间意识结构(一定要通过时间中介),只有空间本身
          • 阿莱夫是地下室里的圆球,可以看到集中为一点的世界,宇宙的空间没有延展性,它只有2~3厘米大(人类视点最清晰的距离)。他看到这个世界的一切(看到了他喜欢的女孩的尸体,但看不到镜中的自己),阿莱夫拥有了一个绝对的当下,在这种绝对同时性之下,阿莱夫是世界去空间化之后凝缩成的瞬间(不需要通过时间铺展开),在阿莱夫中才能体验真正的空间,它代表了去人类空间感受模式的真正宇宙样态
          • 博尔赫斯对这个空间性(宇宙只是一个点,宇宙的本身的空间样态就是一切叠加在一起,而人观察到的世界只是这个点的投射)产生怀疑:这其中有自指涉的矛盾,可以看到宇宙中的一切,那在它之中能否看到阿莱夫自己?如果能,就是无限嵌套、努斯分型的结构。这个空间的结构就是这样一个自指涉的嵌套结构
          • 不过博尔赫斯不在乎这个东西,认为这个体系在不同文明中都有这样的人:对世界的体验是去人类化的空间化的人,这样的人都有一种神通,叫神目通(同时也有神足通),他不再有被束缚的空间体验模式(现象学上可行,但体验会失真,并且是一种病理化,一旦达到神目通,人就(厌离)离世了,不再处于当前世界,在另一种版本的世界中,进入你自己的私服中/第一人称梦境去了)
          • 也有可能这是一个假的阿莱夫,而最终所有事物都是阿莱夫,否则阿莱夫无法看到自己。所以结论就是,要么阿莱夫不存在,要么所有一切(异质性的事物)都是阿莱夫,是一切不停地看到一切(自己),每一个异质性的事物(不是主体本身)都可以让主体从中把握到一切
          • 对博尔赫斯来说,这没有意义,因为他喜欢的女孩死掉了,他对女孩的记忆注定扭曲、注定消散,这是在时间之中的无情的空间性,这不是阿莱夫可以超越的,这种空间化的力量是弱小的,不要迷信这种得一即得万的神通,没有意义,生命不是为了追求这种东西的
      • 《巴别图书馆》代表符号系统,符号界,六边形走廊,中间是深渊,里面的书是22种希伯来字母与10种光(理解模式),从中产生了所有文本、历史、生命,拥有一切。它综合了《小径花园》(代表内容、形式短路)和《阿莱夫》(形式,本体论存在基本单元,一种自我短路不合法的东西,代表一多短路)的特点:时间和空间在此得到了符号化的有序梳理
        • 在《巴别图书馆》中,所指和能指是短路的,《巴别图书馆》指出了,在所有文明的文字符号中,都会有一个能指、符号指的就是一个无限符号、无限意义的图书馆(短路点、主人能指)。所以《巴别图书馆》中每一段符号,都是指的它自己,等于都是白纸,没有任何意义
        • 由于通天塔图书馆中把所有符号学叙事可能性都详尽了,所以每一个符号都可能是主人能指,并没有一个超语言能告诉人、让人分辨哪个是真的主人能指,所以通天塔图书馆作为符号界(象征界)本身的象征注定要毁灭,因为他所指能指短路(形式内容短路),同时一多短路,只能是一个本体论机制
        • 《巴别图书馆》中无限游戏的张力,就是让时间或空间其一松掉,架设一个诡异的结构。这个无限游戏就是文学家虚构中的生存、创作活动
      • 本体论上
        • 名字:比如恶棍列传。可以超出文本,超出文本追溯历史运动
        • 情节:可以使读者的生存文本化,其中的张力由作者协调
        • 叙事/停笔:博尔赫斯:写一个东西等于不写其他东西,由于写的东西和其他是平等的,所以写=不写。要理解博尔赫斯,就要比他快,要想如果是我,我要怎么写,博尔赫斯文本特点就是这种没有读者、作者的二元对立。镜像化的交谈(相互的梦,读者的生活是他的梦中镜像。通过他对时空、符号体验的书写,读者也同时在做调整时空、符号体验的游戏,同时在书写。相互玩一个平行时空结构互相调整的游戏,由此差异性达成对话: 20岁和80岁的自己对话)
          • 博尔赫斯使得叙事学空间具有本体论地位,文学获得了严肃的哲学地位。直接导向了结构主义探索,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探索就是文学化的叙事结构探索,是对叙事结构加以符号操作来看本体论机制有没有什么问题
          • 悬置一些性质调整其他,看整个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看其如何驱动叙事,在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获得无限的本体论结构形式。但是这都是在既定时空框架下的,我们借文学叙事抵达本体论地位就是时空本体论本身,这也是海德格尔的”时-空-游戏”
      • 是认识发生学的阻断机制:一个在当下确定的实在点,想要获得一个对于自己的镜像把握注定失败,因为这种把握在最低限度上、在本体论上具有虚构性,它会即刻生成一种没有本体论保障、根据的虚构叙事,所有的反思性、镜像性的认识(所有认识都是再认识,所有表征都是再表征)都被认识发生学阻断了,没有本体论保障
      • 绝对者不再书写或不允许写完(《秘密的奇迹》,沙之书),需要主体来写。一旦主体开始镜像化把握、认识(反思、主体间性的把握),就会有一个即刻的梦境化,瞬间就会去本体论根据,去实在论、本体论框架,即刻就被敞开了,本有就开始了。所以这时就需要依靠主体的重大的本真体验(爱恨),进行生死抉择,不再进行(遗忘)镜像化(博尔赫斯认为这没有必要,由于你无法写完)
        • 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都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即刻的梦境,世界梦境化、去本体论框架,本有事件发生,任何反思已经是一种去本体论框架的情况
        • 导致本体论开放,不再有一个绝对者,世界的本体论、精神架构、精神秩序都没了。本体论发生学机制不允许符号系统的闭合(本体论被代之以叙事学(写作),不可写完),哪怕付出死亡的代价。博尔赫斯的思想走向3-4结构主义运动

复习课

四种姿态:

  1. 3-3-1:学术姿态
    •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 纯学术
    • 存在与虚无:萨特
      • 一切伦理化
    • 辩证法的历险:梅洛庞蒂
      • 政治
    • 从本有而来:海德格尔
      • 文学、诗
  2. 3-3-2:宗教姿态(真正的生存论,是一种宗教意识,绝对者外显的存在方式)
    • 克尔凯廓尔
      • 三阶段(审美、伦理、宗教),安然的中介绝对者
      • 宗教
    • 荷尔德林
      • 诗歌代替思维,先知(聆受大他者)
      • 文学
    • 别尔嘉耶夫
      • 神人伦理学,构建有限者的共同体
      • 政治
    • 雅思贝尔斯
      • 回到学术意识,建构超验的生存论,解密(把一切哲学化)
      • 哲学
  3. 3-3-3:政治姿态(同一生存论)
    • 舍斯托夫
      • 把斗争坚持到底
      • 布尔乔亚如何获得绝对权力
      • 宗教
    • 雅各比
      • 接受、接纳
      • 容易走向庸俗化的反智主义
      • 文学
    • 晚年尼采
      • 复数化,走向共同体
      • 学术
    • 金融体系的布尔乔亚主导的哲学(意识形态)
      • 最终和无限循环的符号系统同一
      • 无任何目的
      • 政治(现行的)
  4. 3-3-4:文学姿态(虚构的生存论,通过文学虚构克服,让小说中人物代表作者/读者感受生存论张力)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俄罗斯东正教
      • 宗教
    • 卡夫卡
      • 去中心化的科层制
      • 绝对者砍头,绝对者去主体化。揭露了无头的主体性这个现代意识结构
      • 政治
    • 加缪
      • 幸福,加倍的有限主义,均衡
      • 把反思性的底层机制嵌入到绝对者
      • 文学
    • 博尔赫斯
      • 本体论游戏
      • 哲学

生存论者不要过早的直面你的生存论危机,那个说不定是这个社会本身的社会存在再生产的危机。生存论者最大的问题是过于直接的把自己短路为是中心化的中介者/存在的实存(Existence of the Being),太聚焦于这种中介性了

这是晚期谢林的论域,通向海德格尔,然后通向晚期尼采的必经之路,是个危险的冒险。人感受到自己非常充沛强大的主体性,然后试图用这种主体性在本体论上为本体论(本体论发生学)内在的不一致性、缺陷做一个中介

最后本体论冒险发现不行,这个世界的本体和本体论之间的裂缝调和不了。放弃主体性路径,因为主体的中介性失效,走向一个无主体性的、没有稳定本体论的差异化的结构主义的符号系统,从里面重新设想整个社会的符号系统的发生学机制。主要设想在认识上、神话学、叙事学、知识学、符号学、体验感知上的发生学机制,本体论就被击穿了

主体如何在一个共时性的符号系统中发生出来?后结构主义。回到现代性的问题

3-4

  • Semiotics符号学343(符号学拟制的意义(结构赋予意义,signified所指) VS 符号(象征符号symbol,能指),由结构structure调和),4(语言),x,x
    • 现代哲学的”合”法性来源:将有限性坚持到底的绝对中介,符号
      • 代表人物:结构主义运动。比如列维施特劳斯、皮耶尔斯、拉康等
        • 并非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 起始于莫里哀的小说《资产阶级绅士》,第二幕第五场,哲学家鲁尔丹先生想要给伯爵夫人写信,叫做《可爱的夫人您美丽的眼睛让我爱得要死》,信中的词可以有无数种搭配表达不同的意思。这时这封信就形成了一个共时性的符号场,充满了符号所有的组合方式
        • 其中一种排列方式就叫一种模型,模型组合方式可以获得意义,不过模型不一定具有优先性。从这些不同符号组成的关系中,能够观察到这个整体中具有共同的结构。结构是关系性的
        • 例子:12345与ABCDE。比如在西方神学文本中,一定会有君主、战争、生育的三主神模式(中国:黄帝/炎帝、蚩尤、女娲)
      • 符号学不成一个运动,符号学是被结构主义运动用来反抗现象学的,现象学被认为僵死、具有实证主义精神。因为现象学家认为第一人称报告可以把生存体验直接道出,具有直接性,与本体论结构具有同一性,跳过了符号的中介性,忘记了自己在用符号表达
        • 梅洛庞蒂批判了现象学在本体论上的直接性,他认为所有的哲学活动、语言活动,都需要对信号(Sign)加以翻译,用到语词=符号。如果按照符号学的观点,现象学就是不可能的,因为Ontology=语言
        • 也是海德格尔的洞见:语言束缚、限制了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
        • 比如车辆行驶指示灯,它是有限的,其中的信号只能通过符号间的差异来显现,并且规则都是约定俗成的,没有来源的(任意性、规约符号)。油箱的状态可以用符号加以把握,但如果一只老鼠钻进来了,就没有了表达的可能性
        • 本体论在语言上是封闭的,本体论作为一种语言,无法直接地就是世界的真正结构。语言本身就是对本体论加以限制,代表有限性。语法性的结构、自我限制、符号系统中的张力,会使得哲学探索在本体论上成为4-语言,这里才是认认真真的语言学转向(不是海德格尔那边还在幻想一种超语言、形而上语言,幻想语言内在的等级制就直接对应这个世界真正的理念等级制),因为世界本身就充满超出符号系统把握的异质性
      • 人类的语言不是一个表征系统/工具,是一个信号系统,不是用来再现你的直接体验的,而是用这个信号系统的模式来设定了什么是你的直接体验,这个信号系统是在先的,能指具有优先性,这会导致有限性,能指在最低限度上是漂浮、无根的,只能用差异
        • 拉康:能指一定要有一个自我短路的主人能指,这恰恰代表了所指的缺失、不在场,没有所指,这个能指没有东西作为它的根基
        • 拉康厉害在道出了结构主义的真相: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结构起来的。这个语言在结构主义里就是信号系统。无意识可以说是意识底层的、自己把自己清空让你体验不到的发生学机制
      • 符号学转向之后,本体论上已经失败了,因为本体论上已经有了无限可能性,如果说符号学还有某种哲学探索功能的话,基本功能就是症状学、征兆学、诊断学、症候学,即探查符号系统里面的不一致性、症状、问题
        • 列维施特劳斯、拉康那里,符号学单元不再是Sign,而是Signifier能指
    • 本体论上
      • 意义:符号学拟制、一种虚诞的效果、没有原初意义,意义是由结构(相似性、关联性)赋予给模型的。主体可以看做是由某种结构产生的效果(Subject-effect),主体能够感受到符号学拟制出的意义
        • 主体是S1与S2链条之间/缝隙产生的效果,所有的能指链/话语链条中,只要有主人能指和后面的大学话语的一串能指链之间的二分,都会有主体产生
        • Imaginary(意义,去表象化的体验,不可言喻的直觉)
      • 象征符号:抽象性、精神性的前本体论位面,当然它是去主体化的
        • Symbolic(表象)
      • 结构:结构=无意识(意识是其剩余)=无意识(无头)的主体性。结构本身会被看做符号学家的焦点意识,由符号学家对比不同符号系统的时候把握到。结构由符号学家的焦点意识内在地生成出来的,所以结构有一种内在化的发生机制
        • Real无意识(drive驱力的维度,像语言一样结构起来的)
      • imaging直觉 =》 real语言 《= symbolic表象
    • 语言,开放性,向信号系统开放,自己报出自己的信号,自己将自己符号化
      • 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是世界本身将自己符号化(自然语言)
      • 如果继续往信号论方向走,会走向控制论,偏向实证主义。往人文方向走,会走向哲学人类学,也会实证化(列维施特劳斯)。如果往精神和自然的交界走,可以走向本体论:精神分析
      • 符号学是理解文化、现代哲学的基本,没有符号学就没有资格讨论现代哲学
      • 非表征性语言,它不表征任何意义。唯一真实的是语言本身(The Signifying Systerm信号系统);也不是叙事学语言,因为要叙事就要默认一个时间性架构、文本场,不可采用这些架构;而是要用符号学来生产出时间空间符号学机制、自然场的符号学机制。要从符号学去奠基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现象学、观念论(拉康做的就是给观念论进行符号学奠基),为这个观念论配动力学机制,然后把符号学变成症候学
      • 在符号学探索中,是一个超本体论探索,没有既定本体论姿态,没必要将其闭合。Symbol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world专题化的表象已经替代了现实本身,表象是由信号结构好了的,它在最低限度上已经不是其本身,而是符号拟制
      • 结构主义运动、符号学所代表的语言学转向就在这里。从此开始,哲学开始远离,本体论探索失败(本体论具有无限可能性(博尔赫斯))。符号学起点就是:把所有语言都看做是信号系统而非表征系统,语言不是用来再现体验的表征工具,恰恰相反,是由这个信号系统设定了人的直接体验,信号系统(能指)具有优先性。因为其具有优先性,而能指又是漂浮的、无根的,所以导致有限性。能指必须要有一个无头的主人能指,这代表了能指的缺失、不在场
    • 结构主义也很容易走向虚无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等一些激进立场
      • 结构主义需要过一道”笨驴”的桥:自然语言其中的结构发生学机制从来都不是人工的,但所有的学术思想、体验都得有一个自然语言作为前提,里面的东西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无法在自然语言中搞出一个学术语言、人工模型,再用这个来对比、剖析自然语言中的结构、张力,然后抛弃自然语言的结构和张力回答本体论、认识论、爱欲的问题,这是不行的,这是结构主义一直会遇到的问题。所有人都知道自然语言是一个漏洞百出的信号系统,充满了断裂、不一致性(笑话、黑话、谎言、潜台词),但人需要把握两个人工模型之间的结构,从其中的关系中找到某种稳定的结构,依然要靠这个已然结构好了的自然语言去把握,这个悖论预示了结构主义以及一切对本体论的符号化探索的注定失败
      • 所以又回到了黑格尔辩证法,因为这种失败,它道出了某种东西:反向把握,走向实践
        • 不仅仅是学术符号、语词符号的交换,要面对一个更强大的符号,真正宰制信息交流的符号:Capital。所以符号学一定是走向4字头的必经之路,否则无法面对资本主义。也无法真正领会那些哲学运动中到底在思考什么。符号学的姿态告诉你没有道理可言
      • 这时严肃的思想家都意识到:中介性精神再次复苏,语言不得不通过符号中介,思想不得不通过语言中介,所有的体验都不得不通过思想/意识形态中介,中介性的绝对性显现出来,但绝对性不是靠主体的生存显现的(主体的生存做中介永远是有限的),这种绝对性体现在:有一种东西超越了主体的生存。所以符号学对生存论的超越:它使得可言说、可讨论内容的基本单元不再是生存体验叙事(派生性的),而是符号系统对于一切事物的发生学机制的中介性
        • 这也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学术姿态:一定要先想清楚符号学架构,才能铺设本体论。还在幻想能抵达一个符号学真理的维度,能够纯粹、完全地解构符号系统。结构主义的分析就是将其去建构化,将其解构,这种解构也是符号学家的一种幻想(符号学家的主体性能够把绝对的中介性消解掉,弄清楚前符号学的发生学机制本身,获得超语言)
        • 这是一个绝望的过程,驱使他们面对绝对中介性的是它们自己的有限的中介性,绝对中介性是被有限的中介性出的,他们不设立绝对者,设立一个绝对中介性,挡在那边,这个中介不再是一个连续、均质的、意义的介质(之前是用主体的生存维持),弥散在符号学空间,只剩下离散的符号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 而我们面对现实中真正的宰治性的机制时,我们要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本体论姿态

3-4-1

  • 结构主义(Structralism)3413(历时性、根据 VS 共时性、差异关系,由意指关系调和),4(向他者敞开),1(能指的任意性、共时性原则具有优先性),x
    • 在差异性、共时性原则下,对于现象学和观念论的先验主体性的反动,从意识形态学、本体论分类学走向无意识的符号学结构
      • 代表人物:索绪尔
      • 语言结构是社会意识的产物,后面会发现索绪尔的共时性假设失效了,它具有阶级性,意识形态不可避免(没必要研究意识形态,只需要研究无意识,意识只是一个效果、象征性的符号拟制,是缺失的)
        • 索绪尔强调共时性,语言是一个由不同符号之间的差异结构产生的,不研究历时性。Structure一开始就是侧重共时性的,由符号形成的语言系统,它没有纵深下的因果性
        • 因为语言系统不是由现实的意义、运动(历时性过程)来决定的。就像左脚踩右脚上天,甚至会取消意识的根据性,不存在一个可被中立语言描述的意识形态(思考状态、想象、回忆、前瞻等意识的形态学、发生样态是不存在的),意识中只存在一个由不同的能指符号结成的差异化的结构和其中的态势、关系,不能有一个完整的分类学来详述意识形态。这就使得现象学瓦解:先验观念论意义上的自我注视到自己处于一个怎样的思维状态(回忆、想象、判断),这样的自我反视能力也被取消了
        • 所以结构主义一开始就侧重无意识(符号系统),意识只被看做一个无意识的结构产生的效果。无意识严格遵循的规则,就是共时性的差异系统中形成的结构规则。这些规则则是由社会意识、社会实践(语法体系、分类学体系、指称关系)产生的
        • 所有符号都是语言性(共时性的差异体系下)的,它只在这个差异体系内部形成差异化的结构关系,然后任意排列这些结构关系,选择哪些占主导,哪些被排斥。所以他只把握在这个共时性体系下的,符号组成的结构差异
      • 名词:
        • Language语言,Langue语言系统、社会语言结构,Parole具体的个人言语
        • Symbol有深度的象征符号,Sign无深度的符号、符指、信号,Signification意指关系(由Signifier能指(语音、字型)和Signified所指(拟制出的概念、意义,一种效果)构成)
      • 社会语言结构是一个共时性结构,它是一般性、普遍性
      • 言语优先于书写(每次书写都是任意的),言语是个体对于语言的具体、特殊使用
      • 在索绪尔共时性符号学中,所指是缺失的,这意味着符号Sign一定会向他者敞开,由它与他者的结构差异来设定自己
      • 能指是任意的:比如一条狗,叫”狗、Dog、哇哇哇”都可以,在一个语言系统中,由结构性的差异关系、态势,拟制出一个纵深,使得”狗(所指)”正好能指称这种动物
        • 在这个意义的纵深中,一定有一个点是无头的,要让一个东西和所指是直接锚定关系,这样才能延宕出整个能指链,这个点就是主人能指,主人能指没有所指,它只能以缺失本身作为所指
        • 例子:1234四个能指对应ABCD,意识将他们对应为(一套既定的符号系统中,有彼此横向的差异关系拟制出一种纵深):A=1、第一性(所指),B=2,C=3,D=4。这时就会有一个无条件的”4”,一方面4代表D,另一方面”4”代表这整个合集ABCD(直接短路),而代表整个单元的这个”4”是一个暴力的主人能指,没有根据
      • 不仅仅是文字,符号包括所有的图像、颜色、声音、味道(只要能作为最小的意指signification单元)等等,所有符号都是语言性的(共时性的差异体系)。所以内听觉(我思)和我思所结成的语言化的命题判断体系、符号学结构都没有优先性了,内听觉只是在与视觉、触觉、嗅觉等其他结构的差异中,被拟制出了具有优先性。所以在认识论上,所有的符号、表意系统(其中任意的组合环节)都是平等的(语言乌托邦),无论是内听觉思考,还是用手画画思考,都是一样的,都是共时性差异体系下拟制出的历时性的、因果关联的效果
        • 指称关系是在一套符号系统中的横向差异体现,拟制出了一套纵深
        • 由符号形成的语言系统本身不具备纵深,不考虑历史性运动的意义,而是在一个共时性的结构下的差异
    • 场域论上
      • 历时性、根据:符号拟制、纵向因果链场(有某种机制导致了语言结构发生过程),被看成一种形而上幻想,幻想性
      • 共时性、差异关系:一个横向的差异网络,会产生效果
      • 意指关系:意指关系会驱使所指趋向历时性(例子:不是狗本身让你说”狗”,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共时性话语结构让你说”狗”)。迫使人不去设立一个根据性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语言系统的差异结构
    • 本体论上
      • 能指 VS 所指,由结构(差异)调和。最终这种调和关系代表:不能用任何一种结构搞一个原初本体论分类学,这种差异意味着向他者敞开(列维斯特劳斯:乱伦禁忌)
      • 一个能指无法指向自己的所指,只能指向结构中和其他所有能指的差异,这种态势会以某种方式拟制出所指的效果,它好像指向了某个意义、某个自我同一的纯的概念。实际是在结构中设立了界限,为意指关系设立了界限,这个界限是纯差异的,是在一个符号场里的复数性的差异关系,这些差异关系就实现一个设限/界,这一小个被束缚的符号空间就是自我同一的,有个效果就是让大家感觉到指向了某个意义、特征
    • 结构主义预设有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是意指关系的总体,是整个地存在着的。这代表一种结构主义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这是一种智性的自由主义,去探索符号中的巧合在文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符号组合、分类学、差异关系
    • 这里有种悬置的现象学精神
      • 能指-》意向性(意向性会把自己注册为独一的差异)
      • 所指-》意向对象(但是是意向对象的缺失,意向性永远只能朝向一个意向对象的缺失(反现象学),意向活动不会获得意向对象本身,而是获得多个意向活动的差异性的态势)
      • 共时性原则也能联想到胡塞尔僵死的时间发生学机制(讲究在场的形而上学预设,在场的暴力)
    • 结构人本(人类学)主义34113(有限的能指组成的结构(人类语言) VS 无限的现实(有点科学实在论影子),由结构调和),4(把握无限对象注定失败),1(野性的呼唤),1(Mana的1、0震颤,强迫症式的震颤)
      • 列维-斯特劳斯的”魔法”符号学
        •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
        • 一般的哲学史说他的结构人类学是反人本主义、反历史主义,UP认为都是不对的,写这些哲学史的都是庸才。结构人类学是个方法使得人可以以人类视角切入符号学底层看它的发生学机制。通过人类活动、历史、神话、部落中的亲缘构成,让人类学研究有机会一探无意识结构,反过来把握所有的符号性机制
          • 有观念论影子
        • 结构人类学(主要是神话研究,神话素Mytheme)就是哲学,结构主义视域下哲学和人类学是一个东西,因为意识的优先性被剥夺。所以可以说只有进入了符号学/结构主义运动,才有哲学上合法的人类学。而之前康德、谢林的人类学,都是形式主义,先预设了人意识/理智等级分类表才为其赋予规定性
        • 神话研究中,神话素(最小单元)就是能指,在共时性结构中随意排列,组成了各种神话。神话(语言)千奇百怪,但神话素(语言素)大同小异,通过研究神话素来研究人类无意识(公共交往中的、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意义的、尚未主体化的原始人的无意识)。然后进一步研究人类意识发生学机制(进入语言的维度,有人称化的意向性、性的意向性、战争冲突、社会性、组织等等)。就像观察一种叫”人类”的动物的早期文本、语言结构,寻找哪些机制、结构让主体发生(human animal变成Subject)
      • 场域论上
        • 列维斯特劳斯研究人类语言的方法是音位学Phonology:把一个词区分为基本发音单元,再把发音单元放到集中亲族语言中,观察结构。能指是有限的,能指的组合也是有限的,人类语言也是有限
        • 无限的现实代表所指,所指(意义、有待指称的东西)是无限
        • 神话Myth之中的结构,其中会有非常奇葩的机制:Mana魔力(列维斯特劳斯的符号性缝合机制)。可以将其看做所有符号的元结构,它是一个漂浮的能指,它的所指是空缺的,另一方面它又指称全部
      • 本体论上
        • 能指不能直接指称所指,只能依靠一个暴力的主人能指和它在结构中与其他能指的差异才能对应起所指,形成能指链。所以无论怎样建构一个本体论结构都是失真
          • 所指(“一”性)作为一种意义、性质、概念,是不需要作为符号在场的
          •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是用一个符号导向另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符号导向一个概念、意义,而概念总是不在场的
        • 能指有限、能指排列组合有限,而世界中的对象是无限的,所以用语言把握整个世界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能指指向对象的时候,指向的是它和其他能指的差异束,并且总是依赖所指的不在场
        • 所以人不可能逐渐符号化事物,因为按照结构主义共时性原则,对于任何符号化(能指所指关系)的把握,都是直接的,人是直接符号化整个世界的。人进入符号学世界,是直接完全地进入的,所有体验、思维都已经是符号化了的
        • 在结构人类学中,让完全悬空的能指链锚定在世界上的,就是Mana(可以叫魔法能指)。这种缝合方式忽视主体化,因为列维那边主体还只是结构的一个效果,而拉康主人能指进入S2的时候,其中的缝隙是由主体填充的(或者说主体就是它们的二分运动)
          • 一方面它代表世界的一切(所有的所指序列集合),但是是一种语言不详的姿态,就像原始人为了表示不清楚的、未曾发生过的事物所创造的能指,Mana就代表一切
            • 齐泽克:诗性的剩余,没话说的时候的装腔,溢于言表,不可言说
          • 另一方面,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它是无所指的,它是能指的无所指性本身,代表能指的匮乏,代表一种主体性的魔力、暴力,人类符号秩序中有一个词可以没有意义,但又可以代表一切。这样就使得语言附魅,让使用语言的人觉得自己的语言就来自于世界,语言就被整合到了符号秩序中,使用语言的人就不会觉得使用一种额外的东西在代替某个东西,而是语言直接等于这个东西
            • 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Mana和整个世界接上了,那么就觉得语言/语词/能指实际来自整个世界,是整个世界天经地义的意义显现的方式、名字,就是让这个语言被我道说。这是人类把自己整合进符号系统、或者说是原始人的神话体系中自带的缝合机制,符号系统不再是悬空的
      • 认识论上
        • 哲学、诗歌等艺术方式都是修补匠的方法,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都是神话中的认识方式。修补匠精神也可以解释言语的发生学机制,由于人类所有的体验都是由言语中介的,所以一切认识论机制都是言语的发生学机制
          • 修补匠的方法:整个结构不知道哪里坏了,要揣摩哪里出问题,然后用一个替代品去修补/替代,比如不同部族下不同语调的人名,就变成这个小孩修补的材料、工具,他在听大人们说话时听到的都是乱七八糟的残缺结构,他要用自己有的东西把它修补起来,补出他的结构和大人的结构差不多、心领神会,那他就会说话了
        • 研究Kimship原始部落的亲缘关系,发现所有原始部落都有乱伦禁忌。人类文明前提,人类信号交换的基本机制,交换了部落之间的女性生殖力。乱伦禁忌的禁忌性,Symbolic Prohibition使得父权制符号系统、主人能指诞生(不能问为什么,以强制性的神经症方式进行语用学实践),恰恰代表了它的强迫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强迫在遗传信息、部族文化交换上开放
          • 强迫的神经症:人类进入语言、符号的维度。强迫你进入震荡状态,让人觉得语言直接代表现实,语言就是现实,不去想这个东西为什么
      • 目的论上
        • 列维斯特劳斯把握到的意义的发生学基本机制,要靠能指链/集合里的Mana能指来进行10震颤
        • 例子:道,道可道非常道。就是10震颤,一方面想象成充满如渊似海的一切意义,另一方面又只是方便说法,这个被后面的思想家看成意识形态缝合点
        • 强迫症的符号学机制就在这里(无法癔症化),强迫症主体会觉得这个东西毫无意义,但同时会觉得一切的意义就在于此。并且他会去主体化地想,比如关灯,我连关灯都拖泥带水的,我这辈子完蛋了(反射性的羞愧、自责在里面,一个他受不了的状况的自我反应,就死循环了)。所以他在关灯时会观察自己的意识状态,自己是否足够果决,发现不够果决,就无脑重复。觉得这件小事很微不足道,又非常重要,所以会不停试。只要主体癔症化,完全相信所指=能指,癔症化会推着你往前走,后面的能指链就能转起来了
      • 整个架构有点笨,有点反人本主义色彩,强调野性的呼唤、神话学中探索的原始的智慧
    • 隐喻的象征(符号)主义3412Metaphoric Symbolism:3(想象界(镜像认同、镜像关系,用否定性的辩证法消解掉主体性) VS 无意识(语言结构,但未进入象征秩序),由他者的欲望(一开始是A,说到底是a’,实在界)调和),4(否定性(差异性、德勒兹的Non-sence)),1(真理论),2(1,0的两极震荡 VS 纵深化)
      • 早期拉康的符号学精神分析:想象性的误认从一开始就预示着隐喻和象征
        • 代表人物:早期拉康
        • 研究镜像阶段,如何从镜像认同(二极震荡)走向象征秩序
        • 如果镜像认同的自恋性认同过于固着,没有很好地整合到象征秩序中,就会产生全能幻想;或者设想一个完美他者,对其极度具有攻击欲
          • 案例:埃梅,一个女文青去刺杀一个演员、文艺界明星,这个女明星就是她没能成为的人
      • 场域论上
        • 萨特生存论式主体性:广袤的、整体的主体性
        • 主体和镜像是直接同一关系(时间性也是直接同一,主体会认为镜像a’小他者(而非客体a)就是自己)。在想象界中会有一个连贯的、循环的时间性,婴儿可以一直自由地控制自己,并感到开心。但镜像关系中,主体对于自我的把握永远是一种误认,并且这个误认(主体的主体化)是一个无意识的时间机制
        • 无意识的时间机制:I will have been myself,因为无意识是一堆能指链,所以其中的调整、更改都是回溯性的、整体性的,坚持共时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所以无意识是无时间的。但无意识会发生变动,它的变动方式就是将来过去完成时,它变动之后会发现它没有变化,它本就如此,但它已经变化了。无意识可以不停地、回溯性地取消它的历时性(变化痕迹)。这种取消历时性在人类的体验中就是总是活在当下,人只能体验当下就是因为符号系统共时性与其差异性(事物自我同一性都是由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构成的),所以无意识中的时间性只有将来过去完成时。所以会永恒地取消历史性,取消曾经和现在的不一样;会发生变动,但他会说:”我本就是已经是现在这个状况,只不过之前搞错了”。然而在想象界/镜像关系中是没有这种时间性机制的,他的时间性就是直接同一
          • 无意识就是一套符号结构,有自我清空的机制,即共时性和差异性原则
        • 镜像关系中反而会有连贯的、循环的时间性,婴儿觉得可以不断地控制自己,让他痴迷开心地自由控制。但这种想象性的认同是致命的误认!(婴儿把自己认作镜像:a’)
          • 拉康起手式:反笛卡尔我思,”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我在我不思的地方存在”
        • 无意识里的差异原则,事物永远不能自我同一。镜像关系和无意识是冲突的,因为镜像关系提供了一种虚假的自我同一(镜像关系等于触碰了符号系统的乱伦禁忌:一个能指直接拥有了所指,这是不允许的,如果持续这种状态,就会精神病理化、偏执狂、狂躁症),而无意识中永远不能自我同一
        • 协调这两者的是大他者A,镜像则是小他者a(小他者不是客体小a)
        • 这里的大他者是婴儿在认识到镜像自我与自己同一之后,转向去看他者(他人的目光或其他东西),这个和小他者并列的他者做了担保:镜子中其他不动的东西(比如柜子)与这些东西的镜像也是同一关系,这样他者就给婴儿做为支撑,担保婴儿的镜像认同没搞错没问题,这些作为婴儿自我与镜像认同担保的他者就是A大他者(早期拉康)
          • 大他者A一开始也是镜像的
          • 镜像阶段的发生不一定需要镜子,而是孩童在体验中只要体验到类似的关系(他动一动,其他东西也动一动),就会实现镜像关系、镜像认同(婴儿哭泣和妈妈跑过来,就会形成镜像关联)。镜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能指联动关系(直接性的同一,它最底限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关系是真实的(拉康欲望L图,a自我moi(虚假的)————想象————他者a'————实线,因为非符号学拟制,直接认为镜像和自己是同一的)
          • 大他者是由无意识做保证的A----无意识----象征化/拟制主体S($,无意识主体),其中----虚线就是最底限度的象征(隐喻)活动,它隔开自我形象a与想象性自我a’。如果不隔开,短路就又回到了原质、实在状态
          • 这个主体S,是无头的主体、无意识的主体,这个主体是符号系统的一个运动、一种关系、机制(就代表无意识的自我取消),无意识不会变成符号,无意识的主体化同时使自己变成任何一个能指,在任何能指链中,把自己排除在外
          • 大他者A等于其他东西的不变。这种不变性是符号系统的共时性和差异性原则产生出的幻觉。因为它会回溯性地取消自己的变化,这时主体就会产生全能幻想,觉得自己能够控制一切(自我=镜像自我,短路,觉得不是自己在设立镜像而是”就是镜像”)
          • 这个符号性机制会使得主体的符号学认同在最底限度上是分裂的。而共时性和差异性原则会使得所有镜像认同失败。因为当主体要去兑现这个镜像认同的时候,主体会陷入迷茫,无法在能指链中找到完全的自我认同
          • 但至少婴儿在镜像阶段会处于一个稍微稳定的状态,但他依然会两级震荡:要么全能幻想,即怡然自得状态,要么失去控制,即不停地哭
      • 本体论上,不通过符号化机制、语言结构无法把握到任何实在,没必要讨论本体论,只需要讨论符号性、精神发生学的符号学机制
        • 每一个能指都是漂浮的,你对一切事物不能直接把握到所指(乱伦禁忌),你只能靠一个缝合性能指(主人能指)。而第一个这样的能指就是想象自我。镜像自我≈Mana(全有全无),婴儿会认为自己的全能幻想是一种超能力,自己作为一个超出能指链的能指能够控制一切;同时他也会感觉到有些东西完全不受他的控制,这样主体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空洞,只能被迫承受,感受到自己的中介性
        • 这种两极震荡,代表了符号系统的内在不一致性,主体性的作用就是唤起、调配、取消这种震荡、变动。稳定的主体性视域需要大量的想象性结构(时间、空间定位网络、主客二分的纵深)被安置在象征的符号体系中
        • 中介性就像大他者的凝视,他感受到自己只是一个看客,A的目光其实也是主体性的一部分。无意识也是一种附随的、冷漠的、无动于衷的主体的意向性
        • 不通过符号化机制不能把握任何实在,时间、空间、主客二分、回忆等等,稳定的第一人称视域需要大量的想象性结构、镜像认同被安置在象征的符号体系里面
        • 所以在拉康看来,没有必要讨论本体论,只要讨论符号学,整个精神发生学的符号学机制,即对精神现象进行分析,也就是精神分析,即分析精神的结构性的、符号性的机制
        • 能指是一种物质,能指链、无意识结构具有物质性;因为它是无意识,所以不能有一个大学话语去描述一个本体”论”,虽然有本体维度实在界,但不能用语言讨论它
      • 认识论上,用一种文本诊断学、话语分析术(精神分析)分析案主话中的不一致性,然后引导其寻找与主体对应的客体a
        • 除非有一个真正的他者,否则无法有真正的主体性
        • 通过他者对于主体的欲望突破镜像阶段,进入欲望辩证法,寻找客体a,然后把欲望坚持到底(巴迪欧:对于事件忠诚)。进入符号学秩序之后,镜像认同会有剩余。比如自信的理想形象、优雅的女士等社会话语中的镜像认同的机制,来俘获主体的想象性的自我认同。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用封闭的社会话语中结构起来的理想自我(符号位置、想象性的误认)活成自己,那么如何拯救这个人呢?拉康:寻找客体a,一个piece of Real,在镜像认同中一定会缺失的部分
        • 例子:一个男人依照社会话语,在男权等级制中设立自己的位置。但会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不符合这个符号秩序的女性(粗俗、渣女等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就是客体a,就是这个封闭的符号结构(能指链)中的不一致性的体验,它代表拯救性力量,它是真正的异质性的他者
        • 所以要忠诚于欲望,忠实于构成性例外。最早的例外就是镜像自我,镜像自我在镜像阶段起到了整合的作用,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不要在欲望上让步,它和心理发生学一脉相承,认为这都是自然的,但这都是注定失败的。因为$◇a,如果客体a离得过近,就会失去幻想
      • 目的论上
        • 纵深化使得象征界变得可能,有A做保障,使得主体可以回溯性地认为有一个自我存在,而不是一个二手的镜像。如果无法拉开这个距离,自我moi和镜像自我短路,就会使得身体符指化失败,无法直接控制自己的身体
        • 通过隐喻实现纵深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镜像阶段阶段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镜子(内外听觉重叠也是”镜子”),这只是孩童的意识结构的自然发育
      • 黑格尔使得失败扭转为成功,就像拉康moi想象自我和image镜像自我的误认关系中,就透露出了无意识的结构在起作用,让主体误以为这是同一回事,并且还能擦除它起作用的痕迹
        • 这种误认让人类永远无法找到自己,但拉康成功地把这种误认当做了人类自己。换句话说,自我就是自我的不可寻觅性,这样一来镜像阶段就变成了主体性的隐喻:哪里有镜像阶段的迷失,主体性就在哪里,只不过他不会在他的位置上(moi or image)
        • 主体性就是这个无意识结构的自我保存、扬弃运动
        • 所有的拉康派精神分析,所做的工作就是:找到谁在说话;或者找到这是说给谁听的。但实际上是找不到的,因为它一直是逃脱的,但可以找到某个剥夺了主体说话感的东西。早期拉康认为:如果有本真的言说,那就是和符号系统本身做博弈,就是无意识的自我博弈。但这个博弈权,会被某个东西夺走,只需要找到这个东西就行了
          • 因为言说者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主体是错位的,他在能指链中无法被定位到任何一个能指上
          • 早期拉康对符号学的认识还是比较懵懂的状态,还没有对主体的发生学、无意识与主体的关系、主人能指的关系有一个细致的把握。用一种本真主义的姿态,寻找话语背后的客体a、谜底的解答者。往往案主会以为精神分析师比自己更懂自己,案主的说话感、语言与真理之间的裂隙的跳跃的痛苦(实在界的混乱)是由分析师来承载的,所以分析师不是A,并且分析师需要破除这种错认
          • 破除的方式:反移情,先伪装自己是A,然后说自己并不知道案主的一切
      • 自恋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自恋从一开始就不是自恋,它并不是一个自我闭合的结构。而是从一开始就是被符号系统的本体论原则割断了,这个原则会延宕出一个符号拟制的虚拟主体(隐喻性的)。主体通过阉割$(镜像阶段之后)重新获得自己,但他会隐约感觉到在镜像阶段中为他作保的A也是被符号系统拟制的,但这个A是不需要镜像认同的、与自己直接同一的A,这种感觉会让主体认为有一种S(A)主人能指的暴力存在
        • 如果要抵达S(A),主体会发现这就是$,$也是无法把握的,只能去把握欲望的对象成因。如果把否定辩证法坚持到底,拉康的理论很难有实在的基础
        • 拉康的导师在镜子前自杀,拉康就希望通过符号学与镜像阶段找到一片真实的东西。早期拉康是一种理想化的姿态想要寻找一个本真,这在晚期会被扬弃。用符号结构、张力、态势来为人的意识结构、意识发生学奠基,这已经是新黑格尔主义了
        • 但不是很精细,没有很多现象学话语,没有说清时间性体验、空间性体验是如何设立的,他认为这种东西过于僵死,他要研究各种病理化中的意识底层符号学机制是怎样的
        • 讨论Signifier能指,最终是要抵达Symbolic domain的,也就是要走向立法、设立秩序,只不过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让你去追求本真、不能被镜像游戏所消解的东西,实际是最终为象征的位面、符号学秩序、符号律令的位面找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一个社会性秩序找一个坚实的基础,不至于堕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
    • 分类性的叙事主义34133(功能层Function VS 行动层,由叙事层调和),4(无本体论,皆可解构,皆为叙事),1(坚持零度写作),3(两极震荡循环 VS 纵深化,由局部整体化调和)
      • 过分精致的文青哲学:从写作的零度走向本体论的丧失,罗兰-巴特的泛叙事学策略
        •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在哲学上不严格,更像个文学家
        • 结构主义重大问题:缺少对主体时间的探讨。如何从共时性走向历时性
          • 例子:让-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发生学,其中的历时性和发生性都是虚假的。因为其中都预设了经验科学第一人称报告的实证主义主体视角(A大他者视角)
        • 罗兰巴特使得符号学进一步变成叙事学,后来走向解构主义,探讨互文性、文本性。这个体系前期靠分类学,给所指文化学、神话学地位,由能指所指关系得出一个符码分类学(《S/Z》)
          • 符码分类学:通过符码的分类,产生不同的形式、内容,填充到基本分类学中,然后对文本就会有横向(切开阅读)和纵向(整合阅读)阅读,他用这种方式使得文本具有某种纵深性
          • 这也是一种实证主义残余,没有意识到能指只是一个神话,它是无法被完全把握的。真正的结构主义姿态是:只有能指链或特殊能指(主人、悬浮等),所指不能作为任何分类学的依据,能指所指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不能用这个”关系”设立任何文本分类学
          • 这个东西只在结构主义的文论文化批判、语言学中才有纵深性。罗兰巴特使得符号学拟制具有纵深性,是因为他的广谱叙事学(广义符号学),它对哲学的贡献就是:使得生活中的一切(社会秩序、规则、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感知)成了叙事(都可以成一种符号系统),它具有某种发生学机制,但这种机制可以存而不论
          • 这个姿态是罗兰巴特写专栏,对社会现象进行嬉笑怒骂。罗兰巴特的0-Level零度写作,最终使得一切都成了写作、文本
          • 叙事学(其中的分层)使得人称化叙事非人称化叙事变得可能
        • 费希特知识学要从纯粹的主体性走向客体性,而结构主义是要从同质化的、匿名的(非人称的)他者性走向异质化的、中心化的、人称化的我-他二元对立,也就是从无我走向有我,所以结构主义运动一定会走向精神分析,如果结构主义运动仅仅停留在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这些都是不够的,一定会重新走向为主体性建基,这样结构主义才不会是一个荒诞的无我论(阿尔都塞、罗兰巴特、福柯都带有无我论的病症,这是结构主义绝望所在)
          • 到了福柯那里,他建构了谱系学(非分类性的),想让结构主义共时性平面获得纵深(历时性、时间性),才能够和现实事件接轨,它必须要长出头(面孔学)、长出主体性,要有一个绝对的大的他者
          • 绝望所在:结构主义是共时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匿名性、非人称化、无主体性原则,所以无法变成活生生的哲学
      • 场域论上
        • 功能层:非人称化的底层,混乱的的符码,包含了叙事单元,每个叙事单元之间有关系(逻辑化、因果关系、时间关系等可专题化把握的关系)。对应拉康的语言
        • 行动层:人称化的,有一些单元在更大的叙事空间中人称化了,变成行动层,阅读的张力开始出现了。对应拉康的想象界,有镜像误认,虚假的人称化(导致虚假的动力学机制),就是结构主义底层语言机制,逻辑化的、共时性、差异性的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
          • 文学并不是一个个事件人称化,然后动起来就叫文学,文学要让你感觉到它在讲述一个世界
        • 叙事层代表了文本的开放性,它会产生一个叙事效果:好像在讲一个流动的、时间性的事件
          • 文学要让人感受到它在讲述一个世界(靠叙事层):让读者的意识(能指链)和叙事者的意识(能指链)又或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产生效果,这样就让人感到这个文本是活的,是一个世界
          • 叙事层等于开放的主体性,这个主体作为世界本身的开口、符号系统本身的开口
          • 读者的意识与叙事者的意识在博弈,产生世界性
      • 叙事体系广义化,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叙事,一切都是能指(文学能指就等于现实体验中的能指)
        • 在这个意义上,抵达了哲学的结构主义水准(设定了一个在场形而上学,整个世界的符号学单元要素都在一个共时性体系中)
        • 共时性机制无法被维持,会有解构主义者回过头重新思考时间的问题(延异),这个符号场的发生学机制
      • 认识论上
        • 作为一个嬉笑怒骂的评论家,用一个结构套一切社会现象,拆解一切意识形态。容易转向解构主义(没有结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效果,共时性层面也是符号学拟制的)
        • 文学本身是零度写作,只有零度写作的文学作品。即让文本内部的符号学机制、张力,按照文学本身的规则,自如地生成它自己。就像精神分析自由联想
        • 叙事学走到后面,他会承认一切都是处在一个0维度的、共时性的、差异性的符号系统的排列组合游戏中,而且包括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第一人称体验、思维、精神、哲学都同一样处在符号系统的零度层
        • 一切都变成文本。这些文本通过写作和阅读,在读者处获得开放性。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已死,读者可随意拆解
        • 但这个零度写作是无法做到的,无法做到绝对的抛弃外界意识形态,占一个绝对独立、自由的制高点
      • 目的论上
        • 纵深化:自我要感受到自己的不在场性,引入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原则,使得不在场、缺失变成了本体论上积极的力量,它不是一个缺失的无,而是代表符号系统无法俘获、把握的一个力量。这样才能回到观念论语境中探讨前本体论
          • 象征界的纵深化,用以使得主体不在符号场内。从这里可以溯源而上至观念论/前本体论
        • 局部整体化:整体主义,把差异性原则往外推广,先把握到一个局部的符号学结构(俄狄浦斯情结,然后把这个情结套用到其他结构上),然后拟制地把局部当做整体、以偏概全,实现一个局部和整体的震荡
        • 原则上一切都是结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的内在结构会被一种方式把握,是因为外部的符号系统张力。但是可以先无视外部符号系统对一个局部结构的差异、张力,由这个内部结构(文学自由创作,使得整个世界文学化,通过叙事学文本化地把握整个世界,实现了1、0震荡)出发,再扩展到外部(单向),把这个叙事结构、历时性的发生学平铺到共识性、叙事学的维度中去探索,进行结构主义分析
        • 所以局部代表了1、0震荡外部世界代表了纵深化,使得这些结构模型看上去是有根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纯粹偶然的、共时性的差异网络结成的,但它其实是有根的,根来自于外部结构。局部符号系统结构是由它和外部整个符号系统的差异决定的
        • 所以早期罗兰巴特是很自由的,他觉得自己是有根的,通过这种有根性,避免了主体问题。把叙事变成了人称化和非人称化的两种叙事,不去研究人称化本身的机制。直接把人称化当做外部整体的一个话语活动对人施加压力,使得人称结构显现出来
      • 没有以一种真正的哲学姿态面对这个符号系统:怎么才能让结构主义的共时性、差异性的符号系统中的主体不仅是一个效果,而且要真正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中心化机制。这个东西是福柯、拉康、阿尔都塞所着重讨论的
        • 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关键点:要意识到让结构共时性、均质化的这个理想主义的文学乌托邦(零阶写作),它其中是有张力的,有阶级斗争在其中的(社会话语文本),它并不会这么理想,它其中一定包含意识形态影响
        • 罗兰巴特的姿态就像儿子骂爸爸,从文学评论的局部结构,去唏嘘、揶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现象。严重的小布姿态。就像221原始佛教(释迦)那里,把时间用差异化共时性一层一层切下来
    • 陈述性的话语主义34143(微观权力网络 VS 宏观State结构,由考古学机制调和),4(不存在),1(谱系学原理,叠层架屋的知识考古学),4(所有符号学机制都只是局部发生)
      • 福柯的谱系学、考古学和微观网络幻视下错误的去中心化路径
        • 代表人物:福柯。基本符号学单元是话语,只有在话语层面才可以分析符号学结构
        • State-mental Discoursivism
          • State:陈述、设立、(话语)状态、城邦政治(19世界工业文明)
          • mental:心智正常的、疯的。一方面城邦政治认为自己是心智正常的,另一方面它为什么要关心那些疯子
          • 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是个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会有一个剩余、排泄物,在当时就是那些精神失常的人。对这些人,政权并不会把他们看做是病人、罪犯,而是专门把他们当做异类隔离起来,免除刑事责任、义务,让他们变成社会权力义务关系网络、法制体系的一个构成性例外,这个剩余就支撑着这个社会有机体
          • mental state的翻转就是statement。实际上是一种庸俗心理主义的结构主义镜像翻转
        • 福柯的知识型Epiestem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通过发掘学术史上的材料,对人类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对学术活动和学术史的文本材料进行知识考古学,考到底就抵达了各个学科的理论性陈述
          • 这只有老欧洲的人能做,美国人没这些史料
          • 福柯在学术界的姿态不是很激进,是一个很”正”的研究,是一个科学史、文化史的梳理
        • 知识考古学对知识史、话语史进行了断代:
          • 文艺复兴时期:词、物、相似性(含混说不清,也是一种不规律的知识型),三元关系为原则的思维体系,就是瞎比说,瞎比讲,逻辑思维能力没那么强,笛卡尔坐标系之类的对世界把握方式还未成为时代精神
            • 疯子会被看做非正常人,但是是一种神秘、神圣的维度,疯人可以说圣语
          • 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机械性原则Epistem相当于科学范式,但比汤玛斯-库温的范式理论革命要彻底、究竟得多(因为是结构主义、底层符号学支撑的)。讲究逻辑、线性序列构成的机械性网格、矩阵、坐标系,这种体系主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观念论例外)
            • 这样一来,A不存在了,人也不存在了,每一个时代精神都是由知识型迸发出来的
            • 陈述Statement是它的基本单元
            • 例子:经济学陈述:”联准会降准会使得全球经济有风险”,这个陈述会有其他很多的陈述来支撑,陈述和陈述之间也会有冲突、矛盾的地方,就能让陈述分析者找到其隐藏的形式,再把这个形式抽象把握,就变成一种话语(经济学话语、性话语等等)。这些话语之间又会有相似性、结构的冲突,这里就可以通过结构主义分析,把握到他们共同的结构,从而找出时代的知识型。其实是知识型在塑造时代,知识型更加原初,知识型是运动方式、基本发生学
            • 疯子会被看做一般的非理性,犯罪过度的激情,性倒错等
          • 19世纪以后(现代哲学),有机性原则(蛇皮之处在于对哲学史精华理解不深刻,19世纪最重要的思想是观念论运动,后面是存在论/学运动、现象学运动片面的继承):追求事物彼此支撑(但会有短路)的本质性关联、一个体系化的至高原则,或一个原初的辩证法机制,来作为让这个体系活着、自我更新
            • 有机性原则指一切事物不是逻辑性、线性的排列关系了,而是一个差异性、他者性的彼此支撑关系。其中不停地会自我更新,会有矛盾、僵局,然后用辩证法克服,从一个低级形式变成更高级的形式
            • 出现了精神分析、心理学运动,疯癫被认识为有机体的剩余,是一个构成性例外。所以这时社会会把疯人和罪犯关在一起,然后治疗他们。通过治愈他们,来表示自己的体系(有机体)是对的
            • 所以事实上,这个特殊性的剩余支撑了最普遍的秩序
          • (拓展)再往后到后现代20世纪1968,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弃守阵地,因为他们看到了一次虚假的事件(由小布尔乔亚学生扮演出来的拙劣的丑闻),所有观念都回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 场域论上
        • 微观网络通过考古学发现冲突、失衡,再对其进行话语分析,来探查结构,最后导向宏观结构
        • 宏观结构等于谱系学Geneology
        • 在福柯这里,如果说主体有主体性的话(福柯不承认有主体性(无我论)),主体就是考古学机制:话语。这就意味着主体能通过最表层的话语不一致性,使得主体穿透、抵达一个普遍形式,主体获得普遍形式的时候,就获得了知识,然后把知识连缀起来就形成了权力,知识就是对于权力(普遍形式)的记载。在福柯看来,设立任何主体,都是一种权力
          • 这使得主体变成了微观权力核(普遍性较强的一个结构,使得主体获得知识、权力,它的结构更具穿透性、更精简,更容易牵引其他微观权力核,按照它的结构去变化)
          • 比如通过知识形成一种话语,用局部的普遍性,宣称自己更加具有普遍性。把下层具体的、并列的话语卷入自己的话语中,这样一个微观权力就生成了
          • 福柯算是把结构主义精神坚持到底了
          • 解构主义不是这样的,解构主义连结构都不要了
      • 结构主义原则,不存在一个宏观上的、预先铺设好的本体论(世界的至高宏观权力框架),所有权力都是一个宏观层面的妄想。因为自己也是符号,所以他拒绝思考这些符号本身的(前符号学)发生学机制
      • 认识论上,考古出来的每一个知识型都是绝对中立(无主体)的,就只是一个符号系统的运行
      • 目的论上,认为权力(阶级这种分类也是宏观权力的妄想,不存在一个进步主义阶段论,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葛兰西阵地战、意识形态战都不存在。然而五月风暴福柯比谁都积极)斗争没有一个宏观运动的机制,所有符号学机制都只是局部发生
        • 有点像量子力学
        • 福柯想的是,让每一个点都结成网络,可以去中心化,然后谱系学分析一切(叙事学不可能站一个完全中立的立场,叙事学就是权力)
        • 在福柯那边,权力斗争不会有宏观层面,也没有阶段分类(认为是宏观权力的妄想),没有进步主义阶段论,即全面否定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什么葛兰西阵地战、意识形态战
        • 走向无政府主义,”一切都是一切的政府”。让斗争态势平面化、点化、离散化,只观察一个局部态势。上位者不是拥有一个形而上的权力,而是许多局部者的微观权力、话语体系的矛盾态势,导致了局部需要听从上位的安排。实际上不存在这个阶次,这只是个幻想、拟制,是由维权权力网络形成的效果。如果主体性等于考古机制,主体的功能就是记载,记载这些有控制力、征召力的普遍性话语(权力)
          • 福柯忽视了,微观权力结构也是个符号学拟制,这个东西也需要一个符号学发生机制,不能白嫖这样一个符号学网络,这是要通过主体化发生的,彻底的去主体性也是不行的(弹幕:他忽略了拟制符号本身的物质性,物质有普遍化的力量)
          • 没有战略,只有战术的战略,只有遭遇战,没有大型会战
          • 权力话语、知识话语都被消解为权力,但还有一种话语:性话语。这方面福柯走向了用性话语代替性差异,只存在性征,不存在本体论地位上的性差异。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广谱的,各式各样的性别
          • 后结构主义都是拯救福柯的:阿尔都塞拯救了知识和State理论,晚期拉康拯救了他的爱欲分析
        • 通过这种普遍的去中心化,让小布尔乔亚意识形态占据了这种普遍性,这个符号场的态势就让每一个平面个体占据
        • 社会存在不能被消解为一个均质化的符号网络,然后在其中拟制、幻想出一个异质性。问题在于:既然福柯能清楚意识到宏观权力不存在,那么这个异质性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只有在宏观结构中,这个异质性才能成其自身
          • 坚持异质性就必须设立一个A大他者、普遍性视角、宏观视角,来分清什么是正当、合法的,你是例外、剩余,然后什么是异质的
          • 想要去中心化,首先得要有中心,这个中心还是一个幻想的不可能的中心。所以福柯理论中,中心化是不可能的,那又如何做到去中心化呢?就自相矛盾了,所以这个体系都是错的,同时也是无力、软弱的。只能让文青、后浪来做赎罪券,贴一个假假的自我反抗的标签自我安慰

3-4-2

  • 后结构主义3423(下层(经济)现实 VS 上层(政治)建筑,由理论Theory调和),4(撤守),2(意识形态 VS 科学),x
    • 对于作为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结构主义哲学带有敌意的真正的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差别,身在曹营心在汉,混入敌营的阿尔都塞
      • 代表人物:阿尔都塞、阿尔都塞干的事是借腹生子、借鸡生蛋。阿尔都塞在理论上诗歌结构主义者,这只是他的一个理论实践、论战,他本人是4字头的
      • 通常认为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本来是好兄弟。德里达将解构用到了结构(共时性的符号系统)本身上去,结构性的中心地位被消解掉了。它被彻底地去中心化,这叫做解构主义,它的核心斗争对象是逻格斯,它避免所有理论权威的中心化
        • UP认为,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的加倍,343,在认识论上不具有解放性,是中心化的,是法国哲学的认识论传统的延续
      • 后结构主义比解构主义要激进,因为其半只脚以及跨入了实践。后结构主义者关心真正的创伤性事件,他们会为斯大林Real socialism辩护
        • 阿尔都塞不为斯大林本人/斯大林主义辩护:”上层建筑脏了,下层建筑没问题,还是社会主义的”。但这种辩护是出于知识布尔乔亚的同情。但是他没有看到里面卡夫卡魂牵梦萦的bureaucratic官僚政治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exploitative class剥削阶级了。但阿尔都塞对于S的辩护,没有说实话,但都是一种斗争策略,用布尔乔亚话语守住阵地
        • 这里的S即拉康术语:S=S1。代表俄国、我国,斯大林主义。为避免自我短路,自我设立了S1,一个自我指涉的主人能指,要保留圣状,让精神失常的重新结构起来
        • 而S1-》S2的S2是大学能指,代表法兰西科学院,阿尔都塞为S辩护的结构主义科学
        • 而$=Capitalism,美金,美国。它使得S1和S2之间一定有个缝隙
        • 这些都是拉康逆潮流说出的话,当时聪明的知识分子都要把结构主义推向更高阶的、小布尔乔亚式的、去中心化的解构主义。去中心化就等于自我缴械
      • 后结构主义的特征:重新考虑主体的发生学机制、主体化的过程(一定会被符号系统束缚),主体化的前提是一个无头的主体性$,到后面是被意识形态俘获了的主体moi
      • 这种主体化哲学的范式,往往是康德式的,在阿尔都塞那边,认识论上的策略是Neo-Kantian新康德主义的
        • 阿尔都塞划分了先验逻辑(导向科学)和经验主义(垃圾玩意,没有把握先验逻辑框架)
        • 在认识论上不具有解放性,它是中心化的,具有法国哲学传统(搞认识论)
        • 巴迪欧是康德式,拉康是黑格尔式,都用观念论对结构主义进行反动,使得结构主义在认识论上二分为真实(历史和物质)和虚假(自我循环的垃圾)
    • 场域论上,阿尔都塞本人就面对着场域2的对立(前有狼后有虎)
      • 前:人道主义生存论(德国,代表:马尔库塞、萨特、阿多诺,生存论的马克思主义),想要把M主义小布尔乔亚化
        • 实践=生存,把异化=生存论危机、荒谬,背后都是现象学的影子
        • 伦理化、审美化、爱欲化的现象学直观,这是一种体验=存在的同一哲学,使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法被消解了,社会存在就变成了个体化的生存
        • 干掉辩证法
      • 后:结构主义(法国,德里达跑美国找一堆搞文论的结构主义者),当时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文本分析的方法,使得历史去因果性
        • 结构主义所形成的符号性的权力场、知识场(特别是福柯这个王八蛋,知识考古学、谱系学、微观权力学说)会瓦解掉:上层决定下层(L主义,先锋队唤起下层的阶级意识,非常态状态下实操性的),和下层决定上层(M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常态状况下预言性的时机慢慢成熟的革命),这2种模型/绝对论的力量都被瓦解
        • 干掉唯物主义,把其变成观念论、现象学,完成彻底的主体化
      • 所以阿尔都塞提出了保卫马克思的战略:首先,撤守、切割黑格尔式辩证法,将其打为一种意识形态(“我们先别说马克思早期有辩证法”,早期文本全部Goodbye,晚期文本只看《资本论》)
      • 阿尔都塞:”《资本论》中用的都是结构主义的方法”。所以文森特德共部评价阿尔都塞:就像一个骑士冲进了敌方的步兵阵列(结构主义者),然后跳下马(黑格尔历史性的辩证法)来,装作投降(把马克思资本论包装为结构主义文本),呼朋引伴(用症候阅读法,得到其中的形式、规则、结构,忽悠结构主义者),最后反戈一击
        • 为了伪装得更像,还提出了Guilty Reading(投名状):每一种阅读都是有罪的、偏颇失衡的,都是从差异网络中去同一性的。让结构主义者相信了,来了一个来投靠的对立阵营理论家
        • 但是书写可以是无罪的,一种写成意识形态(为布尔乔亚),另一种是写成知识,明确提出知识意识形态的认识论二分
    • 本体论上,为了让步,接受结构主义者的立场: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科学这些话语都是平等
      • 但还是认为经济要高出那么一点,但也不是经济决定论,因为他需要解释一些现象:比如S主义时期,上层建筑都烂完了,但下层的社会关系还是健康的,所以他要推翻经济决定论(下决上),这时就用到了结构主义原理,超定论:在多种符号学结构、态势中,差异网络是共同地派生出因果性,决定了世界
      • 例子:在系统中有ABCDEF五个要素,其中一个会是主导性要素,决定了整个态势的方向。但这个要素的主导性本身,是由其他要素(另一个差异网络)共同决定了的,所以这是一个二阶主导性。阿尔都塞在这里坚持的就是:经济是一个二阶主导性,这里二阶主导性就不是一个决定论了,而是一个主导论。这种情况下政治、文化、理论、科学这些形态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不是一个严格的因果网络
      • 只有一个占主导,而且永远按照符号学的结构态势占主导就是经济。就是因为global capitalism
      • 毕竟global capitalism国际资本主义是一个最大的符号结构,所以在所有的符号体系里、乃至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内部,也是这样。DM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是这样坚持: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的基本矛盾占主导性
      • 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俄国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按照结构主义的逻辑也是可以证得的。外部一圈的世界都是global capitalism,所以外部符号系统的差异决定了俄国内部的符号学态势里的主导性矛盾,即Money,经济性的、财产性的、所有权性的、收益性的…
    • 认识论上
      • 意识形态严格服从结构主义逻辑,对应的是主体化
        • 主体化代表一种幻觉,一种拉康式的镜像误认。好忽悠
      • 科学对应理论实践、真理、知识
        • 非常讽刺的是,在巴迪欧那边,知识和真理对立起来了(进一步撤守认识论,守不住了)
        • 阿尔都塞把《资本论》抬高到《几何原理》、《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样的地位,说里面有政治经济学。真正的科学就是一种加工术,把布尔乔亚意识形态(文化、经济学、哲学、文学等上层建筑)通过症候(诊断)阅读法加工为政治经济学知识,再由这种知识的加工(这是一个谢林点:理论-实践短路点)打到真正的实践,因为加工=劳动本身
        • 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在受到布尔乔亚意识形态俘获的时候、去劳动的时候,还是要面对赤裸裸的现实:面对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才会有阶级意识
        • 政治经济学就是一种知识论,通过这个知识论,可以搭建起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框架。通过这种方式,阿尔都塞守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但毕竟是伪装,这还是一种布尔乔亚哲学(3字头)
      • 这里还包含了认识论断裂:黑格尔 VS 斯宾诺莎等大人物,说马克思其实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他在《资本论》里已经提出了一种超越了黑格尔的新的结构主义辩证法(混入敌营)
      • 做个理论家太痛苦了,包括在俄国发生的20大,中国的反修,都会让理论家绝望(哇靠,你们这些搞军事共同体的拖后腿)
        • 对阿尔都塞来说,哲学就是战斗,这不过是一场理论实践(左右互搏术,拉康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 隐藏了一个新的主体性:理论实践者,执拗地以哲学、理论活动作为现实的斗争。同时贯彻二阶主导性理论,通过社会差异网络(多重的、超定的)使得一个要素能成为主导性,而不是因为体系的内在不一致性甩出主导性,额外地增加、回溯性建构一个主导性。这个理论家是始终固执地坚信经济要素是主导性的,它主导了底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亲不亲,阶级分)
        • 阿尔都塞在此坚持了黑格尔辩证法,它发现了德里达、德勒兹、福柯这些人用过度的辩证法,把哲学过度地差异化、他者化、去中心化,把哲学变成一个布尔乔亚意识形态
    • 看哲学史不能光看哲学,还要看历史
    • 无意识的主体主义34213(想象 VS 真实,由象征调和),4(本体论作为一种言说,是不可能的),2(Real是不可能的,结构主义原则(本体论都不可能,所以都是平等的(白嫖)) VS 辩证的发生学机制(驱力(S1)走向欲望(S2,用谓词表达、充实主词,但每次都失败),欲望的辩证法,能指链的运动)),1(回溯性设立的设立与抹除、取消性)
      • 结构主义隐蔽的本体论所预设的发生学机制:拉康的无头主体性
        • 代表人物:1950年代中期拉康。主要研究象征界和家庭亲缘关系之中的乱伦禁忌(俄狄浦斯情结)
          • 象征界和Real实在(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实在要象征化,一定会产生剩余,这个剩余就是想象界(镜像误认)。想象是一个误认,并且也是古哲学严格意义上的”最小单元”,它的解释力比起象征和实在的爱恨情仇实在太局限了。在晚年,拉康进一步探索的是自己的症状,那症状便是符号系统的内在秩序-拓扑结构-数学型(mathèmes),也即the real
          • 俄狄浦斯情结三重发生学:1、父姓律令(符号化,阉割,无意识对名字的获得);2、欲望辩证法;3、性化主体(癔症化主体)
          • 这三个过程都是符号学阉割,无意识将自己整合到符号系统,最终抵达一个性化的主体,使得Incestuort enjoyment母子共同体原乐(极致享乐)不可能。就比如春梦临门一脚搞不定,总是会醒过来
        • 拉康对于结构主义的反动在于:重新树立主体性,这个主体性是无头、无意识的主体,主体是一个效果,本身永远是虚无的。但是主体是真实的,主体是符号系统的内在不一致性、能指链成之为链的缝隙(靠这个缝隙S1和S2才能连上)
          • 这个无意识主体不是存在,也不是本质性的实存(担负架设存在者整体本质框架的主体),无意识主体代表一种不可能(正因不可能,它才是真实的),一种效果
          • 当主体说”我”时,”我”这个能指不是指称有一个主体,而是代表一个主体
          • 按照一种观念论传统,似乎”存在直接变成本质性的实存,这实存承担架设本质的天命,存在者整体的本质框架由这一实存或生存来假设”,拉康否认这个传统。主体本身是不可能的(所以什么本质性的实存在这里并不讨论),所以他才是真实的,并且另一方面主体肯定是无意识的(所以天命什么的在这里也不讨论)。主体的不可能性也透露在这样一个奇怪的地方:”我”这个符号所指称的并不是真正的主体,而仅仅是代表主体。所以拉康认为能指必须成对出现,因为至少要有相互的差异才能按照结构主义传统区分这两个能指,那么第一个能指的指称是必然失败的(S1,啥都不代表,只代表他没有可指称的东西,它指向什么都不指向,这恰恰使得把握指称的力量变得可能了)。那么这个能指不指向任何东西,他的指向活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完成了的(完成时),但是这个指向活动可以说是抵达了,那么这个主人能指可以代表”指向XXX的活动”,即”signifying”,而主体就是这运动,进而主体、能指、运动、指称这些能指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网络,这就是S2,S2是一连串的能指链(包括所谓S2(1) S2(2)等等),是谓词性的,S1是主词性的。那么在这个意味上,S1这个主体与主词完全同一的东西就是晚期谢林世界时代中的自由意志,即作为主词的自由
        • 拉康:”能指总是成对出现“,必须有差异性来区分两个能指。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主人能指一开始不是能指,它首先要代表主词、主体的时候是注定失败的,它只能代表它仅仅是一个能指,它无东西可指。所以主人能指一开始的意义就是:它指向了不指向任何东西这个不指向性本身(指向某物失败了,但是指向运动成功了),它是一个缝合能指。这时主人能指就专门指称这个运动(想要去指称某物的运动),这个意义上主人能指就为其他能指代表了主体
          •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已经引入了其他能指:”运动”,然后说主体是运动(指称)。这时就能发现,为了这个不指向任何所指的能指(S1),构造起了后来运动、指称的能指链(S2)。这个运动发生起来的原因,是主体性在其中做驱力,S2就指称了主体,后面的S3、S4…就是主体进入的符号网络
          • S1不是原初能指,S1作为主人能指就是一个作为主词的主体(晚期谢林《世界时代》中,作为主词的绝对意志的自由),S1代表主词但它会立刻谓词化(连上S2)
        • 拉康:”二元能指是不可能的”。二元能指的不可能性正是驱动能指链的动力学机制。能指不停地在二元化,虽然被写成S1、S2,但它真正的运行模式是:S1-》$-》S2
          • $代表主词第一次谓词化的不可能性(述谓主体的不可能性,因为主体就是能指链的运动机制)
          • 能指链并不存在,如果松开能指链,会发现任意两个连续能指:S1-》S2,S1是S2的主人能指,S2是试图将S1谓词化、本质化的大学话语。这时S2看S1就会看到一个空能指(就代表主体)。所以能指链的存在模式就是两个能指S1和S2,每当想用S2填充S1的时候,就会发现没东西可以填充,主词S1本身是一个自我指涉为缺如的能指
          • 所以不可能通过二元能指的相互嵌合、对称关系,然后寻获到其中的主体性。因为主体性就代表了这种不可能性,这个意义上二元能指=主体性=符号系统的断裂。总会有这样一个失衡的二元能指,它们的关系都是一种不可能性
          • 能指链其实是处处断裂的,没有联系,其实就是主体性在其中起到了缝合、符号学阉割的作用
        • 二元能指一定会有剩余:S1(代表主体)-》S2(代表谓词)-》S3…。用谢林的话来说就是原初精神Spirit想要铺展它的观念等级制,”-》”箭头处就会掉出剩余a(产生幻想框架客体a)。如果绝对精神把整个能指链作为一个精神性的完美秩序,结果就是一定会有剩余
        • 另一方面,$Barred subject代表了S1自己与自己的二分
          • 一是代表主体性是空白的空间Empty space,甚至是公共化的主体性
          • 二是代表了主人能指
          • 这两者之间的裂痕就是主体性
        • 例子:祖宗,祖宗就是一个空白空间,没人知道祖宗是什么样的
          • 三代之治在儒家学术中是一个主人能指S1,另一方面,它又会有礼、乐、仁、孝、垂拱之治等谓词S2。S1在一开始就分裂为了三代(三个朝代)和三代其中的制度(继承性、禅让制)(三代也是一个符号学空白位置),这种在它之下的谓词(见图一)。而这个间隙、分隔(“——”)代表S1想要直接成为它自己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两个以上的能指。最起码S1需要自我分裂(三代=S1、S2),主体就是分裂的斗争、使得原初能指裂开的机制,也是能指链的动力学机制
          • 三代之治: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起点,是复兴夏商周三代之治,建立美好的理想社会。夏、商、周合称为三代,并被称为盛世,始于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称赞夏商周三代”直道而行”,并强调”礼”在三代的传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中期拉康关心的就是这个作为符号化的动力学机制。客体a也是一个幌子,用来揭示主体$的幻想($◇a)
        • 拉康还发现了共时性结构的发生学机制的秘密:因为主体是无头的,想用一个谓词对他进行把握是注定失败的。并且用S2把握的时候,S2本身会立刻变成S1,这就形成了一个Totology循环论证:我(S2)就是我(S1)。所以共时性结构的发生学机制(等于黑格尔的实体)永远是主体化的,实体内在动力学机制是主体化的
        • 齐泽克在视差之见中认为有两种可以把握主体性的东西:object a(欲望的构成,欲望的对象成因,无法现实化,作为unreality)和real(幻想框架上的污点,主体性的现实化,the piece of real直接地、赤裸裸地成为reality)
      • 场域论上,中期拉康还懵懂地把真实当做一界,把a看做实在界的现身。到了晚期,Real就不是界了,而是一个符号系统的褶皱
      • 无头的主体性Impossibility of Real,代表开放性。Real的显现是由客体a、欲望的成因的不可能性产生的
      • 认识论上
        • 中期拉康隐喻的优势地位慢慢会交给转喻,S1-》S2-》S1’-》S2’-》S1’’-》S2’‘…(逐渐上升、松开能指链才好修好换)
        • (驱力S1走向欲望S2),这个主词谓词化过程的失败,就是欲望产生的原因。例子:我是人,人是动物,动物是…,这个过程都用是(不在场)做基底,所以这里主谓词之间的”是”(不一定要显现)实际是主体的存在,它是一种言说的存在,这导致了言语比语言更具优先性
        • 认识论上的2也可以看做:语言(结构主义) VS 言语(辩证发生学机制)
          • 语言是一个逻辑框架、差异性的结构体系之间共时性的关联
          • 言语使得黑格尔的存有论(是论)被拯救了
      • 回溯性设立的取消性,Retroactive,这是一个无意识的时间性机制。这是一个最原初、最本真的运动。无意识不是深如海,无意识就是个平面
        • 无意识=主体=符号学体系的运动和发生=言语[V.]之存在(这个存在等于海德格尔本有,是一个发生学机制)。言语的涌动、发生,会回溯性地把运动痕迹抹掉,使得主体看上去是一个一直持存、恒在的运动,实际上不停地发生、消失…,实际上符号系统不存在,它需要不断地发生运动,按照回溯性机制把自己的发生学过程抹除显得它一直在恒定那边,这个一直在那边就被看成是无意识
        • 语言的无意识的那个结构。实际上不是一个结构,是言语之存在
        • 符号学结构能够使得主体发生,就是因为它具有回溯性,感到主体可以往前追溯自己(松开能指链),而无意识的回溯是让能指链更紧,不停地设立谓词S2,让主体觉得最开始的主人能指是所指的,一切都可以由主人能指做支撑
        • 一旦要去把握S1,就需要设立”S1”这个能指,在设立的同时,”S1”就变成了S2,其实S1不是一个能指,只是一个空洞
    • 静止的事件主义Stationary(状态性的)Ecentalism34223(Being在场、服务器正常运行状态 VS Event让本体论版本更新的事件、此时游戏不在场(不能打)、缺失,由State Site状态调和),4(具有双重性,即本体论不可能,又是可能领会的),2(知识 VS 主体化),2(回溯性逻辑 VS 整体降临)
    • 保持忠诚,把位子占住,等待真理事件的降临!巴迪欧的反结构主义策略
      • 代表人物:阿兰·巴迪欧
      • 这也是一个4字头的哲学化策略:守阵地。把20世纪集合论、数论、拓扑学等高级学术话语的位置(本体论化)占住,然后等待不世出的天才,让事件降临。因为他在高级学术话语中感受到了剩余:其中很多矛盾、自相悖谬的结论
      • 对手是拉康回溯性逻辑(回溯性逻辑会使得无意识主体感觉白活了,一切都会被回溯性改变,一切都本来如此,并且对本体论、符号结构都没有立场),巴迪欧喜欢空间性而非时间性,也不喜欢现象学里的东西
      • 在他的老师阿尔都塞搞超定的时候,巴迪欧就将最小二乘法(函数拟合方式)结合到其中。因为超定方程不可解,得出的结果自相矛盾(对于这些事物的符号化把握(超定方程代表的事物)已经注册到符号系统中了,但都是失真的),这时就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两个函数中不存在的那个函数
        • 这也是本体论的一种探索方法,人类的符号系统接收到现实世界的反馈,但它是二重化的两个函数,用数学方法寻找其背后隐藏的真正的本体论
        • 巴迪欧像个星探一样,在数学中寻找矛盾,然后将其哲学化、本体论化,然后忽悠对手投诚
    • 场域论上调和的状态,是比较稳定的事物存在状态,一般而言它是比较平和、稳定的,就像游戏连接状态,这个状态本身带有言语性,也可以看做对语言的反动。但会有剩余:Space(对应本体论)、Site(对应主体性坚持)、Position(事件哲学的发生学机制),剩余的东西不会表象化就会作为位置=空间=空无(巴迪欧看来)在本体论上出现
      • 所以State的剩余在巴迪欧看来,就是场域本身、或者叫做符号集合(容器)本身。如果一切都本体论化,所有事物的存在状态都被谓词(属性)完美地被表达出来,那为什么还要一个空间、一个位置、一个虚无、一个符号系统让他们容纳它们?为什么会有位置和事物的二分?位置(空间)本身是空的,它不被本体论所规定
      • 巴迪欧认为:空间包含一些隐匿的结构(相对论,使得空间具有本体论结构、几何学性状),但这些性状是拒绝被表象化、拒绝被本体论表达的。所以空间意味着有新的本体论结构在其中聚集,在构造新的发生学点位Site。所以空间引向点位坚持立场=守住点位坚持点位就能通过空间使得场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巴迪欧没有意识到一点:这个点位不会平白无故产生。他对于空间过于信任,空间也是被结构起来的(相对论)。点位是一个符号学中的、宏观的框架性特征,这个发生学机制本身也可能是一个本体论中僵死、闭合的机制。所以巴迪欧的主体性就会沦为一个康德式的僵死的、空间化的、先验统觉的主体性。并且保持忠诚的对象是空无的,需要维持对象的敞开,这个敞开才是真正的主体性,是一个多余的、不必要把它智性化、符号化的剩余,把它当成对象敞开,这个活动本身是多余的,都不是本真的
        • 和海德格尔误解黑格尔(把否定性看做主观主义体验的痛苦)一样,巴迪欧把不可消解性看做了一种意识结构、本体论架构、空间性
        • 就像康德把先验统觉当做认识论发生背景,这样一来就反过来了,是主体在为本体论做保
    • 本体论上
      • 一方面,本体论是不可能的
        • 事件哲学中,存在Being的地位很低,代表原初存在(存在本身不被本体论结构的时候),原初存状态(太一)在是一个Uncontable/Multitude many不可数的多
        • 被巴迪欧看做无、没有总体化的一
      • 另一方面,人类是有可能领会本体论的:在版本更新过程中,主体坚持对于真理事件的忠诚,就能够领会新的本体论架构
        • 坚持真理事件的四种方式:艺术、政治、科学、爱欲
        • 要把意识形态变成科学,巴迪欧认为:和意识形态对立的不是知识(他认为意识形态≈知识(当前版本的本体论闭合起来的混乱、倒错)),要对意识形态做一个减法,将其数学化矛盾化(感受到其中的张力),其实是本体论化,最终变成本体论知识Site点位,然后守住点位,等待事件降临
        • 巴迪欧幻想自己可以成为艺术的哲学家,但最后爱上了政治
    • 认识论上
      • 番外:巴迪欧(实践姿态是康德主义) VS 拉康
      • 主体化过程就是本体论更新过程,所以要信仰、忠诚主体化
      • 这是个绝对的、不可能的群体信仰,(所以巴迪欧不是精英主义)没有这种信仰,就无法看守点位,让点位作为一个空间(存在的不可能性、一个剩余、主体)从而让事件降临,他的事件降临靠主体(主体的存在就是主体化)做中介
      • 而他的主体化过程恰恰是去主体化过程,这个过程使得Site铺展开新的结构。本身一个空无的点位,主体对其保持忠诚、面对生存论危机,保持其中张力,这时有些底层结构就汇聚了起来。这个过程中,主体是清楚地知道这个过程的,而外人不知道。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 巴迪欧:”我就是艰苦朴素、坚持核战争。”
      • 和阿尔都塞刚好相反,阿尔都塞认为主体化是真正的主体被意识形态俘获了、陷入主导性话语中。而巴迪欧恰恰要通过主体化,保持在癔症化状态中(并不知道到底对不对),但越是不知道越要坚持到底
      • 本体论上为什么要有这个剩余?这个剩余为什么没有规定性、是空的?这就意味着现有版本的本体论无法将其消解,它只能作为状态的剩余成为一个本体论更新点位。然后这个点位靠主体化的认识论主体作为中介传送新本体论数据
        • 而沉浸在庸俗的、当前版本的知识中的主体,只是服务器内部信息交换的中介
        • 悲剧的是,一旦版本更新,这种主体就会闭合
    • 目的论上
      • 回溯性逻辑
        • 无法得知事件降临,在认识论上有没有可能把握、道出一个空位置?拉康认为,空位=主体性,而主体性是一个虚无
        • 回溯性逻辑需要不停的修修补补,取消更改痕迹,这样就让主体无法感到整体降临
      • 整体降临
        • 空位(主体性)可以承接整体降临,就像彻底换一个游戏
      • 在拉康那里,是没有空位置的,因为主体本身就在不停回溯性地更新,不能守住空位,因为”把欲望坚持到底”,无法指向空位置本身,只能指向一个欲望对象,不能指向欲望成因(需要在布尔乔亚那边混饭吃,不是太激进)
      • 而巴迪欧这边,空位置是由他的一厢情愿(对于现实政治的幻想)建构的
      • 巴迪欧想利用理工知识分子建构哲学的拓扑学、集合论(本体论意义上的集合)、数学等。在巴迪欧看来,哲学家等于程序员,追求自动编程(剥削AI,修补BUG、版本更新),数学家等于程序员的AI,AI没有本体论哲学、政治哲学、行动策略意识的”本体论无产阶级”
    • 哲学的墨守成规(意识形态主义)Philosophocal Ideologism34233(后观念论哲学 VS 大众文化,由无政治计划姿态调和),4(开放姿态,Den(less than nothing)),2(哲学 VS 前反思的文化过程(历史缩影),通俗文化、庸俗现象),3(回溯性(破) VS 整体变革(守),由泰然让之、卡住辩证法调和)
      • 齐泽克的理论体系大致是怎样的
        • 代表人物:作为拉黑主义的齐泽克。拉黑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只有理论实践,没有真正投身于实践(各种红色旅游,占领过华尔街)
        • 他面向大众的哲学是3字头,平和无害
      • 场域论上
        • 后观念论哲学:本体论架构背后的秩序
        • 大众文化:电影、小说等泛大众文化
        • 无政治计划姿态:悲观主义支撑着他在严肃的哲学思考(智性生命)和对文化的爱欲分析(现实生活)。无计划性在于他过剩的哲学写作(巴迪欧学生,用写作守住左翼哲学阵地)
          • 坚守的方式是:用各种方式告诉你各种方案都不行,他自己也没有答案(在革命的第二天会发生什么?如何组织新世界的秩序?),也没有做好混乱之后如何恢复秩序,所以他自称自己是斯大林主义者
          • 但他是以个反向的斯大林主义者,他用这样的姿态承认:一定要用铁腕、肮脏的代价,才能实现秩序的重整
      • 本体论上具有四重性:
        • Den比无更少① ———————— Absolute②
        • 丨 丨
        • 丨 丨
        • 丨 丨
        • 纯粹否定性(主体性)③ ——— Appearances④
        • Absolute:接触绝对者(绝对失败)只能通过注定失败的sex(拉康:性关系不存在),因为它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抵达绝对
        • 主体性作为纯粹否定性(Void)是符号学发生机制以及符号学动力学机制。同时也代表了行动力,主体性会使得绝对者被击穿
        • Appearances qua appearances表象之为表象,也是符号学机制,它代表把本体去超验化:把符号系统本身超验化、本体化(辩证法的至高法要:本体是表象之表象)
        • ①+②代表还有剩余的康德主义
        • ③+④代表黑格尔主义。齐泽克更多的坚持这个立场
        • ①+③代表笛卡尔主义
        • ②+④代表海德格尔主义:绝对者注定失败意味着存在论差异需要维系;绝对者(存在主义本质观)就是表象之表象
        • ①+④代表结构主义的符号系统本身的效果的发生学机制:本体论效果、认识论效果、主体性效果、性化效果、差异论效果等
        • ②+③代表列宁主义、现代性
      • 认识论上的哲学
        • 齐泽克的哲学是相对僵死的、悲观的、晦暗的
        • 但这种悲观主义不是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而是可以搅混水:复兴黑格尔,拉康大众化,启发了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爱欲辩证法去切入资本符号系统运行模式中
      • 认识论上的另一边
        • 齐泽克对历史的把握方式是:由哲学驱动的文化分类学文化历史性过程之间的张力。精神分析站在右侧,它维持了这两者的张力。精神分析底层符号学就是哲学,它是一个对病理化现象加以分类、诊断的实践活动
        • UP认为,他没什么文化品位,他的品位就是没有品位。他对希区柯克、毛的思想、言语的解读都很粗糙。这些他不懂的哲学(现象学)也在右侧,被他当材料用
      • 目的论上
        • 是海德格尔主义复兴,齐泽克是姿态就是:,以拖代打,以拖代守,转进、停留在否定中的姿态。巴迪欧需要去守点位,而齐泽克意识到了没有位置可守,所以停留在否定性
          • 位置本身是在本体论底层,有符号学的位置和被符号化的产物的二分(事物和自己的符号学位置(象征位置)的二分)
          • 坚持否定性姿态本身是一个位置,齐泽克等待戈多。齐泽克是个时间哲学家,时间就是它本身的卡住(无意识),历史自我卡住,会体现为重复保持否定姿态就能够创造位置
        • 比起马克思,齐泽克更像海德格尔(学了拉康的海德格尔)
        • 通过主体性维持否定创造位置
        • 为先验现象学、观念论假设、结构主义假设辩护了:这些都是符号学的卡住产生的不同样态。恢复了这些哲学的合法性。抄了分析哲学、意识形态者的老巢。主义主义也诞生于这种卡住,意识状态卡在了一个格上
    • 螺旋的贱斥主义34243(The semiotics符号界 VS The symbolics象征界,由Abjection贱斥调和),4(异质性他者、原质),2(Phenotext现象文本 VS Genotext生成文本),4(螺旋运动,使得线性时间性和循环时间性不停震荡)
      • 一二三代的女性主义分别是怎样的?女性主义的最高形式,克里斯蒂娃同志的理论实践
        • 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
        • 马克思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精神分析师。虽然很多探索是错误的,但是抵达了晚期谢林水准(Abjectionism①达到了)。她的符号学结构不太精致,还预设了异质性。在辩证法上,没有把握回溯性逻辑,她对于拉康的理解没有齐泽克精明,总体来说不是很聪明
          • 核心概念:意识形态素,它是文本间性的显现
          • 克里斯蒂娃对无意识时间性的把握:她错误地认为无意识就是异质性大本营,无意识的时间性就是无时间性(永恒的循环时间性),她没有清楚地把握到回溯性的时间
          • 她认为无意识的机制体现在:置换、凝缩、梦、口误等精神分析传统模式中,没有再将其中的符号系统的运动总结为拉康式的回溯性时间机制
          • 所以她就会误读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时间性
        • 主要成就:Intersextuality文本间性(是一种强的活生生的力量):两个符号系统之间,比如一段侦探小说文本和精神药品说明书,这两个符号系统相互之间达成的结构共同点,就是意识形态素(挫),等于是文本间性甩出的剩余
        • 螺旋上升运动具有时间性,是一段一段地螺旋上升
      • 为女权主义开的药方:克里斯蒂娃认为,女权主义分三代:
        • 一、尚未对父姓秩序下的线性时间观(带有目的性的历史一步一步的发展、过去当下未来)进行反思。所以,第一代女权会直接追求男女表面上的直接平等,比如相同的社会权力。这种女权还是把自己嵌入了父姓秩序时间观之中的,还是认同父姓秩序话语中的人类有伟大目的
          • 还忽视了不同的女性群体、男性群体这个纵向维度,只在横向维度把人分为了男、女两种
          • 所以这种女权被叫做普遍的女人,在男人的规则下和男人平等
        • 二、意识到了父姓秩序话语,推行循环时间观(列维纳斯,作为他者的时间),不追求男女表面平等,而追求绝对女性化的、一切都由差异做主导的、共时性的母性时间性。在这种母性时间性中,一切都可以随时随地发生、随时随地消泯,没有父姓秩序所代表的历史方向、目的性
          • 这种女权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否定而否定,当它失去否定对象的时候,它就会陷入自我毁灭(就像法国大革命),女性性本身会消解掉,找不到根(女性性是由男性秩序所拟制出的幻象),这种时间的女性化,会导致无根化,进一步会变成泛女性化(只要不承认男权秩序,什么样的性别认同都可以有(LGBT等))
          • 然后由于现实世界中还是要有秩序、计划、规则(还是男权占主导,还是资本主义),所以能玩这个游戏的人反而是有钱有权的特殊的人(布尔乔亚子女),(女:性解放,男:不直男)。最终导致一切都可以用差异来消解、多元主义、解构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开放主义。因为它无法设立自己的象征秩序,一个符号就可以生成中心化结构
        • 三、螺旋上升,首先,女性始终需要扮演一种权威(超验的、超符号系统、超(男性)象征秩序的权威),女性代表原初异质性,这样来说,只要能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符号象征秩序的超验原初异质性,就是女性。这样使得女权运动普遍化了,所有人都是女人(“女性”在这里是隐喻性的,而不是指有女性性的人),只要一个主体有Abjection这个运动趋势,从一个淫荡的、黏腻的、僵死的象征秩序中脱离、贱斥出来,这个主体就是本真的女人,代表了创造新符号秩序的、救赎性的力量、新生
          • 究极扩大版的女权主义,这基本上等于马克思主义,这时性别对立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坚持把一、二两种时间性结合起来,不停震荡,从一个循环的时间场中排斥出来,进入到一个线性时间,维持其中的审美、诗性存在、异质性、不可编入男权(一元)的象征秩序,就可以让新的秩序生长出来
      • 场域论上
        • 符号界(其中的符号都是Sign记号)代表:女性的循环时间观,只有永恒的当下,Sign在当下群魔乱舞,让主体感到不适,这里面只有无限的差异(共时性、同一化的力量)
        • 克里斯蒂娃的象征界代表:父姓的线性时间观(历时性)
        • Abjection就是一种原初的排斥运动,这种运动作为他者(母子共同体中的原初绝对者,也是主体内在的他者性),它的存在代表了我的存在中的异质性,它不能被符指化、象征化,这种原初的拒斥性力量、运动也意味着主体不愿意要父母爱欲的残留物,要把母体肮脏、污秽分开、廓清
          • 伪装成女权主义的、比Subject高级的主体,其实是普罗大众的、唯物主义的主体(符号学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 所以克里斯蒂娃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她的地位高于齐泽克,因为她指出了路径:先做女权。她的实践更具有影响力,也更加地去GB的父姓话语,然后设立新的总体性规范性话语
          • 她认为,齐泽克的理论太空,符号性系统的褶皱=原质,她说这就是异质性,她会非常直觉性地道出
          • 她也意识到了,哲学一定会犯海德格尔误解黑格尔式的错误、或巴迪欧解读数学时犯的错误:哲学会把一个虚的东西说得太实
          • 她采取的策略是:那我就把实坚持到底,说得越实越好。就像《恐怖的力量》:Abjection的力量就是婴儿对妊娠时母体的残余、脐带、烂肉的排斥、呕吐
          • 这种动力学机制使得主体从符号界走向象征界(象征界的秩序不一定是父姓秩序,但一定有主人能指)
      • 原质,无法被符号化、结构化(甚至代表对结构的威胁)的异质性他者
      • 认识论上
        • Phenotext现象文本,是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离散的、分裂的(就像看外语符号的状态)
          • 泛文本主义者,世界一切都是文本。UP不承认这个模型
        • Genotext生成文本,是深层的、Sign变成Symbol的转换机制,共时性结构的内部张力,可通过意识形态显现,用文本间性把握
          • 时间由此可以架设起来,代表时间向度化、目的论化,能够获得象征公约数
        • Phenotext现象文本&Genotext生成文本(群魔乱舞、瞎逼玩,女性可以审美、诗性,用来安抚为她花钱的小布尔乔亚) VS 意识形态(秩序的必要性,我们要反思,追寻新的秩序)
          • UP:我们作为一个不被现行秩序所承认的力量,实际上我们是更成熟的,更有办法为社会设立更成熟的秩序
      • 目的论上
        • 误读早期拉康:镜像阶段带有的原初异质性是好东西,就进入了”象征界”(克里斯蒂娃意义上的),这时母子共同体不能维持了
        • 某种意义上的爱欲还原论者,把一切东西都还原到爱欲性、情感性的感受上(恶心、喜欢、恐怖等),她认为这些不可被符号化的东西(原质)是原始的、本真的
        • 包括中期拉康,也还以为原质在本体论上是有地位的。到了晚期拉康才意识到:原质、异质性他者实际上是符号系统内在的张力
        • 反过来说,符号系统内在张力就是物质,所以唯物主义者的姿态,在这些人身上都是被维持的。但她们炮制出来的哲学实现形式一定是第一人称化的(爱欲、欲望辩证法、客体a、对事件保持忠诚、靠主体中介)
      • UP:将来过去时这个时间性机制是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所以她是切入了回溯性辩证法的论域了,只是她有意拒绝将之表述为一种稳定的本体论发生学架构,以避免回溯性这种强于批判弱于建构的理论特性

3-4-3

  • 差异的辩证法3433(先验 VS 经验,由原初差异调和),4(黑格尔本体论,注定失败),3(一重阅读(所有文本都会有两重意义,对符合权威话语的肯定性) VS 言语主体的否定性(对权威话语的反抗),由拟像Simulacrum(就是绝对知识,它支撑了本体和自己的分裂会无限持续下去)调和),x
    • 何为延异:德里达反对黑格尔反而使得黑格尔成为了德里达,后现代哲学就是现代哲学
      • 代表人物:德里达
      • 差异辩证法是对黑格尔的重复,德里达和黑格尔在绝对知识、同一性、差异的理解上是同一个人,也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德里达拟像 Simulacrum=绝对知识(只要把绝对理解为偏移、拉开距离)
      • 德里达学术起点是梅洛庞蒂在档案馆讲晚年胡塞尔的手稿,其中有一个计划历史现象学,它同时是一个符号学,引入了一定的差异辩证法,使得有时间(现在过去未来的线性张力)、有历史、有发生学机制,而不仅仅是只有当下,但最终还是依靠当下本身、现象学家的语音(自给予性)
        • 在符号学上还坚持着同一符号学(意义的现象学,符号的作用就是代表意义,符号场(活动)=意义之海)。导致去辩证化,走向死胡同,因为他不能在底层符号学得到辩证性的机制
        • 如果把真正的同一、差异辩证法引入底层符号学中,就会使得历史现象学中还未发生的、作为背景的时间连续统是充满意义
          • 然而它并不是充满意义的,它需要一个发生学机制
        • 意义之海对胡塞尔来说就是先验主体性(不反思的),是一切原则的原则,它意味着人类理智的可理解性是拉满的
          • 生命本身就是意义(自差分化的意义)的运动,使得历史、未来运动起来
          • 都是预设的框架,框架如何产生的他无法思考
          • 到胡塞尔走到死胡同,由德里达接手
        • 晚年胡塞尔的辩证法仅限于承认差异的必要性(通过当下在场、意义来赋予的)
        •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有一个代价:他会使每一次现象学还原本身成为一个建基过程。不是还原到曾经有的一个东西,而是造了一个新东西。把握与之前东西的差异又会建造一个更新的东西
      • 德里达本人既是胡塞尔又是黑格尔,他对总体主义的反抗的方式就是:策略学。他认为:对于总体化的理性话语(理论真理),想要去证明它不是真的,只要让理论真理(主人话语)本身分裂开来
        • 总体战略必然失败,只能有局部策略,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高级福柯(微观权力引爆术)
        • 文本被解读时,永远会有一个不可消解的二分性,会被分成语音书写,用拉康术语就是:语音=The enunciating,第一人称直接沉浸在意义之效果当中(意义直接在场(在场形而上学),人感觉理解、读懂了、完全沉浸在意义之流中)和书写=enunciated,代表主人话语的失败和直接沉浸在意义之流的失败,它总是不成功的,书写出的东西总是背叛语音
          • 例子:”妈我吃饱了!”(言说者只是表达自己吃饱了)。但妈妈会想:是不是我的菜不好吃。皮尔士的三元符号论中的解释项,不由言说者自己说了算
          • 例子:写信,可以在收信人不在的时候写信;遗嘱,可以在写信人(言说者)不在的时候言说
        • 所以书写(能指)才是符号的本质,德里达对于书写的把握抵达了拉康的泛能指主义(一切符号都是能指,没有所指,所指只是形而上学幻想,只有符号本身),而书写就是符号的符号、痕迹
        • 说出的话会被看做语音言语的二分,语音是一个结构主义符号学中完美地共时性符号系统(语音本身也是一种书写,因为声波,声波留下的痕迹就是符号学效果、能指具有优先性),而言语在说出时,会有不标准、含混的地方,这种言语代表了它是符号的符号,都只是痕迹
          • 人之所以回溯性地相信符号和语音的同一性、看到语音在场,是因为书写(本体论创伤性的力量)留下了痕迹、撕开了能指链、创造了书写这个功能
          • 这个功能的本体论支撑力量,就叫延异
      • 德里达认为:如要要批判现象学、辩证法,就要做一个现象学家、辩证法家,把它们做到底,用它们自己的逻辑把它们失败的面向慢慢暴露出来,因为所有理论都是注定失败的。现在的黑格尔版本就是这样被回溯性建构的,其实黑格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对的还是错的
        • 作为一个德勒兹、德里达主义者(差异辩证法)家,一定要意识到:反辩证法和辩证法是不可区分的(反辩证法等于辩证法版本更新),他们是一种东西,只是差异辩证法家采用的一种策略。反哲学和哲学也是一种东西,必须用反对的姿态嵌入其中,把握到其中必然的失败
        • 一个言语的主体必须把握到这样的策略,真诚地伪装自己(二阶伪装:坚信我做现象学家是注定失败的),去进入到同一性的、总体性的话语体系中的延异当中
      • 延异就是:原初实体(前符号化、不可言说)要将自己原初符号化,成为一个符号系统,它一定需要第三项,这个第三项就是原初实体自己
        • 当我们言说这个前符号化的原初实体时,它实际上是被符号化之后的符号设立出来,然后被回溯性建构的。所以顺序应该是:原初实体(未符号化) -> 原初符号化(后面有实体(所指)和表象(只是符号,能指)的二分) -> 原初实体,这三者之间的张力,就是延异Defferance
        • 德里达有意避开黑格尔辩证法,在黑格尔逻辑学中:同一性差异的关系是辩证同一的,在同一性内部包含差异(a=a就是a≠a,因为第一个a=a中已经包含了差异)。德里达讲卢梭的增补辩证法:差异和同一性(纯有)是一个东西
        • 每一次把握、设立同一性的意向活动,它同时就在设立差异,并且必须依靠这种差异性来设立它。从这个意义上讲,差异性是对同一性的增补(补充条件),同样地,一个完满者如果真的是完满的,祂就不需要东西去增补祂,补充祂的东西无非是。但是由于差异存在,祂需要差异来增补,所以完满者本身是缺失的,祂以做加法的方式来做减法。就像领导讲完话,我来补充几句,这个补充就是以加法的方式来指出领导的缺失
        • 所以黑格尔同一与差异的辩证法被德里达稍微调整了一下解读,这时就会发现,这种增补活动:差异对于同一性的否定、扬弃,再同一到同一性本身当中。所以德里达认为:同一性是注定失败的,这种不可避免的失败就叫做延异
        • 德里达改了黑格尔差异Difference中的一个字母,变成延异 Differance就是为了表达,语音一样,只是书写痕迹不一样,但说到底,差异和延异没有意义上的差异,只有纯粹的能指、符号、表面上的差异,以此表明他反对一种把一切都纯化为意义的同化的辩证法
        • 要认识到黑格尔本就是一个德里达主义者,那就要在历史上有一个德里达是个反黑格尔主义者。要通过这种差异来回溯性地建构黑格尔和德里达的同一
        • 这里作为一个拉康主义者,我们意识到:到底什么是”黑格尔”的本意?黑格尔只是一个空白能指,需要后面的斗争,去抢这个位置
    • 场域论上
      • 经验:同一性,被法国知识分子拒斥(德里达拒斥哲学经验主义,德勒兹拒绝实在论、实证主义,始终保持先验姿态(但是德勒兹是叛徒))
      • 先验和经验的在符号学上的分裂就是能指和所指的分裂,这时必须要坚持的,法国知识界认为,如果不坚持,就意味着邪恶、错误(道德伦理上的过错),是对于人类的背叛
      • 符号学拟制这个维度是必然的、必要的,一定要有符号化前符号化的二分,不能直接用一种超语言去短路、不能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因为说一一定会变成二,它会直接分裂为能指和符号学占位的东西(这个位置必然会受到结构主义共时性原则、发生学机制的影响) +原初实体(未符号化)→符号化→原初实体三者的差异,其实也是绝对者和它自身的差异
      • 苏格拉底的药双重解读:毒药,把思想家干掉了;解药,哲学只能脱离共同体,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空间中的隐士来反抗
      • 在1986年之后,高级知识分子都认为屠龙勇士终成恶龙,所以退出了法国共产党。这时所有人认为唯一的反抗方式就是弃绝,这种方式才能和权威话语拉开绝对距离,不把自己变成另一个权威,不把自己看做共同体成员,把自己看做一个普遍人类(言语主体、能指主体),大家都是无根的、无意识的主体,没有一个共时性的绝对框架的支持,这样的姿态反而获得了普遍性的人类关怀
    • 本体论上,不是通过惯常的结构主义差异性原则和共时性原则说本体论是不可能的。而是所有本体论都是平等的、合法的,占据合法地位的本体论只有一个:黑格尔辩证法、本体论、逻辑性。但这个本体论是注定失败的
      • 德里达《双重治疗》中有一个词:hymen婚姻、贞洁,他发现符号永远会有互相冲突的两重意思。贞代表某种同一性,而婚姻一方面消灭了这个同一性,另一方面又把这个同一性建构成了唯一性(贞洁只能对丈夫)。结婚之后必然失贞,所以这个词是自己取消自己的(暗讽黑格尔婚姻)
      • 德里达就认为这个词,就是黑格尔同一与差异辩证法隐含的意思,就是拟像。通过解构运动,就可以读出一个既定的、意思同一的、连贯的符号系统中背叛自己、甚至消解自己的意思,让黑格尔同一与差异辩证法的丑闻暴露出来,让他注定失败
      • 它在最起点,同一与差异辩证法就已经失败了,差异本身不能被同一性消解掉,差异永远会变化,不再是自己,延异不服从差异的同一性,差异是反辩证法的。但同时差异等于延异,不过是另一次延异,延异使得历史、时间的变化变得可能。差异会假假地被同一性吸收回去,但不会变成静止的同一性,而是变成了延异
      • 黑格尔已经终结了哲学,黑格尔的绝对知识就是绝对知识。解构主义的姿态就是完全承认、同意一切,让我拭目以待下一次的结果是什么
      • 以苏格拉底式的姿态(啊对对对,然后呢?),以最真诚地姿态,假装自己在假装,去相信它是不可避免,也是注定失败的。但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
    • 作为拉康主义者,延异=无意识主体,延异本身不存在,延异就是实体主体化的产物,就是纯粹差异。纯粹差异在本体论出现之后的运动,就是纯粹否定性(纯粹差异本身不会显现,它是绝对者与自身的差异)
      • 德里达符号学书写的二分(语音和书写),在拉康看来是没有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是自己与自己的二分(它自己和符号学拟制的二分)
      • 讨论符号系统是否是实时生成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会预设一个超语言的时时刻刻的时间场,这是多余的大学话语姿态
      • 拉康会认为:Diffrence和Diffrance的差异不是直接被符号摆出来的,不能说这是两种书写,就可以在两个符号之间把握差异,这个差异其实是客体a,而客体a是没有载体、永在外部、无法被把握的(应该写成Diffrnce a)
      • 用分析师话语来说,不能假装知道a是什么,应该永远不知道(书写的差异代表着什么)
      • 所以德里达的书写活动也是注定失败的,他以一种探索别人文本同一化的失败的姿态(二阶姿态),拉出其中的拟像,然后发现真理的话语是永远失败的,这个游戏就可以无限玩下去。但这种无限意味着我们自己的失败,它不代表行动,只是一种永恒的学术游戏。所以有一个德里达和列维斯特劳斯、符号学能指所指架构叫板就可以了,不需要德勒兹了
    • 343之下都是纯哲学家,他们还认为认识论上可以用哲学来调和。他们都会用回溯性的辩证法,符号化的运动会回溯性地设立作为自己根据的实体,然后再由这个符号系统搞实体和表象的二分
    • 游牧的辩证主义34313(本体论化的理念等级制框架(代表僵死、懦弱的意志) VS 游牧(不停地解喻再结喻),由时间(时间是平等的)调和),4(差异),3(肯定 VS 否定,由肯定者的否定(使得一切的否定归根结底都是肯定)调和),1(永恒轮回,不停地解喻再结喻(循环性的))
      • 以主奴辩证法再一次理解永恒轮回:为什么德勒兹不够德勒兹主义,为什么《道德的谱系》里的尼采还不是超人
        • 代表人物:德勒兹
        • 坚持先验性,又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辩证法家,他认为辩证法都是奴才
        • 德勒兹是敌人,他的立场是站在主人一边的,安人都是精神主人,不承认解放者,不相信解放性。并且德勒兹主义者认为真正的主人都是干干净净的,主人并不是想要去奴役、压迫、否定,而是因为主人天生如此。就像狼吃羊,狼吃羊不是因为想吃,而是为了成为自己(天性)。在《尼采和哲学》书中,他们认为主人的意志就是自我肯定的意志(作为绝对者的中介),也就是差异,任何事物(符号系统)的价值都取决于这个意志是肯定还是否定。而奴隶是通过否定他人来肯定自己。所以德勒兹的主奴辩证主义(演得像辩证关系,但是不是),是一种柏拉图主义,安人骨子里不是要解放,而是依然有一种等级制,他们(精神主人)是优于奴隶的
        • 德勒兹的差异就是个体普遍性,就是实现了的普遍性(绝对者有限化之前)与抽象普遍性(绝对者有限化之后)之间的差异,被他把握为高贵普遍性(神圣者、可感的(具体化)存在)的自我差异,它不是作为概念的差异,而是作为存在的差异。存在把自己设立为存在者,这个设立活动就叫差异。所以主人的姿态一是自我肯定,还有一个就是不停地否定(是无意识的副产品,它永远拒斥所有否定,它是个二阶否定,把所有想要通过否定别人从而获得肯定的活动取消了,他不否定具体的内容,他否定变成奴隶的倾向,无视奴隶对自己的否定,持续的无视、心无旁骛、只作为自己而存在(不停地变化、作为绝对者的中介存在),这种持续的否定性来自于作为差异的肯定性)
          • 这种绝对者的自我差异是德勒兹的本体论单元之一,并且它是时刻更新的。只有差异(主人)的自我肯定的强力意志,才配居于时间之中
          • 德勒兹认为:主奴这两个姿态并不是对称关系,因为主人的肯定性是优越的,而奴隶的否定性是低劣的。因为主人的肯定性作为差异(存在之为存在者这个运动),并不依赖于”是”(一个符号标准)
            • 存在之为存在者这个运动就是原初力量将自己具现化、本体论化,这种力量就是差异,这是善的,是好的一个原初意志,它能够肯定自身,代表自身原初的生命力。德勒兹本体论蛇皮之处:没有意识到本体论化、符号化一定会有否定性,他还在幻想一种原初肯定。差异作为主人的实现方式,它并不依赖于”是”,它总是无视、突破既定的符号标准、本体论秩序,因为它自己就是秩序的秩序化、秩序的新生,原初力量的现实化
          • 奴隶的否定性是低劣的,因为它总是会走向僵死的秩序、大众化的善恶评价标准(在这个标准准,才有了主人的虚伪)、理念等级制。而这种等级制会产生僵死的、物化的、在本体论框架之下的”是”(一是一、二是二等结构主义框架)
          • 主人的姿态就是永不在乎别人、他人的观点。德勒兹、安人就是我行我素,并且他们认为别人也不过是他行他素,他们不会意识到有否定他人这回事,所以意识不到他人在否定自己。在主人眼中所有人都是主人
          • 而在奴隶眼中,主人是虚伪的,主人的自行其是是为了刻意否定自己,来伪装成自我肯定。就像狼吃羊,羊认为狼是为了消灭羊,而不是做它自己。所以奴隶会认为主人是通过否定自己才是主人,归根结底自己才是主人。这样一来,奴隶通过否定主人的主人性(虚伪的自我肯定、不承认自己的否定性、不承认自己事实上会嫉妒别人、压迫别人),把自己设立为真正的主人。在奴隶眼中一切都是对立的
          • 主人眼中无奴隶,奴隶眼中无主人。在真正高贵的人眼中没有贫贱,所有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神,一切都是原初本真的差异。奴隶骂我,只是在肯定他自己,是在对抗他自己内在的无能
          • 这是标准的平等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以安人一定走向Global Capitalism
        • 这个体系的矛盾之处在于:在主人眼中没有奴隶(把尼采视角坚持到底),那主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否定那种奴化(通过不停记恨、否定别人的生存方式)的趋势。同样的,奴隶在主人眼中,也是他自己的主人,是与自己平等的主人。奴隶明确表现出来了最本真的存在方式:差异
          • 现实化的方式、意志自我肯定的方式,在时间中永恒轮回,勇敢地去迎接一切不确定、结局和重复
        • 重复的辩证法(伪):差异本身一定要通过重复Repitition才能显现出来,而重复是差异的产物。重复意味着事物的本体论化、意志的符号化总是失败,所以差异会导致一个抽象的理念变成具体现实(其实都是幻想)。在虚弱的意志(弱者的否定)中,会在重复中看到同一性;而在强大意志(主人的肯定)中,会看到差异
          • 在这里,出现了二阶重复,重复出现了两种样态:强者的重复和弱者的重复。这样就能看到:意志的符号化、本体化会不停失败,也意味着他在不停地本体论化,这样一来,这两个运动(重复的二重性,意志的肯定和否定)会不停出现
          • 所以不能说一种差异、本体论的偏斜就是生命、肯定、意志、自我实现。重复的辩证法已经不是辩证法了,只是一种重复的意义。在这种重复的重复中,一个真正的主人作为差异的生存,只要他领会这种永恒轮回中包含这种重复的二重运动时,超人作为完全的中介,就会把这种二重性、差异的差异永恒地接受下来,这样他就痊愈了,意味着所有节点上(未本体论化,走向本体论化,变成”是”和本体化化了的,走向突破既有本体论框架显现为差异)的运动,是平等的,并且是同一种运动
          • 不能用一个既定的本体论、符号学秩序作为一个靶子,突破了它就是差异,这只说了一半。还要说清从既有本体论到突破本体论的运动,也是和差异平等的。因为强力意志、作为中介的主体的功能就在于设立他们的平等性,不阻碍这个运动,变成一个完整完成了的中介,一个大胆地忍受永恒轮回中的二重性、无限的僵死与死亡、无限的新生与解放,维持方生方死的永恒轮回
          • 永恒轮回,永恒在于轮回次数是无限的,每次一轮回的重复都带有自我新生的力量。不停地差异化同时不停的同一化
        • 而在奴隶眼中是存在对立(竞争性关系)的:我的差异存在,你就不能存在,而你的差异存在,我就不能存在。所以,如果所有人都是主人,那么奴隶话语应当也是一种主人话语(把德勒兹主义坚持到底)。这样一来,主人就能把奴隶的对立观看做是平等的差异,而奴隶的对立观(自我肯定)就是要否定主人的生存观
          • 这样一来,否定性就宣称了自己和肯定性具有同样的本体论地位。并且主人无法否定这一点,也不屑于去否定这种对立的意志
          • 这也就是晚期尼采的姿态:否定性、黑格尔辩证法是被允许进入前本体论的。因为他意识到了不存在绝对的对立,所有对立都是失败的
          • 所以真正的查拉图斯特拉,会以真正主人的姿态,迎接一切对于他的误解、批判、嫉妒。然后他会说:我已经痊愈了。因为他已经完全实现了他的彻底的中介。最卑贱可笑的奴隶也已经是踊跃的孩童
          • 孩童不是对于他人的强制,而是当人成为超人的时候,他眼中所有破烂的、肮脏的、低劣的、靠否定别人来获得优越感的人,他们本身不再是残缺的,他们本来就是完满的,就是永恒轮回中差异的一部分,它是和超人一样平等的。把这个立场坚持到底的主人,他的姿态就是一个解放者
        • 差异和对立必将同一起来,差异会通过他者被把握为对立;而对立也一定会通过与他者的关连走向差异,实现自我同一,由于这种自我同一是经由他者中介的,所以同一会不停地差异化
          • 这种自我同一是永远不能自我觉知的、不能自恋的、不能自我沉浸的同一,只能是一种痛苦的、自卑的、扭曲的、邪恶的、愤怒的同一
        • 如果不把德勒兹主义坚持到底,游牧(不停地解喻再结喻,不划定一个场域,在迷雾一般的边界中,按部就班地画好一个等级制,然后去有意地、不停地去否定一种奴化的倾向)就失去了它的特征,主人就是不再受限于本体论框架、位置、等级制的存在,而是要去规避奴化倾向,这样一来主人就又变成了柏拉图主义下理念等级制的奴隶了(这种否定和奴隶否定他人获得肯定也是一样的)
        • 必须要理解奴化倾向中的把自己的生命依附于一个理念等级制、存在论框架这个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差异,这是和主人平等的差异,否定意志也是一种肯定意志。理解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强力意志
      • 场域论上
        • 德勒兹有个问题:他说永恒轮回只有抛弃对立,秉承差异的意志才能进入。但归根结底不存在对立,对立是一个幻觉,反对对立就会陷入对立,根本不需要在乎它。对立(否定性)就是永恒轮回的剩余、例外,所以对立运动是永恒轮回这个运动的自我重复、自我同一的动力学机制。所以否定性是有原初价值的,它是使得永恒轮回背后超时间(如果有的话)再来一次的力量。如果有原初否定性,就是拉康意义上的Encore,不期待有任何差异,”不过就是”、”它本来就是这样”
        • 但这种原初否定性要变成肯定性只能通过人类、有限者对于永恒轮回(绝对者)的绝对肯定,才能使得原初否定性变成超绝的绝对肯定性,这样才能拯救这个奴隶。超人就是这样一个把否定性转化为对永恒轮回的纯粹肯定性、把一切痛苦、卑劣、戕害承受下来的、痊愈的人
        • 这个意义上讲,时间就是常在的纯粹否定性,它本身就是再来一次!让主体再在一个瞬间承受差异(解喻再结喻)
        • 作为超人所面对的永恒轮回的非主体化的时间,它是一种否定性。但超人愿意把每一次的抉择、痛苦、新生的喜悦承载下来,那么这时的时间就是生命、就是意志。时间不是一个空泛的差异框架,而是一个不断消散又不断生成的差异
        • 如果永恒轮回存在绝对者,祂自己是祂自己的奴隶
      • 本体论上,德勒兹是一个吝啬的本体论者,他跑的这个核实际上是一个最小本体论(差异本体论),不过他把自己掩盖起来,把自己说成是去本体论、反辩证法(法国哲学中辩证法是一个标准本体论模型),然后用这个本体论去跑出政治学、伦理学的结论出来,这样跑是个死胡同,失去了解放性
        • 并且这样跑的话,主人永远看不到奴隶,永远无法理解垂头丧气的其他主人。并且主人永远无法断定自己是不是奴隶,因为主人也是要有时间体验的,他不承认奴隶性、对立性、否定性,所以他无法断定自己是在肯定、还是在否定自己
        • 例子:大布尔乔亚子女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强行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是一种奴隶姿态
        • 而真正的主人是把否定性当做肯定性接纳到自己当中的
        • 所以真正的主人,是那些被压迫的人、失败者。在失败者看来,否定不是一种对立,而是会被看做一个良性差异的显现
      • 认识论上
        • 德勒兹错就错在:把黑格尔打成死狗,没有了本体论上的倚仗,过早地被意识形态俘获,为出版社卖命。德勒兹如果再德勒兹一点,就能意识到:否定不仅仅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肯定(主人),而是肯定的肯定(主人的主人),否定本身是肯定之为肯定。也就是说,要肯定,必须要先预设一个否定
        • 差异 vs 对立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差异,而肯定 vs 否定之间的对立也是一种肯定。这样就能意识到,主人要成为主人(肯定),他就要在起点处把差异 VS 对立的对立消解掉。这时就需要预设一个对立,再进一步要有原初力量的话,就一定要预设一个原初秩序。所以差异 vs 对立的对立,就是原初差异自我同一(不会概念化、是论化),它不会产生出”是”,而是产生去是论化和是论化的对立是论化自我崩解的力量。它会作为一个原初力量埋伏在同一之内,把同一消解掉
        • 这个意义上讲,奴隶(否定)是主人的主人,并不意味着主人就变得卑劣、低下了,而意味着主人解放了、平等了、变得真的包容了、承认了奴隶性不存在,他也不需要一个镜像来设立自己的存在
        • 也就是说,我们要么得到0阶的原初差异2阶的派生性的差异,无法得到一个1阶的自我同一化的纯差异。德勒兹主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幻想1阶的自我同一化的纯差异的存在,因为归根结底不存在同一性,同一性是自我瓦解、自我消解的,它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符号系统符号化不得不做的、绝望的尝试
          • 如果道出这种纯差异,就会走向肤浅的经验主义和实在论,一定会背叛先验主义
      • UP:所以德勒兹虽然反对斯宾诺莎的”一切规定都是否定”那种原初结构主义本体论预设,但他归根结底在高贵的静谧可以一劳永逸地敞开/设立新的本体论秩序方面,和斯宾诺莎一样是一个自然主义神正论者。主人对于自身奴化的危险说”不”的姿态哲学决断是一劳永逸的,是免费的,是一旦抵达洞见就可以永远地傲视群雄的。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德勒兹主义者自以为真理在握的傲慢。但事实上是,这种否定和拒绝,是需要德里达式言语的主体,拉康式癔症化的言在,海德格尔式问题性的此在,不停地与自己做永恒的博弈的
        • 既然超人是肯定了永恒轮回的,那么超人必然是对于自己再一次堕落退化为末人的宿命,是欣然接受的。他从不需要占据什么永恒的智慧和高贵的姿态,他全然接受自己再一次成为末人,并从这种彻底的堕落中再一次升上去的使命。超人是一种卓越的堕落运动
        • 因此超人始终重新成为孩童,而末人只是尚未成长的超人
        • 如果用黑格尔主义来批评的话:无的本体论点位没有处理好,将无过于主体化了
        • 现象学上没有领会自我的他者性,这是他们傲慢和不自信的另一个原因。总之我对于他们没有更多的话可说的了
    • 圆满的(没有危机的)经济学34323(有限经济学 VS 普遍经济学,由二阶的否定性(双重化)调和),4(献祭),3(色情、过剩的欲望(疯狂、本能,走向艺术) VS 经济学、家政学(有限、人类理性,走向算计、庸俗、同质化),由神圣(丧失/缺失)调和),2(具有自我同一力量的肯定性 VS 耗散)
      • 使劲忽悠土豪的哲学家,尼采主义者的大敌:巴塔耶
        • 代表人物:大忽悠-巴塔耶
        • 强调色情、非生殖性的性活动,把这种无目的消耗当做存在方式的典范
        • 他的哲学理路:原始状态(无序增长) -》人类受不了动物状态(从同类尸体的腐烂、膨胀的无序变化感到恶心、死亡的恐惧) -》人类想要否定这种无序,开始设立秩序
        • 巴塔耶哲学起点就是否定性,这种否定性导致人类要设定一种理性秩序(经济学)。但这时的经济学是一种有限的、片面的经济学,它带有积累、增值的目的(为了避免族群死亡、实现生产,驯服爱欲,实现族群的再生产),它为人类带来文明
          • 而这种有限经济学(代表算计、有序化,不是为了有序本身,而是增长和积累),会导致结构主义化、导致事物失去自我同一性,被结构的差异性消解掉了(A是非B、C、D,B是非A、C、D)
          • 这在巴塔耶看来,系统就会同质化、腐烂掉、没有鲜明的特点,最终走向资本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富人特点是吝啬、目的论化,还是被一个结构体系、金钱符号系统游戏所控制的
          • 这种符号系统会有重复、过剩、同质化的危机,这也是人类受不了的。其中鲜明的、异质性的自我同一性被消解的时候,人类的否定性会再次起作用
        • 但是这样的人类文明会因为原初否定性的另一个面向(对于膨胀的害怕),回到不受控制、不受压抑的动物状态,这往往体现为欲望(色情);同时还会走向荒谬、缺失、无意义的牺牲
          • 既来自对于过剩、膨胀的害怕,又来自于对缺失的害怕,这是一个二重否定性
          • 这里巴塔耶开始犯错:他以为人类回到动物状态会挣脱掉以生殖为目的的性爱,其实不是的,以生殖为目的的性爱只有动物才有,回到动物反而没有了色情,只有人类(海豚猩猩,象征秩序较高的生物)才有色情、性快感
          • 所以这时需要走向第二次否定(神圣性),它(色情、牺牲)代表一种新的普遍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在巴塔耶看来是一种宇宙的经济学,它需要有生机、差异,需要进行无谓的耗散
        • 例子:太阳就是一个无限耗散过程
          • 这种耗散的目的就是让宇宙恢复平衡
          • 耗散的方式:夸富宴。富人开设宴会,把自己的财富赠予给竞争对手,对手不能因为怯懦拒绝。接受之后,对手也要搞一个自己的夸富宴(换家)
          • 天真的大忽悠
      • 场域论上二阶的否定性:
        • 回归动物,对爱欲的反动,生命不再生产自己,处于丧失、耗散中(更为本真)
        • 回归神圣,战争、献祭、哀痛,代表秩序(内卷),过于条理化、目的论化
        • 要走向一个空洞的混沌
      • 献祭,事物要回归最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让他消失,从人类有限经济学中,通过否定,回到普遍中
        • 巴塔耶:原始人献祭一头牛(贵重),他们烧掉的不是一头牛(牛回到了混沌(生命最原初)的状态),而是作为人类秩序框架的有限经济学下的工具、财富,是对牛本身的束缚
      • 认识论上,神圣会有崇高化,通过无意义的丧失来实现
        • 崇高化调和异质性 VS 同质性
        • 巴塔耶发现在色情、酗酒、自毁、过度情感、赌博等游戏中(他叫做下作的唯物主义),他看到了一种在上流文化中已经消失了的高贵的缺失,他们不要求自己在符号系统中有一个位置,这种没有位置的丧失就是缺失,它就意味着有使得符号系统敞开的可能性
        • 例子:萨德侯爵的色情就是在浪漫主义时期,为同质化的体系搞出了一种浪漫爱情
        • 通过最肮脏的爱欲活动把LOVE置入上流社会不可能的情感中,让LOVE变得可能
        • 倒错,把爱情看做无意义的丧失、不被整体认同的一个例外。通过无意义的丧失把符号系统撕裂,注册新的倒错爱欲结构就等于注册了一种爱情
      • 目的论上
        • 差异的自我肯定,意味着它不是被同一性所束缚的、概念化的规定性。在巴塔耶看来会过剩
        • 戳中德勒兹命门:耗散是一种无意义的、无对象的、无对立的否定。凭空耗散掉自己(非自杀性,不和自己对立起来),通过无度的、过分的自我肯定,走向纵欲、花样翻新、夸耀。德勒兹辩证法对于这个东西是搞不定的,如果要搞定,需要推翻永恒轮回
        • 所以巴塔耶是尼采主义之敌:因为尼采主义苦哈哈的,求一段爱恋尚且不得。使得尼采主义者骨子里对于奢侈、过度享乐暴露无遗
        • 巴塔耶喜欢尼采,但对尼采的永恒轮回解读是的:他认为永恒轮回=逮虾户(既视感,让当下体验到的东西和一个符号学秩序的束缚游离开,仿佛曾经已经发生过,没有太大的意义),强力意志=愿赌服输的机会意志(Chance可以导向下坠,被他理解为:欣然接受事情尘埃落定,掷骰子是几就是几),还消解了主奴辩证法,认为生死辩证法更重要。而超人状态也是一种高潮、过度的耗散,怎么搞都开心
        • 魔改尼采。在巴塔耶看来,主体作为中介,不是为了帮绝对者肯定自己的,因为绝对者太多了。主体发现自己是主人,就是完全可以是败家的
      • 在爱欲经济学角度上,各式各样爱欲性、符号性、奢侈性、攀比性的消费,对于迟滞一定的危机是有一点点作用的,但是更多的是进一步让布尔乔亚累积符号学优势,累积在文化资本、爱欲经济学上的统治地位,反而使得增值更快,使目的论体系更大,巴塔耶是没有看清这点的
      • UP:作为一个拉康主义者,婚姻是二阶的,是对生殖为目的的动物性性关系的绝望返回。色情是一阶的,纯以欲望的再生产为目的,所以并没能突破禁忌。它仍在禁忌的框架下运行,以禁忌来支撑其不可能性,以实现剩余快感和欲望的再生产。所以不是色情调和了神圣,做了神圣与动物性的中介。色情是神圣不可避免的二重化的一极,是神圣的$|a中的剩余a。色情与婚姻即与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对立,是一阶的梦境与二阶的现实的对立,调和这二者的是怅然若失的崇高化机制。我没有讨论崇高。我讨论的是对于缺失的崇高化,就是至尊性的消耗且不劳动!也就是一种空诞的对于爱情的哀悼:完美转瞬即逝,我们应当献祭一切以证明它并妄想牺牲者代替我达到了彼岸
    • 倒错的好客主义Perverse Hospitalism(变态的住院制)34333(秩序(哲人) VS 超越(文人),由偏执狂(Theologist神学家、画家(彻底主体化的宗教))调和),4(拟像Simulacrum),3(主人 VS 客人,由知识(待客之道(女主人))调和),3(自我肯定 VS 自我否定,由主体性(滑开)调和)
      • 高端玩家克罗索斯基,后现代哲学的顶峰,破解了先验现象学的辩证化机制
        • 代表人物:克罗索斯基
        • 小说《今夜的罗伯蒂夫人》中,男主人Octave(是个变态)想要践行待客之道,让客人自在到极点,把本质表现出来。这就像现象学家在如实地承受被给予的规定性,和客人平起平坐。这时女主人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因为男主人就是以客人的身份来要求女主人来服务。就像现象学家被要求把自己的主体性(自我意识)也体验为一种自给予性(同样的一般体验)
          • 所以男主人=现象学家的意识(Individual);而客人=Siugularities他者、单称性的体验;而女主人罗伯蒂夫人=思想、知识、一个相对稳固的符号学系统
          • 这时问题来了:思想是否需要继续忠诚于主体意识的体验,还是暂时不顾自我意识献身于被给予的其他体验
        • 克罗索斯基认为:哲学家就是应当变态,否则他无法让思想不变态,最终通过一个诡异的辩证法,才能使第一人称意识对思想保持忠诚
          • 男主人要求女主人把自己当做客人,然后女主人保持忠诚的方式就是对男主人不忠:把他们都看做客人平等招待。这样一来女主人就以不忠的姿态变成了临时客人,可以被所有客人平等竞争。这时男主人就享受一种快感:真正的客人会对女客人表示”拒绝”,这时女客人就又是忠于男主人的,男主人就赢了其他客人
          • 另一方面来说,男主人说客人和他是平等地位,那么所有客人都是临时主人,那么女主人应当对于所有人献殷勤。这样女主人就是由于忠于男主人的命令而不忠于他,变成一个不忠的女客人。然后再爱上男主人恢复关系。又赢了
          • 女主人要维系她的忠诚,靠的是临时的主人(客人)必须拒绝她(拒绝中心化、主人地位、支配意志)。客人只是意识体验到的内容,而不占据意识中知识形式的位置,拒绝以自己(他者)为中心建构知识,还是需要围绕意识来建构知识(需要主人的变态),这样知识才能不失真
          • 而对客人(临时的主人)来说,有的客人是会冒险的,只有这种方式,客人才能知道女主人的想法(思维的定在)。因为异质性他者是会向知识敞开的(愿意受女主人的勾引),哪怕最后知识会重新忠诚于意识(男主人)。这时,这个过程中出现一种辩证法:临时主人(客人)会希望女主人不忠于男主人。但此时的客人(异质性他者)不知道男主人对女主人下了命令:你要背叛我(男主人)。所以,客人对女主人的要求(对男主人不忠),在女主人看来就是对主人不忠(临时主人,即客人)而对客人(真正的男主人)忠诚。这里就是现象学中自我意识接受异质性他者的底层发生学机制。这要求现象学家的意识必须是一个变态的(男主人提出要求)才能得到一个不异化的知识。异质性他者想要和知识结合,反而给了知识返回意识的命令
        • Simulacrum拟像,在学术界获得地位是靠克罗索斯基,因为他是社会主义某小组成员(福柯、德勒兹、利奥塔也在)。对这个词他的解读是:拟像(本体论残影)不是对立性的他者,而是同一者与自身的最小差异。就是本体论化过程中,不能被本体论化的一个影子
        • 他用好客理论解读了尼采和萨德
          • 对尼采的永恒轮回的解读:晚期尼采的头疼是一种好客之道,而永恒轮回也是与好客之道紧密相连的。尼采的头疼是因为他在用精神承载超本体论的、反复出现的征兆Sign,并且忠于这些来自前本体论的、能够突破既有本体论秩序的真实的他者
            • 尼采的头疼按照世俗的规则(一般的本体论、庸常的符号系统中的话语)来说,就是一种理智的疯癫、病理化
            • 尼采承受这些征兆的同时,又无法将其道出,因为尼采在永恒的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节点上(现在),他具有的本体论是有限的,所以他无法道出永恒轮回是不停失败的这个真理。所以他需要用到好客之道的策略:相当于。他为了表面自己体验到的,是本体论化的活动在不断重复发生,又不得不局限在一个本体论规则下的既定的语言模式之下。所以他不得不弄出一种愚蠢(把自己束缚在一个本体论框架之下),并让自己处在”相当于”这个愚蠢的状态下(又不是愚蠢,这就是一个病理化状态,导致头疼、疯癫、痛苦、扭曲(perverse词根就是扭曲)),从而用这种方式把这个真理注册到符号系统中,更新这个符号系统
            • 永恒轮回就是不停地在”相当于”(用福柯术语就是:明喻;结构主义者就是:共时性)。这样一来,他就使得真理不可能,使得柏拉图主义被倒置了,不存在理型和摹本之间的二分。不存在一个原初版本的本体论,也不存在后面的拟像的本体论,全是盗版,全是”相当于”。一切本体论化的过程都是暂时的,都是”相当于”(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哲学概念)
            • “相当于”就是思想始终对既有本体论秩序的敞开保持忠诚,所以思想的主人只能对征兆(客人)保持变态
            • 永恒轮回中一切都在重复,但每次的本体论化都是不一样的
          • 对萨德的解读:萨德在他看来,这种色情eroticism代表了一种不是亢奋的,而是斯多亚式的极端冷漠的、绝对禁欲的。而且萨德这种倒错是一种哲学式的倒错,因为一般的变态仅在肉欲上禁欲(通过施虐感受到禁令一般的快感,其实施虐是自虐,让自己不能兴奋。其实萨德的禁欲主义也有拉康意义上的原乐),而萨德还做到了哲学上、精神上、思辨上的禁欲,就是萨德要时刻意识到不存在大他者、不存在终极秩序(与拉康对萨德的解读刚好相反),始终保持敞开,等待新本体论降临,萨德要不停地相信自己做这些事根本是无意义的。萨德之所以会选择这种变态的行为,是因为这些事情会引来抨击,而抨击者本身是虚伪的,抨击者是相信(并陷于)终极理性道德秩序的。在这种秩序之下,他们会嫉妒这种施虐活动,并认为萨德有一种独享的快乐,从而嫉妒他
            • 由此,萨德使得这些终极理性道德秩序自我悖谬。因为萨德说得很清楚:”我在地下室中,理性冷静地做的这些事情,和你们在马车、办公室、忏悔间等地方都发生过,你们是如此的虚伪。你们都是在禁忌的包裹之下,忠诚地相信这些禁忌存在,并偷偷违逆禁忌,从而感到无上的快感”
            • 克罗索斯基眼中的萨德是一个偏执狂,他会把完全无意义的仪式无限重复,重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出一种未知(本有)。萨德以这种双重禁欲的方式在待客,但他待的客人不是色情,而是抨击他的现行秩序、道德理性,他以这种方式,使得现行秩序不停地漏出马脚(诶,你怎么知道我这里爽、这里快活,你不是没有违背过禁忌吗?)
            • UP:这些是哲学活动,萨德不可避免是倒错的,也不可避免是邪恶的,因为都会有受害者
      • 场域论上,偏执狂是内在的重复状态,把一个内在性感受到的征兆坚持到底(德勒兹分裂症的蛇皮状态)。他认为无神论才是最偏执狂的一神论,因为当无神论者认为,没有任何理性证据链为绝对者的存在证明,那么这时,只有他内在的重复,而这种状态就是最一神论的
      • 认识论上,也可以看为由”拒绝、否定”调和主人的倒错 VS 生存论危机
        • 客人的假惺惺的否定,主观上要,客观上拒绝,是一种自我背叛、自我拒绝
      • 目的论上
        • 后现代主义没有对立辩证法,肯定和否定无法得到同一性,只能不停得到相当于,找到一个结构类似物、明喻
        • 克罗索斯基版本永恒轮回,”相当于”使得肯定(使得差异一直是差异)和否定(使得耗散一直耗散)在其中不停地发生,维持了差异和耗散不被同一性逻辑辩证化的独立性
        • 主体性的作用在于:不停的滑开、不够格(还把格弄乱)、倒错。这样一来就好像肯定(差异)和否定(耗散)同一在一个同一性中,但这个同一性永远失败,它始终会有一个拟像的剩余,它不能直接是它自己,只能是和它极为类似的东西
        • 滑开使得差异和耗散不会被一个辩证法协调起来,恰恰是因为滑开,肯定性才会变成差异,否定性才会变成缺失的、不在场的耗散
        • 不是由一个现象学(观念论)主体来保障肯定和否定两个辩证关系同一起来,而是主体的运动过程中,它是不停滑动的,想要获得一个点、一个间隙都做不到。因为永恒轮回中,所有本体论(符号系统)都无法转出一个固定的轨迹,因为他永远失败,轨迹只能是虚线(虚线中的实线就是不停的”相当于”)
    • 局部的总体主义34343(历史终结(代表历时性) VS 结构(代表共时性),由叙事场Narrativism调和),4(背叛永恒轮回,进入异教时代),3(总体化的真理、历史本身(也是一种神话) VS 神话(局域化叙事),由悖论逻辑(弗逻辑主义、悖论主义)调和 ),4(不可微、不可导)
      • 终结永恒轮回,背叛尼采主义的后现代投机分子:利奥塔
        • 代表人物:利奥塔。后现代头子,明确承认:后现代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后现代只是这些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性的策略
        • 后现代不是一个时代,因为后现代不相信有”时代”,他们认为时代化的思维方式失败了,人类已经进入了永恒的现代性(矛盾冲突、游戏)之中,现代性危机是不会消失的。现代性、灾难性Catastrophy被他看做是好的,因为灾难性在他看来是一种断裂、崇高
        • 拿着这些东西飞美国,和美国搞系统论、控制论的人打嘴仗,搞了一个后现代国际的东西。后现代讲究一个究极的平等,有一个正义与不正义的标准,要坚持绝对平等的、差异化的、对所有话语都包容的生存姿态,走向1-4宽容主义
        • 后现代还认为历史不仅终结了,而且历史从未发生过。历史叙事(讲故事、说经验在利奥塔看来都是元叙事),而元叙事都是失败的,人类永远都是活在结构主义的一个符号体系中了,人已经活在一个叙事中,不存在故事之后的故事。人无法跳出这个叙事然后设想有一个绝对正确、总体化的元叙事
          • 而科学是真理,是认识,不是叙事
          • 任何哲学、话语也是叙事,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话语也是一个故事、宗教性的话语,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总体化的宏大叙事
        • 矛盾之处:
          • 利奥塔反对元叙事,却认为可以有局部的中、小叙事。这就是设立了一个元叙事场,让中、小叙事在其中共存、平等地并列,他预设了这种局部的融贯(这种平等是谁定的,这种关系就是幻想),等于是预设了一个布尔乔亚话语空间(为了维持科学话语),但这种局部决定论是无法维持的
          • 他不认同哈贝马斯的公共话语空间、追求一致化、公共理性的姿态,但他自己的姿态却没多大差别(保持局部叙事的异质性、冲突、悖谬)
        • 什么都做不深的投机主义者,他年轻的时候坚持实践哲学,有革命理想,关心阿尔及利亚。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他就叛变了,写了三本书《现象学》,《力比多经济学》,《论马克思》,把现象学传统、精神分析、马克思”教”都消解掉了。希望使得总体主义裂解,实现局部性总体主义
          • 德里达、德勒兹、巴塔耶都是要脸的,都认为自己是尼采主义者,要勇敢面对永恒轮回,寻求真正的真理,不承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德勒兹想要保持天真的批判哲学百分百的批判功能。德勒兹不承认阶级斗争,只有一个阶级
          • 利奥塔背叛了永恒轮回,他不坚持这个最低限度的元叙事:爱命运/永恒轮回(包含了伦理张力),他背弃了尼采身上真正的、反启蒙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不是康德的假批判,而是瞄准了现实的、总体化的道德机制、信仰体系、科学话语体系等
          • 利奥塔接了克罗索夫斯基的班(还背叛了新尼采主义):永恒轮回是一个伪学说、冒充性的学说。而德勒兹的差异理性失去了二分力,无法把人分为主人和奴隶,也无法把知识话语分为同一性、差异性或纯洁的、肮脏
          • 他连最低限度的外部时空场也不承认。他就是Being-for-myself,为了维持for-myself把being干掉。他觉得外部世界没有自我时空化的能力,永恒轮回设定的最低限度本体论:时间和空间(最低限度的自我发生,需要主体性做中介),这种最低限度的本体论他都认为不可能,所以他认为不存在being,认为Being-for-myself会导致主观主义、唯我论,导致哲学失败。为了拯救哲学,他愿意牺牲存在Being(世界本体论化的力量),要挽救for-myself主体的中心性,一种伪批判姿态,一种第一人称目击真相的话语权
          • 后现代主义没有逃脱观念论的范围,结构主义运动还是站在了for-myself一侧,而不是being
      • 场域论上
        • 历史终结。要言说历史,需要符号化,而结构主义分析(共时性原则)是要把历时性消解掉的,因为历史叙事不能白嫖合法性,历史不能到结构(符号)系统之外去寻找合法性的支撑
        • 把3413罗兰巴特的叙事学进一步,推到极致。而叙事场不会被反思,不会反思有什么叙事进入到了这个叙事场。其实是为了吃肉刻意不反思
      • 背叛永恒轮回,进入异教时代:历史终结之后只有叙事的群魔乱舞,局部叙事之间竞争、博弈、追逐叙事主导权,统治者要维持其平等关系,让他们死命去玩,不设立元叙事,只需要设立叙事场即可
        • 在永恒轮回(一个最低限度的公共叙事)框架下,世界和历史不断地重复发生,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发生学机制(主体化、客体化、时间化、空间化的力量)
        • 人类重新异教化,充满神话,逻格斯只是神话之一、视角之一,每个视角(神话)都是一座完整的城市,有多少观众的视角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或者说观众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本身只是无数个哈姆雷特互相观看的其中一个,只是纯粹偶然地、暴力地、断裂地、没有任何价值地被作为一个中心化的哈姆雷特被观看,其他哈姆雷特只是异质的、不能相互化约的视角)。一种极端的、去同一化的视角主义,视角本身都无法维持自己
        • 尼采,莱布尼兹(单子=视角=绝对者观察自己的视角)就是视角主义
        • 没有一个公约数(元叙事),却有一个公倍数(叙事场),这时叙事场就成了新的神:资本主义传播媒介(传媒资本、学术资本、娱乐资本)】。哪些可以成为公倍数乘进去,哪些只能作为公约数被抹除,都是由这个叙事场说了算
        • 这个叙事场就成了一个超视角主义,还是一种莱布尼兹主义:单子作为对绝对者的观察视角,每个单子内部都有一个世界,而上帝单子(叙事场)包含所有单子(局部叙事)的全部信息
      • 认识论上
        • 悖论逻辑是利奥塔自己的一套科学哲学,悖论的地位很高,但利奥塔语言不详,没有对其进行完整的认识论建构,因为他认为没有必要(其实是会和自己的理论冲突,因为建构任何认识论都是一种元叙事、元逻格斯)按照他的场域论来说,悖论主义是不可能的
        • 科学体系是一个彼此冲突又共存的局面,比如爱因斯坦代表的决定论话语(僵死)和薛定谔代表的概率论话语(统计)和普朗克代表的量子力学(临时决定论),这三者都是在本体论上冲突的,冲突之间会产生悖论、佯谬,对佯谬的澄清可以促进科学体系的发展
        • 所以他认为科学是一个很好的叙事场范例,而临时决定论代表未来人类知识典范。它能够包容不同的本体论预设话语,不要把其中一个变成元叙事,要保留其中的冲突、悖论
          • 但在这个决定论内部,它会被看做是决定论的、有总体化倾向的,就会和其他理论体系冲突、形成悖论
      • 不可微(微分)、不可导(求导),(人类、历史)无方向性,人类进入后历史状态,要永远面对现代性的叙事话语冲突,消解了前面的自肯定(差异、差分化(德勒兹)) VS 自否定(耗散(巴塔耶)),由"相当于"、滑动、明喻(符号学的微分学)调和
        • 永恒轮回在利奥塔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结构化的符号系统中明喻的运动,就是一个僵死的转喻,比如说”你的脸像苹果一样红”,仿佛维持了一种非差异性、直接相似性。明喻运动代表了符号系统为了掩盖本体论的自我更新,用明喻让它的能指链滑动起来
        • 近似、切近无穷小的差异,体现在同一性和它的拟像上,他们直接的关系就是切近关系。后现代主义者,克洛索夫斯基、德里达、德勒兹都认为用拟像去把握符号系统在本体论上的自我更新是有可能的,不过不能清楚地说出来(半符号化的东西,无法进一步用语言现成地说出)。作为for-myself(为我存在)的真理,主体是有可能用某种技巧把握、理解它的。可以用局部的解构策略,把绝对者撕开,看到其中不停更新的运动
        • 但在利奥塔这里符号学的微分学就变得不可能了,因为按照他的悖论主义,最小差异不存在,德勒兹不能预设一个超语言的法线(自我同一的差异,而不是一个被同一性消解的差异)去切近拟像,这样主体性永远无法理解最小差异(当前本体论结构和下一个本体论结构的差异)
        • 事物存在代表本体论更新,每一个自我同一的事物的显现就是当前本体论打的补丁,或者说两个版本的本体论差异,这就是存在
          • 德勒兹认为,不相信总体化、不做符号学奴隶的高贵的人的存在、体验、智慧,可以直接成为两个版本的本体论差异
        • 这种差异是德里达和德勒兹的命根子,被利奥塔消解了,因为他明确说出:现代科学话语中,微分学失败了。代之以混沌理论、系统理论、控制论(概率性的、局域性的、断裂的,世界本体论化不可微分)。本来可以用强力意志微分出(感受到历史运动的方向)两个本体论的最小差异,但是他否定永恒轮回这个最小本体论预设
      • 总结
        • 结构主义必定走到这一步,利奥塔保留了理论家本身的批判力(for-myself(取消了being)),但再一次杀死了主体性(作为绝对者的中介)
        • 主体性和符号学微分学之间的差异本身可以主体化的,主体可以通过本真的生存方式对应这个差异,但被他取消了
        • UP:我不承认这种平等主义,不是所有主体化的叙事都是平等的,绝大部分普通人的叙事都是意识形态废话、都是宏大叙事的变种。这些叙事的冲突都是虚假的对立,并不是异质性的关系。真正的叙事无法组织起内在的叙事,无法被言说

3-4-4

  • 解释学3443(),4(),4(),x
    • 将永恒轮回压入瞬间的伟大存在论探索,哲学符号学的顶峰
      • 代表人物:伽达默尔
      • 解释学使得结构主义分析变得不可能,解释活动使得分析性的描述变得不可能。先验现象学是一种描述学。而解释学永远只能陷于一个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永远只能从一个临时的脚手架出发(必须要有一个文本起点),再用文本套文本,文本本身成为历史
      • 解释学在伽达默尔那边不是一个文本学意义上的,而是一个海德格尔时间哲学上的本体论化。在这一点上,伽达默尔突破了尼采主义(海德格尔《尼采》)
      • 尼采主义有个问题:他对视域、本体论(时间)的领会太过于人类主义、太过于中心化的空间。永恒轮回当然是尼采的洞见,但其中预设了最小本体论(中心化场域),就是以体验者的意志作为中心的、空间化的时间
        • 永恒轮回:本体论会无限更新,但人处于本体论视域之中,无法察觉它的更新。只能通过某些时间、诗、艺术、从本有而来的主体的本真生存姿态察觉到更新
        • 这个最小本体论、这个事件发生场中的其他本体论环节在不停地变动、重新组合、拼凑。如果消解掉这个场,就会从永恒轮回变成、精简成解释学循环
        • 解释学循环比永恒轮回好在:循环中的最小本体论(存在论)也是在不停自我更新的,但是它是敞开的。解释学循环就是时间距离,循环的存在就意味着时间可以拉开距离,这才使得主体(此在)的、活生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向不断进一步历史化的历史敞开,敞开的间距就叫时间
          • 它不是一种肤浅的历史主义:每个人都在一个上下文语境之中,人都只能看到局部的、有限的,不能把握到整体、真理,最后变成相对主义、虚无主义
          • 现实历史和它本身的符号化总会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意味着现实历史是无限重的符号化的,历史在它发生符号化之前,早已是已符号化、本体化了的
        • 前历史、前本体论的、未被结构化的实存,在它被结构化的过程中,按照解释学循环,它已是被结构化、本体论化了的,所以无法去设想一个前符号学的本源、原初异质性他者(它总是已经被解释了、历史化了的)。主体得不到第一次本有,原初事件永远是第二次。解释学循环是一个本体论预设,它意味着本体论化已经发生了无限次,甚至不能被计数,因为”计数性”也是个本体论框架
        • 这样就会导致,在每一个历史瞬间、局部,对每个文本片段的理解,都有无限个永恒轮回。主客二元化、局部与整体对立,这其中的间隙就是时间的距离,它代表每一个局部。这被伽达默尔叫做效果历史Effective History。人在理解的时候会感到主客二分、把握局部的时候回感到整体和局部的二分,这就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发生学机制,他会在每一个局部都会有无限的、永恒的本体论更新在里面,但裂隙(距离)的存在,意味更新都失败了,没有一个更新能让它结束。这个距离就是时间,它意味着历史永远不是作为一个客体、整体的、永恒的历史,历史永远是整体和局部、瞬间和永恒之间的那个效果,它能使得这个差异、时间的距离不断被支撑,这种开放性被不断维持。效果历史就是这种使得距离(时间)和本体论化(主体性)、本体化(客体性)不停发生的历史性
          • 本体论化(主体性)代表敞开的符号化运动,生成新的符号秩序
          • 本体化(客体性)代表在既定的符号系统下临时的显现
          • 本体论化(主体性)和本体化(客体性)的运动过程中,总会有一个距离(时间),它就会使得主体永恒地体验、生存,永远处在这种凝缩的永恒轮回中,维持这种理解、诠释、生存、斗争、思考,从而达到生命的意义
          • 这是作为距离的时间,时间不是说把人束缚在一个历史性原则中一个偏见的小节点之上,而是整体恰恰就是通过偏见产生的,偏见(敞开的力量)永远无法摆脱,说明它有本体论地位。没有偏见是无法抵达理解的,因为主体总已在历史中,并且历史是不断地发生、不断地撤回它的历史性格局。在由符号机制构造的历史的视域之下,一定会产生偏见。而视域的敞开,就是时间
          • 永恒轮回有一个不够本体论的预设:它还在设想一个围绕主体循环的空间性框架(它只是一个效果、一种历史观、一种偏见),去掉它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解释学循环,从一个深渊性的力量变成了解放性的力量
        •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做的事就是把视域纯化,变成了最小本体论单元,其中不预设任何场、中心化机制,但要预设敞开性视域=生存=敞开性=包容性
          • 包容性:把文本置于语境之下,把偏见置入历史之中,而历史是会自然更新的,只要有鲜活的力量在其中生存、实践(伽达默尔《现代实践理论》),不僵死在偏见、前见之上,就越能感受到对立的张力,比如不陷入主客对立,不把其二元性当做天经地义,要感受到其中的差异、张力,这种对立的差异、张力会被感受为是一种答案,解释学会认为历史问题和其中的问题意识本身就是答案,那么我们要理解、领会这种答案,然后重构问题,要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语境中,由答案去找问题,由于所有人都处在历史当做,我们的偏见反而让我们进入了一个问答整体中,这个整体会不断发生、闭合、突破地循环(本体论更新)
          • 比如苏格拉底的答案影响了整个西方的问题意识,它会延生出更多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意识会回头去看他的那个答案,然后发现答案不足以令他满意,所以会找之前的那个问题,就是那些被古希腊人遮蔽的东西又开始涌动起来了,而这些偏见因为有它历史性的根基,不能被现在的主导性的话语所解释的那些机制所传承下来,它的形式就是问-答的形式
          • 例子:就像先验观念论者设立主客二元对立结构,早期谢林和费希特导向消解客体性,但晚期谢林又将客体性(存在、物质)抬上了本体论
        • 比如早期谢林、费希特,是对他们时代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比如谢林:”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不存在”。通过无限的问答循环抵达问题意识本身,从而实现视域融合
          • 在问答循环中,此时主体性被当做一种问题意识,他吁求一种符号化,但又不止于符号化,因为答案是欠缺的、失败的,答案本身(伟大的思想家的答案)又会变成一个历史语境中的问题,但这时作为现代的哲学家,通过他们的答案回头去建构了他们的问题,这时视域就融合了,然后再把他们的答案问题化,这样就同时承载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历史语境中这个答案的问题意识
          • 虽然融合存在偏见,但偏见是本体论的,它不意味着狭隘、糟糕,恰恰相反这个融合过程(解释学循环)是有本体论意义的,它意味着人所处的共同体符号学框架、时代中新的问题意识、新的答案在经由这个过程传承下来
          • 之所以会传承这个历史,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它的视域的局限性、包含了它所遗忘、忽视的,所以我们共同体传承什么样的传统、偏见,都是环环相扣、彼此应答、这个问答是不会截止的,它会把我被压抑的历史传递给后面的历史,它会突破历史局限性,生长出新的生机
        • 把哲学最高贵的问题意识坚持到底,坚持在于:要把循环的本体论假设(本体化、本体论化)最小化、最开放化,最后只剩下时间,一种文本化、历时化的距离,它意味着我们的偏见本身来自于历史,历史又来自于解释学循环中的偏见,它是环环相生的
          • UP的”主义主义”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是解释学的
          • 这种问答就可以推进整个哲学真理的探索,这是终极的哲学
    • 场域论上
      • 生存,是在一个历史视域之下的具体的、局部的阐释、解释活动(作为效果的历史)
      • 视域融合,是较为稳固的本体论
        • 本体论为什么能够稳固?这个超本体论答案得到解释:因为有视域融合的机制,每个视域都是局部本体论,但因为视域融合、历史性原则,形成了广义的、比较公共的本体论,使得本体论(整体真理)变得可能
    • 本体论上的效果历史,它维持差异、缝隙,让主体有历史感、场域感,也支撑着现实发生的过渡、跳跃状态。它也就是通过解释学活动(交往(哈贝马斯))形成的视域融合
    • 认识论上,本体4和认识4可以互换,效果历史反而是一个认识论现象(历史只作为一个认识论效果存在,历史不是客体,是一个认识论(阐释)发生学机制)。而解释学循环看上去好像是认识论性质的,相反它是本体论发生学机制、符号学持存机制,它使得有一个整体的本体论,还使得间隙存在
      • 永恒轮回被压缩进解释学循环里面去,可以作为每一个局部做动力源
      • 尼采如果多活一些时日,也会走向这里,去掉永恒轮回的场域,只剩一种解释学冲动、对话的激情、问答的循环
    • 现象学的解释学34413(语义学,本体论(符号系统构成的状况,意义的发生学机制) VS 隐喻解释学,超验论(超越性的意义、非意义(隐喻的机制代表敞开、历史,符号学不一致性的降临)),由象征(意义)的解释学,对于象征的解释学(敞开性)调和),4(修辞主义,不存在一个作为绝对真理的本体论,用辩证法也不行),4(隐喻),1(占有)
      • 迟来的现象学,修辞、隐喻、象征的哲学正名
        • 代表人物:利科
        • 承接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和海德格尔
      • 场域论上
        • 本体论这边,就像就坐、坐定,语义已构成
        • 隐喻解释学这边,隐喻活动是一个述谓化,所有的述谓活动都要经由隐喻的符号化过程、历史性原则(断裂的、需此在中介)。就是进入符号系统,入场的过程
        • 象征意义的发生学机制和隐喻的差别在于象征会有主题化的意向性,象征进一步就会导向反思(3-1),象征在利科看来是一个稳固的意义结构
        • 意义要得到生发,它依赖于隐喻带来的敞开(此在介入的想象机制)
        • 象征可以接入隐喻的一面,另一面也可以接入语义学僵死的一面(专题化、导向反思)。因为象征可以把隐喻固定下来,然后一直维持距离,让主体指称这个裂缝,这样一来隐喻就会失去它的超验性,然后被专题化加以反思,甚至构造成一个稳固本体论
        • 隐喻在人熟悉、固定使用的时候就会从敞开变成僵死
      • 本体论上
        • 哲学=修辞学=辩证法,并不是说没有本体论,而是本体论发生学机制是修辞性的,意味着它是一个二阶以上的符号系统(本体论本身是一阶符号系统,它的构成性例外是二阶)
        • 本体论发生学机制也就是本体论结构的认识论化,人可以认识本体论的存在,主要借助了修辞中的隐喻解释来完成
          • 隐喻意味着拉开空隙,可以有前符号化的、原初的东西在空隙中出现
          • 解释是把空隙注册到现有符号系统中(认识化)
          • 西方传统中,修辞、逻辑、语法学是最重要的三种学问。修辞是通过比喻、隐喻、排比、象征等非法操作(语法上说是错的),使得其有含义、争执
      • 隐喻,可以拉开空间
        • 在隐喻中,表层的语义和另一层语义拉开了距离,使得一个能指系统二阶化。但的另一层语义是需要解释的,从本体论上说,隐喻本身不存在,它的二阶意思要存在,需要通过解释活动来增补、注册到符号系统中,所有隐喻活动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有待被解释的
        • 二阶意思不能直接按照语义学规则、符号学结构主义差异性原则注册到符号系统中,它会生成一种相似性(额外的、新生的、在符号系统之外的力量),然后通过解释活动,对符号系统、本体论框架进行增补
        • 所以隐喻本身是个答案,需要去找它的问题,以一种避讳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隐喻是对这个问题的间接回答
        • 隐喻就是一层符号和尚未符号化的那个待定符号要经由此在的存在中介,要靠主体性创造背后的二阶意思来对符号进行解释现象学的循环,就能够唤起想象、表象的那层膜
        • 隐喻机制本身也是一个隐喻,它就是在描述主体通过修辞活动对整个世界结构的理解
        • 隐喻是想象性的,并且具有表象化能力。世界之所以不是一堆规则的空转,而有认识论、表象维度,是因为隐喻能够表象化。表象化在本体论发生学机制中(存在论铺设过程中),起到了使得一切有知觉、表象、认识论维度
      • 占有,理解意味着占有
        • 通过现象学化的解释、理解(海德格尔:领会),本身是此在的一种生存(本质现身)方式
        • 任何一个僵死的符号化文本(死的隐喻),它实际上不是”死”的,因为主体在世存在,会有其他人,导致文本的多义性。所有的文本都是隐喻,没有直接的能指所指完全对应,强调隐喻的功能,也是符号学的差异性原则
        • 这种多义性会使得单个主体在面对它的时候,会感觉有距离、陌生。并且多义性意味着复数性,因为隐喻需要此在的解释才能成为定在。所以一个本体论也具有复数性,并且现象学主体是单称化的,所以面对复数性的时候,就会感到陌生
          • 这个距离要通过个人对于隐喻的诠释,在多个可能存在的本体论中,实现其中一个。这些诠释都是在解释学循环里面的,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独断的、妄自的。实现的这个本体论就是个人的天命,就等于占有了这个天命(从陌生的东西变为同质的、内在的)
        • 差异性原则把隐喻的功能多重化(阶层化)了,表面上看所有的符号都是平行、并列的,它的二阶意义需要主体中介、诠释才会符号化。未符号化之前,二阶意义代表一个敞开的符号系统的裂口、不可能性,永恒轮回的最小可能性就在这一层发生
        • 通过这种对文本的占有,就可以把握到真理
    • 经典的精神分析34423(自然Nature(Ego自我) VS 文明Civilization(Superego超我),由力比多(Id本我)调和),4(没有本体论),4(没有认识论),2(压抑(后撤) VS 升华/崇高化)
      • 弗洛伊德引导的第一次精神分析运动
        •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一个神经生理学家,对神经网络的把握更像一种植物形态学、分类学(植物的根茎脉络就是符号系统)。一个庸俗的实在论者,没有反思,没有抵达先验水准,但由于力比多概念和主体性(尊重病人反常状态)所以3字头
        • 精神分析不是哲学(没有世界观,没有本体论),也是不是心理学(不依赖一个认识论基础),但是它的哲学阶次是观念论(布尔乔亚意识形)下的一种符号学方法(语言分析、符号游戏)
        • 我们作为本我Id(不符号化的生存论根基)活在力比多当中。力比多Libido,那层(拉康)一样的东西,力比多本身是个剩余,代表符号系统的一个运动方式
        • 精神分析是心理发生机制,比心理学更原初,它也不是一个”学问”,只是一个准政治性的、实践分析活动
        • 甚至可以说精神分析是一种动物学(心理学就是从动物心理学和动物行为学发展而来),精神分析是一种实验心理学,不把人当人,把人当做一种符号学动物(甚至是植物),没有人道主义化(荣格神秘主义化还行,弗洛姆人道化的精神分析是最垃圾的)
          • 拉康:住在象征体系中的植物,然后研究植物的根茎叶,形态学、发生学、生存条件特征
          • 德勒兹批判拉康:用”块茎”代指精神状态
          • 精神分析的结束,可以有一种女性性的崇高,这种崇高=块茎
        • 当3444晚期拉康呼喊:”回到弗洛伊德”。他回到的是经典马克思,一个爱欲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短路的状态
      • 场域论上
        • 弗洛伊德把握的自然是科学实证主义视角下的自然(天气、水文、动物植物、无机物有机物等)。这是一个人化的自然,被人质朴化,把自然中的本体论去魅了的自然
        • 而文明充满禁忌、享乐、欲望、父性律令、秩序等张力的自然
        • 文明的张力来自力比多,而力比多来自于被科学实证主义质朴化了的自然的剩余。自然被文明去自然化了、回溯性地压抑了,自然本身具有的使结构失衡,同时生发出新结构的力量等于力比多,它是人内在的自然(Id 本我),这个”自然”被文明看做是病态、诡异的,一种爱欲的释放、表达
          • 工业革命发生之后,自然被看做任人蹂躏的小宝宝,而文明中充满了爱恨情仇、挑战冲突
        • 力比多只能在人的一些特殊体验中(往往是性、梦),才能被感受到
      • 没有本体论建构,也不预设本体论姿态(意味着不造任何形而上学),对所有人、所有主义者都适用,因为精神分析用的是符号学差异性原则
        • 齐泽克会把拉康晚期谢林化,有一个观念论结构。目的都是以结构主义方式重建马克思主义(把握资本论)
        • 如果有本体论(四个道出真相的因素):梦(无意识)、小失误、症状(躯体化)、升华
          • 这里的升华,是男性性、男权秩序中的升华(崇高化):意识癔症化然后滑到无意识中,在欲望辩证法中循环
      • 无认识论,没有知识发生学
        • 无意识有它自己的符号学机制,运行的时候不能直接把握,需要本体4的四种活动(症状)带来的线索,进行精神分析
          • 这四种活动都是无意识符号系统内在僵局的呈现方式(遵从差异性、共时性原则)。拉康指明了这一点: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起来的。无意识在说话
          • 用符号学解释学的分析,要服从解释学循环(不存在元文本)
        • 如果有认识论:梦的发生学机制:置换、凝缩、视像化、再修饰
      • 目的论上
        • 升华:追求绝对,极度的善、正义(无意识跑到前台、宣泄掉力比多)。也是无意识症状性的表现,来自无意识。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基本运行方式
        • 压抑是符号系统(无意识)天然的功能:去表象化的审查机制,撤到后台(导致症状发生)。弗洛伊德把握到了Reason理性/人性(差点代替耶和华成为西方一神教崇拜对象的力量),把它一分为二为意识和无意识。父性秩序会作为一个审查机制(前意识)不停地压抑(不合法的)意识进入无意识
          • 这种状态下,意识本身不具有目的论性。它无法中介压抑与升华(梗阻掉),意识会病理化,或者说意识本身就是病理化的产物,需要一个外部话语:精神分析来中介
          • UP:分析式话语、自由联想不应该存在,它们是不可能存在的
          • 如果意识能够完全中介、不病理化,人活着应该是幸甚至哉的状态。所以通过否认、升华等防御性机制,使得意识变得病理化,作为符号系统、精神系统最基本的病理化,俨然成为一个正常维持着的秩序
    • 语言游戏34433(符号系统 VS 历史活动,由主体调和),4(语言的意义在于人对它的用法),4(不存在私人语言),3(主人话语(利科的在隐喻中占有、弗洛伊德的崇高化) VS 癔症话语(弗洛伊德的压抑),由分析性话语调和)
      • 哲学的最高奥义:语言游戏。哲学穷途末路的最后挣扎。另外,如何正确理解晚期维特根斯坦的”沉默”
        • 代表人物:晚期维特根斯坦、晚期海德格尔、黑格尔(扬弃)、德里达(药、婚姻、症结)、拉康(Lalange咿呀学语)等几乎所有哲学家
        • Sparchspiel滔滔不绝地 胡扯、瞎说。对应就是拉康的意义的原乐Enjoy/Jouisance-meant,比如女性的快乐就来自于言说本身,一句话可以颠来倒去反复说,玩主体的符号学、中介能力
        • 晚期维特根斯坦、晚期海德格尔、拉康是明确抵达了这个问题意识:语言的发生学机制是使用一个工具,是符号系统结构自身的游戏
          • 晚期海德格尔《通向语言之路》,讨论很多物的关系、技艺的关系,都是把语言当做工具使用
        • 玩自己的符号学能力、玩主体的中介能力
        • 由于世界本身是已符号化了的:现象(声光电)、体验(意识、无意识)、活动(行动、斗争)等,意识把这些再拿出来,再次符号化,这时主体就会重置符号规则,重玩整个游戏
          • 在这之中,比较具有优先性的符号就作为规则被压抑了,它就不会显现
          • 比如把一句话(1234567)的有序性结构的位次当做规则,打乱重新设定(7654321、1356724),就是把位次规则压抑进了无意识,会产生Jouisance-meant意义之乐
      • 场域论上调和的主体是一种去癔症化的主体,不再被压抑,她可以挑一个东西故意去压抑。代表女性化的、无目的的、自为其目的的言语游戏活动(拉康:Love beyond Law)
        • 主体去癔症化意味着:主体不相信大他者存在,不再被大他者征召为主体,去主体化了,不在相信意义需要支撑,不相信意义的根据性
      • 晚期维特根斯坦:语言的意义在于人对它的用法。这个世界的本体论是被语言结构起来的,而语言的意义在于人的用法,就等于人的无意识
      • 晚期维特根斯坦:不存在私人语言,私人语言(主体化)是一个幻觉
        • 由于主体已经去癔症化、去主体化了,主体没有一个内在化的结构了,没有了第一人称直接体验的意义(由符号系统支撑的、现象学、经验主义意义上的意义)。因为语言无法支撑,符号系统是无根的、创伤的,语言只是一个游戏
        • 所以不能像现象学家(先验经验主义者、经验主义观念论者)休谟、贝克莱一样,设想一个直接的第一人称意识,这是非法的,因为不存在私人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它在整个结构中的差异性关系,主体对符号的用法奠定了差异性关系
        • 这个结构类似马克思《资本论》中分析的市场机制:交换价值相对于使用价值具有的独立性
        • 晚期维特根斯坦主义下的分析哲学,每一篇论文都是语言游戏的显现,搞规则玩游戏。他们会有共同的游戏规则:标准集合论延伸出的一阶谓词逻辑、形式逻辑
          • 分哲小兵之所以反对哲学政治化,是因为他们沉浸在一种女性原乐中,作为说话、玩弄符号系统的享乐,文字游戏的内在快乐,这种快乐会被它们感受为哲学本身的快乐(哲学也是把这种快乐当做其中一种爱欲动力)。这种女性原乐和进入欲望辩证法、父权秩序中的崇高享乐是不一样的
          • 虽然分哲说这个世界是一种无目的的游戏活动,但他在目的论上闭合了
          • 这是一种公共版本的语言游戏(预设数理逻辑),把逻辑规则当做玩物,把它玩穿玩透。分哲的分析性也仅在于:把数理逻辑当做主人话语,然后为对数理逻辑产生癔症话语的人(科学家、实证主义者)提供分析话语
      • 目的论上
        • 无目的的游戏活动最后作为分析话语,分析哲学话语的分析性只对他自己的人生体验、症状有分析效果。而精神分析的分析话语对癔症话语、主人话语、父性话语有分析效果。精神分析的分析性在拉康这里,就是Love beyond Law,把欲望坚持到底(逃脱父权制欲望辩证法,坚持安提戈涅绝对否定),穿越幻想,走向驱力
        • 精神分析成功就是和案主一起玩语言游戏
      • 判断是否真正理解晚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就是如何理解沉默
        • 晚期维特根斯坦:如果我们无话可说时,我们要保持沉默,沉默本身就是语言游戏
        • 在构造本体论时,预设了一些规则,然后从本体论出发去探索不可言说之物(比如现象学家探索空间性、时间性、方向性;主观主义观念论者探索何为理解、遗忘),这时维特根斯坦就认为要沉默,不要认为自己在按照一个既定的语法、意义的根据性的图式在说话
          • 在先验现象学错误的前提下:每一个本质现象学都要预设一个本体论,每一个不同的本质现象学都要用神话学、文化中的范式,预设一个不同的先验框架发生等级制。预设这些规则,就相当于把一些符号(规则)埋到游戏场下然后继续进行语言游戏
        • 维特根斯坦这样的语言观就意味着: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言说,它本身就是语言游戏中的一个步骤、一种操作方式。所以维特根斯坦的沉默意味着:不要把你说的话当做在一个僵死的语法体系、逻辑体系、意义图谱中所说的话,而是要把沉默当做一个原初的语言游戏,去玩。这样一来,这个语言游戏就不再被一个目的论网络束缚,而是沉浸到一个目的论网络尚未形成的状态,目的论网络的形成靠人的游玩
        • 晚期海德格尔哲学都是靠玩,通过语言游戏,探索下一次本有,找最后之神、未来之人。他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绝对的无根,所以不在一个既定的目的论网络框架的控制之下,自己只是在漫无目的地游玩,正因这样,才是有根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A大他者在照看自己,所有的符号系统也是在瞎逼玩,所放弃人类既定的目的论网络,反而是敞开自己,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说话的高贵动物,不再认为自己的符号活动是高于万物的,而是和万事万物平等的,从而融入万物
        • 这种精神就是沉默,人的言说不再代表一个至高权威、一个A大他者、目的论体系、意义图示,人不再说话、或回溯性认为自己从未说过话,这时真正的哲学就开始了。要获得真理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语言游戏、进行沉默,才能和世界是一种东西,才能去探索世界的发生、变化、新的本体论结构、新的符号化机制
        • 语言游戏Sparchspiel中spiel还有游庆活动中人漫无目的跑来跑去的意思,无目的的自由行动act。但这个行动是一种假装,如果扮演的是自己,那么就是语言在玩自己,因为人进入语言成为自我,人就是在符号系统中玩自己的身份(作为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play self = actact行动就是最原初的语言
    • 针对资本主义的精神分析34443(毫无否定性的生命Life without negativity(Capital) VS 理论(抽象),由普罗大众调和),4(不存在融贯的、一致的、作为场域的历史),4(意识形态(无意识)),4(调和失败,理论家姿态是绝望的)
      • 无意识何以生产出主客体?理论家为编织体系,走向注定失败的大学话语
        • 代表人物:晚期马克思《资本论》-》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晚期拉康(第二次回到弗洛伊德,作为问题关键的jouissance/libido力比多)
        • 扩展阅读:齐泽克,Tomsic 代表作:《The Capitalist unconscious》,《The labour of enjoyment》
        • 第二次回到弗洛伊德,拉康的主要问题意识是:1、原乐(力比多)。2、主体和物的关系:因为阿尔都塞结构主义地对《资本论》的把握,问题浮现出来了,无意识(社会活动)为何具有生产性?非生产物质财富,而是生产出主体性(否定性)客观性(表象世界的一致性)
          • 其中包含了一种异化关系:主体性始终呈现为否定性,他不想自己成为物,不想成为表象世界致密本体论网络中的一个现成的东西,反应在社会意识中就是普罗大众不愿在市场中被定价成为商品,异化(商品拜物教)为劳动力
          • 异化为劳动力的机制是Capitalist Vitalism,这个机制代表着Life without negativity毫无否定性的生命。所以资本主义就是一个无脑增值的纯生命,没有任何断裂,它是一种劳动中的无意识(主体就是普罗大众)。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这个无意识为什么还具有生产性,还有一种劳动力在其中
          • 在拉康体系中,这个普罗大众不是指一个经验上的、实证上的一个具体现实的阶级,而是指Subject of unconscious无意识主体。它是一种生产机制,可以生产出主体和客体(客观性)
          • 这是不同于荣格的地方,荣格的无意识是Collective unconscious
        • 索绪尔的传统结构主义在此失败,因为这种结构无法解释主体否定性如何产生,成为动力学机制?主体为什么产生出客体性(表象化机制)之后,却忘掉了产生过程,让自己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
      • 场域论上
        • 调和的普罗大众,是社会普遍的主体性,无意识的主体性,就是无产阶级的主体、政治主体、纯否定性
        • 毫无否定性的生命会产生两种东西:1、自我增值,甩出剩余,靠剩余价值(a)增值;2、会产生主体性($),然后通过幻想机制(◇)使主体性闭合
          • $◇a,通过幻想机制闭合主体性,其中会有剩余快感。这个结构就是无产阶级和他们的剩余价值,中间的幻想就使得他们看不见a,让他们觉得世界是平滑的、融贯的,没有剥削关系、创伤断裂,这是由一种意识形态主导、弥合的
          • 所以主体处在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命之中,另一方面也在理论中生活
        • Abstraction抽象代表各种社会话语:政治的、法律的、心理的、观念论的、哲学的、文化的等等。这些理论抽象在他们之中都是一个整全的系统
        • 生命(现实)理论之间的张力被无意识调和、压抑。一个政治主体是无意识的,他无法真正地反思。比如一个在工作网络中的人,不是因为有一个理论给他画了一些图,而是因为他的反思都是无效的,是犬儒化的,他反思到不同理论相互之间圆谎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他从来都觉得自己反思得很到位了,恰恰是这样,他才无法真正反思。他处在一种过剩反思中,好像每一种都不对,就会产生一种幻觉:社会背后的本体是融贯的、一致的
        • 问题就在于此:一个政治主体无法抵达他的意识,他只能否定,而这种否定性反过来危机化,为他注入了生命力,因为他缺否定性,这样就使得这个能指链转了起来
      • 本体论上
        • “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都是Class struggle阶级斗争的历史”,所以在阶级斗争中一定会导致”何为历史,是没有答案的”,历史要成为历史是注定失败的,它永远是分裂的
        • 对应马克思《资本论》核心洞见:不存在社会关系。但是存在社会,社会就是阶级斗争派生出的、共时性的场。但不是历史性的,不能幻想一个历史作为社会的根据律、时间上的因果链条在决定历史往哪走。因为没有历史,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从一个历史的切面上来看,不存在全视视角的社会关系,只存在具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系
          • 社会是无意识的生产场所,它生产的不是无意识,而是生产主体性(否定性)和客体性(实证性)的场所。并且它是阶级斗争构成的博弈,它本身是一个空白能指,它需要阶级斗争的博弈去定义
          • 而自由主义左派(福柯、德勒兹)则认为:社会不存在,但是社会关系存在、是本真的。他们认为:局部的小社会关系系统聚合成了社会的假象
          • 但社会关系是永远无法结构起来的,因为没有一个永远公开的、中立的、平等的视角来描述一个社会关系。但每一种力量都想要把自己的社会关系固着为社会本身。或者把它的社会关系隐藏、压抑下去(比如布尔乔亚要把与普罗大众的雇佣关系压抑下去,然后把被压抑的资本主义雇佣制直接当做这个社会隐藏的本质属性、普遍法则,然后忽视这一层,去承认由此衍生出的社会关系)
            • 把社会当做普遍的商品化、资源的有效分配、一个财富聚集再分配的公共场所,把布尔乔亚视角中的、局部的、片面的社会关系、政治意图设定为社会底层的本身机制。不能把它拿到台面上让大家认同它,一旦拿到台面上它就失败了
          • 大家都把根本的、理想的社会关系(鬼主意、小九九)都压抑到台面下(各方压抑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让它变成擂台的基础,台面上公平竞争。这是无意识生产出的空无的场
          • 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普罗大众,也会有自己设想的社会关系,希望把这种真正平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关系作为社会的底层规则。所以社会关系总是局部的。就像男女关系,男人眼中和女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女人眼中和男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都是不对等的,但过程中由于不能摆到台面上,男人要和女人成为这种关系,必须把它压抑下去,变成和女人交往时的底层规则
        • 《资本论》中的话语很多都是断裂的、自己捉自己的错,自己与自己对抗博弈。这种大学话语完全靠理论家自己说,但要使得话语要有解释性、预言性,目的论必须持4的姿态(真诚自信,而不是主人话语(装作知道))
      • 认识论上
        • 所有的抽象活动Abstraction(布尔乔亚理论化活动:先验化、超验化、政治的、经济的等等)都是不可信的,它都会带来异化、症状(意识形态缝合,必定产生剩余,作为症状)
        • 拉康:要用Separation分离拉开距离、去主体化(真正的否定)体验到主体性匮乏,替代抽象活动。所有的资产阶级话语中,都会给人主体性、生命活力(德勒兹、瓜塔利、马尔库塞、阿多诺(压抑了主体生命力)统统都是不可信的,都是意识形态,无法构成否定)
      • 主人话语 VS 癔症话语,由分析话语调和注定失败
        • 拉康是半个实践者的姿态,它踏上了一个注定失败的冒险,他要重新获得一个大学话语(普遍话语S2),做一个无力的、注定失败的理论化
        • 对于拉康来说,主人话语就是不说话的无意识、普罗大众、无产阶级,普罗大众是比较抽象的群体,不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因为S1是被回溯性建构的)
        • 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方法是一个绝望的解释学方法,就像一个大海中的舵手,手上没有地图,只能凭借风浪、星图来航行。作为理论家,在进行结构主义言说的时候,要把自己考虑在内,著作不一定要完成,绝望又不放弃,把世界的运行方式肯定地道出
        • 这样的理论家必须是一个真诚的、无疑的(不怀疑自己的根据,领会场域3的分裂,把场域3作为游戏玩下去),知道自己的理论是错的、是冒险的,但他依然作为时代的共性(每个人都是普罗大众,所有主体性样态都是无头的主体性),冒险到底
        • 核心信仰
          • 理论工作先行,但要坚持马克思结构主义原则
          • 世界是活的,但不是资本那种无脑增殖、符号循环意义上的活,而是意味着甩出否定性、丑闻、致命得断裂
          • 无意识的符号系统就是物质
          • 无意识的符号系统本身具有生产性,它一直在劳动

复习

  • 结构主义运动
    • 开端:索绪尔
    • 两大原则
      • 共时性
      • 差异性
    • 结构,即sign信号系统
    • 四大阶段
      • 人类学阶段:列维斯特劳斯
        • 纵深:依靠Mana,悬浮的能指,即是集合本身,又是集合里的一个子集,产生了层级化
      • 主体学/精神分析阶段:早期拉康
        • 走向象征,有了厚度。结构主义一开始想要获得结构的厚度,因为结构是共时性、单层的
        • 一开始众人意识到:结构本身具有生产力,能生产纵深,单层化是不够描述符号系统的,一定会产生纵深
        • 纵深:通过镜像认同,有虚构的深度。使得有心理学纵深
        • 结构主义一开始是去主体化的,主体性是个基点。而早期拉康给了镜像认同机制,大家可以白嫖一个准主体(想象性图像)
      • 叙事学(社会学)阶段:罗兰巴特
        • 纵深:叙事学使得符号系统分层,使得社会学上得到纵深,但是有泛叙事主义的危险
        • 一切都是叙事、符号
        • 通过整体主义的预设
      • 知识学阶段:福柯 -》代表结构主义这个运动失败
        • 纵深:知识论、认识论纵深
        • 知识考古,但是注定失败,最终还原到话语,预设柏拉图主义的记忆仓库意义上、储藏室的主体,考古要攒在某个档案馆里
        • 微观权力说
        • 贯彻到底:结构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型,元知识型,所以也要被摒除掉,所以坚持到底一定会抄了自己老家
    • 结构是个本体论预设,预设有个共时性的场,里面只有符号,本体论单元/符号是以相互的差异网络彼此结构。可差分化的节点的共时性假设是本体论、形而上学假设,应当把它取消掉!不能预设有个共时性的场存在
    • 由于人类个体会不停对时,模拟出一个共时性的结构
  • 真正的后结构主义
    • 阿尔都塞:索绪尔意义上的语言一定是分层的,简单讲就是具有阶级性,所以是分裂的(认识论2),那些可以玩共时性、差异性游戏的是布尔乔亚
    • 仅仅把握符号系统,可以无限玩下去,游乐场一样的,其实就是意识形态
    • 领会到一个共时性、差异性的符号系统、语言结构里包含阶级性的那种知识、意识,就被叫做科学。而符号学游戏这种活动本身不被看成一种科学,它不能得到严肃的知识,只能得到意识形态
    • 阿尔都塞承接了知识学,要有严肃的知识学,也是通过认识论路径,走向科学体系,再走向真理
    • 典范性文本:《资本论》。症候阅读法阅读,把握新的辩证法在里面生成,克服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根据律,克服了前符号学的思维方式,资本论里有一种结构主义的断裂(认识论断裂):不认为存在真正的因果链条和论证链条
    • 继承遗志
      • 反结构主义者,把哲学当工具,都是行动者,构造一个哲学体系的目的是反对结构主义,因为结构主义最终会走向虚无主义(属于小布尔乔亚)、佛教
      • 弟子:巴迪欧
        • 提供了真理的维度、(左翼)知识论的维度,主体化、本体论(有点挫,康德主义)
      • 中期拉康
        • 象征界,是有纵深的,可以产生律令,也能产生主体
        • 早期的想象界就没有这么高的认识论地位了,取而代之的事象征界和幻想性(欲望的对象成因:客体小a(中期拉康还是把a看成实在界的一部分))
        • 一个共时性、差异性的符号系统一定有剩余,有纵深化
        • 提供了伦理学、主体性
      • 齐泽克
        • 使本体论调和起来
      • 克里斯蒂娃
        • 贱斥。以女性主义的方式,实际上实现了普遍主义,把目的论敞开,更有实践的姿态
        • 提供了身份认同、行动的方案(用女权主义来撬动晚期资本主义)
        • 把中期拉康无头的主体性过于ontic具体了,体系会失去张力、崩掉、去辩证化
      • 给出了很多本体论,也给出了更改后的辩证法。都是站在Losers那边,有良心、有伦理、有抱负、有担当的哲学家
  • 差异的辩证法
    • 黑格尔辩证法的再利用
    • 统统要考尼采和黑格尔吃饭。他们都在透支尼采:永恒轮回(最小本体论,而且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本体论:一个共时性的符号系统和其所有的变),他们利用这个最小本体论来做学问,引入不同的辩证法,来构造自己的本体论
    • 德里达
      • 对先验现象学的修补,把先验性抽出来,把时间本身做差异化、历史发生性的辩证法,历史就变成异质性的生产厂,不断生产痕迹出来
      • 去主体化,是无头的黑格尔主义辩证法,然后引入历史/时间的发生学机制里,怎么会有时间、怎么会有历史,来代替先验现象学里的主体自我意识的自给予性
    • 德勒兹
      • 不是在一个符号系统里被决定的差异,也不是在符号系统里为了支撑起同一性而做演员的差异,而是使得符号化发生的一种力量,也可以使得符号化裂解的力量
      • 把这种差异辩证法引入到主人-奴隶的两种人分类的时候,露了马脚,现实世界里就没有主人了,掩盖了现实的阶级差异,也使得其主人性推到底变成不会行动的主人(德勒兹自己没有推到极致)
    • 巴塔耶
      • 忽悠别人去无意义的把东西消耗掉,避免永恒轮回里的东西无脑增值
    • 克罗索斯基
      • 后现代哲学的最高峰
      • 好客之道,最精致,引入了主体化的维度
      • 但使得永恒轮回没有过去、未来,就崩解掉了,因为使得符号系统不停本体论化、去本体论化的动力学机制在于性化的主体间性的倒错
        • 永恒轮回意味着会回到过去,回到最原始、古典的状态,再来、再来…,但是这样就使得没有原初版本,不能预设有永恒轮回了
    • 利奥塔
      • 干脆正大光明宣称没有永恒轮回
      • 设立的所有本体论版本公共的场(资产阶级的话语厂),在公共场里这些叙事都是平等的,在无限的游戏,但是不具有历史性,没有主导的叙事告诉你何为历史,历史和叙事/讲故事之间的界限就没了
  • 解释学
    • 伽达默尔
      • 组织真正认识的方式不能以一种理论化的姿态,建构精细的新本体论版本去协调它是不行的,认识论上必须保持开放,要通过视域融合,其方式一定要拉开(时间)距离,就一定要冒险
      • 时间上的距离不意味着会失真,反而意味着会有真相产生出来,真相是需要解释活动来劳作、实践、生成的
      • 问-答法,把历史上的问题当一个答案,去寻找其之前语境的问题,把它们融贯起来。你可以拉开距离意味着你已经置身其中了,你是有根的
      • 这里真正具有认识论地位的是距离,距离本身是不被直接表达的,其表达是通过不同历史中的叙事、讨论文本之间的冲突和张力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的互动等等
        • 本来拉开距离,我通过问-答法消解距离,在消解这个距离的过程中,实际我就和原本我所处的本体论视域拉开了距离,但是这种距离是内化在我当中,我领会、理解我自己之前所属时代的本体论局限性,我就能把我到真理了
    • 主人话语
      • 利科,想要调和海德格尔和胡塞尔
    • 经典精神分析
      • 压抑和崇高化的张力,非道德前文明/自然/野蛮和文明之间的张力
    • 语言游戏
      • 哲学的基本姿态,场域论上维持3字头张力、调和它,在目的论上维持3字头让它循环着,中间2个都是待定项,这样就可以进行哲学思考了
    • 对资本主义的精神分析
      • 从前面索绪尔的符号学走向了马克思的符号学(历史性的符号学、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符号学,不需要预设一个符号系统内在具有差异性、共时性原理,这些原理本身有待审视,会被看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 场域论上做中介的是无头的主体性、无意识的主体、纯粹的否定性,是驱动着符号系统/资本主义/原乐具有生产力,有劳动,这个劳动是由纯粹否定性来驱动的,这个驱动是由于其什么都不做,因为它匮乏、不承担、不进入到欲望辩证法里、拒绝、倒逼着的,不是很主动的驱动,而是以激进的不作为、被动性来驱动的
        • 动力学来源可以是不动的,主体性不动的,因为没有一个符号系统可以评价它的运动,它是符号系统的剩余,纯粹的无头的主体性、无产阶级
      • 继续构造大学话语,像塔木德一样,糟糕的状况已经发生了,但是用不停地话语来解释、推演、推迟它
        • 主人话语是假装是真的、假装知道,它本身是无根的
        • 大学话语是尽可能拖延、推迟
    • 到了这里已经不再借助永恒轮回的蛇皮本体论假设了,和尼采主义无关了
    • 符号本身的单元性、最小单元被取消掉了,后面都知道这是个拟制的姿态,至少符号学家在最低限度上的符号学是不严格的,结构主义在最低限度上是错的,即结构的最小组成单元的设立本身是超结构的,符号学的什么是最小符号单元是需要历史的语境对它来构造的。所以认识论上的4要你一定要去历史的冒险,承认你所处的语境种的基本话语给你设立的最小单元是最低限度的荒谬、无根性,也是最低限度的真实,可以去拉开距离,去尝试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小单元和历史那个时代的最小单元相互冲突又融合,就形成了诠释学的运动。从符号学出发,可以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
      • 比如:普朗克常量
  • UP认为的最佳版本:拉康主义,里面的象征学,和由象征秩序作为中间扭结结构起来的整个本体论、无头的主体性理论
    • 其中的辩证法是被拉康化、齐泽克化的黑格尔辩证法
    • 后面要切近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现实的批判
    • 最后走向爱欲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融合

本体论化

超越本体论的束缚,高阶哲学的基本论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读

哲学最重要的思想切入点就是原初符号系统的发生机制,其中最原初的符号系统就是本体论。本体论简单来说它描述的就是哲学意义上的世界世界化的方式(时间/空间/主体/有限性/无限性…各式各样的方式),它一定是符号性的,一定是秩序性的,一种方式、形式、安排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发问:世界凭什么要以这种方式世界化,而不那样?这一发问意味着你的主体性与世界的世界化方式的原初争执(它可以不是这样。因为你在世存在已经体验到你的有限性了)。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的世界化方式只有固定一种,那么你会走向一种唯我论/主观主义。按照唯我论的话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中介,这个世界要铺设出来,把它的本体论秩序/规定性/规定性的方式铺展成现实/自然秩序,只有通过主体的体验(体验是认识性的,认识性本身就意味着主体和他者的对立,有待消化,不是直接领会/理智直观)。只有一套本体论,不存在本体论之本体论化的机制了,本体论自己就是它自己,进一步本体自己就是它自己,本体论(本体自己为自己的过程)就变成本体自我认识的抽象环节。本体通过主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认识,然后这个认识当中有一种抽象化就实现了本体论,本体论就对于本体的自我生成/自我成为自己的过程没有预先的约束力了,这个本体就不是分裂的本体,就是个唯我论/主观主义本体,就闭合了

只要我们认定最低限度上不是一个彻底的主观主义的主体,那么在世界之为世界的过程中肯定是有主体来中介的,而主体有没有对它的中介方式加以规定呢?这是悬而未决的。也就是说本体论成为什么样的本体论?比如我们这个世界有主客二分/时间空间/记忆/欲望/痛苦,但是有没有另一个原初场域不服从这样的本体论?那么不同的本体论的本体论化的机制是什么?(本体论要不同肯定有不同的产生方式)它有没有一个共同的产生方式?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它肯定有一个共同的产生方式。因为这个本体论/秩序要成为一个本体论/秩序,无论它成为什么样的本体论它总要有一个发生过程(“成为”。发生性、凸显性、意志性);同时一个秩序要成其为秩序,它得有秩序性;最后大概率它要甩出一个本体出来,它要有某种稳固性,它要有存在性(变成某种存在者)

在这些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去思考:本体论化的过程中,主体是它的产物还是它的原因?在观念论中我们就已经发现,主体有一种绝对否定性/中介性/闭合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主体这里我们会看到,一方面它的绝对否定性可以促成某种意识性/发生性/凸显性,使得本来悬而未决的状态变成一定确定的状态(通过绝对否定,否定了它自己”坏的无限”/混乱的自我循环/不确定状态);一方面它那种陷入混乱状态的主体自我闭合性可以导向变成稳固的本体论(它要本体论化,它得是稳固的闭合的,你不能说”让我跳过一个小时”);另外一方面它的中介性,归根结底本体论本身不会直接存在,本体论的秩序只会通过间接存在。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主体的中介性也可以让我们去透视到本体论的本体论化过程一定会有的那个中介性。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会看到本体论之为本体论,世界的世界化机制如何生成出来的那个过程(一个二阶的发生学机制,世界的”发生学机制”的发生学机制),在中间我们就能看到主体性的影子

一个标准版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生学机制是,一切尚未发生的原初发生学位置/场位,我们不会把它设立成一个”无”,而是比无更少(Less than nothing),因为它是本体论化的发生学,它还没有本体论化,而只有本体论架设好了的时候才能够讨论(一个中立的/空白的/容纳的)”无”,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原初物质,一个原初发生学过程,一个本体论本身的发生过程。原初物质首先要甩出的是它的本体论框架,然后再由这个本体论回溯性地去建构一个虚假的起源性的”虚无”(一开始什么都没有,然后就有了)。它是虚假的,因为它是在本体论架下好了之后才说”什么都没有”,而如果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怎么会有这种描述,怎么会有这个符号侧/秩序侧/叙事侧?所以原初物质是作为原初运动本身,我们不能够设想有一个原初符号系统,在里面符号框架之下讨论原初物质,因为它还没有运动(它运动了之后才会设立它自己的本体论框架),在这个本体论框架之后它虚构一个”无”,在这个无的对比之下,由这个”无”来冒充这个原初发生学场域,然后再说这个原初发生学场域里面有某种”物质”,但这个物质就是一个不能够符号化的物质,一个与本体论对立的或者是说在本体论的监视下的物质,一个僵死的/被本体论的立法过程所排斥的东西

所以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说物质是运动的,这个”运动”的意思是物质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辩证运动(物质-本体论化的发生机制)。一方面它会产生本体论(自己描述自己/自己使自己符号化的一个力量),另外一方面在已有的这个符号化力量的对照下那么就有了物质本身(一个无力干涉本体论的惰性物质,这个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意义下的物质了)。物质的矛盾运动,就是它一定会设立自己的符号学框架,比如一个物理学基本单位,它的在场一定会设立自己的几何化方式。一个物质的物质性核心不在于它不能被符号系统所消解,而在于它能够设立自己的符号系统,所以它才是有力量的(你不能设置一个浮悬在天上的符号秩序,然后在这个符号秩序之下有一个什么叫物质、什么不是物质的分类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告诉你物质可以设立自己的符号秩序,这个符号学机制廓清出一个空白的”虚无”,然后在这个虚无的对照之下会把这个物质回溯性的矮化压缩为一个有某种在符号学秩序(就变成存在论/存有论)之下的存有,所以”规制”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自我约束与限制。物质二分为它的符号秩序和它作为被限制/规定的对象。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介性,这个中介性就是主体性的起源。物质要实现它自己一定会分裂,一定会有一个辩证运动分裂成(符号的)本体论的维度和一个实体性的维度,然后前者中介后者(如何限制它如何使之成为这个物质)。也就是说物质它是活生生的/有力量的,它要去成为它自己,但是它这种成为需要一个符号系统来中介,否则它不知道如何成为他自己。它是要有规定性地成为自己,让自己通过一个符号系统/局域的本体论的中介的成为他自己,这个过程就是有主体性了,就有意识/感知/体验这些东西出现。所以这种基本的发生学机制就叫唯物辩证法,在这个意义上讲,主体性它是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归根结底来自于物质本身的自中介或者说自实现性。主体性的这种能动性这种力量它不是凭空的(不是某种奇迹),而源于原初物质

在这个意义上讲,甚至最原初的一些存在论结构(在场/时间/空间样态/内外前后上下…)通通要通过物质的自我发生学机制,这不仅仅是本体论本体化的过程,也是本体本体化的过程,同时本体论也作为一个局限的有限的环节被设立出来了,而且是不停地被设立出来。我们就能看到本体论化它没有一个原初本体论做依据,不能说本体论的本体论化是有一个更原初的本体论(究极本体论)在安排它每一个物质如何成为它自己,而是物质自己成为他自己,世界具有它自己世界化的自治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一个无神论者。物质是自由的,但是物质有其运动规律,但是是由它自己通过辩证运动所设立的,在这个运动当中是有主体化作为中介的,主体会为世界的秩序如何发展做决定、做调停。底层的世界秩序基本上是比较稳固的,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它已经发展了良好了,比如说量子力学或者物理学里面的底层秩序就是主体中介完好它不需要再去看顾它了。但是一些高层的秩序就不行,比如我所死亡/生命,死亡最近会带来痛苦,这些就有协商的余地。在这意义上讲,我们要获得一个洞见就是,主体和物质是深深的牵连在一起的,它们并没有好像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你要意识到你是世界之为世界,物质之为物质的一个中介,而且永远是一个不能百分百完全地中介,它一定会有剩余/不确定,这个额外的中介是不能够彻底的/究极地透视。如果透视到这个的话物质就根本不会存在,那么符号系统本体论就会和本体短路,本体论会变成本体里面无关紧要的环节,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变化/运动了

所以学哲学要学本体论(Ontology),即所谓的第一哲学,但是你不能只学存在本身,不能只学世界之为世界的那个发生学方式。因为这个东西它本身是被会变的,所以你要学的真正的哲学是基础存在论(按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要走向一个更基础的就是存在论本身的发生学机制,也就是说存在之为存在,如果说我们研究本体论其实只是研究存在者它的存在方式,那么我们更进一步要去想世界成为世界的方式是如何发生的。你如果只看世界成为世界的方式它是怎样的,那你无非相当于去阅读一个公司的章程,而如果你要去思考世界成为世界的这个秩序本身是如何出来的,就像去研究这个公司章程的拟定史(你要去研究这个公司章程背后的它的机制与张力)

观念论导向一种在场形而上学,为什么中介性不能是唯我论,先验唯我论为什么失败

世界:一切、存在者整体(可以用”是”这个系词来讨论的东西、一切可以用”是”来讨论的东西)

一个世界要变成一个世界,一个世界要世界化,要架设他的秩序,这个秩序就是本体论。一般人认为世界有时间空间,但如果本体论没有,那观念就会不一样了。本体论决定世界观,决定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眼中世界的样子。本体论的发生过程更原初,就是物质,物质运动

中介:有限性的保证

世界成其为秩序、使得世界化,世界要世界化的过程中,不是直接铺设的,是有个中介的。如果世界是无限铺设世界化,就没有差异,就没有秩序了。差异和秩序是要设定界限的。为了使得世界的世界化有限度,就有这个中介,使得世界的世界化这个过程,在这个有限者里面发生。世界的世界化是个动态过程,历史,会展开。这个中介就是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你的精神,你的精神是这个世界成其为世界的中介。世界通过主体自己展开出来,得以铺展自己,设定出来。这样世界就得到了他自己的存在,世界存在existemce了,从原本的混沌得以存在,把自己有序化,用一个本体论架构把自己设定起来。主体是世界之为世界的中介

前面世界其实都不能叫世界,而是绝对者,或者叫实体,甚至更原初的叫物质。物质经由认识,主体性的中介,显现为一个世界,但这个主体不一定就等于人的意识。观念论先验唯我论者就认为,这里的中介就是主体,就是我,只有我,这会陷入一种,前后动弹不得,卡在那边的情况,会有一个有限的自然

观念论的唯我论者会发现,世界在世界化的过程,中间是主体做中介,如果只有这个主体做中介的话,那会产生一个结果,即不能预设前后有两个世界,不能预设有一个中介之前的世界和一个中介之后的世界,如果我就是一个唯一的中介者、唯一的主体,我是这个世界成其为世界的唯一中介者,得以铺展的唯一过程,就会使得什么已铺展,什么未铺展,什么是这个铺展过程,使得这三个环节通通都只是铺展,具有临时性,就会动弹不得。就好比因为你是唯一的中介者,既然只有你目击了整部电影,事实上只有电影放映过程存在,这个过程就是一切了,这个中介过程就是一切了,这个铺展过程就是一切了,就不能说铺展之前还有一个什么,铺展之后还有什么。所以只有一个当下,只有一个在场。场的自身在在哪?这个场就是主体,主体在那边作为一个场铺展自己,最后发现铺展过程本身在铺展自己,中介过程本身在中介自己,使得主体陷入绝对的当下在场动弹不得。所以就不能设想有个未被中介的原初世界,也不能设想一个中介完毕之后,不需要再中介的世界、独立客观的世界。只能设想,自己存在于一个绝对的不停地铺展的在场形而上学当中(这个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命名为意志形而上学),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这些东西不停铺展,主体会说这些铺展即我的意志。当然这个意志就是真正深刻的我,真正超觉的我,真正的我本身,顶点就是尼采哲学

这个叫做主体主义,主观主义。只有一个唯一的中介者,这个中介者本身不停的在中介他。卡住会有一个结果,即无法解释里面的认识和未认识、存在者的整体的纵观性,无法解释世界的不可纵观性。不是绝对中介吗?按道理就是说一眼看到头了,那为什么你会感到一种消失掉、没了,感受到一些辨证。比如我今天吃了一个东西,没了,按道理就是你在中介啊,怎么会有脱离你掌控的东西,怎么会有不被你把握的东西?

这个中介活动不能一下子把他中介完毕,也就是说有时间,时间作为一个现实的征兆,按道理没有时间,一切不会动,因为就是你这个主体在中介这个中介活动本身。如果我这个中介的东西是有来由的,那就推翻了你自己,因为预设了只有主体在中介他,只有中介活动本身,只有电影放映过程,没有片源。如果要为这些过程的慢慢展开的过程辩护,这些是有来头、有根据的,因为预设不能这样说,那就会失去这些根据。另外一方面也不能往前走,不能说片子放玩后,特别是一段时间后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没有一个中介了之后发生的之后,固定在某个之前的历史,甚至不能说有任何东西存在,这样就会走向虚无主义,在场形而上学本质是一种虚无主义,只有一个切面

突破就是引入时间的辩证法,承认有一些东西是不可控的,最基本的不可控就是时间,时间意味有原初的他者性,这种原初他者性是内禀于主体的,主体由于时间的存在,不得不自我分裂,下一瞬间的就不是我了,有个最小差异在不停那边,这个世界,原初世界,尚未世界化的世界,到一个客观世界,结构完毕的世界,主体作为他的中介。由于引入了原初的他者性,你就会发现,这个中介的方式可以说是本体论,在先验观念论里面,本体论就是先验主体性,所中介的内容形式,什么范畴、概念、原初先验辩证法,取决于是康德,费希特,还是胡塞尔。这个本体论就是世界之为世界的自中介方式,但问题来了,会发现有基本的不可控,也就是说这种中介方式不是唯一的中介方式本身是不确定的,这个本体论是可以有多版本的,不局限在一个版本里面。如果局限在一个版本里面,就只有一个主体,只架设一个中介方式,一个主体按一定方式(本体论)中介(体验,构造)一切是注定失败的

但是作为我们自己,单个主体,这个世界的结构就是一套结构,本体论就是一套,这是硬的意识结构,会有记忆、遗忘、生死、痛苦、快乐,会看到客观事物认识它、把握它,记忆它、命名它,可以和其他人打交道,相信其他人有个心灵等等,这些结构都是比较稳固的。但是问题就在于,我们嵌入了他者性,所以这一个本体论,就要讨论本体论是怎么发生的,即讨论本体论本身的发生学机制

世界之为世界的世界化的中介方式,这种本体论的方式本身是偶然的。是一种物质运动所决定的,符号系统就是本体论/精神体系,它是由物质的运动所决定的。这个就是物质决定精神。物质决定精神意味着,本体论本身的发生学、来源,不是由本体论自己生成他自己,一个版本的本体论没有自激发能力,一个版本的本体论必须通过异质性的物质,不受你本体论束缚的一个物质,这个物质是一个原初力量,由他来架设他自己所能够代表的本体论。本体论架设他自己的这个过程,一定会有中介,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多个主体?会有他人?这意味着,原初物质、尚未本体论化的物质,要把自己二分为一种精神体系和这个精神体系之下的一个结构起来的物质或者是支撑这些结构的物质力量,会二分成这两种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意识到,他把自己精神体系化的方式是多种的。所以为什么认定世界上会有他人,因为物质世界精神化的方式就是要超出他自己的,一旦把自己变成一个精神体系,然后在这个精神体系之下把握他自己的时候,他是有一个断裂、跳跃,自己不再控制自己了,也就是说,他是自我设限的,原初物质的运动就是自我限制的运动,他甩出一个符号系统或者精神体系本体论,也就是他的本体论化,他用这一本体论来加以束缚限制,束缚限制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存在,让自己显现出来、让他实现了他自己。这个过程就是主体化了的过程,这过程很多情况下结构起这些东西是无意识的,主体出现在哪里呢?这个符号系统、这个中介就是主体,不仅仅是这种情况,更确切的说主体是这种情况下的没有办法被这个符号系统所消化、没办法完全构造起来的那些主体,那些原初物质就是主体,在这个意义上讲,主体本身具有物质性,而且是原初的物质性,这个过程是主体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就产生主体对于他自己的主体化过程的一个中介,对于自己本体论化的一个中介,主体也在自己的本体论框架里面找到他自己的位置:我是个身体,有个内在世界精神世界,我有个思维,也把自己构造出来了

但是真正的主体本身,是原初物质性的剩余,这个剩余(主体)也是偶然的,这个过程(原初物质符号化成符号系统的过程)也是偶然的。但是这两个偶然之间,这个编织出来的符号系统和这个主体性的剩余之间,它们是有必然的关系的,是有结构性的关系的。因为原初物质把自己精神体系化、把自己本体论化,然后他有一个剩余,那么被顶出来的(符号系统)和被剩下来的(真正的主体本身),这两者之间,是有必然关系的,但是什么被顶出来(符号化过程)是偶然的,什么被剩下来(原初物质本体论化剩余的真正主体)是偶然的。单个看偶然,两者的关系是必然的,这个必然关系就是世界的可理解性。一定要有这个偶然性做支持。所以可以从可理解性反推这种必然性来源于这两重偶然性,这两重偶然性才会有必然性、才会有可理解性。有了这些可理解性就能回推到这些必然性,在这个原初发生学机制过程当中要有必然性,而不是直接的同一性。可理解性和世界不可纵观性,即不可能直接全部理解了,你是慢慢理解的。不可纵观性意味着这是个必然关系,而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这个必然性是由两种偶然性支撑的必然性,所以由于原初物质本体论化的过程,是由偶然性支配的,甩出什么主体,也是偶然性支配的,所以他会甩多数次,他会本体论化、去构造自己的本体论,他会构造无数次,所以会有他人,至少有复数次,所以会有他人性,所以人类世界会有上亿的主体共同存在/共在,所以共在的本体论基础就在此。只要坚持底层的辩证唯物主义,就能论证这一点

总结:本体论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可理解的精神体系。世界本体论化的方式是偶然的,是为物质运动所决定的。故本体论必须通过他者性的物质及其运动激发出来,而不能自激发。在精神体系之下,会出现结构化了的物质,作为精神体系的支撑。二者是由原初物质的运动产生的,原初物质的运动的自限性就在于此:其自限/束缚自己的过程就是用派生的精神体系把自己结构化,让自己成为存在。这同时也是主体化的过程。主体本身具有原初的物质性,主体通过自身成为世界化的中介,在本体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主体之所以为主体,是因为它是整个中介过程将原初物质编织成为符号系统的剩余,是系统之外的物质。符号系统(本体论)与主体之间的必然关系:前者对于后者而言具有可理解性。二者的产生具有偶然性,但其联系却具有必然性

论唯物主义者的生存姿态

我们具有着规范性上的连续性,意味着需要接手道德法律上的责任,如果不对其负责,就不能称之为接手。道德上的规范性的连续性就是主体间性的规范性,即人际关系,是必须要维持的,以让新降临的自我有能量去接手。

我们与过去的自己只有规范性的连续性,同一性,即要对过去做出的行为负责,这种道德法律上的约束是超时间的。

除了这种规范性之外,主体不停的附加到自我身上来,我们将感受到自己在不停的消逝,感受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应忠诚于未来降临的自己,和负责与过于的自己。如果感受到某种必然性的降临,就去把握他,认识他。大胆认同未来的符号秩序,否则就继续更新。最终会达到一个稳定态,这是因为原初物质就是要架设出一个符号体系。这是对原初物质负责,否则就是为了更新而更新。所以要尝试为未来设定足够久的框架,才能体现了主体的超时间性,而这种框架仍然有机会被改变。

我们每天都是一个新接手的玩家,每日都是一个新生命。这个不断接手的机理,就是主体的主体性。

我与他者的并列关系是同一时间下的空间关系,只有不停的与自我道别,才能够回溯性的建构自我,一定要设立一个时间上的差异性,即把握到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内容的差异,才能建立自我,完美的每个瞬间都在自我诀别。

这个机制是不停运行的底层机制,时间无法凭空具有连续性,只有通过主体性才具有时间意识,时间作为主体的匮乏,主体更替导致了时间的连续,也即主体不停的敞开自己。

在本体论上,由于当下是主体化,人格化的,这种主体化的机构本身是物质性的,符号化的作用恰恰代表了主体以一种注定失败的方式,即以主词”我”“为探针,主体性的生产是个历史性的运动,其作用是使得没有被符号化的剩余,重新注入到符号学体系内,未来的整个鲜活的存在力量,是需要由我们的生存姿态决定其注入方式,用以调和整个本体论 的结构。

由此,主体只是物质性注入过程的一个侧面,凭什么我们会在睡梦后重新向异质性他者敞开,这是由于未来在不停的当下化,而这种东西就是物质,重新将我们注入到符号学体系中,正是通过我们的生存与实践还有体验,来干涉和调整其本体论化。

事实上,我们每日的实践,都是在更新这个世界,先验主体性承受了整个物质无法承受之痛苦,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本身就是世界的一个部分,我们在不断的新生,世界也在不断的新生,如果存在线性时间观,那么这种线性时间观则意味着未来在不断地涌现出来,我们在不断的向未来敞开,由此,我们的不断面对着的现实,也即不断的面对自己,这些我们与他者性的纠葛,就是需要不断的面对当下,对我们所能承载的新的符号学秩序负责。人和其他生灵一样,永远在运动,

生死皆寓于其中,每一刻皆是新生,随时迸发出力量和生机,生命的灵动即是美之所在。

本体论的存在就是为了架设一个新秩序,对过去的秩序进行修复,这是一种积极的战斗姿态,不停的设立新秩序是无意义的,这只是一种虚假的享乐,为了成就而成就本身就是一种倒错,对自己革新的决心,这种决心将把自己甩向未来,为自己设立一个法度,这个法度将贯穿所有时空,这也意味着主体的超时间存在,这种姿态也是去主体化的过程。

时间并不是一种诅咒,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得这种坚持的意志有机会被共同体的努力被拯救。

这也就意味着主体在时间性内的坚决是痛苦的,这种甩到未来的永恒将会导致主体陷入地狱,正是时间性,其有可能在目的论上导向一个共同体,将每个个人都从其闭合的主体性中敞开。

真正的接受是反思性的,彻底的反思是给予性的,其将引导着主体去创造,并进一步反思其他反思。

可以说,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

什么是主体,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是主体化

主体是能指链运动的效果,个体在被束缚到能指链的二分时就会出现主体。

例子:

  1. 爸爸跟小孩说:”你先去洗碗,然后刷牙,然后去睡觉”
  2. 小孩会问:”为什么呀?爸爸”
  3. 爸爸回答:”因为是爸爸告诉你的呀”
  4. 小朋友再问:”为什么爸爸说这些事情,我就要做这些?”
  5. 爸爸回答:”爸爸说什么,就是什么!”

“爸爸”作为主人能指形成对整个能指链的解释闭环,即S1。后面一串S2则是被统摄的积极具体的能指,即”洗碗”、”刷牙”、”睡觉”。当小朋友意识到后面的S2(能指链)都具有积极的特征,唯独前面的那个S1(空洞的主人能指)在统摄S2时毫无根据。也就是意识到,积极具体、有意义的、有因果链条的命令,和前面那个、作为开端的、空洞的、自己作为自己根据的能指,存在裂隙的时候,小朋友的主体性才发生

S2叫大学话语;S1叫主人话语

主体是此时附带的效果,癔症化。发问”为什么?”,面对主人话语,想要为后面的话语寻求一个根基的运动

父性律令在本体论上是无根的,自己作为自己的根据(自己就是自己的爹)。在那样一种情况,个体产生基本的癔症化:”为什么呀?爸爸”,主体作为能指链运动的效果被生产出来。面对主人话语想要为后面的符号性秩序寻找一个根基的运动就是主体性。主体本身是无根的、无头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主体恰恰是由主人能指来代表的。主体在符号秩序中找不到一个东西是它自己的符号,主体只能找一个主人能指来代表它,监护它(代议制)

孩童的话语使用习惯,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指称。不再以名字指称自己,而是行动意志的发生开端,可以用自己的符号填补空白的位置:”我”。这时候主体化就更进一步了

这个时候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既然存在一个空洞的主人能指(头儿)与后面一系列积极能指的分裂,那到底什么是主人能指是可以来争端、定夺的。小朋友不再用父亲的律令来统摄自己,而是”“来占据主人能指的位置。”爸爸说小宝宝要洗碗,爸爸说小宝宝要刷牙,爸爸说小宝宝要睡觉”,在这里小朋友还只是把自己把握成一个与其他客体别无二致的客体,所谓”小宝宝”的称谓就是还把自己当作一个东西来对待。后面小朋友感受到两种符号的绝对差别后,会说”我要洗碗,我要刷牙,我要睡觉”。他自己用他自己的主人能指”我”代替了原本那个父性律令的主人能指(弑父)。因为发现行动意志、因果链条发起的开端可以用他自己的符号去填充空白的主人能指的位置

这里的”为什么”疑问点不在于”为什么’爸说什么就是什么’“(答案:”我是儿子”)。而在于”草,为什么不是’我要洗碗’,虽然结果都是我洗碗,但我没有听你的,而是听了我自己的,”我”说我要洗碗,所以我才去洗碗(意识到最打头的东西它是空洞的,可以通过斗争争抢到)

意识形态最基本的定义之一,意识形态误认,是它存在于对空的主能指的(错误)觉知中,认为它是充满意义的,否认它的空洞本性。主人能指空洞的本性被瓦解,由某个能指填满时,你就被意识形态俘获了

意识形态;把注定空白的场的主人能指误认为满满的充盈的,这就是意识形态。比如自然环保主义的庸众对”自然环保”的痴迷;比如犬儒主义者对”一切都是谎言!你们都被欺骗了,而那些人在欺骗我们,我看破了他们的欺骗!”,对”谎言”的痴迷,将其与定义为斗争结果的积极特征之间的关联自然化,被视作充满了真相与意义的一个”谎言”,认为其他一切东西与”谎言”的关系被视作天经地义的、不需要反思的。这两种人都没意识到,”什么是自然环保/谎言/爱情..”,这本身也是需要话语霸权来争的、博弈的。当我们发现那个主人能指不再空洞时,我们就被意识形态所俘获了

主体化:对”我要洗碗”提出疑问:”为什么我要洗碗?”。比如是因为不然就”不干净”,这样变成了”因为不干净,所以我要洗碗”,我觉得为了干净的相关事宜奋斗很有意义,所以我成了”干净”的”仆从”

主体化:把自己体验为主人能指里确定内容时。比如犬儒主义者:”谎言”,我是谎言的看破者,就变成这个主人能指规定的内容,而其他人是被谎言欺骗或操纵谎言的人,就把自己规定在一个主人能指确定的内容中、识别出自己,把自己主体化。这种主体化恰恰使自己失去了主体性,在主人能指的充盈、充足感中

主体是一个非意识形态的概念,主体性本身就代表了S1与S2被切开了,代表了缝隙。为了那一串S2,去填补与S1之间的裂隙(寻求根基),主体效果便涌现了。也就是说,主体主体/臣民化(subjectification)是相对立的:当我们在”主宰性符号”的充分内涵中认识到自己的时候(被意识形态俘获),我们就主体化了,而此时的主体是与空洞的符号相对应的虚无

把自己规定在主人能指确定的内容中,识别出自己。这样的主体化恰恰失去了主体性

主体是一个虚空、沟壑,主体对应主人能指是空的,就是意识/感受到主人能指的空洞本性(无头的空洞的)的过程。我们不能臣服于任何一种试图宣称自己千秋万代天经地义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阶级斗争、冲突、博弈抢夺它的主导权/话语权